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课堂实录 时间:2018-04-19

【www.myl5520.com--课堂实录】

心得
篇一: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9月3日,公司安排我们到聚成进行《中层干部进修班--管理者技能训练》的培训。这次培训是专为企业中层管理者打造的管理类专业课程,著名跨国公司成功管理模式加入讲师在著名企业的任职经验,课程针对管理人员实际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强调技能提升来解决管理问题。课程内容学后实用性强。课堂气氛热烈且发人深省。讲师通过系统管理流程到丰富的案例分析,做出了精辟的论断,让人从心底里产生共鸣,下面做一下学习此课程后的总结:

第一部分: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老师最开始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小短片,内容是有个部门经理,她说自己的管理做得很到位,但是她的下属有的迟到,有的做错事„„迟到了没有批评和惩罚,做错事的说自己理解错了,她就把事情接过来自己做,到了下班的时候,大家都整点下班,她还要留下来加班。这样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我们存在的一些问他,比如说迟到、早退管理者不处理,全凭自觉;沟通不好,上级下达的指令下级不能领悟;自己加班,下属下班,领导不像主干,更像业务主干。所以管理者都很困惑,具体表现在

A、 角色不能有效的转换

有个物业经理曾经跟我说过,他从一个电工刚刚升为一个小领班的时候,每天都要随身带着螺丝刀、钳子之类的,不然觉得自己不像是在上班,空着手见人就好像在偷懒。我的心理也相似于他,有些事情不敢交给手下的人做,总是怕出错,所以统统都揽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己做的才最踏实,最可靠。通过学习终于明白,管理,是通过别人把事情做好,老师把管理分为三个档次:三流管理,自己干,别人不干;二流管理,自己干别人也干;一流管理,自己不干,别人干。基层的人员管好事情,高层的人员管好人。当然,一件事干的好坏,不是领导者干的少就会成功,而是要看团队的力量。

B、 缺乏管理技巧与艺术

这里包括领导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和获取追随的能力等等,一个管理者要怎么带领好一个团队,最基本的就要要具备凝聚力,老师拿孔子做了个例子,在孔子最落魄的时候,还有很多弟子追随他。

C、 心态上与组织要求有差距

大多数人在工作上都是抱着打工者的心态,首先确定保证有回报,才可以投入工作中,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首先是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因为他们懂得投入了有可能有回报,不投入一定不会有回报。

第二部分 管理者的角色任务

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应该是经营者的替身,要有经营者的思维,所以要明白经营者在想什么,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无外乎是想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就是怎么去让客户满意,再者就是怎样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现在的社会,竞争力在不断地变化,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自我要求很低,对别人的要求很高;外部的环境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模仿,跟风现象不断;再有就是员工的动机也放生了改变,想法比较多样化,有的就想赚大钱,快钱,有的呢,不在乎金钱,只在乎自身的发展,当然也有人,既想赚大钱,又想有个人的发展。

所以,一个管理者要怎么对待自己的客户呢,怎么使企业发展的更好呢?那就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下属,作为一个下属的管理者,角色定位都是什么,是老板的替身、是职务代理人、是职责的旅行者、是任务的执行者、报告人,也是学生。你的职权基础是来自于上司的委托或任命,你是上司的代表,你的言行是一种职务行为,要服从执行上司的命令,在职权范围内做事。作为下属的主要任务,第一,严格执行命令;第二信息要有效及时的反馈;第三,完成业绩。

辅佐上司的措施:自觉报告工作进度,让上司知道;对上司的问题,有问必答,而且要清楚,让上司放心;充实自己,努力学习,了解上司的语言,让上司轻松;接受批评,不犯第二次错误,让上司省心;不忙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让上司有效;毫无怨言的接受任务,让上司舒心;要对自己的业务提出改善计划,让上司进步。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领导是做对的事情,管理是把事情做对)

领导:理念构想—挑战改变—创新冒险—长远目标—结果—激励鼓舞

管理:行动方法—维持秩序—谨慎解危—短期规划—过程—监督追踪

作为同事的管理者都需要做的事情:向内部客户的角色转换,我既是你的客户,你也是我的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做到让客户满意。转变的难度:对同事关系固有理解,在内部习惯于管或被管,人人都重视自己的角色。

解决方法:多考虑别人的感觉,少一点部分场合的训人;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少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多给别人一些赞扬,少在背后说风凉话;多问问别人有什么困难,多一些灿烂的笑容。

