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模式元角分倍数

数学教案 时间:2020-07-05

【www.myl5520.com--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篇一:模式元角分倍数

“361快乐体验课堂模式”学案

小数乘整数导学案

“361快乐体验课堂模式”学案

“361快乐体验课堂模式”学案

倍数为小数的实际问题、乘法验算导学案

二上期末复习课教案
篇二:模式元角分倍数

~

学科

年级 二年级

姓名

期末复习课教案

——

班级 学科 教师

期末复习课教案

小数乘整数
篇三:模式元角分倍数

第一课时 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依托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

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理解小数乘正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整数,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

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因数扩大一定倍数,积也会扩大相同倍数,为了使积不变,就要

将积缩小相同倍数。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0.09米=( )厘米 3.5元=( )角

150千克=( )吨 42米 =( )千米

2、0.45扩大10倍是( ) 75缩小它的1/10是 ( )

扩大100倍是( ) 缩小到它的1/100倍是( )

扩大1000倍是( ) 缩小它的1/1000倍是( )

3、0.725去掉小数点,比原来( )倍

4、13×12=156

13×120= ( )

13×1200=( )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小数与整数的互相转化是学习本课的主要思维方法,而因模式元角分倍数。

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则是转化的主要依据。通过口答练习,为学生探究新知作

好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依托现实情境,初步感悟 出示例1情景图,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选择买3个3.5元的风筝要多少钱进行讨论(估算大约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可能会有下列方法: 方法1:连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

着重请方法4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之一

(3)、小结并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买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不

同的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化成以角或分做单位的

整数乘法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用不同方法解决现

实问题。然后通过对方法4的着重讨论,在培养学生估算、计算能力的同时,感悟小数成整数还可以先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算理和计算方法)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出示0.72×5

现在0.72不再表示钱数,没有了具体的单位,你还能计算出它的得数

吗?

(2)、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

(3)、汇报演示。

板演计算过程,呈现思考过程

交流时:(a)估算,得数是否可能正确

(b)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乘积又是如何处

理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将思考过 程板演化。(通过交流和板演,在引

导学生描述转化过程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c)指出积末尾的0一般的处理方法。

三、反馈练习。

竖式计算 14.5×8 3.06×5(注意末尾0的处理)

小结

巩固联系

(1)、对比练习:做一做1(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沟通两者联系,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2)、明辩是非:(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计算习惯,正确处理积的小

数点)

2. 4 1.3 5 0.2 5

× 6 × 3 × 8 -------- --------- -------- 1 2 .4 4 0 .5 2 0 0 (3)、笔算。7.08×6 9.35×8模式元角分倍数。

(4)、实际问题解决。奉化到宁波40.6千米,来回一趟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五、趣味练习

根据45×19=855,直接说出下列算式得

45×190 = 45×1.9= 4.5 ×19 = 4.5×1.9=

0.45×19 = ( )×( )=0.855

(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前2-4题是对本课的巩固,后两题是

拓展提升,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感受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

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众向思维培养。)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3.5×3=10.5 0.72×5

3.5 -- - 3 5 0.7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3 ×3 × 5 × 5

------- ------ ------- --------

10.5元 ----105角 3.60 缩小到它的1/100 360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四:模式元角分倍数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3)的教学。(网络中原答案①是错误的,在此予以改正)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3、《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4、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5、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6、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是非题

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V)

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V)

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X)

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X)

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X)

模式元角分倍数。

6、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X)

7、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V)

8、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X)

三、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3、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4、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 ( 有价值)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此题是试用搞内容)现已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 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 位置关系)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原答案为:(图形的熟悉)、(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位置)显然是错误的。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 、“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

25、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修订稿对数学的表述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 )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四、简答题

1、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答:“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4、“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答:“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5、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6、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将学习那些知识?

答: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7、第一学段(1—3年级)中,学生将熟悉哪些常见的量?

答:(1)熟悉元角分。(2)熟悉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3)熟悉

年、月、日。(4)熟悉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

8、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有所降低的内容有哪些?模式元角分倍数。

答:较大数目的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

等。

9、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

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

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

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10、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答:(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3)空间观念

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11、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填空(30分)

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 ,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 、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 、整理和描述数据 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 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二、简答(4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4.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1245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