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杨尚昆族谱

历史教案 时间:2020-01-09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杨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篇一:杨尚昆族谱

分布地区

弘农郡:西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省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历史来源

「杨」源出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2.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3.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4.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5.赐姓转姓。6.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总之,杨姓族人在隋

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3696万,为全国第6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杨姓保持第6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3700万,增长了15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1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12.4%,占省总人口的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以北、内蒙古以南和以东的高比率杨姓区,以及长江以南的低比率的南方杨姓区。在内蒙古、大西北、西藏地区,杨姓人数很少;而高比率杨姓区又以秦岭和三峡为界,形成云贵川高密度的杨姓区,以及两湖、黄淮、北方和东北四块低密度的杨姓区。在近600年中,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由东南和南方的迁移,特别是向西和西南地区的强劲的回迁,以及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学生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家族名人

杨行密(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玉环:字太真,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天宝四载,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尚昆族谱。

杨业: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偪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震宁(1922~?)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尚昆前中国国家主席。

从湘西民族人口构成看中国民族政策的走向
篇二:杨尚昆族谱

从湘西民族人口构成看中国民族政策的走向

作者:易贤富

中国目前的民族政策是有问题,笔者在湘西,深有体会。经过宋朝的怀柔归化和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湘西民族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1949年,怀化地区全区总人口206.34万人,少数民族仅有13.2704万人,只占总人口的6.4%。但解放之后采纳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思路(凡是采纳斯大林这种民族思想的国家都出现分裂,如南斯拉夫一分为六,苏联被解体成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人为制造新民族(比如土家族)。通过民族识别,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一些所谓的“五溪蛮”被人为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这一个1957年通过逆历史潮流“分流为土”而诞生的新民族现在人口有八百多万,成为一个大民族了。 五溪地区由于地理的原因,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文化,但从血统上大多是汉族(从江西搬过来的为多)。土家族其实也是汉族。湘西彭氏土司是唐末从江西搬过来的。酉阳冉氏土司是从山东搬过来的(有人认为是冉闵的后人)。向氏土司应该是五溪地区一个古老的姓氏(但仍然属于汉族),但是五溪地区的向氏有些被认定为土家族,有些被认定为汉族(比如怀化向氏是大姓,但是汉族)。其实不能想当然用“蛮”来判断就是少数民族。比如我们易氏家族,南宋从江西吉安搬过来,在雪峰山东麓的塘湾镇、洗马乡有两万多人,虽然离雪峰山西麓的雪峰镇、群峰乡、铁山乡也不算远,但是很少与那边的家族(如杨氏、田氏家族)通婚,也不与罗溪和麻塘山的瑶族通婚的。我们家族主要通婚对象主要是在雪峰山东麓这个小盆地(溆浦县龙潭镇、黄茅园镇,洞口县江口镇、月溪乡、渣坪乡,绥宁县金屋塘镇,都是汉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诞生了一些独特的文化,比如有独特的方言;有一个驱鬼的宗教(栳师,音译);还产生了一种叫做雪峰“断颈龙灯”的民间文化(我小时候就舞过龙灯),2008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洪江市正在抓紧做好雪峰“断颈龙”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掺杂少数民族血统,但是性格上似乎比雪峰山西麓的一些少数民族更“蛮”,打起架来还占上风。如果没有家谱记载,让“学者”继续“研究”、“划分”民族的话,我们这个雪峰山东麓盆地也可能被划为单独民族的。 1980年代响应胡耀邦的新的民族政策,又进行了一次民族识别,为了享受民族优惠(比如经济优惠政策和高考加分),纷纷改为民族自治县,现在怀化市有5个民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怀化市的会同县和邵阳市的绥宁县也在申请为侗族自治县。很多只有1/16少数民族血统的也转为少数民族。有些根本就没有少数民族血统,但是为了高考加分等原因也改为少数民族了。民族的问题(如改族)只有爷爷知道,到孙子一辈就不知道改族的事情了,就会有民族意识了(南斯拉夫的“人为制造”的新民族相继独立)。2000年人口普查,怀化全市有4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84.92万人,占总人口39.9%。到2005年,全市在册总人口498.37万,其中侗、苗、土家、瑶、白、回等少数民族19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0%。会同粟裕(以及世代家族)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但是粟裕去世多年之后被“考证”出是侗族,被称为是侗族的英雄儿女了。原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祖籍在怀化,说不定今后有人也会"考证"出杨尚昆也是侗族了。据湖南会同《粟氏族谱》记载:“粟氏衍自江陵,迁于建业上元县”。在《粟氏族谱》卷首上《原序》中记载:粟氏“祖顺朝,江南江西府上元县人„元初至元间以武进士„公奉命镇文坡等处„尽于王事,遂寓居通道之文坡„贵公生子通魁于洪武十八年(1385)徒居会同高溶村(今会同连山高涌村)„次子总全公又徒城东之清溪小坡旧寨(今会同坪村小寨村)„”;卷首下《迁徒志》中记载:“顺朝,原居文坡司„通魁,由文坡司徒

