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送魏大从军,尾联的手法

语文试题 时间:2020-05-08

【www.myl5520.com--语文试题】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篇一:送魏大从军,尾联的手法

全国名校大联考

2015~2016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新思维

池建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

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对增强民族自尊心,使全国人民始终保

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

宣传者、帮助者、创造者的作用,努力为人民提供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样才能真正

赢得群众,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要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

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

活动,让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在纸上、珍藏在博物馆里,而且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中华

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不等于教条、枯燥乏味,而是恰恰要更加鲜活,更加实在。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

文化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欣赏特点,积极探索宣传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提高传

播艺术水准,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传播技巧,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改造文化

传统生产经营传播模式,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努力实现艺术精湛、制作

精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通过多种多

样的科技手段,让深藏在博物馆、科研机构里的传统文化瑰宝走出来,让更多的人真正接触、了

解、学习。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同样,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

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那些经典文本之中,具体化为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各种技术技能存

在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

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

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里面,要将我国最美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

血液里。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

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学习、理解,从而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等多

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习惯。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坚持使用先进正派、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抵制落

后腐朽、低俗庸俗的文化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

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摘自2015年03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深入到群众中去。

B.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让教条、枯燥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实在。

C.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进行推广和普及。

D.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善于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要有现代思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B.要传承文化就要让文化真正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要深入社区、深人群众。

C.要传承文化首先要保护好文化,这就要求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整理文化典籍。

D.基础教育对传承传统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地创新宣传文化活动的形式,有鉴别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具

有重要的意义。

B.传承传统文化要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要让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承

载者和传播者。

C.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教师也要加强对传统文

化的学习理解。

D.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所以要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等先进正 派的思想来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京城陷,昭达还乡里,与世祖游, 因结君臣之分。侯景平,世祖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世祖。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 宠优渥,超于侪等。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 僧辩诛后龛遣其将杜秦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及杜泰退走,因从世祖东进, 军吴兴,以讨杜龛。龛平,又从世祖东讨张彪于会稽,克之。累功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初,世祖尝梦昭达升于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世祖顾昭达日:‚卿忆梦不?何以

偿梦?‛昭达对日:‚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馀无以奉偿。‛欧阳纥据有岭南反,诏昭达都督众

军讨之。昭达倍道兼行,达于始兴。纥闻昭达奄至,惬扰不知所为,乃出顿涯口,多聚沙石,盛以

竹笼,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舰。昭达居其上流,装舰造拍,以临贼栅。又令军人衔刀,潜行水

中,以斫竹笼,笼篾皆解。因纵大舰随流突之,贼众大败,因而擒纥,送于京师,广州平。以功进

车骑大将军,迁司空,馀并如故。

太建二年,率师征萧岿于江陵。时萧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

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日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

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以攻其城,降

之。三年,遘疾,薨,时年五十四。

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 士亦以此附之。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对寇敌,

旗鼓相望,弗之废也。四年,配享世祖庙庭。

(选自<南史·章昭达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B.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C.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D.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

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

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

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章昭达生性卓越豪迈,轻视财物而崇尚义气。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能与士兵同甘苦,

最后病死于军中,被追赠为大将军。

B.章昭达早年和世祖同游,结下君臣名分,就一心追随他,深受器重。他跟随文帝守长城,

讨杜龛,克张彪,因功被授予刺史。

C.世祖曾经梦到章昭达升官,并把这事告诉了章昭达。后来在侍宴上世祖酒兴正浓时提 及此事,章昭达当即向世祖表明了自己的效忠之心。

D.文章介绍r章昭达辉煌的作战历程,肯定了他治军有方、勇武善战的一面,但对他在临

敌状态下也不停止饮宴作乐表达了否定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5分)

(2)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群下,将士亦以此附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

山,刻石纪功而还。

8.诗歌颈联中的“横”和“接”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析其妙处。(5分)

9.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2)《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3)E维《使至塞上》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树犹如此

