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临汾基础教育网

语文教案 时间:2020-07-19

【www.myl5520.com--语文教案】

2016届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解析版
篇一:临汾基础教育网

2015-2016学年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是现代化;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就是现代性的塑造和构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种转型的物质基础在于,随着机器大工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节点。在人类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人为因素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成为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力量。相对于过去人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与自然关系来说,人类开始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由此,以往浑然一体的世界被二元化:自然被降格为客体和人的生活环境,人则成为一种超越甚至主宰自然的存在物。这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实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逆转。

社会转型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古代社会或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使用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后者主要使用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前者主要是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后者主要是人受自身劳动产品的支配;前者主要是个人通过家庭、部落和土地结合在一起,后者主要是个人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前者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后者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前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实行统治,后者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货币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等等。因此,从哲学上审视,现代化的底蕴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过程。 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相适应,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表现在由自然向人、由实体或本体向主体的迁移。这一迁移可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看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我们研究的主题是自然这个本体”;在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要从自然迈向人的作品”,马克思、恩格斯则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当代,这种认识重心的迁移并没有停止或终结,而是在继续和深化。

认识重心的迁移,使现代哲学由客体本位转换到主体本位,由对自然和物的关注转换到对人自身的关注。由此,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被凸显出来。在哲学史上,笛卡尔率先赋予主体性以优先地位。对此,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这样评价笛卡尔哲学的历史地位: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体性的领域;笛卡尔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从他起开始了哲学上的新时代,从此哲学文化改弦更张。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的莅临不亚于哲学史上一次辉煌壮丽的日出。

(摘编自侯才《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表现在思想理论上是现代性的

塑造和构建

B.随着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当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足够新的高度和节点以后,人为因素就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

C.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人类由从属于自然的地位升格为在总体上成为主体的地位

D.现代化深刻影响了人类对生产工具的使用,古代社会主要使用的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现代社会主要使用的是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B. 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为“在人类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人为因素开始决定性地压倒自然因素”,有“在人类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的限制.

故选: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产资料所有者对非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统治,在古代社会依靠个人或共同体,在现代社会依靠货币 B.传统社会的哲学主要对自然以及实体或本体进行研究,现代社会的哲学则主要对作为主体的人进行研究 C.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各自的哲学主题不同,但是他们研究的对 象是相同的 D.现代哲学突出了反映主体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这是现代哲学认识重心迁移到关注人的主体性上的结果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 “他们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错,【解答】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自然这个本体,其余人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主体性.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哲学上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被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B.从哲学家用不同命题表达各自时代的哲学主题中可以看出哲学认识重心的迁移,这种迁移直到当代,还在继续和深化

C.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促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

D.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体性的优先地位,黑格尔认为他开创了哲学全新的方向,意义重大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C 逻辑关系混乱,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相适应,近代以来哲学的认识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故选:C.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弘范,字仲畴,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年二十时,兄顺天路总管弘略上计寿阳行都,留弘范摄府事,吏民....

服其明决。蒙古军所过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无敢犯者。

从亲王合必赤讨李璮于济南。弘范营城西,璮出军突诸将营,独不向弘范。弘范曰:“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遂筑长垒,内伏甲士,而外为壕,开东门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广,碹不知也。明日,果拥飞桥来攻,未及岸,军陷壕中,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垒门,遇伏皆死,降两贼将。 ..

移守大名管民总管。岁大水,漂没庐舍,租税无从出,弘范辄免之。朝廷罪其专擅,弘范请 入见,进日:“臣以为朝廷储小仓,不若储之大仓。”帝曰:“何说也?”对曰:“令岁水潦不收,而必责民输,仓库虽实,而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大仓库乎!”帝曰:“知体,其勿问。” 括诸道兵围宋襄阳,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练之卒,勇悍难制,故命领之。戍鹿门堡,以断宋饷道,且绝..

郢之救兵。弘范建言曰:“国家取寰阳,为延久之计者,所以重人命而欲其自毙也。宜城万山以断其西,栅灌子

滩以绝其东,则庶几速毙之道也。”帅府奏用其言,移弘范兵千人戍万山。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即擐甲上马,亲率二百骑为长阵,令曰:“闻吾鼓则进,未鼓勿动。”宋军步骑相间突阵,弘范军不动,再进再却,弘范曰:“彼气衰矣。”鼓之,前后奋击,宋师奔渍。

入朝,疾作。病甚,与亲故言别。卒,年四十三。

(选自《元史?张弘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 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B.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育退者死/

C.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人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D.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人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育退者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

B.上计,文中指地方行政长官向上级呈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C.飞桥,文中指古代军队作战时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河道的一种器材。

D.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张弘范能文善武,办事精明强千。他很会写诗歌;他代哥哥处理总管府事务,处事明达有决断;他强硬处置胡作非为的蒙军。

B.张弘范足智多谋,善于排兵布阵。他准确判断出李璮的想法,于是设计引诱李璮来犯,挖深壕沟,埋伏士兵,最终打败了敌军。

C.张弘范一心为民,富有远见。当水灾发生后,他下令免除百姓的租税;面对朝廷的责怪,他向皇上阐述了藏富于民的道理。

D.张弘范临危不乱,身先士卒。面对宋军的突袭,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积极应对;他亲自率领骑兵与敌周旋,取得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营险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

②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大仓库乎!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C句子译为:万山城建成之后,张弘范和将士们到东门外比试射箭,宋军突然来攻.他手下的将佐们都认为敌我相差悬殊,应进入城堡自守.张弘范厉说:“我与你们在这里是干什么的,敌人来了怎么能不与他们战斗呢?谁再敢说退后就处死!”“既城”是句子状语,可独立成句,排除AB.“众寡不敌”是一个完整词语,不可断开,故选C.

