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自荐信 时间:2020-01-30

【www.myl5520.com--自荐信】

三杜小学班级微信群管理制度
篇一: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三杜小学班级微信群管理制度

为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让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更有亲和力。促进老师与学生、家长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特制定如下管理规定:

1、 群管理员由班主任担任。

2、名片:进群后修改名片(如:杜XX妈妈,杜xx爸爸)

3、微信群交流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网络信息管理规定。4、微信群只用于家校沟通交流,不作聊天使用。 5、交流中,禁止诋毁学校及师生形象,禁止出现有违社会公德、不文明、侮辱性语言,

6、禁止出现不良政治倾向、宗教、色情、暴力等内容。 家长严格检查自己的手机,确保自己手机内没有负能量的内容,重点检查相册,微信自定义表情,如有要坚决删除,检查有无负能量甚至是色情群,如有要坚决退出,给孩子营造良好形象,防止孩子无意转发。

7、禁止发布各种广告与广告链接等。 8、严禁恶意刷屏。

9、不准邀请非学生亲属人员进群。每名学生进群的家长尽量控制在2名以内。

10、.教师上班期间一般不与家长交流,如有问题留言即可。

三杜小学

家长签名: 学生签名:

三杜小学班级微信群管理制度

为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让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更有亲和力。促进老师与学生、家长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特制定如下管理规定:

2、 群管理员由班主任担任。

2、名片:进群后修改名片(如:杜XX妈妈,杜xx爸爸)

3、微信群交流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网络信息管理规定。4、微信群只用于家校沟通交流,不作聊天使用。 5、交流中,禁止诋毁学校及师生形象,禁止出现有违社会公德、不文明、侮辱性语言,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6、禁止出现不良政治倾向、宗教、色情、暴力等内容。 家长严格检查自己的手机,确保自己手机内没有负能量的内容,重点检查相册,微信自定义表情,如有要坚决删除,检查有无负能量甚至是色情群,如有要坚决退出,给孩子营造良好形象,防止孩子无意转发。

7、禁止发布各种广告与广告链接等。 8、严禁恶意刷屏。

9、不准邀请非学生亲属人员进群。每名学生进群的家长尽量控制在2名以内。

10、.教师上班期间一般不与家长交流,如有问题留言即可。

三杜小学

家长签名: 学生签名:

杜木桥小学班级微信群管理制1
篇二: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杜木桥小学班级微信群管理制度

为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让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更有亲和力。促进老师与学生、家长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特制定如下管理规定:

一、微信群管理要求

(一)进群要求

1. 班级微信群只用于家校沟通交流,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方可入群,禁止无关人员加入。

2. 群成员一律实名制,命名规则:学生姓名 + 父亲/母亲或直接出现学生姓名。

(二)信息发布要求

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网络信息管理规定;严格保守国家机密及学校机密。

2. 只用于家校沟通交流,不做聊天使用。个别突出问题不在群内交流。教师发布的内容,家长不重复回复相同内容。为提高交流的针对性,家长与群内具体对象交流,相关对象。

3. 为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群内成员发布信息应积极向上。

4. 交流中,禁止诋毁学校及师生形象,禁止出现有违社会公德、不文明、侮辱性语言,禁止出现不良政治倾向、宗教、色情、暴力等内容。

5. 严禁恶意刷屏(相同的文字连续出现3次及以上视为刷屏)。

6. 严禁在群内发布其他网站链接,尤其是色情、病毒链接,一经发现,直接清退出群。

7. 鼓励在群内表扬先进个人,先进做法。在群内一般只批评不良现象,不批评具体学生。

二、微信群管理规则

(一)对老师的管理规则:

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1.班级微信群由班主任管理员与科任老师共同管理,执行微信群管理规定,负责群成员实名制、聊天监管、违规处理等。

