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当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够清晰

行政公文 时间:2019-09-06

【www.myl5520.com--行政公文】

我国当代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对策
篇一:当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够清晰

我国当代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对策

一、当代我国存在的行政监督问题

1. 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应说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也具有一定的效能,但是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着行政监督主体多元无序、缺乏核心和专门监督、受制于监督客体等问题,由此导致“虚监”、“弱监”、“漏监”、“难监”等问题。

首先,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应体现在对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上、国家的重大方针决策上、干部的任免上,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干预每一项具体的行政事务。现阶段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党政不分情况,使执政党的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类似于行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且都附属于行政机关,降低了行政监督的独立性。

其次,国家立法、司法机关是行政监督的主体,但是客观上由于人员编制、财政预算等一系列问题受制于同级行政机关,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而在监督同级政府时感到力不从心,有畏难情绪。

第三,人民大众在监督中尚有难度,原因有:(1)由于行政权力的单向性,使拥有权力者和不拥有权力者之间不完全平等,即使是在社会主社会,行政权力的主体与客体虽然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但在作用方面也是不同的。(2)由于政府的“暗箱行政”,群众知情权难以保证。事实上,“对透明度的任何限制都只能是特殊的不能是一般化的或制度性的,而且这种限制必须是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也就是说非特殊情况下,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享有不可剥夺的知情权,而知情权又是行使监督权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四,舆论监督中也有一些难点。如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屡屡出现记者被刁难、干扰、威胁甚至被打的情况,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得不到尊重和保障,势必影响新闻工作的开展,无法形成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有利监督。

2. 行政监督立法滞后

监督形式和渠道虽然很多,但制度安排不够合理。例如,我国现阶段对执法权力的制约,无论是在制约机制的设计上还是运行中。都存在羞明显的缺陷。首先,立法对执法缺乏有效制约,既无财政和人事任免等方面的直接有效控制权。又无审计监督和其他有效手段,无以制约执法过程,致使人大监督缺乏力度;其次,执法权力内部缺少相互制约机制,除了办理刑事案件中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存在一定程序的相互制约以外,其他执法活动都只有本系统内部上级对下级权力行使的单向监督,执法权力间的平行或交叉双向制约均不存在;再次.执法机构的配置与运行缺乏相互制约,导致为政不廉,工作低效,执法不力,执法效果不佳等。

3. 网络舆论监督缺乏效力

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机制自身存在的缺陷或弊端是制约行政监督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首要因素。行政监督主体和部门虽然很多,但缺乏科学的配合与协调,各种监督机关整体合力的发挥不够。我国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督的人民主权原则。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各行政监督主体之问存在着职责交叉难以配合与协调的问题。在我国,除了司法机关、监察机构和纪检机构相互间职权分明和协调密切之外,其他的监督,例如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新闻媒体和公民个人的监督,实际上处于分散化运行的状态。各种监督主体监督权的分散化运用。一方面使其势单力薄,监督能力有限,很难发挥监督体系所蕴畲的最大效力;另一方面,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的监督机构,不仅造成行政监督机构重叠、监督成本上升和监督资源浪费,而且造成各监督机构分工不清,职责不明,有些问题、有些领域谁也可以监督而又谁也可以不监督。形成许多行政监督的“盲区”

二、解决行政监督的对策

1、提高行政监督机关的独立性

如果行政监督的主体本身受制于行政机关,那么,再美好的行政监督构想也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要加强立法.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各监督主体的权限、职责、地位及活动范围、方式、程序等,惟有如此,才能明确各主体之间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关系,才能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责任追究制,才能保证行政责任的正确实现和追究。否则,在出现“监督乏力”或“监督真空”时,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因此,监督主体如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移出行政机关系统,转入国家权力机关系统;法院体制的改革应当割断行政机关可以控制的各种权力关系等等。

2、完善行政法规

第一,加快行政立法进程。加快行政监督立法,重点是加强操作性强、实践迫切需要的、群众千呼万唤尚未出台的《行政监督程序法》、《新闻渤、《监督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第二,修改现有的行政法规,主要是把已过时的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实际的行政监督法规进行修改和重新公布。把那些运行更好的、效能较高的法规、规章以更高的法律形式加以取代;把那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行政监督的公开、公平、公正。

