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舆情引导,目的要求

网络散文 时间:2020-01-09

【www.myl5520.com--网络散文】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要求
篇一:舆情引导,目的要求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要求

孙建钦

一、肯定成绩,着力营造和谐网络氛围

(要点)我区全年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取得不错成绩,未出现较大影响力的负面舆情。各类网络舆情得到妥善处置,网民诉求得到合理解决,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对外形象,“重视网络、善待网民”的氛围基本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得益于网民反映问题的根本解决;得益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扎实有效。

二、认清形势,提高舆情处置工作重视程度

(要点)受中外文化差异、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部分人群在思想认识、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严峻性和艰巨性,以清晰的思路和踏实的作风,努力做好舆情应对和处置工作。要进一步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做到监测到位,处置妥当。严格按照“黄金四小时”舆情处置工作原则进行应对处置。今后工作中,如出现由于舆情发现不及时和应对处置不当,进而造成重大网络负面影响、有损我区正面对外形象的单位和责任人,将启动问责机制,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提前预防,降低发生负面舆情的可能性

(要点)遇有突发事件或易引发网上舆情的事件出现后,各单位主管领导和网络信息员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有条件的要赶到现场详细了解情况,尤其要注意看事件的敏感程度、扩大程度,现场人员言论、是否有人拍照摄像等,要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并形成初步回复说明,做好网上应对准备,为舆情处置工作抢占先机。

四、注重实效,把舆情问题解决在网下

(要点)平息舆论的最有效方法,在于问题的根本解决。除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单纯的网上应对回复是绝对错误的想法,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将舆情解决在网下,再加以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才能真正平息网络舆论。最终目的要达到网民反映问题得到解决,网民的思想得到改变,政府的形象得到树立。

五、站位全局,以舆情处置为契机推动全局工作

(要点)媒体舆情可以很准确的反映出各单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更是社会各界监督我们工作的公众平台,因此我们要站位全局,以舆情应对处置为契机,及时从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加以改进和吸收借鉴,进而推动我们的整体工作。

2012年12月19日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舆情引导,目的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 中 心 )

学 科、专 业

研 究 方 向

指 导 教 师

研 究 生

入 学 年 月

论 文 题 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 究 生 学 院

: : : : : : : :

一、 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

性恶性事件需要相当的公共管理能力,舆情引导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化解公共危机与无形的重要方法。因此,研究公共危机中的舆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正确舆论的引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塑造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和谐的舆论氛围。而价值观作为人进行真伪判断和价值评价的思想基础,是在社会生活的事件中形成的,对于公众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混乱,就会导致社会公众认识不一,引发社会冲突。

二、强化对正确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引导得当则会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乃至保证社会稳定的利器。因此政府能否做到趋利避害, 做好正确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民众需要的重要方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对于稳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执政的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对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导向错误的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则有可能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祸国狭民。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必须加强相关研究,从而塑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研究现状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的推进,西方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也较早展开了对舆论的研究。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就写出了《社会舆论与公众》,这是人类社会科学历史上第一部探讨社会舆论与社会公众关系的专著。之后陆续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专著诞生,如美国沃尔特 李普曼的《舆论学》、《公众舆论》等。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外的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不但存在众多的舆论专业研究机构,而且还发行了许多专业的研究期刊,并且大大拓展了舆论的研究范围,对社会公共舆论管理、社会大众舆论传播等领域都有所涉及。舆论研究的范围得到持续拓展,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新兴学科都成为舆论研究重要的理论基础。国外网络舆论管理主要有政府立法管理、市场机制调节、技术手段控制以及网络经营者与网络使用者的自律四种管理模式,且这四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

我国的舆论引导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时间较为短暂,当前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的舆论引导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实际操作研究与学术理论研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和监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

达与公共讨论》为其中的翅楚之作。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公共危机是多是因民众不满的集中释放引起的。目前,我国处于群体性事件多发期,民众对通过公共媒体来表达不满已经不再陌生。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不满的民众通过舆论影响,将群体性事件不断放大,最终引发了社会危机,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采取措施,控制错误的言论的传播,引导正确的舆论观是新闻学研究中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本文拟首先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现状。目前,由环境引发的、拆迁引发的和P2P非法集资等引发公共危机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公共危机与舆情控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因为舆情缺乏管理和控制,公共事件才得以发酵,扩大,最终形成危机。当然,公共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其可能对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社会稳定发展不利。舆情控制也并非一味打压,禁止群众发声。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之间并非简单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舆情控制也并非主流媒体对民众言论的管控、压制,而是需要通过舆情的引导,促进冲突双方对话,促进社会的理性思考。基于此的思考,本文确定了我国舆情控制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对舆情控制方式和公共危机防治对策展开了阐述。

(一) 主要内容

本文的具体框架如下:

