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阅读答案及赏析

语文试题 时间:2020-04-28

【www.myl5520.com--语文试题】

2014年辽宁省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一: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阅读答案及赏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运用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让教育变的更容易。

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美“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

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

手殷。

C.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

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

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

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

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

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

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

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

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

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

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

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

运用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让教育变的更容易。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

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①

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②

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注] ①张敌万:盗贼首领。②擐(huàn):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六失,战益厉 厉:激烈。 .

B.立事残兵邀击 . 邀:阻截。

流:传布。 倾:钦佩。 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 ④立斩其使 ⑥每战捂甲胄先登 B.①③⑤ D.③④⑥ 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D.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 .①城始破,立巷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3分) 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A.①②⑥ C.②④⑤ 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人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

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

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

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

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对于他的

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运用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让教育变的更容易。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王湾《次北固山下》)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阅读答案及赏析。

(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娄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 元和80 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是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运用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让教育变的更容易。

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下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他们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6分)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8分)

四、实用娄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运用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让教育变的更容易。

讲稿:2014年辽宁高考诗歌《点绛唇》赏析
篇二: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串讲暨2014年高考辽宁卷诗歌《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鉴赏 (公开课讲稿)鸾鸣九象/制作

凌源市金鼎高中语文组 王玉璠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导入序言:

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常见的文学体裁,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考纲》对诗歌鉴赏有具体要求,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板书考点:)1、鉴赏诗歌形象;2、鉴赏诗歌语言;3、分析诗歌技巧;4、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下面,我们就结合相关考点具体分析鉴赏2014年高考辽宁卷的诗歌——宋词《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二、阅读诗歌并分析考查内容: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先来看这首词后的两个问题: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结合词句赏析。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歌的技巧”,即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需要我们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能够针对此题准确分析理解。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此题考查的是“评价观点态度”,具体评价的内容是对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审题,我们基本明确了试题所考察的知识点,把握了答题的方向,在此前提下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才能有的放矢。

阅读理解诗歌,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板书“阅读”)1、方法:联想法、迁移法、关联法。2、步骤:读信息(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读正文(定基调、绘意境、明技巧、析情感)。

看这首宋词。“点绛唇”是词牌,“访牟存叟南漪钓隐”是词的题目,词牌和词的题目是有区别的,此处不再赘述。每首词必有词牌,而未必一定有题目。词的题目与词的题材内容相关联。从本词题目来看,这是一首作者为访友而作的词,“牟存叟”是友人的名字,“南漪钓隐”是友人的花园名,但听上去更像是友人的号,我们可以由此窥见友人的一些志趣和形象特点。作者周晋,南宋人。词后无注释。

此词分上下两片,41字,是一篇小令。

上片,开篇“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为我们交代了那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中午)、季节(春季)、还有诗人的状态(午梦初醒)。那么请思考,诗人从午梦初醒时到卷帘放愁前的这个时间段里,心情如何?诗人的心情不好,是“愁”,是“春愁”。那么这个“愁”又是怎样产生的?(即诗人为什么“愁”?)

(迁移法分析)古代诗词中,通常情况下,“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个愁是为情而愁,因为相思之苦;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个愁是为友而愁,因为牵挂之情。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个愁是为时而愁,因为感时伤世(感时伤事)。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个愁是为家而愁,因为思乡之怨。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愁是为国而愁,因为亡国之悲。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本词中,诗人的愁的原因既不是相思之苦也不是牵挂之情和感时伤事,还不是思乡之怨更不是亡国之悲,那究竟是是什么?

(联想分析法)我们回到原文中去体会一下诗人所处的情境,并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加以分析。诗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呢?我们可以想见:春光缭乱的中午,气温渐渐升高,一张竹帘低垂,挡住室外流动的春风,遮住门外明媚的春光,也是这张竹帘的封锁,使室内的空气变得沉闷浑浊,此时,诗人正做着好梦,却醒来了。心情会怎样?本来午睡初醒就会让人感到昏昏沉沉、精神不振,无精打采、迷迷糊糊,况且又是好梦难成,而且还是在沉闷浑浊、凝滞的空气中醒来,心情一定不会好,因而情绪低落,愁懑满怀。