3、加快监督法律体系建设步伐

加快监督法律体系建设步伐,使行政监督有法可依。一是要加强监督立法研究。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立法机构建设,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行政法律监督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二是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统一的《监督法》。制定和颁布一部作为调整和规范监督关系的基本法律(即《监督法》),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解决行政监督乏力的根本措施。三是制定与《监督法》配套的各项单行专门法规,如《监督法实施细则》、《“两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行政程序条例》等,在此基础上及时形成较为完备的监督法律体系。

在监督法尚未制定前。地方政府人大可以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政监督的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地方行政监督上的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使监督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4、完善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透明度

解决行政监督深层次的问题,必须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奠定有效行政监督的制度基础。“暗箱行政”是与现代民主政治背道而驰的,现代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政务公开,每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利益攸关的政府信息,以便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监督。为此,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确保政务公开的法律。如美国的《情报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等,要求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其除机密以外的文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财产申报制,公开公务员的财产收入,增加行政工作透明度,保证每个公务员时刻处于严密的社会和舆论监督之下。就我国政务公开现状来讲,尽管科技发展已为政务公开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但政务公开的制度尚不完善,主要是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为此,建议制定关于政务公开的基本法律即《政务公开法》,对敢务公开的范围程度、程序规范、内容方式、政府积社会监督机构在政务公开中的权利义务等进行详细的界定。有了《政务公开法》,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就可以依法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直接全程参与行政监督活动,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出台《政务公开法》是全面发挥公民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社会监督作用的长远之计。

5、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传统的行政监督更侧重体系内的监督,强调由有权主体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因为要强调其监督的效力性,因此在许多时候则丧失了时效性,许多行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实现公共监督提供了技术途径,使公民对行政权的监督更容易在公共空间得到充分的表述;有关行政权运作的信息更容易在公共空间交流,在信息传播方面互联网有着传统媒介不具有的快捷性,社会公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收到信息并借助一定工具进行传播,比如前面提到的微博;网络能保证社会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不受政府或主流媒体的控制的,信息也更容易通达到被监督者,更容易被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知晓,因此更容易取得监督的实效。总之,要完善传统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行政权的网络监督,从而实现行政权的良好运行。

2015会计继续教育财政监督管理答案
篇二:当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够清晰

财政监督管理

1、公共产品具有不同于私人产品的特殊性有哪些:(BCD)

A、使用的无差异性 B、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受益的非排他性

2、如果让市场机制来配置公共产品,由于“免费搭车”的存在,那么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公共产品短缺的情况。因此公共产品不适宜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给个人,而只能通过非市场机制(政治机制)配置给个人。(A)

A、正确 B、错误

3、在经济中有许多行业的垄断属于“自然”垄断,或“天然”垄断。如:自来水、煤气、电力等,从生产的角度看由一个企业大规模地生产,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所以独家经营是这类企业的自然趋势。“自然”垄断行业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存在(A)的行业优势。

A、规模报酬递增 B、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报酬递减 D、规模收益不变

4、(D)是指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平等地参与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

A、选举公平 B、决策公平 C、规则公平 D、政治公平

5、(B)是指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诸方面,社会成员得到合情合理的平等待遇。

A伦理公平 B经济公平 C政治公平 D收入公平

6、经济公平存在于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不能简单等同于物质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分配公平的实现,需以经济活动其他环节的公平为基础。( )

A、正确 B、错误

7、以下关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BCD)

A、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这既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也体现在公平是效率的保证上

B、市场机制主要解决效率,政府的政策机制主要解决公平

C、政策机制重在解决公平的同时,要适当解决效率问题,在特殊时期(问题)中,其表现尤为突出

D、政府在市场发展中主要起着制定和维护竞争规则的作用,这些规则的出发点是解决公平。

8、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专门研究政府决策的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体。(A)

