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山区贫困的原因

优秀散文 时间:2020-07-17

【www.myl5520.com--优秀散文】

浅谈山区贫困县人才流失原因
篇一:山区贫困的原因

在现实中,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不少单位作了相当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才流失原因何在?经济落后,发展速度缓慢,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当然,以待遇引才聚才固然重要,但有的人才并不单单看重待遇,薪酬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人才的去留。有的单位花了大钱招来人才,给予人才较为优越的待遇,但对人才所需要的工作环境、条件却相对投入不足;有的单位把招来的人才当“花瓶”、当摆设,而不是真正重视他们的劳动,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真正把他们用在需要用的地方,以致他们感到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忽视发挥本地现有人才的作用,往往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外部引进人才是必要的。但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切切不可忽视本地本单位现有人才,要立足对本地本单位人才的开发,善于发现和用好本地本单位人才。现实中,“外来和尚会念经”的传统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还十分强烈的存在着,他们眼睛只向外看、向远看,看不见、瞧不起身边的人才,对他们弃而不用,甚至进行压制。其结果往往是“请来了外地和尚气走了本地佛”,“找来了女婿气走了儿”,甚至“和尚”和“女婿”也不愿上门。

在用人导向上,有的单位还是搞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那一套。

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务必要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留人在于留心。

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篇二:山区贫困的原因

贫困山区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贫困山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甚至在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一、贫困山区县扶贫开发的现状

经过上一轮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贫困山区扶贫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扶贫开发的形式及目标有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扶贫对象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特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并存,脱贫与返贫并存。笔者所在的留坝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和新阶段扶贫整村推进后,其贫困现象有所缓解,但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因素更加复杂,扶贫成本明显增高,贫困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且大部分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其居住条件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在国家政策扶持及自身奋斗下,尽管这部分人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现金收入较少,生活质量不高,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二是贫困群体弱势地位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质极其脆弱,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因灾返贫率高,巩固扶贫成果任务艰巨。山区县大都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常常是水灾、旱灾、风灾等多灾并发,由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形成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的现象依然突出,同时农村群众

因病或透支高额教育费用,也是脱贫人口返贫率居高不下的又一主要因素,此类贫困人口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也更加突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巨大的。但面对当前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难度和任务,山区扶贫开发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山区贫困的原因。

一是项目投资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不成正比。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信息不畅,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在上一轮扶贫重点村建设中所实施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受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而边远村组由于人口偏少,集体积累匮乏,尤其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总体上投入不足,项目大都覆盖不上,甚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是空白,从而造成了越贫穷,越落后的现状。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现阶段需建设的项目则很多,要投入的资金缺口也很大。因此,解决项目资金则是现阶段贫困山区扶贫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是项目开发成本与开发效益不成正比。贫困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而投入贫困村的建设资金又十分有限,因此,贫困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进度慢,短期内扶贫效益难以显现。而在具体项目中其建设成本往往与所产生的效益成不了正比,修建一座便民桥需投入资金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但解决通行人口仅数十人或几

十人,而修一条通村路所需资金也多则上百万,但解决的也仅仅只是这一个村几十口上百口人的行路问题。其项目效益相对较低。特别是在现阶段,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分布则向小集中大分散方向发展,而扶贫资金投向和扶贫政策界定又比较明确,导致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矛盾增大。扶贫开发项目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较小,在资金安排上“撒胡椒面”现象较为突出,进而降低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国家扶贫政策与实际执行不成正比。一些扶贫到户的措施,包括扶贫移民搬迁、小额贷款贴息等,对真正的贫困人群还难以渗透。就移民搬迁来说,我们也进行过调研,对于那些绝对贫困户,搬迁政策对于他们来讲根本起不了作用,按建三间砖木结构房屋计算,总造价至少在8万元以上,国家补助的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建不起新房,更不用说让他们异地搬到居住条件好的地方;再如,小额贴息贷款,由于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大都不高,穷无信誉,既使政府给予贴息,他们也难以贷到款,也就造成了资金扶持政策落空。此外,受宅基地、耕种土地、山林等因素的影响,贫困户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享受率就大大打了折扣。相反国家的这些政策就让哪些条件相对好一些人群所享受。长而久之,两极分化就越来越严重,扶贫任务也就也就越来越艰巨。

四是资金整合要求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按照整村推进有关精神,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需要整合相关部门资金予以扶持。但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在县一级几乎没有自主权,要从中调出资金异常艰难,其整合也就只停留到文件上,实际操作中也就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