2. 不定时检查群成员,不应加入人员予以剔除。

3.对群成员发布非本群应发内容有权制止,并指导其发布相应的内容,有权终止不合时宜的话题和言语。

(二)对家长的管理规则

4.发布负面广告信息者警告一次,第二次再发直接清退出群。

5.不得发布带有煽动性、过激性的信息,违者直接清退出群。

6.不尊重他人的发言,警告处理。

7.未经群主或管理员同意,不得擅自拉非本班级家长进班级群。

三、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请遵照执行。

灵武市杜木桥小学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在教学中应用微信
篇三: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在教学中应用微信

大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并且不断的涌现出新工具和新方式。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 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也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我认为,随着微信平台的日趋完善,它会对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 它也必然会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自2015年3月起,我在手机上申请了微信平台使用至今,并且与本班学生和学生家长建立了班级的微信群。我在此期间尝试利用微信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 在探索和体验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与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教学理念、工作方法……促进我与学生、家长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一、微信加强了师生互动交流

(一) 用微信实现师生间互动式学习

我在学校承担了两个教学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教学时间短,课堂上我很难快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 和实时留言, 消息推送等功能, 可以实现老师与同学间的1对1的提出问题和答疑解惑。学生放学回家后, 在复习功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随时随地向教师提出个性化问题。在班级群中其他同学也能看到问题的提出与问题解答过程,对其有检验和启示作用。更为方便的,在班级的微信群中不仅可以用文字交流,还支持语音交流,老师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描述的更为清晰具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2015年10月,一名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在班级微信群中问道: “老师, 请问是同类项吗?”我对着手机用微信中语音功能解答道:“同类项、同类项,除了系数都一样。”非常实用便捷的指名了学生产生疑惑的知识点。

(二) 利用微信促进班级建设、班级管理

我所在学校注重孩子各大多数课外活动的实施方案需要老师与同学共同商讨,集思广益才能得以解决, 在学校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想法。微信作为一种实时的交流沟通工具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班级微信群中师生可以平等的互动交流,没有时间限制,谁想好了实时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微信平台为班级建设与班级管理带来了生机活力, 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微信促进了家校互动沟通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现代教育中首先寻求的合作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与家长的及时有效沟通。班主任与家长建立的微信群在家校互动中担任 “信使使者”的重要角色, 可以及时迅速传递信息又不必担心打扰对方的工作与生活。每个学期的刚开学和结束时,学校都会印发大量的通知给学生、家长,浪费了大量的纸张,也容易丢失忘记。而利用微信平台既快捷又节约,让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一清二楚,还避免了个别学生对家长撒谎骗取零花钱的可能。

去年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在临睡前看了一眼家长微信群,发现里面正连续的蹦出很多家长的留言。仔细一看, 原来有一名家长对自己孩子办事拖拉,学习效率很低比较苦恼,在微信中留言希望得到帮助。结果很多家长非常踊跃的发表意见,介绍自己在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成功经验。像这种家长间的经验交流在班级微信群中十分常见,很多家长因为热情、真诚,在交流过程中成为了朋友。微信促进了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我们的班集体更像一个拥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大家庭。

三、微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

将手机里的照片可以直接在微信中分享,学生的优秀作业我用手机拍了照片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展出,不仅是对展出作业同学的认可

与鼓励, 对其他同学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与标杆。学生在假期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和家人一起去庙会游玩,有的出国旅游,还有的同学在社区里担任志愿者服务„„让孩子们用照片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再配上文字说明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非常有纪念意义!同学之间对好的作品相互用“鲜花、笑脸、赞美”等符号进行交流学习, 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微信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微信平台提供朋友圈功能,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分享能力,将网络上的所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比如将我在QQ空间的一些教学课件、视频都可以通过用微信扫描相应的二维码,或是利用推送等功能,将各种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分享给各种学习者,这种微信分享学习的模式拓宽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学习不在是学生的专利,教师也能够从中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经常在学生微信群、家长微信群中分享得到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促进了我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微信在现代教育中推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微信的下载使用需要使用者有智能手持设备。以手机为例,还有个别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手机属于功能手机,无法开通微信功能;微信软件使用虽然免费,但公共WiFi的覆盖率远低于固网,很多学校和家庭还不能实现无线网络,如果通过手机的移动流量上网使用微