A、正确 B、错误

9、( )是指选民、政治家和官员的选择达到一致的政治稳定状态,它是政治市场供求双方力量与利益平衡的结果。

A、政治公平 B、公共选择 C、政治均衡 D、纳什均衡

10、直接民主制是指选民或投票人选举出少数代表,由这些代表来决定所需采取的集体行动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

A、正确 B、错误

11、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AB)

A、告诉人们真正完美的民主选择是不存在的

B、认为绝对的民主选择是不可能的,而人类只能追求相对之民主选择

C、在可能出现投票窘境时,议程对结果来说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投票顺序实际上能够决定谁将获胜

D、它表明,主席和规则委员会在议会中的地位很重要,确定议程的权力常常就是决定结果的权力当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够清晰。

12、如果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了,而没有任何人的处境变坏,则称该社会资源再分配方案的实施为“(A)”。

A、帕累托改进 B、马太效应 C、优势策略 D、纳什均衡

13、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必须满足交换效率、(A)和产品组合效率三个条件。

A、生产效率 B、供给效率 C、均衡效率 D、规模收益

14、经济学证明,当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均衡的时候,该社会的资源配置一定为帕累托最优。( )

A、正确 B、错误

15、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主要原因有:(BD)

A、内部经济 B、竞争产生效率 C、比较优势 D、价格引导配置

16、如果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了,而没有任何人的处境变坏,则称该社会资源再分配方案的实施为“(A)”。

A、帕累托改进 B、马太效应 C、优势策略 D、纳什均衡

17、(A)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消费者物价指数 D、国内净产出

18、公共资产未来每期净现金流量折现值之和即(A)

A、公共资产的价值 B、净现金流量 C、公共资产成本 D、现值

19、08<br/>2、假定公共资产在未来每期的净现金流量为10元,受益期限无穷长;再假定折现率为10%,则该公共资产未来每期净现金流量折现值之和为:(C)

A、10元 B、50元 C、100元 D、1000元

20、(A)是指消费者为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

A、消费者支付意愿 B、消费者报酬 C、边际收益 D、消费者需求

21、消费者支付意愿是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价值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

(A)

A、正确 B、错误

22、以下不属于社会产品分为:(D)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准公共产品 D、准私人产品

23、凡是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均属于公共产品。(A)

A、正确 B、错误

24、公共产品的本质性特征:(AB)

A、受益的非排他性 B、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5、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蒂布特分析了在公共部门存在的条件下,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最佳效益问题。认为,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也会促使其更有效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就是“蒂布特模型”的基本内涵。( )

A、正确 B、错误

26、(B)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主要是行政机构),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一定的规制对企业、个人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活动进行干预的行为。

A、加成定价 B、公共规制 C、边际成本 D、规模效益

27、公共规制的基本理由是:(C)

A、规模效益 B、边际成本 C、市场失灵 D、行业垄断

28、公共规制过程大致包括立法、执法、管制放松或解除三个阶段。( )

A、正确 B、错误

29、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主要包括两大内容:(AB)

A、对市场存在失灵的认定

B、寻求矫正市场失灵现象的“最优”政策,借以提高政府规制的效率

C、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 D、对所规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进行规制

30、信息不对称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事前信息不对称,二是事后信息不对称。前者是道德风险,后者是逆向选择。( )

A、正确 B、错误

31、政府官员并不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他们也同市场中的个人一样,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亦即也是“理性人”。( )

A、正确 B、错误

32、( )是指政府在力图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不恰当,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A、市场失灵 B、规则无效 C、政府失灵 D、政府管制

33、公共决策失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A短缺或过剩 B信息不足 C官僚主义 D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34、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政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BCD )

A、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B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C选民的“短见效应” D选民的“理性的无知”

35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在于:(ABD)

A、缺乏竞争压力 B、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行政资源趋向于浪费 C、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自身的内在缺陷 D、监督信息不完备

36、布坎南等人认为政府机构出现自我膨胀的原因是:(ABCD)

A、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导致扩张

B、政府作为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者导致扩张

C、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扩张 D、官僚机构的存在导致扩张

37、财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具体承担财政管理工作的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从这个角度看它属于国家管理的范畴。( )