作为上级的任务: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工作氛围、团队的风气等;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以指导培训为主;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让他们知道,经验是一个零存整取的过程;

给员工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规划。

作为自己的任务:学习提高,虽然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很着急的事情,但是它很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你的未来;还有就是要有的健康的身体,有健康才有未来;再者就是要注重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最后就是要经常的鼓励自己,比如说经过一段紧张的工作之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为自己的努力做个小纪念。

领导的定义:能够激励,并带领他人一起去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领导鼓舞士气,领导指引大家展望未来。

一个优秀的领导要德才兼备,先德后才,以德为重。这里引用奥康的用人标准: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怎样做到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要具备一下内容:德——要有上进心(敢于面对环境压力,知难而上,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敬业精神(对事业坚定地信念和追求,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总结完善,超越自我),责任感(主动承担责任,客观务实,不以个人兴趣决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眼界和大局观;要有自知之明,超越自我(善意理解对方,欣赏对方,学会妥协,任人唯贤,具有合作精神);要做到公正,廉洁自律,谦逊文明。才——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有由终而始的好习惯,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力,由近及远的预测能力,退出画面看画的能力,把我主流的统筹能力);要赋有创新精神(不是盲目的而是充分论证后的果断行动);善于总结提高(再次锤炼思路,更深层次分析,寻找距离和不足,建立规范,完善流程的过程);要有强烈的务实精神(要脚踏实地,不要只说不练的假把式,以目标为导向,不唯上,不唯亲,只唯真);有能力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具备领导魅力,指挥协调能力,指导培训能力,有效激励)

员工心目中的好经理应该是有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睿智、高瞻远瞩;宽容大度、有人格魅力;关心下属工作并为其发展制定计划;奖罚分明、一碗水端平,说到做到有原则性;能调动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真让员工说话,有人情味;高效率,有组织协调能力;有经验、能吃苦。

第三部分 有效激励技巧

激励就是让替他人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的过程

管理激励机理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按照人性的基础,把人的性格分为善和恶,就是一种需要奖励,一种需要惩罚。有一种员工(道格拉斯提出)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如果他们对某些工作作出承诺,就会进行子午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主动寻求承担责任,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作出正

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领导者才具备这一能力。还有一种员工(麦格雷尔提出),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他们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奖惩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他们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第二种是强化理论,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指出: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本身汇采取形同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结束有利时,这种行为就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四种强化形式:正强化→奖励,负强化→惩罚,不强化→轻视,预强化→警告。在这里,预强化是最重要的,宣传终于惩罚。激励对管理者的启示:1.把一个大目标分解为许多小目标,利用每步所取得的成功结果,去强化人们奔向目标的积极性。2.当人们作出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3.日常工作中从听觉、视觉、感知各方面进行强化。

第三种是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组成部分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因素,包括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中的信任和赞赏,工作本身挑战和兴趣,工作职务的责任感,工作的发展前景,个人升迁机会等。一种是保健因素,包括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环境或条件,工作安全感。

第四种是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第五种是公平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第六种是目标设置,与绩效相联系的工作行为的最直接条件是职工的绩效目标,因此制定职工在将来某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即设置目标的重要性。不同的付酬方式和目标水平对绩效的影响;目标设置与责任感的关系;个别差异在目标设置中的中介作用,特别是追求反馈行为这一个别差异变量的影响等等。

最常用的激励方法有:

1、 目标激励→“跳一跳,够得着”目标,激发的作用最强

企业要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在员工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目标:同时,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让员工参与,虚心听取员工的意见。参与意识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表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员工,大多希望企业领导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全部智慧和才能的舞台,以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企业员工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应该得到爱护和尊重。只有

让员工明白企业的目标,并为他们献计献策提供机会,以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获得许许多多不寻常的创见和有价值的建议。目标激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的激励,有利于保持员工长久的积极性的发挥。

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应注意:

