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实践理性批判句子

文秘知识 时间:2020-01-22

【www.myl5520.com--文秘知识】

语文模拟试题(一)
篇一:实践理性批判句子

语文模拟试题(一)

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6题,共25分)

1.请准确、规范地用楷书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诗句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1分)

2.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①那时,我们是快乐的。②每一个清晨或旁晚,我们亲进大自然,倾听万物的声.音,与身边的鸟儿、花儿、小溪交流。③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笑声。④多年以后,使我们还在眷恋这段快乐的时光。 .⑴给加点字注音。(2分)

倾( ) 眷( )

⑵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改为 改为 ⑶文中第 句是病句,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3.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广州亚运会设42个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下面是广州亚运会的会徽,请你说一说它的设计理念。(3分) 4.依照所给句式,仿写一句话。(2分)

握手和拥抱容易,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很难;

享受生活容易,活得真正有价值很难;

5.古诗文默写。(10分)

⑴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⑵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⑶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⑷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⑸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表达其爱国情感的句子是: , 。

⑹《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

⑺古今诗人,往往以诗明志。我们读过的古今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抒发了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请你再写出一个这样的诗句: , 。

6.名著阅读。(3分)

初中阶段你一定读过不少的名著了吧?那么就请你介绍一本你最喜欢的名著。(要求写出书名、主要人物及相关故事情节)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第7-10题,共10分)

7.体育课后,回到教室后,王力发现自己的一本新买回的《水浒传》不见了,正在这时,他发现同班的赵亮正拿着一本与自己的书一模一样的书在读„„

⑴假如你是王力,你会怎样询问赵亮?(2分)

⑵假如你是赵亮,恰巧你的书与王力的一样,你会怎样回答王力?(2分)

你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创意,好广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下面是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广告”: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闲(贤)妻良母--洗衣机广告

一步到胃(位)--胃药广告

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公益广告

8.你认为以上广告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2分)

9.对于在广告中化用成语的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单加以说明。(2分)

10.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请你围绕“环保”拟一则公益广告。(2

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1—27题,共35分)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第11—14题。(共8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私: 朝:

12.翻译句子。(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4.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2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5—18题。(共9分)

①“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②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③“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它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轨道上。

④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⑤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⑥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15.本文②-⑤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介绍的?(2分)

1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实践理性批判句子。

17.请你就此次发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18.我国探索月球的里程随着“嫦娥一号”的发射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请你大胆地想

象:二十年后,我国的探月情况会进展到何种程度?(2分)

(三)阅读《名言宣志》,回答19—23题。(共10分)

名言宣志

2006年9月,温家宝总理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访谈。记者问道:“你在晚上睡觉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家宝回答时,一口气背诵了六句名人名言,“形象地告诉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常读哪些书,在思考什么问题”。

第一句是晚清名臣左宗棠23岁结婚时在新房门口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第二句是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三句是屈原的《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第四句是以“难得糊涂”闻名于世的清朝文人郑板桥的诗作《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第五句“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出自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哲学名著《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后来成为刻在他墓碑上的名言。

第六句出自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温总理引用的几句名言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这一内容?(2分)

20.六句名言中你最喜欢哪句?说说理由。(2分)

21.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2分)

22.请你从学过的古诗词或文章中再找一句类似的名言,写在下面。(2分)

23.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你觉得我们是否也应有温总理一样的抱负?为什么?(2分)

(四)阅读《生命的空隙》,回答24—27题。(共8分)

生命的空隙

叶坚颖

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留下一点缓冲的余地,就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生活的空间,需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②打桥牌时,我们手中的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 ③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我们曾经一度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

④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篇二:实践理性批判句子

绪论

好,我们开始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第一次的讲课。我们的课的题目叫做“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句读顾名思义就是一字一句地读,它跟中国古代传统的那种句读不太一样,传统的句读也是这两个字,但是它的意思是说标点、点断句子,仅仅是这么个意思。那么我这个句读就是引申了一下,就是一句一句把它的意思搞清楚。为什么要开这样一门课?我想把我的想法在这里先跟大家说一下。第一,首先这学期我们讲《精神现象学》,首先讲这么一个绪论。这个想法很早就在我的计划之中了,对《精神现象学》做一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当时想的是写一本著作。那是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写了一本书叫《思辨的张力》。那是90年底、91年开始写的,后来是92年出版的。写《思辨的张力》的时候里面谈到对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副标题就是“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如果谈黑格尔辩证法,不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那是不行的,你单纯是讲逻辑学,那也是不行的。最重要的就是两部,一部是逻辑学(大小逻辑学),一部是《精神现象学》。