信,使用者要向运营商缴纳一定的流量费;部分老教师由于缺少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知识,对微信的使用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在没有家长的监控和老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可能出现借使用微信之名行玩网络游戏之实。

总之,微信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兴网络工具,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以上对微信与现代中小学教育整合的认识还很肤浅,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还在新的探索中,我希望能与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合作,真正发挥微信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探索微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效的、广泛的、合理的应用。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指尖上的微信将影响未来的教育!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篇四:小学班级微信群在教学上应用研究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教育内容及其京城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在进行了认真的大量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读发现,目前国外道德教育注重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注重个性化教育,在道德实践中,认为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是开放的、多样的,生活体验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给我们的德育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我国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将活动课纳入学校课程,1993年开始了实施,但把活动课程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不多见。我省早在1995年,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德育活动课概论》和《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丛书》,“丛书”围绕“明理、知事、激情、导行”等环节,宏编而撤成。教材贯穿小学、纯种、高中三大学段,包括12个年级24个学期。课本共24册。如此恢弘的活动性德育课程教材工程,国内实属罕见。在“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学院综合研培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发起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实践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的延续和深化。

2000年,我们青冈县开始在小学生中进行《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实情实写”(已下简称“三实”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黑龙江教育》2000年12期全文刊登了教育局长王东阳撰写的《开展“三实”活动,办出青冈特色》和实验教师韩诗哲撰写的《扎实开展“三实”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二项研究成果,2001年至2003年,青冈电视台、绥化日报、黑龙江省少儿电视台、黑龙江日报要闻版,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主题搬到了该项试验成果,2013年《黑龙江教育》7·8期刊登了芦河中心小学《努力实践、积极开创“三实”活动新局面》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

德育教育重在体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研究“活动课设计”,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传统德育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学习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 “活动体验式”教学与结构

体验是指个体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在对情境或事件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的活动。所谓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学生总是以亲历、想象、移情将自己溶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反思。这是一种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关于体验式道德教育,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深入的探究,例如:“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体验式教育策略的研究”、“情景体验教育法研究”、“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等等。我们的课题是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探索。首先,我们将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验式德育教育资源,即围垦教育资源。其次,这些教育资源开发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围垦精神,通过体验之后,拥有的是这种精神。最后,由这种精神主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转变。

问题提出(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德育教育的过程脱离学生的主体发展;德育教育的形式脱离学生的现状实情;德育教育的结果与学生的行为严重脱离;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班会和主题德育活动也有着零乱,随意,即时、低效、无序等问题。实践证明,现有德育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已难以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急需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道德成长需求,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序列性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最新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钻研支撑性文献,有针对性制订研究方案。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对德育对象的常态研究,采用活动观摩、活动设计、课程开发等形式获取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

3、经验总结法。

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各阶段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及时了解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成败,及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随时撰写经验文章。

研究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7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申报课题实施方案。

(2)制定学校本课题研究计划。

(3)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培训、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对各种校本德育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探索、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组织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成员的校本课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提高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收集德育论文、德育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本着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课题准备阶段:

1、制订方案和组织筹备,申请立项,准备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人负责。

2、主持人指导,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德育工作和主题班会相关知识的定向培训。

3、课题组长负责确定实验班,课体组全员参与对实验班进行摸底调查,完成实验初期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7月)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开展实验班工作,根据初期基础资料,设计系统性的主题班会,并按计划开展,每节课课题组全员参加,听评结合,强化总结提升作用,形成统一意见后,可被其他实验教师引用,组长负责评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汇总结题阶段:整理个案分析及研究论文,准备结集。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将研究成果形成具本土特色科学、系统、实效,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实验教师对个人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论文,并结集。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改变以往的学科研究为主题班会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程度,确定设计方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更利于学生对主题班会深度的挖掘,强化教育功效。

主题班会是既成熟又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教育形式,对主题班会的探究也无止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并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

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0108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