A、正确 B、错误

38、(B)指的是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A、财政规划 B、财政监督 C、财政管理 D、财政干预当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够清晰。

39、财政监督具有的基本性质包括:(BCD)

A、财政监督是一种凭借市场自由经济调节的监督

B、财政监督是一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监督

C、财政监督是一种寓于财政分配之中的监督 D、财政监督是一种货币监督

40、2008年11月27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D)。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C《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D《山东省财政监督条例》

4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监督主体有权拒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ABCD)

A、未按照规定下达监督检查通知书的 B、未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

C、超越监督检查职权的 D、有违反监督检查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42、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ABCD)

A、财政监督的方法不够规范 B、财政的内部监督比较薄弱

C、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 D、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4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 )

A、正确 B、错误

44、财政部门及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依据(C)实施监督管理,重点监管各单位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支出安全有效。

A、《预算法》 B、《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C、《会计法》 D、《刑法》

45、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ABCD)

A、预算编报不真实,基础数据不准确,多报、虚报问题依然存在

B、专项设置重复交叉,使用零星分散

C、资金拨付不及时,滞留占压问题突出 D、结余资金多,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普遍

46、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中主要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ABCD)

A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还未到位。

B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体系,以及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当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够清晰。

C财政支出管理的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对称。 D科学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待加强。

47、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增强预算刚性的具体举措有哪些:(ABCD)

A、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 B、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

C、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 D、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力度。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三:当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够清晰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行政执法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政府法治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和环节之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基本形成了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督,违法有追究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依法执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依法行政已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口号,它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整个社会对政府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顺应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效能和水平,提供良好的执法保障。

一、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消极执法、违法不究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趋利执法问题

行政执法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一些行政机关的权力与利益仍没有完全脱钩,一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把执法权当成机关、个人谋取利益的手段,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执法利益部门化。作为公共权力的异化,个别执法部门以行政执法的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审批、乱摊派,搞变相创收,形成利益集团进行权力寻租。二是行政执法利益私人化。有的行政执法部门甚至给执法人员定指标,将收费、罚款完成情况与个人奖金挂钩。三是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滥用。部分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根据个人意愿、好恶进行裁量,甚至以人情、物质等利益作为自由裁定的交易砝码,使行政执法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和恰当性。严重扭曲了行政执法既定的目标追求,不仅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还产生了大量的行政违法行为,滋生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二)执法冲突问题

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理应为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支持。但在实践中,行政执法的状况却并非完全如此,执法不协调和冲突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的突出问题。目前,一些行政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进而导致执法冲突;在纵向划分上也缺乏明确分工,执法重叠较为严重,常常造成上下两级行政执法机构同时对一个违法行政行为进行处罚,并发生冲突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执法方式相对滞后的问题

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行政机关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电子化管理手段更新行政执法方式和方法。但现实中,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仍多采用简单执法方式。例如,有的执法部门不注重日常管理,仍然习惯采取突击执法的方式,甚至使一些违法现象与集中整顿执法变成了“游击战”,不仅执法效率低下,而且社会效果不理想,有损行政执法行为的严肃性。

(四)执法监督乏力问题

1.责任追究不到位。责任追究是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执法监督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目前执法监督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只纠正错案,不惩戒责任人;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个人责任”的现象。这就需要建立权责一致、错责相当、惩教结合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2.监督主体未形成有效监督合力。权力缺少监督,必然造成异化和腐败。当前,行政违法案件之所以屡屡发生,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行政权制约和监督不力。虽然我国基本形成

由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诸多监督主体构成的监督体系,但仍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二、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落后行政观念的消极影响

依法行政首先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只有牢固树立权力本原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这些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能够逐步学习运用法律思维来处理问题、进行行政决策,但受到固有的、落后的行政观念影响,有些行政执法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有些还比较片面化,仍然把行政执法作为简单管理甚至“对付”行政相对人的工具。

(二)行政体制的阻碍因素

目前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可以从体制的缺陷中找到其深层原因,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形成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仍在起作用。这种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权责不清,关系不顺的弊病。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既存在行政执法职权划分不清的现象,又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造成行政执法避难就易、相互扯皮、争权夺利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行政监督中的制约因素