住会同高溶„总全,由高溶迁居清溪旧寨„”。《粟氏族谱》卷之一中记载:“第一世:开基始祖顺朝,登至元进士„第二世„荣贵,朝公次子„第三世„通魁,贵公次子„第四世„总全,魁公次子,住清溪„”卷之八和卷十五中同时记载:“第二十九世,多珍,享公次子,字裕,生光绪丁未七月初二(1907年8月10日)„”会同粟氏始祖是粟实寰,有五个儿子,长子粟顺朝是元朝至元年间的武进士,官游击(武官)。明朝建立以后,粟顺朝受命到湘西镇压“蛮峒”起义。从那时候开始粟顺朝带着老婆胡氏、长子荣富、次子荣贵及其弟顺京、顺主、顺位、顺仁来到湖南。顺朝死后,他的家族“遂寓居通道之文坡”。而顺朝的四个弟弟家族也“各择乐土,渠阳、黔阳皆其裔也。” 后来粟顺朝的长子粟荣富回到原籍上元县(今江苏南京)看守祖先坟墓。而粟顺朝的次子粟荣贵生的儿子叫粟通魁。粟通魁于洪武十八年徒居会同高溶村。这就是粟氏家族来到会同的始末。可见,粟裕家族确实是汉族。粟顺朝当年到湘西是为了镇压“蛮峒”起义的,想不到他的后人却与“蛮峒”一起被划为了侗族。粟裕家族世代认为自己认为是汉族,粟裕却在死后被别人出于利益考虑而变成侗族了,荒唐至极!