这个“愁”在诗人心里,也弥散在空气之中,它来源于“午梦初回”,构成了本词的情感线索。

因为愁闷满怀,且室内空气沉闷浑浊,诗人便去卷竹帘,透透气,透透风。竹帘卷起,一股清风把清新的春光吹入室内,顿时,空气清爽了,春风扑面,春光满眼,让人内心也敞亮了,心情也畅快了,刚才那些满心的愁闷仿佛在竹帘卷起的一瞬间就全都随室内的空气飞走了,散去了。愁没了,随之而来的是喜悦之情。“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使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事物,在这里把它作为具象动词“放”的施动对象,就使得“春愁”有了形象的、具体的感觉,使“春愁”可视、可感、可知、可以捉摸。这一句中,“放”字用得好,是使用比拟修辞的具体体现,它起到了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不可知未可知的作用,富有动感,营造了诗人由愁转喜的意境。句中“尽”字的使用,表现了诗人把“春愁”放出去的干净和完全,表达出畅快之感,体现了诗人的情感由愁到喜的转变。这个“喜”来源于“卷帘放愁”,构成了本词的又一条情感线索。

三四句“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昼长,白昼漫长。无侣,无人陪伴,表明诗人的孤单。面对漫长的白昼,一个孤单的人只会更加孤单,并且还会寂寞无聊,而这寂寞无聊又如白昼一样漫长,令人无法脱身。心情会怎样呢?“愁闷”。刚刚放出去的“愁”就因寂寞无聊而又回来了。那该怎么办呢?自己一人与窗外啼叫的黄鹂对语,以来打发无聊的时光,排遣内心的寂寞。无人陪伴,又无所寄托,只好对着鸟儿你一言我一语,可见诗人已经孤独到什么程度、无聊到什么程度!令人“愁”不自禁。这个“愁”来源于“昼长无侣”。在“愁”这一条情感线索下,“自对黄鹂语”一句刻画了一个孤单无聊、愁闷至极而与黄鹂对语的无奈的诗人形象。

但是这两句词,我们可以与必修4中李清照的词《醉花阴》中的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来对照解读。比较一下,同样都是面对漫长的白昼,同样都是无人陪伴、寂寞无聊的愁闷心情,李清照所能做的只是看着统收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残烟,想要言语却连一个言语的对象都没有,只被无聊的时光密密地包围,可谓“愁”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而本词中词人周晋却要好得多了,他尚还可以“对黄鹂语”,以“黄鹂语”来打发无聊的时光,相比之下,可谓一“喜”!

再看此句中“黄鹂”这一意象。黄鹂是一种鸟,其特点是鸣叫声音清脆悦耳、婉转动听。诗人正处在寂寞无聊之中,正苦于无法排解“昼长无侣”的愁闷之时,却从树间传来了黄鹂那清脆悦耳的鸣叫,宛如一支轻快的曲调入耳,令人兴奋,让人欣喜!而诗人也同时受到这个曲调的感染,不自觉地与黄鹂婉转动听的鸣唱应和起来!虽昼长无侣,却可与黄鹂为侣,人言鸟语,花香叶绿,诗人的情趣和兴致就在与黄鹂鸣唱的一唱一和中充分展现,可谓愁去

喜来。这个喜来源于“对语黄鹂”。在这条情感线索下,“自对黄鹂语”刻画了一个性情洒脱而与黄鹂对语的、富有情趣、悠闲自得、自娱自乐的诗人形象。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诗人午睡醒来后的行为和情感变化,记取了“午梦初回”和“昼长无侣”两个场景,连接了“愁”这一情感线索;记取了“卷帘放愁”和“对于黄鹂”两个场景,连接了“喜”这一情感线索,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词的下片,写的是诗人访友的经历。阅读下片,我们需要弄清以下问题:1、诗人为何要去访友?2、诗人是怎样去访友的?结果如何?3、访友的过程中,诗人有何所见、所为、所感?

1、诗人访友的原因:①从“愁”的线索来看,是上片中的“昼长无侣”,它使诗人倍感寂寞无聊,才去访友;②从“喜”的线索来看,上片中的“对语黄鹂”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洒脱的性情,访友是由于他“兴之所至”,乘兴而来。2、访友的方式:从下片“移舟去”来看,诗人是撑船走水路访友,并放到了朋友。3、访友过程中,诗人的所见所为所感是:

(一)过片两句“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描述的是诗人在访友途中所见所感。絮,指柳絮;蘋,读“苹”,苹花。诗人撑船水中,夹岸绿柳成荫,苹花烂漫;春风吹拂,柳絮纷飞着不经意地飘出眼神之外;苹花香浓,一阵阵地弥散到春光之中,好一派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此句通过视觉描写与嗅觉描写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营造了一派春弄的意境。置身此境,被春浓包围,令人不由地心旷神怡,心生喜悦。然而诗人却由美景而生悲情:如此春意盎然的美景却流落在这无人来到、无有人看的地方,岂不令人叹惋,怎不叫人神伤!不由地,诗人又为这一川春色忧愁起来。诗人因看美景而喜,却又因美景无人看而愁,一景一愁,借景抒情,景美情愁,以乐写哀,从而延续了“愁”这一情感线索。这个愁来源于“春无人赏”。