1.监督体系的制约性原因。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已较为健全,但各种监督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不够明确等问题,彼此又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监督合力,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就行政内部监督而言,对具体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除了政府法制机构的综合监督外,通常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自己负责,造成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无效监督状态。就外部监督而言,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均存在一些不足,且多限于对个案的事后监督,客观上难以对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常规性监督。

2.行政执法监督中的制约性原因。行政执法监督是众多监督主体之一,属于行政机构内部的层级监督,基于行政管理的层级性,其监督效果较其他监督方式而言应当更明显,监督范围也突破事后监督,同时侧重于事前和事中监督。但造成现阶段行政执法监督乏力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因素,更有制度上的制约。认识上,不少部门担心责任追究会影响部门的形象和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愿意对违法的行政行为予以追究。制度上,多数部门既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执法绩效考核监督基础制度,也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等监督结果制度,如没有将监督的结果与执法工作人员的奖惩切实挂钩,对于监督、考核的结果,有的部门、系统既不表彰也不通报批评;有的只奖优,不罚劣;有的通报批评不计入个人档案,没有监督力度。以上这些做法都使得监督制度的作用难以落实。

三、规范和改进行政执法的对策

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即先进的法治理念与落后的行政执法观念、制度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培育行政法制理念,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和制度,特别是将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增强执法监督效果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一)积极培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理念

行政执法人员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实现制度约束之下的依法行政,是我国法治走向良性运作的根本。为此,我们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培育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1.加强培训教育。规范行政执法,只有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法意识的培育和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法治思维能力,才能让依法执法、规范执法从法治理念转变为自觉行为,并贯穿到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是依法行政工作得以真正落实并且取得实效的重要保

证。2.建立激励机制。在用人制度方面、在政绩考核方面,将考核重点转到严格实施法律、履行法定职责、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通畅、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法治环境上来,以促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3.注重制度性引导。制度不仅具有先导作用,还具有强制性的推进功能。为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方面,要按照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贯彻和体现现代法治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以此促进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的形成。

(二)着力健全行政执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1.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必须认真进行调查和分析,注重民主参与和社会广泛论证。

2.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服务中心工作为基础,合理整合、划分不同行政执法主体之间的职能重点和执法权限,逐步做到职能法定、机构编制法定、权力责任法定、执法程序法定,使各主体都能够依法履行职能,依法行使执法权限。同时,要持续完善和推进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综合行政执法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系,以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执法趋利和执法冲突问题。

3.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细化行政执法岗位职责。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的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厘清、界定和行政执法的依据、职权,明确分析各行政执法环节、各行政执法岗位和流程的具体职权和责任,改变过去行政机关只是领导干部责任制的责任承担方式,将职权和职责按照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层次和具体岗位合理配置,为行政执法权的运行建立可操作性强并便于考核的工作机制。

4.注重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和手段。要树立执法为民、文明执法的观念,改进行政执法方式,积极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和解等柔性执法方式,将执行法律的刚性和人文精神的柔性结合起来,做到刚柔相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要依托电子信息化手段进行行政执法,创新行政管理模式,有条件的行政系统和行业,在规范行政执法,尤其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业务岗位职责,把对行政行为的监管由过去的“人管人”、“人盯人”等简单的、低效的方式,转变为“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规范化、程序化电子操作系统管理模式,加强事前、事中监督,既可预防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也可使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增强执法监督效果

责任是法律制度的生命,是违法者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要将政府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规范行政执法活动,加强监督,尤其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首当其冲。针对现行行政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立监督机构的权威性。行政执法监督是“硬碰硬”的事情,要使监督机制行之有效,监督者首先必须具有权威。一是监督主体要高位、独立。承担监督责任的机构必须依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职权,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自主独立性,避免受到不应有的外部影响,特别是来自被监督者的牵制和制约,才能够保障监督的措施和责任追究能够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监督责任制度。即从制度上明确监督者的监督责任以及不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的人员的责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9842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