1) 个人目标尽可能与集体目标一致。

2) 设置的目标方向应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3) 目标的难度要适当。

4) 目标内容要具体明确,有定量要求。

5) 应既有近期的阶段性目标,又有远期的总体目标。

2、 批评激励→要求实,及时,中肯,根据正确的标准和价值观

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一味地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1)批评一定不要公开。有些管理者总觉得批评、责备人是件严肃的事,于是总会下意识地找个正规的场合,用比较严肃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批评。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希望批评能够产生效果,并不使对方产生反抗情绪,就要让批评“秘密进行”。(2)批评必须是善意的。有句话说:“我们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而非恶意的;我们的批评应该是激励,而不是打击;我们的批评应该是维护人的尊严,而不是辱没人格;我们的批评应该是爱而不是恨,是藏在严峻的外表下深沉的、炽热的爱。”是的,由于批评本身就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如果领导者的批评再不是善意的,批评只能成为制造员工与领导者冲突的导火索。所以,领导者应注意自己在批评员工时的态度。(3)只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的批评要点不仅容易使员工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问题,让他们心服口服,而且可防止让员工认为你对他们有成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部门内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员工不会产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溜须拍马的想法。所以说,在批评员工时,要尽量对事不对人。(4)批评的方式要委婉。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借彼说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婉转,不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5)批评要具体。这就是说,要让员工明白受批评的原因,好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不明不白的批评。同时,最好一次只就一件事情作出批评,不要将员工以前做错的事情再次拿出来说事儿。要记住:批评的目的不是责备员工,而是激励他如何将事情做好。所以,领导者对员工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具体。

党章考试及答案
篇二: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一、单项选择题

1、《廉政准则》中队党员干部在廉洁从政中的要求是,应自觉( B )

A、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B、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C、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D、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2、党员受严重警告处分(B),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或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A、半年内 B、一年内 C、一年半内 D、两年内

3、党员领导干部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放任不管,搞无原则一团和气,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 A )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严重警告或撤销党内职务

C、记过或者记大过 D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

4、关于党员的义务与权利表述不正确的是(D )。

A、从《党章》规定看,义务先于权利

B、对党忠诚老实是义务

C、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D、党员权利可以有条件限制

7、某党员受到留党察看二年处分,事实上其(C )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A、二 B、三 C、四 D、五

9、隐瞒入党前严重错误的,一般应当予以( C )。

A、开除 B、撤销党内职务 C、除名 D、留党察看

11、党组应当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支持纪检监察机构履行( B )责任。

A、管理 B、监督 C、教育 D、查处

12、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落实整改工作的( A )。

A、第一责任人 B、主要责任人 C、直接责任人 D、重要责任人

13、教唆他人违纪的,应当按照其在( D )违纪中所起的作用追究党纪责任。

A、直接 B、主要 C、构成 D、共同

21、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A)。

A.总规矩 B.总方向 C.总方针 D.总规范

22、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A)。

A.政治纪律 B.组织纪律 C.经济工作纪律 D.群众工作纪律

23、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B)。

A.决策失误 B.脱离群众 C.思想僵化 D.贪污腐败

24、党组织对党员作出处分决定,应当实事求是地查清事实。处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处分决定必须(C),听取本人说明情况和申辩。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A.同本人所在的基层组织见面

B.同本人所在的基层组织中的党员见面

C.同本人见面

D.同本人所在的基层组织领导见面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25、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B),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A.国家的法律 B.国家的法律法规 C.法律法规 D.宪法

26、《党章》规定,党员除了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权要求( B )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A.开除 B.罢免 C.辞退 D.处分

27、党按照(A)、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

A.德才兼备 B.业绩突出 C.政治过硬 D.群众公认

28、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B)的约束。

A.党的组织 B.党的纪律 C.党的书记 D.党的基层组织

29、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或纪律检查员。纪律检查组组长或纪律检查员可以(B)该机关党的领导组织的有关会议。

A.出席 B.列席 C.不能参加 D.旁听

30、党的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C)、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A.自醒 B.自爱 C.自省 D.自强

31、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A)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C.团结-批评-团结 D.实事求是

32、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B),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A.行为规范 B.行为规则 C.党纪党规 D.基本准则

33、党内最高的纪律处分是(D)

A.撤销党内职务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34、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A),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守住纪律“底线”,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

A.党章党规党纪意识 B.责任意识 C.担当意识 D.忧患意识

35、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D)起施行。

A. 2015年10月31日 B.2015年11月1日

C. 2015年12月1日 D. 2016年1月1日

36、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B)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A.记过、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B.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C.记过、撤职

D.严重警告、撤职

37、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A)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

A.纪律 B.法律 C.规则 D.制度

3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受到警告处分、严重警告处分的,分别(C)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A. 三个月、六个月 B.六个月、一年

C.一年、一年半 D.一年半、二年

3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如果决定撤销其某个职务,必须撤销其担任的最高职务。如果决定撤销其两个以上职务,则必须从其担任的(A)职务开始依次撤销。

A.最高 B. 最低 C.兼任 D.视情况而定

40、《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给予(D)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4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B)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A.一年半 B.二年 C.二年半 D.三年

