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礼仪 时间:2020-01-17

【www.myl5520.com--礼仪】

丧葬礼仪
篇一: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老人过世,亲戚得悉,要拿纸及时赶来哭丧,称为烧倒头纸。不在家的子女接到死讯,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尔后立即回家奔丧,临到家时要痛哭。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多次劝慰才停止。

8、盛殓

病故三天后,将棺木放在主房明间的寿凳上。棺木内提前用黑漆灌底,用松香液或沥青液泼棺内,叫“泼香” (穷人从俭)。棺底铺褥子,褥子上摆九枚青铜钱,名曰“垫背钱”。摆法是:头下一枚,两膀下各一枚,腰下一枚,两胯下各一枚,背部下一枚,两脚根下各一枚,使九枚钱成梅花形。

棺内放三个大灰包,小灰包若干,(根据死者年龄定数,一岁一个小灰包)入殓前要给死者洗脸。(舀一碗清水,用一点棉花,沾水在死者脸上空绕一下,不准把水滴滴在死者脸上)。尸首入棺前,把袖里放的“打狗饼”扔到屋脊背上。棺内可放些老人生前喜欢的东西。盖上棺盖后要刹扣,死者是妇女由娘家长房侄儿刹扣;男的外祖母的长子孙刹扣,刹扣人俗称“三斧头”。也有在出殡时刹扣的。

9、出殡

亡人入殓后,事主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出殡,不入祖林的要重新选择林地(新挖坑的四角插四个护林旗,上写“青龙”、“白虎”、“玄武”、“朱雀”)。派专人到亲朋家告知殡期,孝子到刹扣方的家族跪告出殡日期,称为报信。

10、殉葬品

死者女儿为老人扎纸童男、童女、牛、马、轿、摇钱树等,扎多扎少由女儿的经济情况决定(让死者在阴间享用)。在出殡的头天晚上,要给有殡葬品“开光”(且针刺破红公鸡鸡冠,用此血点在上述殡葬品的眼上,同时要交代他们听话,好好服侍老人)。

11、灵堂

祭奠之前,在灵堂门外搭灵棚,灵棚内设祭桌、供品、香烛。正中挂个竹帘,中间写上铭旌。上方有大匾、小匾,两旁有挽联。殉葬品放在灵棚两侧。棺前摆放引魂灯(即长明灯)。白幡、纸箔、阴瓶(内放米饭,用一个小圆厚饼,孝子依次咬去边盖上,并插一双大红筷子)及放置隐身草等物。祭桌前铺席,供亲友吊唁跪拜用。

12、辞灵与家祭

安葬的头天晚上,孝家在灵堂内向死者行大礼。先男后女,尔后是近房族人,行礼一般是“三揖九叩”,也有的行“二十四拜”大礼的,谓之“辞灵”。葬日早晨,上述人再行礼一次,谓之“家祭”。

13、吊唁

出殡的当天上午,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女的死后,其娘家人抬着吊唁盒子,盒子内盛供菜、果品,不办盒子的可以临时“转供”(即花钱让厨房做供菜)花钱“叫响”(请鼓乐)。祭奠仪式非常隆重,有送花圈的、送挽幛的。对吊唁的亲朋好友,都赠白布,叫“破孝”,并设宴酬谢。

14、氵戽 汤(或称为点汤)

葬日中午,孝子、家属、族人、亲友到村外土帝庙祭神(多数在岔路口进行)。乐队奏乐,一路哭泣。族人抬着一桶稀面水在前面引导,边走边舀面水沿路泼洒。围土地庙转三圈,然后孝子在庙前叩头,俗称“氵戽 汤”,亦叫“扬丧”。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15、发引(出棺)

棺离开灵堂前,孝家就地大哭一阵后,然后起棺,吹鼓手在前吹打开门唢呐曲调作为引路,其它陪葬物品先行。灵棚拆后,要在原灵棚四角浇引角水(发酵面水),取以后发家意。

16、路祭

将灵柩抬至门外路上。孝子、家属、族人、亲戚依次行礼,向死者告别。祭毕,孝子摔破老

盆。长子孙挑白幡在前,孝子弯身曲背,手持哀棍在棺前一步步哭向坟地。遇到桥,孝子要喊:“XX过桥!”当灵柩到坟地地头时,抬棺的人要一遛小跑进坟地,叫“百步抢吉地”。所有亲友陪送到坟地,其他女眷在地头等着。

