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抱残守缺的事例

历史教案 时间:2019-11-18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命题作文审题
篇一:抱残守缺的事例

(袁婕)1、亲情、友情、师生情(唐金强)

父母为自己操劳一生,含辛茹苦,他们用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天空,想要握住父母的手,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在困苦无助时,是朋友给了你一片阳光,搀扶着你走过那些艰难的日子,握住朋友的手,穿越黑暗,穿越难以逾越的关隘。

2、历史、传统、国学(杜艳竹)

每一段历史背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握住历史的手,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那来自遥远时代的博大精深。

3、明天、未来

不知未来为何物,只有在憧憬中默默奋斗,只为有朝一日登上顶峰,一览众山小,握住明天的手,明天就会属于你。

4、自然

厌倦了推杯换盏、灯红酒绿的生活,想要握住自然的手,到自然中去寻求一份怡然自得的情怀。

5、宝钗(陈雪琴)、刘备(杜艳竹)

我想握住宝钗的手,聆听她那在封建礼教之下所谓大家闺秀的幽怨。

张宇东 6、“你”是具体的人,如父母、同学、素不相识却对你影响很大的人。

7、“你”是物或抽象的东西,如:书本、知识、道德、诚信、音乐、美术、阳光等。

[审题]2006年上海卷的命题作文充满了感性色彩,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有下列几种写作方向:第一,写“我”想握住身边人物的手,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第二,写“我”想握住当代知名人士或弱势群体的手,表达景仰、尊敬之情或同情、体恤之意。第三,跨越时空,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第四,还可展开更为灵动的联想、想象,比如写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借虚写实,抒情论理。但是,假如选写的是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化虚为实时就有较大难度,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穿靴戴帽”等弊病。

“北京的符号”

(赵明明)1、胡同

一次搬家,让我迷路的胡同(连通的特点)——住着许多同学、伙伴的胡同(胡同中亲密的人际关系)——拆迁、离开、怀念(古老符号能否保存?)

通过对“北京符号”的变迁折射出社会各方方面的变迁, “北京符号”的保护、传承、创新(李荆婷)

2、北京方言“京味儿”

大概特点(如儿化音、语速较慢)——一次被一位“伯伯”叫“大姐”(对人的称呼)——北京人的生活特点、性格等(引申)

3、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遛弯儿(即散步,早晚都有,一家人)——服饰(不注重,中年人与老年人一样)——饮食(面,少吃蔬菜,肉一炖一大锅)——夏夜夜晚后乘凉、闲聊、秧歌——大气豪爽、闲适悠然的符号

4、高校

北大未名湖(博雅塔)——清华二校门(清华园)——一系列高校(北科大、北师大„„)

——反映浓厚的人文气息

5、天安门

1949年国家成立——“十里长街送总理”——天安门升旗——其历史象征意义,北京的符号“政治中心”

(高爽月)故宫——北京威严的符号

故宫被盗、“错字门”风波、高级会所建立、星巴克入驻„„这一切都在冲击着北京威严的符号,我们要加大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力度,重塑北京的符号,重塑故宫形象。

[审题]第一,明确题目中“符号”的含义——指那些“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第二,明确“符号”的特点——既可以是包括建筑在内的实体,也可以是风俗、民风;既可以是杰出的文艺作品,还可以是那些标志着城市繁荣与发展的新生事物。第三,可在文中想象或设计未来的北京将出现哪些“符号”。第四,既可只说“保留以往的符号”或“创造新的符号”,也可二者兼谈。选择哪一个(或哪一组)“符号”来展开,是关系到作文成败的重要方面。最好少选、不选人所共知的,应将各种现代“符号”发掘出来;要善于以小见大,显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

“愿景”

(丁岩)1.愿景如此美好,但奔向愿景的道路却是如此的曲折而充满荆棘,是坚守愿景,在那路上披荆斩棘,不断跌倒然后爬起,还是放弃愿景,做一个平凡的人,过一种平凡的生活。何去何从,皆在我们一念之间。(主要从人的选择谈,面对愿景,人们何去何从,坚守和放弃会失去什么,又会得到什么。)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世上没有百分百完美的事物,自然也无法百分百实现自己的愿景,对自己愿景的部分舍弃到底是对愿景的另类诠释,还是一种妥协?人又会因为什么而舍弃愿景,亲情、友情、爱情,现实的残酷,还是其它?(主要谈人实现了愿景却是不完美的,再谈人为了什么舍弃了部分愿景,最后谈这样的舍弃是否值得,是真的实现不了愿景还是一种妥协。)

3.不同的人会拥有不一样的原景,一个拥有几乎与自身条件完全不符的愿景的人,怎样战胜困难,化茧成蝶,一个拥有轻微愿景的人,又是怎样面对外界的眼光,坚持心灵的纯净。(主要谈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愿景,但却都为了愿景而努力,鼓励人们只要有愿景,不要在意什么,努力去做吧!)