4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或者通过搞利益交换、为自己营造声势等活动捞取政治资本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D)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43、党员领导干部对违反(D)和政治规矩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放任不管,搞无原则一团和气,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组织纪律 B.工作纪律 C.群众纪律 D.政治纪律

44、《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不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工作要求,向组织请示报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C)处分。

A. 严重警告 B. 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 .开除党籍

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
篇三: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

字体: [大 中 小] 2008-04-28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童庆炳

并非是一个不容争辩的结论

什么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呢?中国当代许多文学论著都这样回答说:用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根本特征。人们认为:文学和科学的不同,不在内容,而在形式。文学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科学则用理论的形式反映生活。这些说法几乎成了文学理论中一个不容怀疑的定律。建国以来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几本文学概论著作,毫无例外地坚守这一定律。例如:巴人的《文学论稿》(1954年)说:

我们所谓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也就是文学艺术不同于别的学术文字的一个特征:学者是由一定的观点,解释事实,表现自己对事实的态度。但在文学艺术中,情感表现得更为广泛的,是借了更生动的形象的形式而描写的……文学艺术与思想科学不同的仅是表现方法,而其内容则是相同的,即同样在发现真理……[①]

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1964年出版,1979年修订后再版)说:

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②]

作者以孙中山先生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的论述,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革命”、“不准革命”两章作对比,说明同样的内容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证明文学和科学的区别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1979年)说:

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重要区别,首先就是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点。[③]

十四院校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1981年)说:

总起来说,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社会科学则是运用抽象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反映总结社会现象某一门类或某一方面的规律,作出科学的结论。所以,我们说文学的根本特征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④]

对于“文学的根本特征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这一类说法,我一直怀疑它的正确性。我是这样想的: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对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以我们在哪个范畴内来考察内容和形式为转移。就具体作品这个较小范畴来看,形象这一概念既包含了作品的形式,也包含了作品的内容,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就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较大范畴来看,形象这一概念则专指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人们在谈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门的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很明显是在后面一个较大的范畴里来使用“形象”这一概

念的。因此,在“文学的根本特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这类提法中,“形象”毫无疑问是专指形式(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而言的。如果这一点可以肯定的话,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辩证法常识范畴里的问题。大家知道,在内容和形式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但内容起主导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根据这一原理,我们确定一个事物的根本特征,首先要看这一事物的内容,然后再看这一事物的形式。形式,这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外部标志,它不可能从根本上确定事物的特征;内容,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内部规律性,只有它才能从根本上确定事物的特征。当然,形式不是消极的,它是表现内容的,但“不论怎样形式都还是以本质为转移的”[⑤]。所以,“不能由于形式方面的理由而忘记事物的内容、事情的本质”。[⑥]令人不解的是,人们在规定文学的根本特征时,恰恰不从内容——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思想感情——着眼,而只从形式——形象——着眼。如果说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是形式主义的话,那么只从形式着眼来规定文学的根本特征不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吗?!

毋庸置疑,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我丝毫没有否定“文学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这一命题的意思。问题在于:“文学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这一特点,难道不是由文学的独特的对象、内容派生出来的吗?在我看来,我们要研究文学的特征,首先要看它的独特的对象、内容,看它反映什么;然后再看它的独特形式,看它怎样反映。“反映什么”是第一位的问题,“怎样反映”是第二位的问题。第一位问题是根本,它决定第二位问题,所以,“反映什么”决定“怎样反映”。文学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学的特殊形式上,而首先是表现在文学的特殊的对象、内容上。不把文学的对象、内容的特征弄清楚,要论证文学的形式的特征就没有依据。“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这一类提法,只说明了文学的形式的特征,没有说明文学的内容的特征,所以仅仅用它来说明文学的根本特征,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缺陷。

四讲四有批评意见。

关键的一段话

不能说上述几种论著的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他们是意识到了的。例如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曾这样说:

文学的这个特征(指用形象反映生活——引者),是和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要求以及它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相适应的……科学主要是通过社会生活的现象、个别性以把握它的本质、规律、普遍性,而文学则同时也要把握它的现象、个别性,是要描绘社会生活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性到普遍性的具体情景。而且某种科学往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如政治经济学所反映的是经济生活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等方面的规律;政治学所反映的是政治生活方面——阶级对阶级的关系、特别是阶级斗争的规律。文学要反映的既是具体的情景,也就要有完整的面貌,主要是描写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的具体生活情景。[⑦]

