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工作计划 时间:2020-05-25

【www.myl5520.com--工作计划】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自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篇一: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自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武汉市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探索

2005年12月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农民的自组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和农民的未来发展,并因此而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曹锦清教授在河南调查后得出“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结论。马克思曾得出农民是一袋马铃薯的著明结论,梁漱溟先生也说中国农民很散漫,他们必须“从分散往合作里走,以合作团体利用外部技术”。目前,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管理民主”,也即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而村民自治能力的提高,其实质就是农民自组织能力的提高问题,只要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提高了,农民不仅能自我管理,而且能广泛合作,构建和谐的农

村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提升农村的社会资本存量。

二、研究的思路、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本研究将以社会实验、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为期3-5年的跟踪实证调查为基础,采用路径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对武汉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先行示范的110个村以及非示范村的抽样比较研究,以项目建设的自我管理为依托,找出开展农民合作与自组织行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和解决农民合作与自组织行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村民自治在新农村建设及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机遇下的变化为载体,探讨基层民主的最佳形式;总

结和提升农民合作与自组织行动的成功经验和应该避免的陷阱,在理论上抽象出比较成熟的既具有武汉特色又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政府主导、社会

广泛参与型的农民合作与自组织行动的新模式。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在抽象出农民合作与自组织行动的“武汉模式”精髓的同时,本研究还试图在学理上与西方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理论观点进行对话,探索发展中国家农民现代化的“第三条道路”,既修正现有的发展理论,又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合作与自组织行动提供新的模式。(2)探索农民自组织联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培养农民自组织联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途径与方法。(3)鉴于未来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是一个长期和大量的过程,国家不可能永远主导和组织这些建设项目,通过本研究,探索和培养国家对农村扶助的组织载体。(4)国家从基层的退出是总的趋势,面对国家退出后的真空状态,培养基层民间组织承接国家退出后的真空填补模式。(5)探讨农村村民自治在新农村建设及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新机遇下的有效形式,实验和总结基层民主的

最佳形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切入点

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和武汉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提出的“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24字目标,结合武汉市农村作为大城市郊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以下几个方

面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切入点。

1.新农村建设机遇下的村民自治变化及基层民主最佳形式探索 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走了这么多年,目前已很难有所突破。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这样大量投入的外部条件下,为村民

自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村民自治及基层民主层面如果不有所突破,则类似于旧瓶装新酒,无法将新农村建设推进到理想的高度,在新的形式下,村民自治如何有效实施,基层民主实践的方向在哪里,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村民自治及基层民主的最有效形式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研

究将为我省及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借鉴意义的理论与经验。

2.农民自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途径与机制研究

结合我们的国情,国家对农村公共场物品的大量投入是不可能的,本研究将通过国家投入的控制,从“国家投入为主、民间投入为辅”的模式逐渐向“国家投入为辅、民间投入为主”,甚至在农村内源性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取消国家投入转变,在此过程中,以利益引导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农民自组织的筹资、管理能力和水平,探索在此过程中农民自组织能力

提高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长效机制,供全省及全国推广应用。

3.民间组织的培育及与国家的互动研究

沿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国家将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逐步退出基层社会,但国家的退出并不等于农民自组织或其他民间组织的等值进入,目前由于农民自组织能力和民间组织的低水平发育状况,政府的退出必将造成一段时间和一定领域的真空,如何培养和促进农民自组织或民间组织的生长和发展,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实现这种交接,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因此,通过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提供的机会和条件,探索农民自组织的培养以及农民自组织承接国家退出后的真空的机制,为全省及全国提供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模式。

4.国家对乡村扶助的组织载体研究

由于目前我国巨大的城乡差距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将会采取不同的手段与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扶

助。而目前在乡村基层,只有村民委员会这一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色彩很浓的组织能配合或承接国家的扶助,这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对乡村的扶助的。如何培育能配合与承接国家扶助政策的基层组织,国家对乡村的扶助到底放在乡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层面较合适,都是需要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将此问题研究清楚,总结和提炼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陷