杨尚昆是四川潼南县双江镇人氏,关于他的祖籍,《杨尚昆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他说:“双江镇杨氏家族是从哪个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湖北孝感来的。1987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童南,县里下在修县志。我才知道双江镇杨氏家族的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现属于怀化市中方县铜湾镇黄溪村)定居。清康熙35年(1696年),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杨主席的记述,明确了潼南县双江镇杨氏家族是从江西省泰和县迁徙的。 杨尚昆是湖南黄溪杨氏开基祖杨文秀的后裔,杨文秀是泰和杨氏开基祖杨允素的7世孙,杨允素又是吉水杨氏开基祖杨辂的6世孙。1278年,杨文秀赴湖南零陵县任县令。第二年,南宋灭亡,元朝开始,因战事尚未结束,携带家眷的杨文秀不能回老家泰和,便选择辰溪县的黄溪村开基立业。明末清初时,黄溪村有一位名叫杨通辉的人,他是杨尚昆的7世祖。杨通辉长期在四川做官,致仕后,仍回辰溪县黄溪村居住。于清康熙四年(1665)修建窨子屋,高墙围立,坐北朝南,六进二层,主大门为“八字大门”,雄伟壮观,东西各设小大门。屋内设正房、厢房、中堂、茶堂、厨房、金库、天井等,总面积为600平方米。杨通辉60岁生光基,90岁卒,葬黄溪祖山坪骆驼背包形,“背包 ”意整装待发,准备远征,发迹在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清康熙年间,朝廷组织了历史上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杨通辉的儿子杨光基因在四川出生、成长,对四川怀有一种特殊的眷恋之情。为了开拓新的基业,1696年(康熙丙子年),37岁的杨光基出售祖宅充作盘缠,携妻儿(子四:昌仁、昌义、昌礼、昌智。川生昌信、昌德)从湖南辰溪迁徙到四川蓬溪县,并选择涪江左岸的姬家坝居住。结合一些家谱资料,发现康熙丙子年是一个移民的重要年份。我们易氏家族也有很多人在同一年移民四川的。比如黔阳易氏总谱人物传“笃行传”记载:“文上字登瀛,质性诚悫,贻谋宏远。康熙丙子,诏移楚民实蜀地。公年逾杖国,子六,孙曾数十,长孙心会,入邑庠,家赀亦丰,毅然舍去,举家西行,止成都金堂县,心会复入金堂学,为恩贡。心融、心裕、心恰,相继游泮食饩。后裔蕃衍,分居成都、汉川、德阳,为蜀中望族。公在蜀,日以孝弟力田训导子弟,蜀人化之。族人至其地者犹悉称公之盛德。”清朝四川人口繁衍非常快,现在易文上在四川金堂有两万多后裔。<解放战争期间,杨尚明(尚昆七弟)路过湖南,特意到辰溪县找过黄溪(1943年1月前隶属辰溪县辖地,而周围村组均属黔阳县地),但只找到“黄溪口”,而且没有“祖山坪”等,未能与黄溪族亲共聚遗撼而去。1989年7月,在《东西南北》杂志第六期,杨尚昆故里行一文中发表,其世系字派与黄溪一样,经深山寻莹派人赴川核对双方族谱,完全确认双江杨氏是黄溪杨氏的一个分支,杨尚昆是杨通辉的第8代孙,其祖籍在黄溪,祖居遗址存。1990年3月,双江杨先佐,杨先骥、杨宗

岳等3人专程从四川省潼质县双江镇来黄溪与族亲叙述离别多年的骨肉之情,并一起给杨通辉等先祖扫墓。地志办、市志办等单位领导热情接待了他们,市档案馆印存了一套双江〈杨氏族谱〉。1992年4月,76岁的杨尚颜老人(杨尚昆堂弟)又专程由四川来黄溪,与族亲一起给杨通辉扫墓、立碑。怀化市政府、市政协、市志办等单位领导热情接待了杨尚颜老人。1991年3月,怀化市委常委杨连贤和市志办等领导专程赴成都拜见杨尚明老人,由他开具介绍信转赴北京杨尚昆主席,想敬请他老人家题词《怀化市志》名,赵秘书长转达杨主席指示:“感谢怀化人民和黄溪父老乡亲为我找到了祖籍”。