毫无疑问,这些话都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从对象、内容方面接触到了文学和科学的根本区别。如果据此来规定文学的根本特征,那就顺理成章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笔锋一转,作出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重要区别,首先就

是它们反映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的结论。十四院校编著的《文学理论基础》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书中说:

科学是把社会生活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而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则是以完整的不可分割的面貌呈现出来的。但社会科学与文学的最根本的不同,还是在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⑧]

这里共是两句话,本来前一句话已为后一句话准备好了推论的基础。可是作者没有根据前一句顺当地推论下去,却用一个“但”字,把结论引到另一个方向去了。多么奇怪的逻辑!一方面,承认文学和科学在对象、内容上有某些根本区别,可另一方面却认为文学和科学的根本特征不在内容方面,而首先在形式方面。这种明显的矛盾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问题的根子在别林斯基的著名的一段话中。为了说明问题,还是把这段话引出:

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于读者或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描绘武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里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一个是证明,另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⑨]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四种论著都在论述文学的特征时在显要的位置上引用了别林斯基这段话。不过除巴人的《文学论稿》全文引用外,其它三种论著都删节了艺术和科学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内容时所用的方法这句重要的话。众所周知,别林斯基这段话是非常著名的,凡是谈到文学艺术的特征问题,就总要引用它。我觉得那些只从形式方面来论证文学的特征的同志,都几乎是以这段话为依据的。现在的问题是,别林斯基这位著名文艺理论家的这一著名论断是不是就不容怀疑呢?

事实上,早就有人对它产生了怀疑。苏联文艺理论界关于艺术的特征问题的讨论,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讨论中对别林斯基这段话就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别林斯基关于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内容同一的原理是不正确的”,有的则认为别林斯基的论点是不容争辩的,“必须恪守别林斯基的遗教”。(可参看《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中阿〃布洛夫《论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特征》一文;还可参看《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雄》一书的苏联当代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部分。)在我国,一般都正面引用别林斯基这段话,对它评价很高,认为它科学地规定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区别,准确地说明了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但也不是没有批评意见。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评述别林斯基的艺术思想时,指出了别林斯基这一论点的偏颇,他说:“诗和哲学的分别不在内容而只在形式,完全相同的内容可以表现为完全不同的形式,内容和形式就可以割裂开来了。”

[⑩]又说:“诗和哲学就在内容上也不能看成同一的。他之所以把它们看成同一,是因为他随着黑格尔相信艺术是从理念到形象。”[11]朱光潜先生的意见我以为是对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别林斯基错误的根源。不过人们要问:别林斯基的思

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提出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在内容只在形式这一论点的那篇《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是在他死前一年(1847年)写的,他的思想早就转到唯物主义方面,那段话不但没有把现实看作“理念”,而且还清楚地提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改善或恶化的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怎么能说别林斯基论点的根子是在黑格尔的理念说上面呢?为了回答这一疑问,我们不能不看一看别林斯基关于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在内容只在形式的论点的来龙去脉。

别林斯基前后三次提出艺术和科学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论点。第一次是在1839年所著《智慧的痛苦》一文中提出来的:

诗是直观形式中的真理;它的创造物是肉身化的观念,看得见的、可通过直观来体会的观念。因此,诗歌就是同样的哲学,同样的思维,因为它具有同样的内容——绝对真理,不过不是表现在观念从自身出发的辩证法的发展形式中,而是在观念直接体现为形象的形式中。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12]

第二次是在1843年所著《杰尔查文作品集》第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

真理同样也构成诗歌的内容,正像构成哲学的内容一样;就内容而言,诗情作品是跟哲学论文一样的东西;在这方面,诗歌和思维之间没有任何不同之处。然而,诗歌和思维远远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因其形式之不同而显著地互相有所区别,而形式正是构成它们各自极为重要的属性。……诗歌也进行议论和思考,这是不错的,因为它的内容,正像思维的内容一样,也是真理;可是,诗歌是用形象和画面,而不是用三段论法和两端论法来进行议论和思考的。……诗歌的本质正就在这一点上: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13]

从1839年到1843年中间只隔四年,可从别林斯基的思想发展过程看,已经历了前后不同时期。1839年属于别林斯基所谓“跟现实妥协”时期,1843年则属于别林斯基的思想成熟时期。不过,他前后两次提出艺术和哲学、科学的区别的论点,则完全一样,并没有发展。从上面所引的这两段话看,他受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很深的。别林斯基所说的“观念”、“真理”、“绝对真理”,就是黑格尔所说的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9035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