当时也精读了《精神现象学》,而且有的地方精读了很多遍,觉得非常之难。那时候起我就升起了一种欲望,对这样一种作品进行一种详细的解读。因为你这里挑一段那里挑一段,毕竟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你跳过了一些你不懂的地方。这个地方并不是不能搞懂的,而是你没有时间去搞懂它。因为当时的任务并不在于专门研究《精神现象学》这本书,而是要从里面把它的辩证法思想总结出来。所以有些段落比较难的地方实际上是没有突破。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想法:将来有时间的话,我一定要坐下来把这个地方好好消化掉,仔细地咀嚼一番。这书92年出版的时候是由我的老师杨祖陶老师给我写的序。在那个序里面杨老师就做了一个预告,帮我做了一个预告。

在完成了这部书之后,邓晓芒将马不停蹄地进行黑格尔的另外一部书《精神现象学》的新探。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不知不觉。我预告中的《《精神现象学》新探》至今还没有问世。经常有学生看过《思辨的张力》的导言、绪言,就来问我,你的《精神现象学》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我只好愧对了,没办法交待,或者就是时间太紧了,来推托。的确,从那时候以来,将近二十年,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或者说我手伸得太长,以致到今天我几乎忘记了我当初立下的誓言,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样一个二十年来的宿愿,一个机会就是上个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康德哲学可以说告一段落,因为康德三大批判我基本上就是在武汉大学完成了大体的解读,当然也不是全部的解读,全部的解读工作量太大了,主要是根据我和杨祖陶老师编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选本,里面选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选了20多万字,然后《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都选了一些,一共有50多万字,完成那个解读已经花去了十几年时间,《纯粹理性批判》20多万字我就花了七年时间,七年时间是每个学期连续地讲授,连续讲课,就是不停的,以往呢只是一个学期讲到某个地方讲不完了,那么第二个学期又从头来,因为按照习惯你讲一本书你总得从头来,从头道来,但是我从00年开始就放弃了这种讲法,就采取连续讲,就是每个学期一直讲下去,每一届的研究生大概只听到其中的一段,但是我跟他们说,我的目的不是要把它的全部跟你们讲出来,那个花的时间太多,如果大而化之地讲一下概论又不够,所以我的目的是重在训练,就是你们跟着我一起读,我也在读,我每堂课备课的时候我自己就在读,那么你们跟着我一起读,在这个读的过程中受到某些训练,西方哲学要有一些基本的训练,大而化之地讲你也可以讲,你也可以讲西方哲学史,一个学期下来,两个学期下来,你可以把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全部讲完,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用,但实际上人家拿一本书不要说外文版的,就算是中文版的,让你来解释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会木然。你虽然读