三、对现阶段贫困山区县实施扶贫开发的思考

(一)创新扶贫思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山区农民之所以穷,多数是缺乏致富门路和技术。新阶段扶贫应因村因户因人而宜,比如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组,有计划地实施“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对一些缺乏致富门路的贫困户,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实施“增收致富工程”,引导和组织农户“种高产田”、“裁摇钱树”、“养发家畜”、 “开脱贫店”、“购致富车”和“参加扶贫工队”等,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扩大农民收入;对那些缺少技术的困难户,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通过传播和推广农业技术,使大多数贫困农民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其逐步奠定走出深山的基础。

(二)多方吸纳建设资金,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部门单位涉农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捆绑起来,集中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在确定项目时,以人畜饮水、乡村通路、通电、通电视等为重点,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快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逐户落实增收项目,努力避免短期行为、重复性项目,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要筛选一批符合扶贫开发要求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进行包装,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重视,用好的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贫困山区贫困村发展的后劲。

(三)建立长效机制,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

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防止农户因病返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到对有能力的扶起来,没能力的拉起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山区贫困的原因。

宋春波 张宏军) (留坝县扶贫办

西部贫穷的原因
篇三:山区贫困的原因

西部的贫穷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的原因。历史上,西部就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最先发展起来,而后慢慢向四周扩延的。在古代史上,西部就比较落后。(当然,西部的东线如陕西等不是这样的,他们是近代才落后的)到了近代,由于东部地区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而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慢的多,就显得越来越落后。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二,地理的原因。西部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相对来说,西部许多地方是穷山恶水,平原较少。这,在农业社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为只有大片的农业区才可以使得农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水平。对商业社会而言,大山大河也阻碍了交通。这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而且,交通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文化交流的进行。当然,在现代社会,交通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这仍然还是是西部发展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地理的原因造成了西部农业的落后的交通的落后,而且也影响着西部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政策的原因。中国历代政府就很少重视西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利用政治手段加快西部的发展的只有几次:三国时蜀国有一次,以后就没有了。直到到了抗战是国民政府为了抗战的需要而把工业西移的运动。文革前后的大三线建设。这三次都是因为政治或战争的原因而进行的。都不是直接的为了西部的发展。

78年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尽快发展经济,采取了倾斜的政策,人为的加快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发展,采取了西部支持东部的政策,这使得西部更落后了,东西差距更大了。山区贫困的原因。

只有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开发西部。当然,这需要时间。 第四,人文的原因。西部的民族复杂,各民族之间时有矛盾和隔阂,甚至是战争。这也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在当代,虽然民族已经缓和许多了,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的思想落后 ,不思进取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西部的发展还缺少人文的环境。

第五,人才的匮乏。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第一是人才总数和总需求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二是西部仅有的人才大量流失到东部地区和海外。第三是西部对自己拥有的人才没有合理利用,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浪费。

第六,资金的缺乏。这不是西部落后的原因,但这是影响西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这几个原因是相互影响的,地理的原因直接导致了西部的落后的发展的艰难,而导致了西部在历史上就是落后的地区。这又导致了西部在以后的发展中的进一步落后,从而形成了西部落后的人文文化环境和人才的匮乏。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篇四:山区贫困的原因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措施,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所以,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及家庭收入增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情况看,边远地区、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居多。这些地区都有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教育文化、工农业不发达,信息闭塞、商业网点不健全,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不畅,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而且微薄的特点。这些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因素,也是扶贫开发项目效益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几乎都在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所以,中国的贫困明显带有区域性的特点,并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包括其中,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各种自然灾害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

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上就有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后由于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东、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富裕程度的差距拉大。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多,比重大,程度深。贫困人口比例在全国约占到8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188.16万人,约占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658.56万人,占56%,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329.28万人,占28%;东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1429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

费收入为1545.93元,其中最高安徽省1911.82元,最低为内蒙古的1259.46元;西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714.85元,最高者为云南省2017.99元,最低者为宁夏1175.82元;由此可见贫困人口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3、失业率逐渐增加的影响

失业是城市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竞争中总有失败的企业和个人。同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技术进步都会导致失业。失业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中断,个人及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失业又有多种情况,临时性失业、半失业、长期失业、甚至从未就业等。如果是临时性失业或家庭中个别成员失业的话还好,而夫妻双双都失业、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或不能就业,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了。另外,近年来的失业群体中又增加了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其生活状况也不是很理想,其中部分人还背负着沉重的还贷负担。进城务工人员在其年轻力壮时生活状况比较稳定,但到年老回乡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积蓄和社会保障往往也会遇到贫困的问题。