阱,对于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价值。

5. 农民自组织能力培养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农民的自组织能力决定了农村的未来发展,本研究将通过实验,通过外部的投入控制,观察乡村内部的变化,培养和提高实验村农民的自组织程度、改进农民的自组织方式,并在外部投入和支持消失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展,从而使之沿此路径进入自我良性运行和发展的轨道,达到一种良

好的村治状态。

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视角

1.社会互构论

在社会学研究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核心的研究主题,“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根据社会互构论的基本观点,互构是指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体相互型塑的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以及各行动主体是一种共变关系,所谓共变是指社会关系主体在互构过程中的相应性变化状态。按照社会互构论的观点,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乡镇政权及乡镇街坊的关系等是农民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毫无意识地形成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个体成员们与村庄这一整合良好的整体之间是在同时发生着变化的,村庄整体因为成员个体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与此同时,成员个体也在村庄整体结构这一外在环境的制约之下,村庄整体的任何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农民个体们。村庄中的既有结构,既是约束行动主体的行动框架,也是这些行动主体主动建构的产物;村庄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在结构方面的建构与变迁,同时还是农民个体行动的微观环境。因此,通过村庄整体与成员个体之间的互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村庄内部的结构与关系,更好地认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把握农民间关系的发展规律与未来趋势,提升农民间自组织能

力水平。

2.社会资本论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所关注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透过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社会结构。农民自组织能力及农民间合作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农民间的关系问题。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亘古长青的话题。社会资本是农民自组织及合作的基础,通过村庄农民间的社会资本的探讨,可以深入地探讨农民自组织培养和建设的基础,提出更有针对性的

自组织建设措施。

3.社区发展论

村庄与城市无论是较为客观的趋近还是主观意图较强的模仿,在范围上都显得相当广泛,充分吸收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以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做参照,比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直接搬用西方社区发展、市民社会的经验要现实和合适得多,也为村庄研究找到了较客观的、有针对性的视角和标准。在农村研究中从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高度关照村庄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村庄的发展与变迁,从而在更

584农村家庭迈向信息化的实现策略研究
篇二: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农村家庭迈向信息化的实现策略研究

摘要 “信息化”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而“教育信息化”,则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现代化的象征。

社区教育,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09年4月“上海终身学习网”的正式开通,让居民的信息化学习有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为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又拓展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它标志着上海社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然而,上海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乐观。根据现有获得的材料来看,从软、硬件设施到网络教育平台,从信息资源开发到人才队伍培养,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普及程度到实际教育效果,农村与城市在短短的数年中拉开了显著的差距,不但制约了社区教育在农村全面、深入开展和学习型社区的构建,而且已开始逐渐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品味及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我们确定《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也正是基于这样现实需要,尝试借助对上海农村地域较为宽广的几个区县信息化推进状况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找出制约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瓶颈,旨在为上海农村地区家庭信息化谋求更为宽广的发展之路,同时,也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家庭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字:农村家庭;信息化;实现;策略

Abstract:" Information " refers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ultivation, to develop intelligent tool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benefit of the community. " Education ",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characters is digital, networked, intelligent and multimedia, the basic feature is open, sharing, interaction, collaboration. Education normaliza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a symbol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In April 09, " the

official opening of the net " lifelong learning in Shanghai, let the residents of information learning has a more broad platform, community education normalization and develop a convenient channel, it marks the Shanghai commun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roject has taken a substantial step.

However, the Shanghai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o promote the work and less than people expected so optimistic.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aterial obtain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e soft, hardware facilities to the platform of network education, cultur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talent, from information learning popularity way to the actual effect of education, rural and city opened a significant gap in just a few years, not only restricted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comprehensive, in-depth to carry out construction and learning community, and has begun to gradually influence to "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 speed and rural cultural life taste and quality of life.

We determine the " research "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ural community normalization a study of this topic, it is based on a realistic need, try to use several District Commun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Shanghai rural area wide promotion of extensive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the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Shanghai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normalization to seek greate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norm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other rural areas.

