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杰出人才培养

优秀散文 时间:2020-07-31

【www.myl5520.com--优秀散文】

中国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篇一:杰出人才培养

中国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看完这篇文章,真的会让自己会觉得很汗颜,因为自己就是一个不会创新的大学文科生。就像钱老说的,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而我,就是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考试成绩也不太好的学生。

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在于当今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随着大学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就拿2008的高考录取率而言,达到了8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可以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可见这个门槛并不再是如同以前“鲤鱼跳龙门”般那样的高不可攀。同时随着越来越来的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的重点不在着重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是想着如何吸纳更多的同学,收取更多的学费。也无外乎现在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不是教育家办教育而是企业家办教育。教育质量当然也就可见一斑了。因此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杰出人才,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从源头上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想着如何扩招如何赚钱,教育这个东西一旦沾上了铜臭味,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和作用了。高校还需要理性,一定要忌浮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况发生。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不断启发,不断养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是人的发展,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拔苗助长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其次,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教育在课堂上从来都不提倡学术讨论。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我们在下面听课。老

师在黑板上事无巨细得讲述,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课。这样的模式曾一度被我们认为这即是上课的标准模式。进入到了大学之后。当老师和外教让我们进行discussion时,我们反而变得无所适从。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究竟要讨论点什么东西。只是因为我们实在太习惯老师讲授我们一味接受这样的方式了,因此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他人交流的热情和能力。然后也正是这种不擅于和其他同学思想交流,思想的火花得不到共鸣和碰撞,使得我们只能固步自封。因此要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应该在整个大学的学习氛围中形成一种讨论的学术氛围,让同学们真真正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小组学习中去。就想钱学森说的那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最后还需要拥有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师。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对于高校而言,建大楼比较容易,但拥有一批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将这种意识传播给学生的老师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创新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真的可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这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因而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

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篇二:杰出人才培养

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关于培养一流人才的三个观点

我想先结合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一些实践,谈谈我们对于一流人才培养的三个观点。这些观点不一定对,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第一个观点是,一流人才主要不是课堂教出来的。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学校,我们要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关键是环境。这个环境是一个广义的环境,既包括社会大环境,也包括我们学校、院系、班级以至宿舍的小环境。把环境创造好了,我们很多优秀学生相对地比较容易冒出来。

第二个观点是,一流创新人才有一些基本素质。中国优秀学生最缺的素质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三种素质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小就喜爱提问题和思辩的习惯。我们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观点是关于因材施教的。我们对好学生的传统做法是让学生“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早学一点”。但是,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到底是给他们“加负”,还是给他们“减负”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权去主动学习和探索?

二、好环境的六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集中最优秀的学生,是优良环境的基础。一流大学集中了同龄人中一些最优秀的人,优秀学生之间在大学阶段的互相激励,使他们产生了终身受益的智慧、理想、学风、品味和人格。这是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哈佛大学和我们国内很多一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回顾大学生活,都觉得在大学中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到的往往比向老师学到的更多。这正是优秀学生互相切磋、互相激励形成的环境所起的作用。杰出人才培养。杰出人才培养。

黄昆、张守廉、杨振宁三人是西南联大的“三剑客”。黄昆先生曾经说过,认识杨振宁与张守廉是对他一生最有影响的事,“他们两个人都是聪明过人的人。课堂上一些我认为是非常艰深的理论,他俩很快就能非常轻松地掌握。所以,在日常交谈中这些知识成为我们随时讨论的课题,科学的追求在他俩身上随时随地都有体现。因与他们交往甚密我也受到感染。”这是黄昆晚年时候,对西南联大学生生活的回忆。

要培养杰出人才
篇三:杰出人才培养

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有?真正的大学?杰出人才培养。

温总理2007年5月14日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要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这样,真正的大学就形成了,就会有一批有智慧的杰出人才出现,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载《文汇报》,2007.06.14)。

这段话在本质上回答了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这位人民科学家不仅提出问题,也回答了这一问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与温总理的讲话有一共同点: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要有?真正的大学?。

在真正的大学里,理应?鼓励充分发挥人的自由意志,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温家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2006.11.13)。没有自由发展的环境,没有独立思维,就不会有创新,也谈不上涌现杰出人才。 如何才能形成真正的大学?这就是正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要回答的。有了法规,更需要的是行动。正如温总理所说:?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停留在议论上了,必须有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必须有更大的作为。?(温家宝,2008.04.11)。

杰出人才培养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特征
篇四:杰出人才培养

杰出人才培养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特征 《杰出人才成长规律及其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是在北京大学立项,得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积极支持。课题组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北大的教授、专家及研究人员组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金芳博士负责。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1、本课题是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要求,再一次围绕“钱学森之问”而进行的、目前国内还没有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课题体现钱学森大师提出的“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通过《杰出人才成长规律及其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发现和总结杰出人才成长的规律,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政策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是目前国内首次由基础教育工作者与高校教授及中国教科院专家紧密性结合,共同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

2、本课题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的要求,集中国内一流专家进行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研究。旨在改变教学方式,针对应试教育弊端,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杰出人才成长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选择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突破的有效实验。

3、本课题提出的关于杰出人才的研究凸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关注有个性、有特殊方面(领域)才干、有未来发展潜质青少年的发展。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在实验中将使个性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面向每一位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各有所获,课题实验范本在学校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4、本课题在研究上将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改革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招生选拔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实验,同时营造大学师生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及相关对策与建议。

二、课题的研究特征

1、通过研究、实践、回答“钱学森之问”。

2、以提高研究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3、强调科研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4、重视行动研究中及时反馈;允许在行动中调整方案。

1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anwen/11621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