土家族是人为制造出的民族。而侗族的领袖杨再思本身也是汉族,他父亲于唐宣宗大中年间,由淮南(今江苏扬州)丞授金吾将军,边叙州(今湖南黔阳)。现在怀化、湘西州、贵州的铜仁、黔东南州有数百万人自认是杨再思的后裔。不但侗族认杨再思为祖先,一些土家族也认杨再思为祖先。我们家族是从江西搬过去的汉族,我们后面分迁了一些人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但是恩施的有些族人自认是土家族了。由于杨再思家族控制五溪地区数百年,并且后面杨氏也是湘西和黔东的大族,很多侗族其实是牵附为杨再思后裔,尤其是杨姓容易牵附(比如将自己的字辈改动),其他姓氏也可能改姓。姓氏牵附或攀附现象,在古代在某大姓控制地区,是一种无赖的屈从,无赖的求生之道。在五溪地区不少族谱中累见不鲜。吴国兴先生看过新晃一吴姓的家谱,就曾以杨姓“再、正、通、光、昌、盛、秀”的字辈为该吴姓的字辈。这就是在杨再思氏统治地域,其他姓氏屈从攀附的典型例证。怀化杨尚昆家族本来是南宋末年搬到怀化的,与唐末的杨再思不相干。但是杨尚昆祖籍地中方县铜湾镇黄溪村杨姓从明朝开始启用:“文子通光昌俊秀,世传宣尚绍先宗„„”,与杨再思后裔的“再正通光昌胜秀”字辈基本一致。如果不加考证,还以为黄溪杨氏也是杨再思的后裔。

唐朝以来,湘西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繁衍比内地要快一些,但是也不是太快。比如我们家族从宋朝搬过来,人口繁衍远远比在江西宜春、湖南长沙易氏集聚地要快,但是现在在黔阳本地也只有五万人(并且还是繁衍的特例)。繁衍最快的主要是清朝的四川。湘西离四川很近,四川、重庆很多人是从湘西搬过去的,使用的是同样的西南官话,风俗习惯也基本一致。但是不知何故,大多数四川、重庆人的家谱说是来自离四川很远的湖北东部的麻城和孝感,比如湖南黔阳易氏在清朝的时候有数千人迁往四川,在那里应该有十多万、二十多万后裔,但是很多支系的家谱却说成是麻城的,后面仔细理清家谱或核对墓碑,才发现是来自黔阳。杨尚昆的家族也曾称声称是迁自湖北孝感。如果算上迁往四川的人口,杨再思是有可能有数百万后裔的(但四川由于在迁移过程中家谱丢失,绝大多数人是找不到祖籍的);但现在湘西和贵州的数百万杨氏自称是杨再思的后裔,从人口繁衍角度,是难以置信的。<湖南靖州县现在准备打杨再思的旗号兴办旅游了。如果继续下去,杨再思今后将被“打造”成侗族的“成吉思汗”。今后怀化政府能够应对不断高涨的民族意识?

沅陵西南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张家界等地与沅陵交界的地区的的人民除了会说西南官话外,还说一种不同于当地官方语言的方言—乡话。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人。由于民族优惠政策的诱导,乡话地区的人普遍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有人干脆称作“瓦乡族”,但更多的是称作“瓦乡人”。当地人多次要求政府承认他们的民族地位,而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乡话”这种与众不同的“语言”。沅陵一直想将这个人群划分为单一的民族,成立民族自治县。1956年,王辅世先生调查了泸溪县的乡话,并于1982年在《语言研究》上发表论文《湖南泸溪瓦乡话语音》,198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再论湖南泸溪瓦乡话是汉语方言》,认定乡话是一种汉语方言。结果招致当地人的忌恨,认为研究结论妨碍了他们成立民族的事业。应该说清朝的“改土归流”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而后面的“分汉为土、侗”是逆历史潮流的。南斯拉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2006年黑山共和国的全民公决,曾经辉煌的“南斯拉夫联邦”在十几年内一分为六,“南斯拉夫”这个曾经光荣的名字彻底消失。南斯拉夫的解体很大程度可以说