换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诗人置身于柳絮飘飞、苹花飘香的春景之中,心中无比喜悦;同时发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又隐在这无人知晓、无人来到的地方,令他人无缘欣赏,却自己能独自欣赏,这是何等幸运!又是何等的惊喜!此处,诗人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把自己“幸运”与别人“无缘”进行对比,用“无人”来反衬自己“独享”的惊喜之情,从而延续了“喜”这一情感线索。这个喜来源于“春色独享”。

这是所见所感,

(二)末尾三句“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描述了诗人与友人相见的情景。由“移舟去”一句可知诗人已经访到了朋友。老友相见,心情自然喜悦,为何要乘船离开呢?这就需要弄清楚诗人与老友在何处相见?相见后又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由“一砚梨花雨”和题目中的“南漪钓隐”可知,诗人与老友相见是在老友花园的梨树下;“未成新句”可知相见后二人是在吟诗对句。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相见后,彼此坐在梨树下,梨树上千朵万朵梨花如雪,千缕万缕花香悠悠,又有千瓣万瓣的花蕊如细雨般在身边飘飘落落;砚台里研好的浓墨散着幽香,静静地等待诗人和朋友有关春天的诗句倾吐出来。环境如此优雅清静,本该有新诗雅句酿出才对,可是偏偏都无此灵感,实在令人遗憾;有看着朵朵花瓣落成花雨覆盖在那用来记录诗句的砚台上,想到春天即将过去,不由地兴味索然,诗句更是难以吟咏,便有无限懊恼涌上心头,与老友相见的兴致荡然无存,索性起身移舟,带着诗句未成的懊恼和遗憾与春将逝去的惆怅离开,留下身后那一方砚台默默地任由如雨一样的落花覆满。结句“一砚梨花雨”使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梨花飘落时既密且轻又多的情态,描绘了一幅春将逝去的景象;在结构上以景结情,用梨花飘落如雨的景象渲染诗人“移舟去”时的心情,也表达出诗人对春将逝去的惆怅,情结于“愁”,此愁来源于“未成新句”的懊恼和遗憾。至此,诗人因愁而来,又因愁而去。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把结句的“一砚梨花雨”与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教材的《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句对读。这两句诗同样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对太真仙子在蓬莱宫中见到汉家天子使者时的神情进行了传神地描写,使用“梨花”和“雨”这两个优美的意象把太真仙子娇媚动人、妩媚多姿的美好形象描绘得如诗如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本词中,还是引入“梨花”和“雨”两个意象,同样使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梨花飘落的情境:漫天梨花如雨般飘落,如诗如画,这大自然天生的诗句,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媲美的,又何须自己去挖空心思地雕琢诗句?领略到如此景象便已令人满意,令人尽兴,这次访友便没有白来。于是尽兴而归,移舟离去。这是一种喜悦的结果,“喜”来源于“梨花如雨”那诗画般的景象。在结构上,以景结情,情结于喜。至此,诗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去。

词的下片记取了“春无人赏”、“未成新句”两种心理感受,衔接了上片中的“愁”这一线索;也营造了“絮影蘋香”、“梨花如雨”两种优美意境衔接了上片的“喜”这一线索。全词中两种情感交叠呈现,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独特感受。

现在,我们再追加一个问题:本词的题目是“访牟存叟南漪钓隐”,请结合全词分析“牟存叟”这一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的思路:分析牟存叟的形象,需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题目中“南漪钓隐”的词语,表明其人志趣:隐逸之士;闲适。

②与诗人相见的地点和二者行为:梨树下:环境的优雅表明其人追求恬淡、高雅;“未成新句”高雅、喜好诗文的文士。

③通过诗人的形象侧衬(即诗人本身的某些性格特点,因为人以群分):洒脱,乐观。 纵观全词,虽然题目上表现的是访友,但全词对访友一事基本不著笔墨,只以“春”为描述对象,通过自己的所为所见所感的变化表达对“春”的独特感受:有愁有喜,愁喜交叠,愁得自然,喜得奇绝,使全词贯穿“愁”和“喜”两条情感线索。此外,词中的意境多姿,既有生活化的场景体验,又有美感化的情绪素描;词中的表现手法多样,情感表现丰富,语言表现力强,可称是词作中的上品;同时对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涵盖全面,堪称是考试选材中的典范。

三、总结:通过分析这首宋词,我们讲到了高考考点中的主要内容,也讲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望大家有深刻透彻的理解。

(板书设计:待续)

2014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三: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阅读答案及赏析

2014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tiku/10391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