Keyword: Rural households; Normaliz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目 录

1.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本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国内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国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论文涉及的理论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农村信息化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农村信息化现状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业务维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地域维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需求特征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需求内容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行业信息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农村家庭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政府该成为农村家庭信息化的推动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政府应该制定标准化的信息发展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4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5整合信息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6加强信息化培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当前农村农村家庭信息化进展状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3.1信息化程度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农村居民上网技能缺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资源整合和利用率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信息硬件服务落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区域发展不平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制约农村家庭信息化进程的瓶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农民文化水平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农业信息匮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电信运营商不注重农村市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4.4内容无特色,缺乏吸引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信息素养不高,高级人才系统性缺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发扫除障碍,加快农村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要做好农村信息应用示范家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完善激励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发展综合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1.1本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农村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作者所研究的领域与认知有所差异,从而造成当今“农村信息化”的概念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作者认为《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对“农村信息化”所做的定义通俗易懂,能较全面的反应事物的本质。即“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农民生活的应用的程度和过程。在现阶段,对三农影响最大的信息技术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故本文主要从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来研究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著名学者张学认为,农村家庭要完全实现信息化,就须构筑和完善六大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比照城市的六大要素建设,目前上海农村家庭信息化程度显然较低。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2年末我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46台,比上年末增长15.0%。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达40台,增长21.2%。随着3G智能手机的普及,年末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0部,增长7.0%。其中接入互联网的43部,增长22.9%

历经多年发展积累,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地处中部的湖南成功跃上新的台阶。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构筑长远竞争力,在环境、能源、土地、成本等要素倒逼下,如何调优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决定牢牢抓住新一轮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将经济振兴大计放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国内发达省市也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2.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电视已基本在美国农村地区普及。1954年美国农村居民电话普及率为49%,1968年达到83%。70-80年代, 电子计算机的商业化经营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建设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建设。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大农场已计算机化。2001年,包括农业电子商务在内的全美电子商务营业额上升到6153亿美元,占当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的43.7%。2003年,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约2/3农民至少每户拥有一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两小时;约1/3农民在调查中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出售农产品。

2003年以来,美国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每年以25%速度增长,而同期全美的增长速度仅为6.8%;2007年美国国家农业统计服务机构的数据表明,美国农场接入因特网水平上升到55%,从事在线交易农场的比重从2003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35%。2008年,美国20%的农场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中等规模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2010年以来,美国农业信息

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力的研究
篇三: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力的研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小企业的义务、权利和发展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出参与建设的能力不高。当下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也在不断显现。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退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力不强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想办法、找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能力;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持,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小企业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出参与建设的能力不高。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力不强的原因进

行分析,为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想办法、找对策,这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 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小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与“三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渊源看,中小企业萌芽于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农村集体工副业;二从中小企业的区位位置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于广大乡村;三从中小企业的员工构成和投资主体看,中小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农民,企业的员工绝大部分是本地农民;四从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的结构出现了“一减两增”的好趋势,就是减少了与城市企业的趋同性,增加了与小城镇产业发育的关联性,增加了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关联性。正是由于中小企业与“三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小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在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涌现了一批在反哺农业、回报农民、改变当地农村面貌、带领当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小企业。如,浙江华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老总王苗通先后出资1000余万元,为陈溪乡建造了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学校等;浙江春晖集团投资2亿元,建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500吨,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难的问题。

2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这就需要产业作支撑,没有产业的发展和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30多年来,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异军突起”,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78-2007年,中小企业增加值巳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8.68%,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1.51亿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13%,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小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达1.37万亿元,农民人均从中小企业获得收入14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8%。

3 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与合作,可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发展中小企业,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政策上更有力的支持。如,浙江省实施了“万家培育千家成长”的小企业培育计划和小企业成长计划。

根据新农村建设这一首要任务,中小企业必然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战场,结合自身特点,自觉地强化机遇意识,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农村工业化道路;自觉地精心打造有利于产业提升、布局优化的创业平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自觉地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生产力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