是因为人口和民族政策,“得益于”铁托的民族政策。整个铁托时代对“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打击十分严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70年代,据说有4万塞族干部因此被整肃。战后南共五人领导核心之一的兰科维奇正是因为塞族民族主义而被被铁托整下台。在压抑处于人口和经济强势的塞尔维亚族的同时,却照顾和优惠人口较少的其它民族、尊重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决权。在制度上,铁托时代作了有利于 “压制塞尔维亚”的安排。例如在历史上首次承认“讲塞尔维亚语的穆斯林”为另一民族(穆斯林人,或称波斯尼亚人),并据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国;首次承认过去所谓“塞尔维亚语的马其顿方言”为另一语言(马其顿语),并据此确认马其顿民族和建立了马其顿共和国。这样,就使联邦中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大为缩小,不仅小于“南斯拉夫王国”中的塞尔维亚,而且也小于“一战”前未有南斯拉夫时的塞尔维亚王国。同时还在塞尔维亚共和国里设了其他共和国所没有的两个“自治省”。除了从塞族中划出新民族、缩小其版图以外,铁托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励人们放弃原有族群认同而去改宗这一新的群体。到1981年,人口调查中填报这个“新民族”的已达121万人,占全南人口5.4%。铁托时代这样做,明显是要把“南斯拉夫”认同与塞尔维亚认同分开。经过这种种措施,塞尔维亚人的认同不断弱化。战前南斯拉夫王国时塞尔维亚人(当时马其顿人与波斯尼亚人都算塞尔维亚人)占绝对优势,而到1961年全南人口中自认塞尔维亚人的只占42.1%,到1981年更降为36.3%。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新民族”相继独立。在没有主体民族的国家与地区,“谁想独立就让谁独立”的结果必然是爆发旨在争夺土地、资源与统治权的无止境的种族战争与极其残酷的种族清洗,这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好处。<br><br>各民族(包括汉民族)创造的文化需要保护(湘西很多汉族也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也需要加以保护),但不要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民族优惠政策和旅游)而人为“制造”民族意识,为今后的社会留下不稳定因素!如果今后真的要调整行政规划,建议取消民族自治区,要创造有利于民族融合的行政制度。

泛说名称
篇三:杨尚昆族谱

名 称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能够确指一人、一群体、一事物的,那些相对固定的文字和声音,通称为名称。

个人名称,有正名(官名、学名)、字、号、小名(乳名、奶名)、艺名、笔名、法号、道号、化名、外号(绰号)、官称、尊称、昵称以及互联网意义上的名称等。

通常说的名称,一般指正名,也叫官名、学名。

《说文解字》解“名”:“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就是说,天黑以后,谁也看不见谁,为了不弄混,每个人都弄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声音符号,以便相互识别。这便是名的由来。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名,是有文字传世的商代人的名。当时习惯和崇尚以天干为名,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等。

春秋时期,鲁桓公问大夫申命名应遵守什么礼节,他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说:“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并且要求除遵守上述五条外,还规定“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起名。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

秦汉封建专制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上述讲究外,还禁止使用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魏晋起名讲究高雅、清高。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塾、野、在(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

宋以后,尤其明清,族谱字辈命名法最盛行,这在农村族谱中反映最明显。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从历朝历代命名习惯看,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所以,简单的一个名字,可谓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道德等精神文明现象的缩影。

现代名称,除了不违背传统的一些讲究外,更被赋予了提升运气层次、增加运气正能量和抑制运气负效应的使命,名称起的更加规范,更加专业。 与正名相比,其他名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名的衍生名,一类是非正名衍生名。

正名衍生名,就是从正名的音义上联想出的名字。比如诸葛亮,字为孔明,最直白的理解就是窟窿里透出来明就能亮起来。毛泽东一生用过许多名字,其中不乏由“泽东”衍生出的。

毛润之、润之、学润、润芝、润,其“润”应该是直接从“泽”衍生的;赵东的“东”更是直接用正名一个“东”字;永滋、允滋、泳芝、咏滋、咏芝则是从“润之”的发音衍生出的;二十八画生是1915年下学期,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毛泽东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长沙各学校所贴《征友启事》上的署名,28画就是毛泽东正名的笔画数。

子任、毛学任、杨子任、马任、自任、涧西、事任这些毛泽东自己起的名字,学者虽有一番阳春白雪的解释,殊不知,这些名字正符合了补益先天运气的要求,因为毛泽东先天运气用木而喜水,子、任、涧在五行上都是不折不扣的水,如果不是巧合,那毛泽东就是一个解析运气、运气起名的高手。 非正名衍生名,就是其音其义和正名八竿子打不着。