朱以撒

西汉的辞赋家枚乘在著名的<七发》-文中写了一株梧桐树,历尽艰辛一一它的根是一半生

一半死,夏日被雷电劈打,冬日被风雪摧残,被急流冲刷,群鸟哀鸣,它却顽强地生长,于树干中

积聚了很多纹理。终于有人把它砍下制成琴,音质太好了,‚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真是

天下独一份的琴声。

经历这种艰辛的过程,终于修成正果,这也是很理想的结局了。

送魏大从军,尾联的手法。

不论是人、是物,存在于世,都有来自逆向的力量。使行进的历程百般不畅万般蹭蹬,严重

的就称之为磨难了。磨难因人而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

膑、不韦、韩非诸人,不是被囚禁、流放,就是膑脚、失明,凄惨之至,非常人所能承受,最终却都成

为史上人物,千百年过往而不湮其辉光。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受宫刑后而发愤著《史记》的,这

些人物的经历成为教育的典型,磨难是伴随人生而来的。

书法家对于书法的关系,当然不能言说磨难,至多就是笔墨上的磨练,但作用于人的精神却

是一脉的。像王谢家族中人,他们的欢欣比瓮牖绳枢之子要多得多,普通人家缺乏的条件他们

都会有,比一般人成名成家也就顺当得多。但是,逃不脱的是笔墨上的磨练,因为书法家要靠作

品来说话,而作品是写出来的,写就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谁也没有理由逃避。人人皆须磨练,

不能例外。成一字须反复不辍,成一篇则如上蜀道,立一体则以一生为计,尚未知可成否。唐人

孟郊曾风趣地说:‚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是啊,一个人为何要如此?此心有远大理想,思遐

2015丰台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篇二:送魏大从军,尾联的手法

丰台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 三 语 文 2015.1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初学为文,常觉文思枯涩难以为继。有人认为疗治之方是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甲 (虽然/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有利于思想的启发,否则纵然腹笥便便,搜章摘句,也不过是诠释之学,不见得就能达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

步。想象不充,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度过枯涩的阶段,便.

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 ① 。”对于什么都有意见, 乙 (而且/况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证...博引而轻重倒臵,有时竟至“骂题”,洋洋洒洒,拉拉杂杂。也许有人喜欢这种“ ② ”式的文章,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

地。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需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 丙 (整洁/整齐)而有精神,简单而有力量。所谓.

“ ③ ”,就是这种境界。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腹(fǔ)笥 豪放恣肆 B.诠(quán)释 波澜壮阔 ....

C.辞藻(zǎo) 逸出题外 D.枝蔓(wàn) 旁证博引 ....

2.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然 况且 整洁 B.固然 而且 整洁

C.虽然 而且 整齐 D.固然 况且 整齐

3.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①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③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B. ①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②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C. 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D. 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②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③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修辞手法,与画线句中“敝帚”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际交往中,巧妙的沟通、机智的表达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而用拳头代替舌头的愚蠢..行为则常常葬送一切。

B.中央开展的专项巡视工作,直面问题,落实问责,这把切除腐败毒瘤的手术刀,使反腐...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C.随着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学校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已成为学...

生健康方面的大问题。

D.语文教材里的鲁迅作品被替换一事引发社会争议,“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鲁迅”的..话题也被炒得沸沸扬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9分)

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包含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丰富体验。例如,“旦”,甲骨文写作 “”。《说文》解释说“旦,明也”,意为早晨日出。后引申为早晨,成语 甲 中的“旦”即为此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旦”是“明亮”之意,复旦大学取此意来命名。旦则光明可见,古人对天明誓,表示光明磊落、诚实可信,例如,“ 乙 ,不思其反。”古人还用“旦”来表示时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春节”。1912年1月1日,民国采用公元纪年,才有了现代的元旦——公历1月1日。 ①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是 和 。(2分)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旦”的含义与甲处成语中“旦”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

D.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

③下列与选段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B.《说文》是《说文解字》的简称,由东汉的许慎编著而成,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C.古人归纳出的六种汉字构成方式称“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旦”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朔日,与朔日相对的月末称晦日,而每月十五则称望日。 ④下列诗句中,与古代“元旦”无关的诗句是(3分) ..

