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化学教案 时间:2019-11-14

【www.myl5520.com--化学教案】

米氏常数测定方法
篇一: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酶活米氏常数实验

一、实验前准备

1、24孔板洗净烘干,准备足够枪头。

2、准备催化剂,在光下呈透明状为分散性较好,否则用超声清洗器(位于化学间)超声分散5min,期间准备底物(如TMB或者ABTS),浓度依照自己实验的要求定(10mg/mL或5mg/mL),一般1mL足够用,可在1.5mL离心管中溶解。TMB(外间冰箱上层)溶于DMSO(二甲亚砜,位于化学间王春雨的柜子里),ABTS(与TMB放在一起)溶于二次水。

3、将缓冲液、催化剂、底物、H2O2、200µL和10µL移液枪、50µL排枪(位于称量处上方模拟酶专用枪的柜中)、96孔板、24孔板、卷纸一起放入纸盒中,放到对面酶标仪前,开空调定室温(25℃,提醒其他人随手关门),24孔板中其中一排加入适量H2O2(每孔1mL左右,注意避光,可在板上盖一张卷纸),将缓冲液、催化剂、底物放实验台上,静置0.5-1h。 4、记录本上提前写好实验的加样顺序:

催化底物TMB(或ABTS)的酶促动力学过程加样顺序:①200µL缓冲液 ②10µL催化剂 ③底物TMB(ABTS)(0,0.5,1,2,4,6,8,10µL) ④32µLH2O2(排枪加) 催化底物H2O2的酶促动力学过程加样顺序:①200µL缓冲液 ②10µL催化剂 ③H2O2(2,4,6,8,10,16,32,64µL) ④10µL底物TMB(ABTS)(排枪加)

数据记录按下表记,Code为每次读板时的微孔板编号,Time为对应的读板时的时间,一般30s读板一次,可根据反应的快慢来确定读板的时间。 Code Time TMB V01

Code Time H2O2 V01 二、实验

1、打开酶标仪(开关在仪器后部,若仪器没反应,请检查电源是否接通),密码为5个

1 2

2 4

3 6

4 8

5 10

6 16

7 32

64

1 0

2 0.5

3 1

4 2

5 4

6 6

7 8

10

0,按Enter键进入系统。电脑开机,密码为mby-nano,双击酶标仪软件图标,出

现登录

框,直接点击“登录”,进入酶标仪控制界面

,若底物为TMB,

选择“铁动力学”(波长为

650nm)

,选择模

板1

打开电脑内置时

; 钟

若底物为

ABTS,则检验项目选择“gg”(波长为

405nm)

新建一个word文档,以日期命名,打开。

2、加样:96孔板从左至右编号为1-12,自上而下编号为A-H。以TMB为例,从第1列加样:

①从A1至H1,每孔加200µL NaAc/HAc Buf; ②从A1至H1,每孔加10µL催化剂(每加一个孔,换一次枪头,加样时用枪头搅匀反应体系); ③从A1至H1,每孔分别加不同体积(0,0.5,1,2,4,6,8,10µL)TMB(每加一个孔,换一次枪头,加样时用枪头搅匀反应体系);

④用排枪吸取32µL H2O2加入A1至H1,快速放入酶标仪中,点击“读板”,记下读板时间(如下表所示,假设第一次读板时间为09:00:00) Code Time TMB

用排枪加H2O2时,注意检查枪头是否插紧,否则会导致吸取H2O2的量不足。亦可先将96孔板放入酶标仪,再加H2O2,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每次读板出来结果后,点击“结果入库”——>“是”——>“确定”,按下“PrintScreen”键,点击“退出”,打开word文档,ctrl+V或者右击选“粘贴”,保存结果,要留意下次读板的时间。若遗漏某个模板没有保存,可点击“查询结果”,下拉框中选择目的模板编号即可。(现已可以直接拷吸光值读取数据,按ctrl键点击该处文字见方法)

3、第一组数据保存后,将第一组的反应液倒掉,用卷纸将边上的液体擦干。第二、三、四组同第一组的操作。保存所有数据,拷贝到U盘里,整理实验台,关掉酶标仪、空调和电脑。

4、若当天不再继续实验,将24孔板中剩余的H2Oorigin,米氏方程拟合。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2倒掉,用清洁剂洗后,再用二次水冲洗一次,放入烘箱中烘干。移液枪放回原处,催化剂、底物和H2O2放入冰箱中保存。

三、数据处理

1、打开Origin6.1,点击右上角的“Add New Column”(箭头所指):

1 00:00

0 2 00:30 0.5 3 01:00 1 4 01:30 2 5 02:00 4 6 02:30 6 7 03:00 8 03:30 10 ,亦可右击——> Add New Column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2、输入数据:命名各列,X列命名为时间,单位s,8个Y列分别为8个孔的编号。X列时间从0-180s,0 s对应微孔板编号1的数据,30 s对应code2的数据,以此类推,将所读数据输入。