设,这样势必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

二、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力不强的主要因素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但在发展新阶段,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这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因素。

1 对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存在偏差。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是履行其社会责任。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努力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对企业外部的社会责任,可分为产品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产品经济责任要求企业努力生产出质量性能好、对环境污染少、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产品;环境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不能破坏当地的环境,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要求企业富而思源,为改变农村落后的社会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家认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因此,越来越多发展条件好

的中小企业积极投资当地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达、村民富裕的乡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显然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时,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并不重视,认为这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企业支持新农村建殴的绩效。

2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自身实力,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一些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如浙江省上虞市,有着大量的中小企业,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化工、灯具、伞件、手套袜业、包装、小五金、塑业、铜材等,这其中不乏规模较大的企业,如生产节能灯具的阳光、化工染料的龙盛、闰土,但大部分的企业规模偏小,从业人员从10人到100人不等。由于规模小,积累少,自身滚动发展能力较为脆弱,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的资本不足,信贷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二是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低端发展路线;大部分中小企业一般都依赖技术模仿,导致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更低;许多企业局限于价格竞争策略,缺乏差异化、品牌竞争的优势,长期处于低利润率状态,严重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 三是中小企业中属于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为数不多。如上虞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99家,总体发育滞后,“小而散”、“档次低”

农村贫困现状
篇四:农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能力贫困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长期的、代际贫穷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峨边县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西部农村地区人口能力贫困的现状和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资地区人力资本,促使贫困人口能力提升,从根本上脱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口 能力贫困 对策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1]。

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福利依赖性和代际遗传的特点。贫困更是由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发展权利的限制而形成的代际遗传和福利依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所谓治穷先“治愚”。只有解决了能力贫困的问题,发挥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改善。

我国西部农村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经济极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人口综合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当地的人口无力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又缺乏外出就业的竞争力,面对这些偏重于体力的劳动者,单纯以“输血”的救济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口的贫困状态,更谈不上把贫困人口从窘境中解放出来,

而在我国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往往又是以资金扶持为主,强调物质资本投入以消除贫困,无论是“以工代赈”还是“优惠贷款”和“项目扶贫”等措施,总的来看,都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自

身的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则忽视对贫困人口的发动、组织和培养。资本和劳动都是必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由于对贫困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对市场竞争力的载体和来源的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必然难以造就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张力,其导致的最终后果便是脱贫速度减缓,脱贫效果不稳定,贫困农村的脱贫日益显示出刚性特征。

一、能力贫困问题综述

(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我国贫困规模的测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 N D P)对于贫困的测算,就是综合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方面,从社会生活条件角度出发,设置了反映社会贫困规模的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Index,简称HPI)。这种测算方式表明,贫困除了意味着消费、收入水平低、生存基础薄弱以外,还表现为社会生活条件差、人口预期寿命低、文化落后等诸多方面,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综合衡量,全面反映贫困状况。人类贫困指数主要由寿命长短(4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受教育状况(成人文盲率)和基本生活设施(尚未用上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缺乏医疗服务保障的人口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的人口比例)等3个方面因素组成。人类贫困指数越高,说明贫困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数据,2004~2005年我国40岁以下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6.9%,成人文盲率为9.1%,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为23%,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比重为8%。把这些因素合成测算,2005年我国人类贫困指数为11.7%,在发展中国家中居第26位。

(二)我国学者关于能力贫困的研究成果

在深入探究贫困根源性问题上,国内学者纷纷认为能力贫困是造成人口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而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沈茂英在《试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一文中提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是反贫困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2]。陈新华从贫困程度的历史变化过程出发,得出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是产生贫困的根本因素的结论,无论从贫困人口的规模上看,还是从贫困的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不高都是和致贫紧密相关的[3]。个体素质和能力决定收入。

段世江、石春玲认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不特指某个个体或某种现象,而是总体意义上的一种集合性概念,能力贫困反映出人口综合能力的欠缺情况,其中包括基本生产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参与决策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741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