过西方哲学史,但是把《纯粹理性批判》中拿出一段来让你解释,你解释不了。

为什么解释不了?你不习惯于西方人的那样一种行文方式,翻译成中文是翻译体,翻译体里面有术语、有背景,还有它的名词、逻辑,这些东西你都没有习惯,那么我的意图就是带着大家去习惯,一方面交待它的术语、背景、时代,它针对的对象,它背后的言外之意,另外一方面把语法、逻辑给你理清楚,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无论多么难读,《纯粹理性批判》难不难读?著名难读的书,但是经过我的解释,我要让你明白不是不可解释的,主要是我们没有下功夫,那么经过这样的讲课,《纯粹理性批判》20多万字讲了七年,十四个学期,然后《实践理性批判》接着讲,《判断力批判》不是句读,有一部分是句读,我在西安师范大学给他们讲过九讲《判断力批判》,连续九次讲座,挑着把一些难点做了一些句读,然后出了一本书,叫做《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那个我就不叫句读了,实际上里面包含一些句读,但是一些相对容易的地方我是采取大而化之的方式,那么三大批判基本上就是这样过了,然后上个学期就把《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讲完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是上上个学期开始讲,在中央财大,在北京,我跟他们讲了前面一段,然后上个学期我是在武汉大学跟他们讲了后面一段,这就讲完了,这是我对康德的解读,基本上就做了这样一些工作,那么当然还有一些,比如康德《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还有《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实际上也需要一句句地来讲解,但是呢主要的东西三大理性批判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那么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我今年已经62岁了,我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我最有兴趣和最有体会的事情上面,也就是说现在人家都说我是研究康德的,专门研究康德的,但是我自己感到自己最有体会的还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这是连着的,如果继续在康德里面泡下去的话,那么我最有兴趣的事情就完不成了,所以我就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解读,当然放下不等于说就不搞了不研究了,我以后还要写这方面的文章,也还要做这方面的继续的研究,但是讲课呢我就暂时放下了,我就开始转向地黑格尔的句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部书是著名的难读,甚至于还要超过康德哲学,康德哲学也难读,但是康德哲学是可以读的,就是你只要有耐心,只要仔细,只要你有起码的逻辑训练,你不会脑子里一锅粥一锅浆糊,你就可以进去,康德的书是这样的,你全部读完,一遍读完再读第二遍,反反复复地读总是可以读的,但是黑格尔的书呢,有人把它称作天书,象国内著名的研究黑格尔的专家萧焜焘先生,现在已经去世了,他可以说研究了一辈子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后来写了一本叫作《精神世界掠影》,就是他一辈子的心得,很薄的一本小册子,他在那本书里就讲到了,《精神世界掠影》为什么只是一个掠影呢?

他研究了一辈子才发现这部书是一部天书,他只能掠一下影,真正要解释的话,那是做不到的,当然萧先生是那个时代的学者,我们现在呢应当有所长进,学问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得成的,它总是有一代一代的继承关系,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往上再往前进,所以呢我现在就是想,用这个机会,用讲课的这个机会,把《精神现象学》这部天书进行一次全面的解读、句读,当然跟原来最初的想法有一些出入,原来是想写一部著作,但是现在看来没有时间让我真正坐下来花个两三年时间写一部书,好象这个时间没有机会,那么我就只好采取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讲课,一边讲一边做研究,利用备课的时间来做研究,用这种方式来把《精神

现象学》翻译一遍,把它分析一遍,一句句地讲一遍,这种方式经过对康德哲学多年的解读,我觉得还是有效的,当然从学术性的方面,可能比那些专著要略逊一点,引经据典啊,介绍它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啊,以及第二手、第三手资料,当前英美德法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些什么成果啊,这都是专著所要求的,那么在课堂上就不可能做那么详细的介绍,当然也要介绍一点,当然我这个课以及我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做那种考证性的学者,那种储学式的、汉学式的,中国人叫做考据式的,每一个字的来历,当时有哪些人用过这些词,是些什么意思,这样去推敲,这个工作应该有人去做,但是我现在的目的我最关注的还不是这个,当然这是一个基本的工夫,也是要做的,但是我最想做的是黑格尔这本书究竟是在讲些什么东西,一句一句地给大家掰清楚,这个里面包含有一种启蒙的意义在里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现有的情况来说非常不适合于解读西方的经典,那么通过我的这样一些讲授,包括康德哲学讲授,我已经做过的并且我已经感到它有成效的,在这些方面,你也可以说是一种普及工作,或者通俗化的工作,把西方最难懂的东西把它普及开来,通俗化,比如康德哲学讲演录那是非常通俗化的,当然那也是大而化之,比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这部《句读》今年四月份马上要出了,人民出版社已经跟我说了,部头很大,因为我讲了十四个学期嘛,大概有200万字,要出两个16开本的大部头,每个人买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图书馆、资料室收买几部放在那里,哪句话读不懂了就跑去查一下,那还是很有效的,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做一种参考,但是毕竟比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冥思苦想要强了一点,这种工作呢都属于一种普及工作,一种通俗化,把高深的东西解释得让中国人能懂,并且从中训练起中国人的一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我们长期以来缺乏这方面的思维能力,也缺乏这方面的思维方法,所以我们进不去,我们拿着一部西方的经典著作、著名的,我们就是进不去,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黑格尔这样的经典著作,我们只能看一看象《培根论人生》哪、叔本华一些格言哪,蒙田的一些随笔啊,我们只能看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比较幽默的,真正经典的东西放在那里,永恒的东西,当然不是说它们是绝对真理,但是它放在那里就是你过不了的东西,那还是这些大部头的经典著作,这些东西你能不能进去啊?