点击“file”—>“Save Project As”,

米氏方程概述
篇二: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米氏方程概述

v=Vmax×[S]/(Km+[S]),

这个方程称为Michaelis-Menten方程,是在假定存在一个稳态反应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其中 Km 值称为米氏常数,Vmax是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由此可见Km值的物理意义为反应速度(v)达到1/2Vmax时的底物浓度(即Km=[S]),单位一般为mol/L,只由酶的性质决定,而与酶的浓度无关。可用Km的值鉴别不同的酶。

当底物浓度非常大时,反应速度接近于一个恒定值。在曲线的这个区域,酶几乎被底物饱和,反应相对于底物S是个零级反应。就是说再增加底物对反应速度没有什么影响。反应速度逐渐趋近的恒定值称为最大反应速度Vmax。对于给定酶量的Vmax可以定义为处于饱和底物浓度的起始反应速度n。对于反应曲线的这个假一级反应区的速度方程可写成一种等价形式:

n(饱和时)=Vmax=k[E][S]0=k[E]total=k cat[ES]

速度常数k等于催化常数k cat,k cat是ES转化为游离的E和产物的速度常数。饱和时,所有的E都是以ES存在。方程(3.2)中还有另一个简单的关系式:Vmax=k cat [E]total。从中得出:k cat=Vmax / [E]total。k cat的单位是s-1。催化常数可以衡量一个酶促反应的快慢。

米氏常数Km是酶促反应速度n为最大酶促反应速度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这可通过用[S]取代米氏方程中的Km证明,通过计算可得n=Vmax /2。

(1)Km和Vmax的意义

① 当ν=Vmax/2时,Km=[S]。因此,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② 当k-1>>k+2时,Km=k-1/k+1=Ks。因此,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③ Km可用于判断反应级数:

当[S]<0.01Km时,ν=(Vmax/Km)[S],反应为一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当[S]>100Km时,ν=Vmax,反应为零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当0.01Km<[S]<100Km时,反应处于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之间,为混合级反应。

④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在一定条件下,某种酶的Km值是恒定的,因而可以通过测定不同酶(特别是一组同工酶)的Km值,来判断是否为不同的酶。

⑤ Km可用来判断酶的最适底物:当酶有几种不同的底物存在时,Km值最小者,为该酶的最适底物。

⑥ Km可用来确定酶活性测定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当[S]=10Km时,ν=91%Vmax,为最合适的测定酶活性所需的底物浓度。 ⑦ Vmax可用于酶的转换数的计算:当酶的总浓度和最大速度已知时,可计算出酶的转换数,即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

Km和Vmax的测定:主要采用Lineweaver-BurkHanes作图法。

(2) 双倒数作图

酶促反应中的Km和Vmax值有几种测量方法。

固定反应中的酶浓度,然后分析几种不同底物浓度下的起始速度,就可获得Km和Vmax值。但直接从起始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图中确定Km或Vmax值是很困难的,因为曲线接近Vmax时是个渐进过程。

所以通常都是利用米氏方程的转换形式求出Km和Vmax值。

常用的米氏方程转换形式是Lineweaver-Burk方程,也称为双倒数方程。 使1/ v 对1/[S]作图,可以获得一条直线。从直线与x轴的截距可以得到1/Km的绝对值;而1/Vmax是直线与y轴的截距。双倒数作图直观、容易理解,为酶抑制研究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图形。

(3) 抑制作用的影响 竞争性抑制

Km值增大,Vmax值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

Km值不变,Vmax值变小 反竞争性抑制

Km值变小,Vmax值变小,但Vmax/Km值不变

米氏方程______。 A.表述了Km与Vmax的关系B.表述了酶反应
篇三: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米氏方程
篇四:origin,米氏方程拟合

米氏方程与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 plot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或米曼氏动力学(Michaelis-Menten kinetics)是由Leonor Michaelis和Maud Menten在1913年提出,是

酶学

中极为重要的可以描述多种非变异构酶动力学现象、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V(有些资料中也称为Vo)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的方程,米氏方程形式如下:

其中,Vmax表示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Km值称为米氏常数,是酶促反应速度V为最大酶促反应速度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在酶促反应中,底物情况在低浓度下,反应相对于底物是一级反应(first order reaction);而当底物浓度处于中间范围时,反应(相对于底物)是混合级反应(mixed order reaction);当底物浓度增加时,反应由一级反应向零级反应(zero order reaction)过渡;当底物浓度[S]逐渐增大时,速度V相对于[S]的曲线为一双曲线。下图为米氏方程的模拟作图:

酶促反应中的米氏常数的测定和Vmax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比如固定反应中的酶浓度,然后测试几种不同底物浓度下的起始速度,即可获得Km和Vmax值。但直接从起始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图中确定Km或Vmax值是很困难的,因为曲线接近Vmax时是个渐进过程。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米氏方程的双倒数形式来测定,即Lineweaver-Burk plot,也可称为双倒数方程(double-reciprocal plot):

将1/V 对1/[S]作图,即可得到一条直线,该直线在Y轴的截距即为1/Vmax,在X轴上的截距即为1/Km的绝对值。示意图如下: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9952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