毛泽东的小名叫石三伢子。对于这个名字,1951年5月,毛泽东在会见他的表兄文运昌等人时曾说:“我小时候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那时候,我母亲信迷信,请人算八字,说我八字大,不拜个干娘难保平安。母亲带我去棠佳阁外婆家,发现路上有一块人形巨石,便叫我下地跪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此,母亲又给我取名‘石三讶子’。”

虽然小名和正名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他的化名“毛石山”和曾用名周石林、毛万山显然是从乳名衍生的。

外号毛奇也属于非正名衍生名。这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的外号。这个名字,本是德意志建国时一位富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将军(德文为“MOLKT”,音译为”毛奇”)。同学们给他取了这个语意双关的外号,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志向非凡,才华超群,深受学友们的爱戴与推崇。当时毛泽东也常对同学说:“丈夫安为天下奇(宋代王延瑰送王邦衡诗句),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作个奇男子。”他还用“毛奇”这个名字写过一些文章。

还有一种非正名衍生名,它是在极小范围使用的,有时甚至连文字表述也不用的名称,比如不礼貌用语“喂”,比如亲人之间的尊称、昵称,还有上下级之间的简称,比如江青称毛泽东“老板”、贺龙称毛泽东“大帅”、杨尚昆称毛泽东“主座”、田家英称毛泽东“主公”,还有成龙做洗发液广告后我们可以戏称成哥为“duang”。

杨氏的调查报告
篇四:杨尚昆族谱

关于“永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06小分队 队员:冀雅楠,陈柏鹏,

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调查时间: 调查目的:现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

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

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

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

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人

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及其魅力所在。我们所调查的虽然只是县级城镇,但它拥

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太极文化,皮影,以及独具

一格的永年西调,吹歌。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亲身的调查经历可以让我们这些九零后的大学生

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所在,同时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因为

近年来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例如皮影戏人才后继无人,在日常的生

活中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文化是一块瑰宝,如果就这样销声匿迹太令人遗憾了。文化 不能永远处于静观的文本状态,必须鲜活起来,必须灵动起来,树立起飞扬的形象。文

本只是保存,活现才能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的过

程。 调查内容:我们团队经过讨论,就最重要的五个主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包括广府杨

氏太极,永年西调,永年吹歌,永年皮影,永年特色饮食。分别在各个城镇,乡村进行考察。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每个主题进行详细的总结。 杨氏太极:杨氏太极拳为永年广府人杨露禅所创,他自幼酷爱武术,始学洪拳,后赴陈

家沟学习陈式太极拳,在陈式基础上创编独具风格的108式杨氏太极拳,后进京在王府任拳

师,多次比武无不胜出,被称为杨无敌,经二代杨班侯杨健侯,杨氏太极拳日臻完美。 杨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武术形式但是高于纯武术,蕴藏着中华几千年文化

情愫,太极拳被国际上公认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她有三个鲜明的特性,1、太极拳的保健性,杨尚昆族谱。

2、太极拳巧妙的技击性,3、表示人体文化的艺术性。只因为太极拳的内含丰富及上述“三

性”,才有了重要的意义,对人类有了极大的吸引力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又将会对全人类的文

化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地人的简单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杨氏太极拳讲究拳架抒展,结

构严谨,由松入柔,积柔为刚,刚柔相济,身法突出,含胸拔背,沉肩附肘,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内外结合,中正安舒,轻松自然,轻灵沉稳。 杨氏太极拳自创立已发展170多年,经杨家四代人努力传承,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发展,