那些讲幽默的、讲人生的、讲格言的,当然也很有趣,也很需要知道,但是西方文化的根底还是在这些经典性的著作里面,我们要训练这样一种能力,能够进去,包括《精神现象学》,这就是经典性的著作,虽然很有一些人对它瞧不起,但是瞧不起你还不得不承认它,你还必须要把它搞清楚,甚至于你之所以瞧不起它就是因为你没读懂,你读懂了你就不敢瞧不起它,那么我想做的工作主要是在这方面,做句读,这是我的一个心得,经过多年研究我摸索出来的一条路,原来总以为要写大部头的著作来对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做一番研究,做一番考证,考证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句读也是需要的,一句句要读懂,句读不等于完成了研究,在句读的基础之上,在懂了的基础之上你还得回过头来面对那些考证,我在句读里面某些地方也会涉及到这个问题,考证当时他那样写有什么背景,他这个词、这个命题的来龙去脉,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句读呢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你如果读都没有读懂,你说你去研究,你看了很多二手资料、三手资料,外国人怎么怎么说的,你自己没有读懂,那你就入不了门了,所以句读是研究的一个基础和入门,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的经典的时候有一个毛病,就是往往是过于急躁,读到人家的一两句语录,马上就联系我们熟悉的或者古已有之的思想或者学说,这是我们的一个毛病,我们以前读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时候就是这样读的,比如说我们拿到一本《庄子》,庄子说什么什么,庄子说了一个寓言、一个故事,什么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大加发挥了,庄子讲得真是好真是好,确实是不错,然后又读了另外一篇,我们又可以发另外一番感慨,它跟我们的人生非常密切,它告诉我们在遇到某些问题的时候如何处理,大而化之,无为等等,坐望,这些都很有用的,但是如果用这种阅读语录的方式来对付西方哲学经典的时候,往往是失效的,我经常看到一些研究德国哲学的,比如说研究

黑格尔的,或者研究《小逻辑》的,研究海德格尔的,这样一些人,他们采取的方式就是把书今天啃它两句,明天啃它另外两句,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写出了很多心得,甚至于可以出书了,有的人是把书拆成一页一页的,每天身上带一两页,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采取这种感悟式的或者顿悟式的方式来读西方哲学的书,往往是事倍功半,有的人搞了很多年,有的人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全部抄下来,全部抄了一遍,这个功夫下得很深了,但是你要问他一个问题他不懂,到底为什么我下了这么多功夫仍然进不去,我如果把庄子抄一遍或者抄两遍,那我对庄子已经可以说是熟透了,但是我把《纯粹理性批判》抄一遍、抄两遍,没用,为什么没用?

它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它跟我们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体验式的、人生体验式的这样一种是很不一样的,当然有一些也一样,比如说随笔,《蒙田随笔》、《培根论人生》,那些名言警句你把它抄几遍当然还是会有作用的,但是你把《纯粹理性批判》抄几遍是没有用的,不要去抄,它有另外一种思维,我们要把这种急于求成的、顿悟的、当时即得的方式暂时放到一边,这些东西有它的用处,但是是用在别的地方,用在别的对象上面,而不能用在西方哲学的经典上,我们要明白这一点,所以我主张,对西方经典的哲学著作必须首先要句读,你要老老实实的,你不想玩花俏,你也不要想一下子就有所得,你要沉下心来、沉住气,耐心地象做数学题一样,首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懂,它究竟在讲什么,只有经过这样的句读,读通了,在今天你才有完全的资格对西方哲学加以评价和发挥,只有这样才说明你已经真正读懂了,你的评价、你的发挥才有根据,当然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今天提出这样一个句读的要求是着眼于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就是说我们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应当比上个世纪的学者应当有所长进,上个世纪的学者基本上就是中国式的阅读,读了然后对其中哪几个命题、哪几个观点有体会,他就可以谈了,他甚至于可以写一本书了,以往做学问都是这样的,甚至于浅尝辄止也可以做学问,我有体会我就把我的体会写出来,有什么不好呢?