17、安葬

灵柩抬到坟地,孝子在墓前跪送。棺下葬后,哀棍放在棺后,棺上放一撕开四角的席,席上放着铭旌、弓箭和写着“生安亡稳”和敕令的小瓦。由破土者掩上三锨土,送葬的壮汉接过掀上土。孝子绕坟穴转三周,边走边向棺木撒土(有的也撒五谷杂粮),抬扛人筑坟,并焚烧殉葬品,烧四邻纸。孝子揣上几个馍头,换鞋,撕开孝帽、孝衣,后兜一把土回家,放在粮折里头,其他穿孝的人也要撕开帽子、孝衣。

18、圆坟

安葬时,坟墓筑得小而不规格。第三天的早晨,男孝子和近房的族人携带工具到坟茔。将新坟筑得大而圆。早饭后女孝子、女儿去烧纸。三年内不得添土。(现如今改为当天圆坟)

19、谢金子(俗称“谢吊”)

老人埋葬后的第三天,孝子拿着礼簿对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登门叩头,表示谢意,叫“谢金子”,不准漏掉一家,俗话说:“宁漏一村,不漏一家。”

20、烧纸

“五期”(七天为一期)、“百天”、周年,儿女三次上坟烧纸。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春节都要坟前烧纸(每次要提前几天,俗话说烧缺不烧多)。有的地方有儿子的,就不叫女儿来烧。

孝子百日不理发,三年内不贴红色春联(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贴蓝色春联,第三年贴黄色春联)。

叩拜礼仪

叩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留至今的一种隆重的礼仪方式。现在,这种礼仪还在行使。不过,行使这种礼仪只有在祭祀、拜奠、拜寿、拜年等场合使用,其他场合是不随便使用的。 这种礼仪,主要是两个动作:磕头和作辑。磕头:行礼人双腿弯曲,双膝着地(称为跪),腰挺直,目平视,双手自然下垂;磕头时,双手手指伸开相向执地,腰弯曲,头磕向地面。每磕一头,腰直起如开始状,如此反复多次。一般是“人三鬼四”,即是对活人磕三个头,对死人或神灵磕四个头。

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揖礼:称为作揖。行礼人站立,脚呈八字形,两臂自然下垂,目平视。行礼时,腰弯曲向前,双手手指微屈,二食指节靠拢,从膝下前提起,腰慢慢直立,双手随之慢举与双眉平。稍停,再慢慢下落至脐部,再双手分开呈自然状。如此反复,可行多次。一般揖礼随拜式不同而次数不同。

叩拜礼仪,叩,即是磕头;拜,即是作揖。根据磕头和作揖的次数,分为三揖五叩、三揖九叩、九揖九叩、九揖十八叩、二十四拜大礼等。现介绍如下:

一、两揖四叩

行礼人就位,揖、叩、叩、叩、叩、揖;移灵前,哀(一般客人行礼即可,不要哀)。

二、三揖五叩(俗称“抢奠”)

行礼人就位,拜,拱手,跪于灵案前凳上(上奠)。由执事甲把供品传递给执事乙,叩。退回原位,拜,叩,叩,叩,叩,拜。如果同祭者中有比上奠者辈长位尊者,上奠者上奠前要回头拜,以示尊敬。

三、三揖九叩

行礼者人就位。拜,叩,叩,叩,叩,兴,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由执事甲把供品一一递给行礼者,称为上香。行礼者接过,双手平端由下——与胸口平——往上与双眉平,稍停,往下放至与胸口平,后往左递给执事乙。每次都是如此。叩,平身,称步复

就位。拜,叩,叩,叩,叩,兴,拜,移灵前,哀(不哀者可斜退一步,等待孝家回礼)。

四、二十四拜

行礼者人就位。拜,叩,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上香;献爵;献面食,留箸;献羹汤,去箸;献铭宝。叩,平身。移原复就位处,拜,叩,平身;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再右跨一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东阶,拜,叩,平身;再向前跨步,拜,叩,平身,移步至灵前,拜,叩,平身。移步至西阶,拜,叩,平身;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右跨一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再复就位,拜,叩,平身,拜。至灵前,哀。