4、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

个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状况、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及在校生多寡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近几年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一个特殊群体即贫困生、特困生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他们有可能是家境本身就不好,也有可能是高昂的学费使其陷入困境中。虽然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所以,几千元的学费及杂费,对很多家庭来讲无疑是难以承受的,沉重的学费可能也是一些家庭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农村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基层政府为了保证其经费总是借种种理由向农民伸手要钱而增加农民的负担。另外,因病致贫、因灾致贫也是导致贫困的几个主要因素。

5、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这主要是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就业制度、税费制度等。比如户籍制度影响和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决定着人们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进而山区贫困的原因。

影响人们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及实现程度。身份和地位不同,获得保障的水平就不同。一个人如果是农民工,就很难有较高的工资及社会保障待遇,没有社会保障就意味着有可能因病而致贫,或因衰老而陷入贫困。从金融制度角度上说也存在农村村民或低收入的人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也没有可用于出质的东西而不能获得贷款进行规模生产经营来增加收入。从就业政策角度讲,各部门考虑的重点是城镇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即使城镇居民也是首先考虑健全人,而那些身体残疾或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低的人则被排斥在外。在我国,耕地是村集体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但农民对土地却只有使用权而无处置权。农民的土地不能自主地进入市场交易,只能先由政府征用,再由政府出卖,政府征用1亩地补偿几千、几万不等,转手就卖几万、几十万不等,期间利润空间非常之大,但农民得到的实在是太少了。甚至那一点可怜的补偿款还经常被克扣截留。虽然农民得到一定的补偿甚至安置,但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从长远看,这些失地农民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总是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为他们不会将补偿收入合理地用于非农生产经营(实际上根本不够),即使那些被安置就业的农民也时刻面临着被解聘的风险。因此失地农民陷入贫困也就很自然了。

6、价值观的贫困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是造成贫困地区贫困的思想根源

贫困地区瘠薄的土地人口容量小,居住分散,可及度差,外界的新文化、新事务很难及时传入,加上交流不便,贫困的农民遇事只能依靠自己,闭塞而缺乏流通的生活沉淀了贫困的价值观,这种贫困的价值观缺乏流通意识、商品意识,没有经营的理念、团队精神和敢于冒险的思想,更谈不上创新,这种价值观固化在农民的思想里,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使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惯性中的农民,即不主动去开拓市场,也不知道怎么去开拓市场,形成超稳定的低水平经济均衡。这种固化的贫困的价值观,是贫困的结果,也是贫困的原因。

农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200年,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为4.82亿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竟占87.8%,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仅为0.5%,如此低下的劳动力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农民家长和农村青年意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不少农村孩子辍学务工,造成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呈下降趋势。正是由于农民受教

育程度低、不懂科学,因此重男轻女、听神信鬼等迂腐落后的封建思想在农民头脑中非常严重,修坟盖庙、求签问卦、拜佛求子等现象在农村也风靡一时。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差,对报纸、网络等媒体关注较少,所以他们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缺乏相关的市场知识,导致农民生产活动的被动性和盲目性。现在,农村中有的农民“跟风干”,人家干什么,他也干什么;人家怎么干,他也怎么干,往往“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散而亏”。绝大多数农民以前专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现在体力劳动已大大减少,但现在农业要有技术才能搞好“种、养、加”和“农、工、贸”。资金运用方面,不少农民“小富即安”,满足于“盖房子、讨娘子、生儿子”,缺乏“富而思进”的精神,资本运作知识也严重不足。

在农作物结构上,我国农作物品种大多集中在小麦、稻谷、玉米和棉花等大田作物上,而很少有人考虑高效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这就使农业发展空间狭窄,结构落后,效率低下。

7、制度性障碍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我国城乡两制、二元分割的分配制度体系增加了农民负担,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从建国时起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优先发展城市而使农村的发展机会不足,从制度和政策上形成了二元的社会结构。这些政策成了农民无法逾越的障碍,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束缚和依赖程度,使他们宁可在家中闲着,也不能轻易迈出家门。这种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限制了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市场的发育,形成了城乡二元割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教育结构、文化结构及思想结构。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条件影响的客观因素又有体制性障碍等主观因素,但主要还是主观因素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因此,加快城乡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就业观念和不思进取的价值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出路所在。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anwen/11432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