至于那些我不懂的地方我放在那里,让别人去研究也可以,我只说我懂了的地方,但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因为在西方哲学里面,你把那些难点放在那里,你这个懂了的地方是不是真懂就有问题,但是在上个世纪以前,我们中国人还无暇顾及,因为一百年以来可以说我们都处在危难之中,处在各种各样的历史条件之中,处在各种运动之中,我们没有空余时间真正好好坐下来啃一部经典著作,这个受历史条件所限,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浅尝辄止已经不容易了,不是你要浅尝辄止,因为时代不允许你,你还刚刚没做下来搞几天学问,又来个运动了,又把你下到一个农村里面去,跟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你怎么做学问呢?

做学问是要在一个地方坐冷板凳十几年、几十年,没人打搅,这才做得出来的,所以那个时代的学问家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谅解,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要更上一层楼,就是的确应该有一些人,哪怕这些人不很多,应该好好坐冷板凳坐个十几年、二十几年,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我们现在不搞运动了,你只要真正做学问,没问题的,甚至你也可以做到衣食无忧,虽然不能说发财,那个不是做学问的人想的事情,但是你至少可以有碗饭吃,有碗饭吃就可以做学问了,现在的资料到处都有,你买不起书你可以到图书馆去看,那个是没问题的,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要通读句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评价,来进行发挥,来评价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来发挥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我们这个句读我估计呢,做最少的估计都要五年,也就是十个学期,《精神现象学》你要把它一句句地读下来,解释下来,没有五年,那是做不到的,这五年呢就是十个学期,每个学期呢十八周,十七八周吧,每周呢是三个小时,起码三个小时,我是按照这个速度来估计,那么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呢,上下两册《精神现象学》按照中译本它有560多页,那每学期必须讲50多页,十个学期嘛,要讲56页,但是根据读康德的经验,这是做不到的,很难达到,康德哲学我每学期只能讲20多页,那么这样算下来,按照这个速度算下来,就要拖到十年,就要十年二十个学期才能所《精神现象学》一句句地讲完,但是我希望黑格尔没有康德那么难,那么麻烦,可能要讲得快一点,因为康德跟黑格尔不一样,康德确实是一句一句,你掉了一个词都不行的,我们重新把康德的著作翻译一遍,就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每个词你都不能掉,而且每个词你都不能加,你既不能减少一个词也不能增加一个词,你减少一个增加一个康德的意思就变了,黑格尔就没有那么严格,黑格尔可能,我对照了一下,象贺麟、王玖兴的这个译本,前面部分对照了一下,它根据英译本,主要是根据英译本,英译本加了很多东西,我在讲我时候我可能会把那些东西都删掉,我可能有很多、不少的地方是要改译的,要改的,说不定我讲下来之后我的新译的《精神现象学》就出来了,可能是个新译本,但是我还是依据它这个,应当说它这个是译得相当不错的,在现有的外国哲学的译著里面这一本是相当不错的,贺麟先生和王玖兴先生,特别是王玖兴先生的德语,他多年在德国教书,然后1957年在朋友的鼓动之下回国,回来就碰上了运动,就被打成右派,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他扎扎实实地在做,在做学问,我曾经对照过,这个译本是相当不错的,有的人说要重新翻译,我说你重新翻译不能超过贺麟先生、王玖兴先生,你不需要搞的,你除非能够超过他们,所以我是反对现在这种重译的风(气),这是一本最近出的《精神现象学》英汉对照全译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它的这个译者是王晨和陈琼,真琼,王晨和真琼这两个名字没有听说过,但是我看了一下,基本上还是按照贺先生和王先生的行文,包括很多用语和用词都是延续下来的,然后它根据英译本,它这个英汉对照嘛,逐字逐句地把英译本原文把它复制过来,英译本是很不对的,这个英译本是33年的英译本,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早就过时了,现在有很多新的英译本,它还是用的那个老英译本,因为新的英译本它就必须有那个版权问题,我看了一下那个老的英译本,它翻译得不是很信,它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乱加一些词在里面,这个不对的,英美的这个做学问的方式往往有这个问题,他实用主义嘛,他觉得自己看不懂,那老百姓也看不懂,老百姓看不懂了它就需要解释,他一解释就坏了,因为他的解释究竟有什么水平?