(李姗)记叙文:

1.父母的愿景——对子女的企盼:父母对子女的爱,亲情的温暖

2.工人的愿景——面对城市化而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社会的进步

3.白领的愿景——快节奏生活的压力,渴望内心的平静,对浮躁社会的批判及现代人的无奈

4.麦田的愿景——渴望农村淳朴生活和民风的回归:城市化取代质朴充实的农村生活,现代生活失去生机,呼吁人们回归平实,贴近生活

5.花草树木动物的愿景——对恢复美丽家园的渴望:对人类摧残大自然的批判,呼吁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共建和谐家园

6.空巢老人的愿景——孤独心灵的安慰:呼吁人们关心老人,“常回家看看”

议论文:

1.愿景是成功的动力,有梦想才有希望,因而要怀有愿景

2.切忌不切实际的愿景,好高骛远,主张贴近生活,从实际出发

[审题]从它的基本意思“所向往的前景”出发,由大处切入,写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景、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的愿景;或者从小处落笔,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理想”、一种“向往”、一种“憧憬”。除了写自己的“愿景”,还可写他人的“愿景”;除了写我们这个民族的“愿景”,还可写饱受天灾人祸之苦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愿景”。相对而言,写自己的“愿景”更容易展现个性色彩。文中对“愿景”的描绘,应尽可能表现得真切而感人;对如何实现“愿景”,则要表达得具体而实在。

4、“肩膀”

(熊凝霜) 1、父亲的爱(父母、朋友、一切帮助我们的人)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父亲用的宽广有力的肩膀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小时候“我”只将父亲的肩膀当做玩乐时的“坐骑”,但随着“我”逐渐长大才明白父亲的肩膀扛起的是责任与希望。

(陈黄蓉)2、基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进,如牛顿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也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再创造,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3、敢做为,敢担当的无畏精神,一个人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担起重任。

[审题]这道题既可实写,又可虚写(比如“肩膀”有个虚指义为“依靠”);可以想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进而围绕“肩膀”,也来写一个亲情故事;想到现代汉语中的“身肩重任”“肩膀儿硬”,想到李大钊先生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取其“承担责任”的含义构思成篇;还可联想到肩膀相靠是团结协作的象征,我们常说“并肩作战”;联想到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肩膀”,喻指“基础”。

5、“人与路”

(张剑) 1.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我们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前人没有走的路,后人跟随着自己走过的路,又变成了一条崭新的路,从而引出我们要破除成规陈说,拥有创新思维,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这个主题

2.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有了路。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竞争日益激烈,一条路被几个人,几百人走并不觉拥挤,但被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几亿人呢?由此可引出我们要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升,从而向前走去。

3.有路或者没有路,皆在于一个人,人认为有,那便是有;人认为无,那便是无。跟着前人的路,容易迷失自我,失去自己原本的心。一步也不动,无路可以走,只会停滞不前,永远困在一个地方。我们应该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甭管它有路没路,顺随自己的心,从心所欲。

(皮龙) 1.人这一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走到不同的绺。可是,究竟哪一条路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路才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呢?

①追求物质之路与追求精神之路;②为自己一人之路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之

路„„

2.路,是一个人的灵魂追求,是一个人的生命坚守,即使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盛行,也要能坚守自己高洁的情操,坚守自己的道路。

3.人生的路,贯穿于人的一生,如何做才能升华灵魂,走上正确之路?

4.人人都走在人生的道路上,①有人终生高洁,虽穷困潦倒,却忠于自己的内心;②有人终生蒙昧,即使一生荣华,却一生也领悟不到人生路的真谛;③有人迷途知返,及时找回自己的灵魂。告诉我们坚守道路,终于本心。

5.路在脚下,方向却在心中。不随于世俗,流于红尘,开拓一条新的道路,勇于创新。

6.过去的日子里,道路崎岖,不便行走,在人们的努力之下,道路变得开阔平整,反映时代的进步。

7.过去道路不通畅,远出在外的游子,抑或深居在家的闺妇,都因路途遥远多年不能相见,却把思念化作万首诗歌,传唱千年;如今道路通畅,交通便捷,却早已失去了当年亲友恋人间的内心的思念。值得深思。

8.路由人建,可是,一条条银色长蛇却破坏了环境。由此引发人类为了自己的便利破坏了自然。

[审题]前两句提示语,命题意图在于鼓励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批评亦步亦趋、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再看第三句“还有人说„„”,用省略号,暗示着关于“人与路”的关系,还可有其他种种个性化的思考;只要扣住“人”“路”两个关键词,切入角度是非常丰富的。试择要列举:第一,顺着前两句的思路,把提示语补下去。比如补作“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如此一来,写作范围扩大了许多。第二,谈“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从而写如路一样的人(人生),或者如人生一样的路。第三,既可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也可将“人与路”坐实理解,谈“人应该怎样走路”,谈“人应当如何管路”。