五、二十四拜(又一种)

行礼者就位,拜,拜,拜;前进到香案前,叩,叩,叩,叩,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破贡(由传递人甲将香案上的供品递给行礼者。行礼人接供品后,双手平端由下——与胸口平——往上到与双眉平,稍停后,往下放至胸口后,往左递给传递人乙。每次都是如此)。起立,往右后方退一步,拜,拜,拜;前进一步,拜,拜,拜,再前进一步,拜,拜,拜;往左跨一步至灵前,跪,叩,平身,再往左跨一步,拜,拜,拜;往后退一步,拜,拜,拜;再后退一步,拜,拜,拜;往右跨一步,至就位处,拜,拜,拜;进一步至香案前,跪,叩,叩,叩,叩,拜。至灵前,哀。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篇二: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寿终 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灵床前臵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吊丧 亲友按讣告订的日期,在开墓安葬之日前来吊丧。院内设灵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来吊丧的亲朋、乡邻磕头拜谢。一般乡邻只付丧仪(现金)叫“付人情”。至爱亲朋则先付奠仪,后将祭品臵于灵前,向灵位跪拜,奠酒3盅(张店为4盅),放声痛哭,叫“拜祭”。

入殓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棺材俗称“寿材”,多用杨、柳、榆、槐等杂木制成,殷实人家则用柏木。穷苦人家有的仅薄棺一口,苇席一领。入棺前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再由儿女亲属用棉絮蘸酒为死者

擦脸净面,之后入棺。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爱之物,盖棺封口,大殓告成。此后,每天3次烧纸哭祭。

出殡 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殡,大家富户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殡者。期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须于发丧前一日的晚上迎其灵共祭。 殡葬大体有烧炕(亦叫暖墓)、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起灵前(临淄为起灵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亲属(多为女眷)去坟内点火燃烧,叫“烧炕”,博山、临淄多是于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墓”。临淄在起灵前还有在灵棚内吃一顿水饺的习惯,谓之“吃团圆饭”,并边吃边填满“献食罐”。之后,把灵前的饭碗打掉,由十余人抬棺起灵,长子顶棺打瓦,此时家人亲友随灵哭送,到门外停灵奠祭。出殡时,长子或长孙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灵柩前往茔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后坐哭,不跟往茔地。出殡的队伍到村(街)头要暂停,进行路祭。在灵前摆好桌椅、供品,亲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后,先烧挽联纸扎(临淄居民还要把“献食罐”放入坟内),待孝家查看墓穴后,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于坟顶,至此新坟筑成。返回时,每个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馒头、豆腐等物。

谢客 殡后的翌日拂晓,死者的儿孙穿孝服到吊丧者家中致谢,一般只是在门前高呼“谢客”,主人听见,可回声“听到”,表示已知礼。 祭祀 殡后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亲属着孝服至墓地供祭,绕坟转3圈,抛撒五谷粮,添加新土,谓之“圆坟”。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届时孝家都要到坟上祭祀,通常做

“五七”、“百日”坟时,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谓之“长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于半夜三更上坟祭祀。上“五七坟”时,死者亲属要带着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纸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安葬后,亡者家属要穿孝服守孝,谓之“持服”。持服期,儿女为3年,侄孙辈为1年,期间,儿女一般不理发,不问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会”(亦叫“孝帽会”、“架子会”等)。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参加,遇有丧事,会友集资进行互助,有钱出钱,无钱出人,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此组织即告解散。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旧时的丧葬礼也逐步得到改革,设坛超度、送浆水、指路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基本根除。遇有丧事,只为死者穿寿衣,入棺成殓,亲友送丧仪,叩头祭拜,送往坟地埋葬,持服守孝等。60年代后,除回民外,城乡开始实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亲属戴黑纱或孝章,邻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农村有不少人家仍将骨灰土葬。“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丧葬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

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保卫祖国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 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丧葬礼仪
篇三: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丧葬礼仪