很难说,虽然英译本很好看,你要看的话,你觉得他又流畅,又有文采,但是是不是传达出了原作者的意思?这个就很难讲,所以我对英译本一般不太看好,我还是主要我们读德国哲学的书最好是直接地从德国哲学翻译,我们要读最好是读直接从德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作品,这个是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去读读英译本,但是要有保留,《精神现象学》初次发表于1807年,1806年底拿破仑侵入到耶拿,当时黑格尔在耶拿,拿破仑侵入德国嘛,法军侵入德国,黑格尔刚刚把自己的稿子寄出去,1806年冬天他站在自己的窗前看到拿破仑骑着白马进城,这个印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所以后来他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看到了拿破仑进城,心里面涌起一股感慨,这是“世界精神”进城了,“世界精神”坐在马背上进城了,另外这个书他寄给了出版社,他已经寄出了,他已经没有什么可损失了,所以他从耶拿逃出来以后,只身一人,什么也没带,家具是带不动的,其他的,稿子已经寄出了,他无牵无挂,然后在朋友的接济之下跑到其他地方谋生,那么在这个书的第一版上它有一个副标题,或者说前标题,就叫做“科学体系第一部”,“科学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是这样一个标题,也就是说他当时打算把这部书做为自己的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科学体系在他心目中就是哲学体系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是哲学,所以他讲科学体系就是哲学,哲学体系第一部分,这部书在1807年出版,在他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在他死后,1832年,他1831年死的嘛,1832年出了第二版,其中包括他自己修订过的一部分,他没有修订完就已经去世了,他修订的那一部分,这个时候他把“科学体系第一部”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表达与写作 第2章 微写作三 名言警句讲练
篇三:实践理性批判句子

三、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指语言简练而含意深刻的语句,一般具有哲理性强、说理明白、情感热烈等特点。在高考作文题中,名言警句类作文材料是一种重要的考查类型,其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言警句的客观理解,考查考生对名言警句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的思考等。

名言警句类作文材料呈现的具体考查方式有两种:(1)直接呈现流传广泛的名言警句。如2015年福建高考卷的作文材料,选用的是三则关于“路”的名言。(2)命题者依据名言警句改编的材料。如2015年山东高考卷的作文材料,由乡谚“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引出了孩子和父亲的不同做法与观点。

名言警句在写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题立意时用名言警句作为立意点,能十分准确、简洁地涵盖作文材料的内涵;用简短的名言警句作为作文的题目,可以使文章标题更具概括性;行文过程中可以把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论点,或者用名言警句作为理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等。

使用名言警句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如果对名言警句的出处、内容记忆准确,就直接引用,然后通过具体的分析扣住论点;如果记得不是特别准确,可以采用化用的方式,即说出其大致意思,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使用的事实论据进行分析、解说等。 热点预测

1.路当平处能持重,势到穷时妙转移。只惜功多人不见,艰难惟有后人知。——[清]俞樾《舵》

阅读上面的材料,充分展开感悟和联想,你能想起哪些写作角度?请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角度:

文段:

2.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大多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最后水还是往东流了,那是挡不住的。

阅读上面的材料,充分展开感悟和联想,你能想起哪些写作角度?请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角度:

文段:

3.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米兰·昆德拉《不朽》

阅读上面的材料,充分展开感悟和联想,你能想起哪些写作角度?请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角度:

文段:

4.缘分像一本书,翻得太快,会错过最好的段落;看得太仔细,又会让你不时地哭泣。 阅读上面的材料,充分展开感悟和联想,你能想起哪些写作角度?请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角度:

文段:

5.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泰戈尔

阅读上面的材料,充分展开感悟和联想,你能想起哪些写作角度?请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角度: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08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