A.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B.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C.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诗文原句。(7分)

二 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裴让之传送魏大从军,尾联的手法。

裴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

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

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欵,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

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冢耶!”于是无敢言者。事奏,竟赐死于家。 .

(取材于《北齐书·卷三十五》)

【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殆不胜哀 胜:禁得住 .

B.广延师友 延:邀请 .

C.遣部从事案之 案:追究,查办 .

D.竟赐死于家 竟:竟然 .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②①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 ...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

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愔关心很好,如果二人见面,就会整天清谈;杨愔常夸赞裴让之,并希

望好友有好政绩。后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

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

没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11.“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后值倾覆, , ”的诸葛亮。(3分)

12. 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

“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注释】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①

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②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3分) ...

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C.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D.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③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16题。

【材料一】

2014年以来,西非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震惊了全球。罹患此病,会出现发烧、呕吐、疼痛、出血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最后会因失血过多、多发性器官衰竭死去。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其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埃博拉出血热在最初流行时,几乎造成90%以上的患者死亡。

传染病的传染性常常用“基本传染数”来描述,基本传染数越高,传染性越强。2003年SARS的基本传染数大约为2~4,麻疹为15~20,天花为3~5,埃博拉出血热为1.3~2.7。 非洲人好食丛林中的野味,打猎得来的果蝠和猴子,容易寄生埃博拉病毒,从而增加感染机会。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比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他体液等。而当地民众不知道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因此仍然举行传统的土葬仪式。拥抱尸体,向死者祝福,然后入殓,使病毒有了一个更快捷的传播途径。因西非公共医疗系统的缺失,医院医疗条件差,多数情况下,诊治病人不在医院,而是在家里。这也是埃博拉出血热大规模流行的原因。

2014年,世界很多医疗机构都投入到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中。然而无论医生们多么努力,埃博拉出血热依旧在蔓延。“埃博拉出血热完全不存在,是政府为了获得国际援助而编造的谎言”,这样的谣言使深信谣言的人们继续食用可能被病毒感染的“野味”;“埃博拉病毒是由外国人传进非洲的”,这样的谣言使竭力防止疫情扩散的“无国界医生”无法进入疫区工作;“医生因恐惧不顾病人的死活”“医院会主动杀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等谣言更使病人四处逃离,进一步加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虽然造成惊人的病死率,会使人急性发病且无药可医,但并不是不可防控的。

【材料二】

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 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它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研究证明,人们喜欢吃的果子狸是SARS的一个重要传染源。非典刚暴发时没有什么防控措施,导致大面积扩散开来。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政府开始

2015年丰台区高三期末试卷
篇三:送魏大从军,尾联的手法

2015年丰台区高三期末试卷【语文】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初学为文,常觉文思枯涩难以为继。有人认为疗治之方是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甲 (虽然/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有利于思想的启发,否则纵然腹笥便便,搜章摘句,也不过是诠释之学,不见得就能达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步。想象不充,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度过枯涩的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 ① 。”对于什么都有意见, 乙 (而且/况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证博引而轻重倒臵,有时竟至“骂题”,洋洋洒洒,拉拉杂杂。也许有人喜欢这种“ ② ”式的文章,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地。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需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 丙 (整洁/整齐)而有精神,简单而有力量。所谓“ ③ ”,就是这种境界。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腹(fǔ)笥 豪放恣肆

B.诠(quán)释 波澜壮阔

C.辞藻(zǎo) 逸出题外

D.枝蔓(wàn) 旁证博引

2.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然 况且 整洁

B.固然 而且 整洁

C.虽然 而且 整齐

D.固然 况且 整齐

3.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②长江大河一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tiku/10444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