现在新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节:第一天

一、穿寿衣

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二、烧背褡

先人在灵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儿女把 事先准备好的背褡搭在门槛上(背褡内装纸钱元宝),点火烧之。同时念叨:金童玉女,前来背褡,西去路上,好生伺候。并呼唤亡人(爹、娘)看好钱褡,该用就用,该花就花,千万不要委屈自己。一路走好,仙界去安家。待烧完背褡后方可举哀痛哭。

三、丢噙口钱

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四、放饼子和麸子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五、系绊脚绳

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六、盖蒙脸纸

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七、放隐身草

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灵床前面。

八、烧倒头纸

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九、做倒头面

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十、点长明灯

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十一、挂衣服

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十二、放粮食

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十三、剪岁数纸

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十四、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十五、搭灵棚

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十六、写牌位

图1-2:第一天吊纸时用

3-4:烧轿时用

5-6:上林请神用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图 图

人死后的程序
篇四:下葬三日后如何圆坟

人死后的程序

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

一、小殓

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

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还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是请名人为死者撰写的传记,用以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斜贴一白纸条,称“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男丧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出单旐”,以示家有丧事。

三、着丧服

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边钉,母尚在的在左边钉,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白祃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于斩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缌麻服期3个月。

四、指路

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

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端一木盘,上置香炉、线香、火纸,提一浆水桶,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毕浆水,哭泣着返回家,再拈香焚纸举哀。

六、送盘缠

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多是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农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锞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再烧一些纸扎彩,扎彩有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

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这时,全家人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关闭屋门,约待一个时辰后再开屋门,复拈香焚纸跪拜,把香炉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再回家举哀。此举即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古礼称“招魂”。

八、大殓

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渐少。殉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

九、点主

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

十、开吊

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

十一、温锅

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

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

发引日晨,丧家及亲友执绋致祭。午时启灵,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砸碎谓之“辞灵”,之后由1名有力气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双手托棺底,以摔碗为号,10人将棺抬起,丧家男女伏地号啕大哭。抬棺者随着杠夫首领的敲梆为号,齐步抬棺至大门外,将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长子打“领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称“发引”)后,杠夫开始抬棺前行。大丧的仪仗队排列顺序是:最前面是纸扎的开路鬼和先导神;随后是挽

联、雪柳队、花絮队、铭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唪经送葬的和尚;再随后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亲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红纸剪的小蝙蝠,并专管沿路撒“买路钱”,男亲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孙引棺前进。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饼的长子媳和着孝服的众女眷。沿途有亲友摆设的路祭,孝子要跪领叩谢。出丧的队列,出家门先抬棺向西行,绕街过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

十三、下葬

旧时,中上层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称林地、祖茔。济南城区人家,多是请幡杠行的专业人员办理下葬事宜;农村人家,是由本村乡亲中的壮年男子办理。济南地区的坟墓多是“窜洞子”圹穴,即先下直(竖)坑,再沿坑底掏一横向洞穴。下葬时,悬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横洞穴内,用石板封洞口,坟土堆在直坑上,坟状呈马鬣式。富有人家则用砖石作拱碹墓顶,称“大发碹”。一般人家是用砖石将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后,上口盖条石,坟土堆在石匣上,俗称“金井子”。最简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坟土堆在棺上,俗称“直坑子”。掩土时,要由亲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铲第一锨土,随后众人扬土,堆起坟头,坟前立碑。

十四、葬后祭祀

下葬三日后,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称“圆坟”。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坟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为最隆重。五七上坟,必有亡者之女儿哭泣,传说是女儿的哭声能打动五殿阎罗,放亡魂过关。此后,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坟前致祭。

建国后,仍沿袭木棺土葬之丧俗,繁琐迷信的丧葬仪式渐简化。60年代,济南建火化场,逐渐推行火葬。一般丧礼,人死后,家人发讣告给亲友,家人臂带黑纱,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纸花,赠送花圈,上挂挽联。一般停尸3天,即运送死者至火化场,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根据死者的家庭情况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于上午举行告别仪式,反之则在下午举行。火化后,有的将骨灰盒存放火化场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头田边。近年购买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渐多。在办理丧事时,有些人家仍沿袭叩头报丧、烧纸祭奠亡人等旧的丧俗。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074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