(2)D饷道应该是运送军粮的道路.

(3)B“设计引诱李璮来犯”有误,无中生有.

(4)①营,扎营;乃,竟然;悟,了解.译为:我在危险的地方扎营、李璮竟然向我示弱,肯定会用奇兵来偷袭.他认为我不了解这一点.

②曷若,不如;活,使…活;恒,固定.译为:不如让老百姓活下来,使他们不至于逃亡,这样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收入,这难道不是陛下的大仓库吗?

答案:

(1)C

(2)D

(3)B

(4)①我在危险的地方扎营、李璮竟然向我示弱,肯定会用奇兵来偷袭.他认为我不了解这一点.

②不如让老百姓活下来,使他们不至于逃亡,这样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收入,这难道不是陛下的大仓库吗?

【参考译文】

政治 末
篇二:临汾基础教育网

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印度和日本都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国家概念,相比而言,欧盟国家间文化相

近。因此,亚洲国家目前很难像欧盟成员国那样实现区域一体化”。这一论断表明( )

①文化一体化决定经济一体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障碍

③文化多样性对政治、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

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每当我们吟诵方

志敏的不朽诗篇时,都会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这

表明( )

A.文化作品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B.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

C.文化作品为人的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

D.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据此回答3~4题。

3.“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

A.稳定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

4.“同而不和”的重要表现就是“文化中心主义”,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

值观、行为规范是最好的,并且将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

文化。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就意味着( )

①反对西方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②既要认同中华文化,又要尊重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

③中国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应该加以抛弃

④“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应该全盘西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5.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距今已有1500多年。曾有很多国家的知

名人士强烈呼吁要注重保护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大佛还是被当时的塔利班政权所摧

毁。这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于信仰的原因可以摧毁不同宗教的文化标志物

B.各国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C.这属于阿富汗的内部事务,他国无权干涉

D.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大佛没有必要抢救和保护

6.近年来,不仅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以不同的方式庆祝新春佳节,而且很多外国人也加

入中国年的庆祝活动中来,中国春节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表明( )

A.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

C.文化已经不再具有民族性 B.世界文化日益丰富多彩 D.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7.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成网友认为春节将成世界性节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

长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风俗也会在世界上产生影响。这体现了( )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美国影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据此回答8~9题。

8.这两部影片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素材和灵感的,将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

民间传说运用美国式的精神理念进行文化转换。“中国元素+美国精神+精美特效”是其成

功的关键所在。这说明( )

①世界文化正在走向融合、统一

②文化交流会产生融汇多种特质的新文化

③学习、借鉴外国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的交融有利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美国电影业善于运用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商业运作。我们也会有类似的创意,但缺乏

实现创意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 )

A.加大投入力度,满足文化需求临汾基础教育网。

B.激发创造活力,发展文化产业 D.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C.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10.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

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

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

这启示我们对待中外优秀文化的态度应该是( )

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②不能盲目崇拜西方,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

③认识到文化交流、学习的意义,反对封闭主义

④西方文化是学习、借鉴我国文化的产物,我们没有借鉴的必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向弱势国家和地区输出价值观念、道德

准则和生活方式。而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则无条件地接受强势文化产品,并逐渐

失去文化自我。这启示我们( )

A.要抵制外来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B.西方文化的胜利不可阻挡,要全面接轨

C.要推进文化创新,提升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D.文化的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和扭转的

12.《全球通史》说: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彼此间犹如意大利语之于西班牙语、

瑞典语之于德语,颇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其原因就在于,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

汉字组成??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段

话表明汉字是( )

A.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B.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D.中华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

13.我国汉语方言繁多,一般被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粤方言、吴方言、闽南方

言、湘方言、客方言、赣方言。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民族性 B.稳定性 C.区域性 D.继承性

14.下列史实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A.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实现了中国化

B.中国科技在15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C.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都有本民族的英雄史诗

D.孔子的“大同”、“小康”思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

15.温家宝总理在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座谈时指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

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

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下列事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中国人民顽强抗击“5·12”地震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我国在金融危机面前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④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搞好二次创业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②③

16.下列诗句中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

A.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7.2008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主题为“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

震救灾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

A.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保证

B.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D.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18.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主心骨”作用。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②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③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④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思想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制造了一批大众学术明星,也制造了新媒体时代的

出版神话。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走红图书市场,也诱发了出版人

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热情和想象空间。有人总结,“百家讲坛”的成功在于在市场运作中实现文化向大众的普及。这体现了( )

①文化产品借助大众传媒和市场运作广泛传播

②大众文化就是面向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文化

③规模化、产业化地生产文化产品有利于文化传播

④大众文化的盛行导致了文化品位的低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0.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文化领域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权大于法等落后思想文化和色情、邪教等腐朽文化。这是因为( )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加剧

③目前我国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④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现在有些媒体提倡“娱乐至上”,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还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炒作”。这体现了( )

A.大众文化必然导致文化媚俗现象

C.大众文化以大多数人的口味为基础 B.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D.当今文化产品是一种“文化快餐”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成为“主旋律”,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 )

①自身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②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 ④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③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23.“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③发展先进文化要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其服务对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4.有人说:“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篇三:临汾基础教育网

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 康杰中学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

临汾基础教育网。

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

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

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

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

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

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

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

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

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

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

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

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

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

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

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

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

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

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

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

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

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

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

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

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

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1456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