但不能不承认很大部分传统的杨氏太极拳、械套路与功法正在走向退化,有些极珍贵的东西

有失传危机,比如,杨氏小架相关练功法,极少有人继承,正趋于失传,少数的太极功法只

有少数几个人会练。因此我们很难看到当年杨露禅、班侯父子威震京华的英姿。也很难看到

当年杨露禅、杨班侯父子习练太极功夫的全貌。现在太极拳已经广泛得到人们的喜爱,在广

府古城我们看到了很多得到了切实的保护,每年都有规模巨大的太极峰会的组织,可以看到

数以百计的人在古城墙上打太极,很壮观。我们在亲身体会了太极之乡的魅力后,每个队员

都赞不绝口,对太极更是喜爱。 永年西调:永年西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清朝咸丰年间,

在山西经商的永年人,结识了一些上党梆子的演员,介绍资助他们到永年组班演出,并吸收

了很多冀南人参加到班社中来,在演出中,永年一带的方言语音渗透其中,又大量地受到京

剧及河北梆子、平调等地方剧种和永年鼓吹乐等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形成

了一个有别于上党梆子的独特剧种,即西调,概取调自西来之意。永年西调有如下一些基本

特征:传延经久不断。永年西调自清末形成并成熟以后,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近二百年杨尚昆族谱。

来一直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深受历代观众的喜爱。原生状态良好。永年西调起于民间,流

传区域固定在永年及周边为数不多的几个县区,很好地保留了形成以来的粗犷、豪迈、简约

的风格特色。剧目丰富独特。除了继承上党梆子和移植的一些剧目外,永年西调有众多的 本剧种独特剧目,近200余出,这些剧目从内容到舞台呈现方式上和别的剧种大为不同。 唱腔风格独具。作为戏剧最显著的风格特色,永年西调的唱腔风格独具,音域宽广,粗

犷大度。伴奏乐器独特。永年西调头弦、二把和三把,为其它剧种所没有。永年西调自清末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成熟以后,直至今天都是冀南一带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出现

了一代代优秀的演员,推出了一大批本剧种独有的剧目,1955年成立了永年县西调剧团,演

出、参赛、交流,十分红火,是她繁荣的高峰时期;文革期间,曾经一度学演京剧,西调、

京剧同时演出;文革之后开始恢复传统戏的演出,永年西调又迎来了她的第二次红火和繁荣,

盛极一时。最近十年来,由于受文化多样性和市场低迷的影响,戏价下滑,从业人员减少,

一些典型的剧目和艺术特色迅速衰减,呈现着衰落和濒危。 永年吹歌:永年鼓吹乐又称永年吹歌,历史悠久,但具体起始年代缺乏足够的考证,由

于吹歌艺人在封建社会倍受歧视,所以,关于他们的记载尚未发现,只是据民间艺人代代相

传,口碑传说,

永年吹歌的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明清时的形成成熟期;清末至民国和

解放前的活动红火期;解放后至文革前的向外推介和繁荣期;文革中的冷落期;八十年代至

上世纪末的热烈期;最近几年的相对衰落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对这一地方特色民间艺术进行了着意的重视和保护,1991

年永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吹歌之乡,组织对吹歌的曲目进行了保护性整理,举办了大

量的演奏比赛、民间艺术家命名等,最近以来,政府又把保护发展利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当

作全县的四大主题工作之一,以促进这一艺术的新的生命。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年皮影:永年皮影戏是中原皮影的重要支流,产生于宋代,大约在清晚期传入永年,

在永年这片土地上传承繁衍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永年皮影戏除具有了中原皮影的共同特点

外,在形成和传延过程中逐渐吸收融合了永年很多地方文化样式的特色,比如永年吹歌的音

乐、永年小曲的唱腔、永年地方戏的韵律等,这一切都对永年皮影戏有着深刻的影响。永年

皮影戏具有整体粗犷写意,又不乏细赋真实的艺术特色。常演剧目有60余出,既有文戏,又

有武戏;既有成本连套的大戏,又有用于开场的短剧。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040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