6、“谈意气”

(王宋敏) 1、贯穿古今中外,用名人典例阐释什么是“意气”,对照现实生活,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先辈。(刘莎莎)

(高米阳)2、自信,意气风发,走向成功;自负,意气用事,面临失败,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意气。

[审题]怎样写得更好些呢?第一,举例论证时,多举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且感染力较强的新事例,不用、少用已用滥了的名人轶事或眼下最“热”、人人熟知的新闻材料,防止跟其他考生“撞车”。第二,“讲道理”时,坚持两点论,不仅看到明摆着的正面的道理,而且看到隐含着的、从侧面或反面介入才能发现的道理。

江苏省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论据的作用》导学案
篇二:抱残守缺的事例

高三论述类复习

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

一、考点要求

分析综合: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常见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运用一些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论证方法。喻证法能

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

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

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

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2、

2、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

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

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

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不能相对或相反。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

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

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3、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

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

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

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

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

值得效仿的。”

4、例证法:也叫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

法。:

5、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

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

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三、“论据的作用”类题常见题型如下

(1)作者在这里引用某某人的故事,有何好处?

(2)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3)文中某段,运用某个故事或某个名言,在论证上起什么作用?

四、答题要点

(1)指出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2)具体解说这一论证方法

(3)指出论证的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4)指出这个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这点非常重要,证明哪个观点是答案的核心。能看

出你是否读懂了文章。

(5)常态效果——增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增强论证的气势,增加文采,给人以

理性的启迪和思考。

五、例题展示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①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我也有一个问题,但

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

信。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②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

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

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 子 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

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

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③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

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

我在天堂里。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

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

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

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这话梁

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

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要不

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

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

一些人文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

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

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过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

年轻人未必受得了。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问题深得我心:

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

是: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④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

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1、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6分)抱残守缺的事例。

答: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

自大作类比,(2分)批判(或“讽刺”)了国人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2分)呼吁跳出

传统,寻求新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2分)

报恩于万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①“恩”是债务,而且必须偿还。但在日本,“报恩”被看作与“恩”全然不同的另一

个范畴。在我们的伦理学中,这两个范畴却混在一起,形成中性词汇,如obligation(义

务、恩义)与duty(义务、任务)之类。日本人对此感到奇怪,感到不可理解。对日本人

来讲,称之为“恩”,一经接受,则是永久常存的债务;“报恩”则是积极的,紧如张弦,刻

不容缓的偿还,是用另一系列概念来表达的。为报恩而积极献身之时就是行有美德之始。

②美国人要想理解日本人的这种德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把这种德行与金钱交易

作比较,并且要看到其幕后对不偿还的制裁。犹如我们在财务交往中都要求履行合同,谁要

是巧取豪夺,我们决不宽容。你对银行有债务,就必须偿还,不能还不还随便。债务人不仅

要还本,还必须付息。这些,与我们对爱国、爱家庭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对我们来讲,爱

是一种感情,不受任何约束而自由给予,这才是最高尚的。爱国心意味着把我们国家的利益

看得高于其它一切。我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同情、援助贫困的双亲,不能殴打妻子,必须抚

养子女。但是,这些既不能像金钱债务那样斤斤计较,也不能像做生意成功那样获得回报。

但在日本,这些却被看作像美国人眼中那种金钱债务—样,其背后有强大的约束力,就像美

国人的应付账单或抵押贷款的利息一样。这些观念时刻笼罩心头的阴影,和纽约的农民时刻担心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卖空脱手后盯着行情上涨一样。

③日本人把恩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久时间上都是无限

的;他们把这种恩称之为“义务”,也就是他们所说的“难于报恩于万一”。义务分两类:一

类是报答父母的恩--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忠。这两者都是强制性的,是任何人

生而具有的。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人的一生中的偶然事件可能

改变义务的某些细节,但义务则是自动加在一切人身上并超越一切偶然情况的。

④七世纪以来,日本一再从中国引进伦理体系,“忠”、“孝”原来都是汉文。但是,中

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忠孝之上还有更高的道

德,那就是“仁”,它的含义几乎包罗了西方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统治者如果不“仁”,人

民可以揭竿而起,反对他。“仁”是忠义的先决条件。天子之所以能享有帝位,是因为他在

施仁政。文武百官也是如此。中国伦理学的这一前提,日本从未接受。伟大的日本学者朝河

贯一在论及中世纪两国的这种差异时写道:“在日本,这些观点显然与天皇制不相容,所以,

即使作为学术理论,也从未全盘接受过”。事实上,“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

德目,丧失了它在中国伦理体系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在日本,“行仁”或“行仁义”,即使

身居高位也不是必须具备的道德了。由于“仁”被彻底排斥在日本人伦理体系之外,致使“仁”

形成具有“法律范围以外之事”的含意。比如提倡为慈善事业捐款、对犯人施以赦免等等。

但它显然是份外的事,不是必需如此。

1、文中划线句子对论述日美两国不同的“恩”与“报恩”观念有什么作用?(6分)

答:类比论证,将日本人对于报恩的心情和美国人对于金钱债务的心情作比较(3分)。更

有力地证明了,对日本人说“恩”是一种刻不容缓必须偿还的债务(3分)。

六、实战演练

精英与荣誉

梁文道

在“我爸是李刚”那件事刚传出来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假如那

位在河北大学飞车撞死人的年轻男子出事之后,马上下车查看情况,然后说的不是“有本事

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是“大家赶快帮忙救人,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整件

事的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这么问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像中的那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其实

也很符合“常理”;只不过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

李刚也算社会精英了吧。自古以来,各个社会的精英都享有大小不一的特权;但这种特

权不是没有代价的。去过剑桥和牛津的人大概都见过他们纪念二战阵亡校友的碑志,那里有

多少年华正茂的青年呀,更不乏父荫广被的权贵之后。本来等着他们的,是美好的人生前景;

然而战火一启,他们要率先参军,在长空与怒洋间抵抗纳粹,为国捐躯。

这正是古代贵族传统的最后霞光。那些贵族平日养尊处优,接受平民献税纳贡,战时就

得挺身上马,迎敌护国。这种传统没有中西之别,我们的“士”比这些欧洲贵族还要古老。

既然你享受了那么多,凭什么你不用付出?

这不只是赤裸的交换,它还演化成了荣誉的一部分。著名伦理学家阿皮亚在其近著《荣

誉规条》中定义荣誉为“值得尊敬”,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尊贵的”或者称他“有荣誉”的

时候,意思就是他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具体表现为一套规范、一组规条,凡

是享有荣誉的人都应遵从这套规条,并做到最好。那都是些什么样的规条呢?英国绅士阶层

一向被认为是有荣誉且值得尊敬的,身为绅士,他就应该诚实不欺、保护弱小、尊重妇女、

言行得体……只有完全达到这些标准,他才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绅士,不辱家声,也不负

他人的尊重。

假如有人指控他违犯规条并且全都属实的话,他就应该感到羞愧;要是他人的批评乃无

中生有的诽谤,他就得奋力捍卫自己的荣誉,甚至不惜决斗。历史上大部分的绅士决斗都和

荣誉受到冒犯相关,而不是通俗剧中常见的感情纠葛。

看似卑之无甚高论,阿皮亚对荣誉的定义却点出了一项关键,那就是荣誉与尊敬的关系。

财富、权力甚或直接的暴力都能胁迫他人对你折腰,你应该晓得这个不叫做荣誉。“士可杀

不可辱”,中国古人对精英荣誉的讲究甚至更加严苛,哪怕是到了别人根本看不见你在干什

么的境地,君子仍要“慎独”。

然而,从“我爸是李刚”到一连串精英后代惹出的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全不合

理想的景象。这批中国精英不讲究荣誉,却期待尊敬;他们拥有配得上精英身份的财富和权

力,却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

1、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6分)

答: 修正补充:

名单学

何满子

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

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

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

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臵

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

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

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臵之不论。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以写小

说知名的人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如果此人偶尔也写写诗歌、小品或论文,那他由小说

而得的声名就和别的文体无涉,按理是不能挪用的。小说家写的诗歌、论文,就得到诗歌、

论文堆里去接受检验。有名的大评论家忽然兴致来了,也写写诗歌、小说,如以其由评论家抱残守缺的事例。

所得的盛名凌驾于诗人、小说家之上,显然有失公允。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

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

再说,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可以压倒众芳

冠冕群伦。严肃认真的作家为了珍惜自己的声誉,为了尊重读者,不太像样的东西不肯轻易

示人,这样的人是有的,或很多的;但也并不见得个个如此,盛名之下不少作品其实难副者

比比。更加上,报刊编者为了名人效应,而且名人拿出来的作品比较可靠也是事实,于是纷

纷向为数不多的名作家索稿;有些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虽不一定是次货,但某些抱残守缺的事例。

文章不如无名新人的奋力之作,也是常事。但文以人重,编者硬是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

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文章的质量虽不能以衡器量器来测算,但亦如欧阳修所

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大体可以见出分晓。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

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话本《拍案惊奇》中有一篇《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里面也有个属于名单学的排座次的

情节。那位波斯国的巨商是以贸客的货单定席位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9959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