1.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1.3. 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第二章: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阐述

2.1. 舆情引导的含义及特点

2.2.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2.3. 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引导与管理

2.3.1. 基本原则

公共危机的中性特征

促进社会发展和破坏社会稳定的两面性

2.3.2. 基本目标

(新权威主义下的社会改革路径-持续改革,深化民主、法制、平等)

2.3.3. 我国舆情控制的特点

3. 第三章:政府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审视

3.1. 引导与管理的现状

3.2. 引导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3.2.2. 舆论引导运作模式不协调

3.2.3. 过度控制、反应迟纯导致负面舆论泛滥

4. 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政府引导与管理相关案例分析

4.1. 现阶段引导与管理的方式方法

4.2. 应对成功案例

4.3. 应对失败案例

5. 第四章: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的有效对策

5.1. 完善法规制度

5.2. 改进方式方法

5.3. 妥善运用新权威主义

6. 结语

(二)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本研究中的文献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辅以量化的研究,并揭示其逻辑关系,进行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意向分析。

比较研究法:结合各种处理方法,将其逐一归类列举,并将各个环节和最终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行之有效的方案。

结合学科交叉法和价值分析法。

(三)创新点

当前对舆论引导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较多,相关研究大多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的从哲学,有的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问题。但从整体性视角,从基本原则上分析该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最新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结合网络舆论引导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对该问题深入分析,并致力于从舆论控制的力度这一角度分析问题,即从

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试题
篇三:舆情引导,目的要求

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一)

一、单选(250)

1、互联网是()世纪人类伟大的基础性科技发明 答案:B

A、21 B、20 C、19 D、18

2、2015年初,美国通信监管机构——联邦通信委员会将宽带重新定义为“下载速度至少达到每秒( )兆比特的互联网服务”。 答案:C

A、21 B、20 C、25 D、15

3、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集散地和社会重要舆论场。答案:A

A、信息 B、电商 C、舆情 D、新闻

4、()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答案:C

A、胡锦涛 B、刘云山 C、习近平 D、李克强

5、网络舆论的共性主要是()、历史性、评价性、自发性、公开性和传播性。答案:A

A、意识性 B、无意识性 C、客观性 D、能动性

6、网络舆论的个性主要是丰富性、()、多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答案:B

A、简单性 B、复杂性 C、客观性 D、多变性

7、网民互动性信息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的()。答案:B

舆情引导,目的要求。

A、源头 B、动力 C、核心 D、因素

8、()同志也强调说,当前,掌控阵地关键是掌控互联网。答案:A

A、刘云山 B、习近平 C、李克强 D、刘延东

9、后来证明,()网发出的一条快讯是中国国内对“9•11”事件的最早报道。答案:C

A、千龙网 B、腾讯网 C、新浪网 D、搜狐网

10、2003年至2004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都在网上广为传播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其中尤其以()案、哈尔滨宝马撞人案和刘涌案最为让人熟知, 这三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网络舆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答案:A

A、孙志刚 B、复旦投毒 C、重庆击毙 D、上海袭警

11、截至2015年2月,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个,政务微信账号逾10万个,政务客户端发展迅猛,()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新模式,其沟通、便民、施政价值日益显现。政务新媒体,不断释放“指尖上的正能量”。 答案:C

A、政务微博 B、政务微信 C、两微一端 D、政务客户端

12、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导致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网

络从()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

A、附加媒体 B、边缘媒体 C、传统媒体 D、新媒体

13、在信息时代,()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公认。网络战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程度将日益加剧,而且将成为一种长期的战斗。

A、 网络斗争 B、 信息技术 C、网络渗透 D、信息网络安全

14、以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扩展了战争和武器的概念。互联网开辟了战争的一个新空间,即()。

A、 数字空间 B、 信息空间 C、网络空间 D、意识空间

15、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三个层面。

A、 数据、软件和应用 B、 终端、软件和应用

C、终端、软件和系统 D、终端、数据和应用

16、()是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的阶段性目标,也是网络舆情引导的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A、 掌握舆情信息 B、 及时做出判断 C提出科学对策 D、形成初步结论

17、()是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

A、舆情监测 B、 舆情研判 C舆情产品 D、舆情报告

18、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更加注重网络传播特点,更加注重开放平等的意见交流态度和方式,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内在价值和逻辑力量,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和落实。

A、新兴媒体话题设置 B、 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 C舆论影响 D、舆论生态

19、实情决定网情。抓住矛盾,运用(),解决现实问题,是舆论引导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式。

A、案例分析法 B、 理论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舆论分析法

20、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角度,我们既可以把危机处理理解为舆情引导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把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笼统地理解为一个概念,那就是_______。

A、危机处理系统B、 舆情处置引导 C危机引导理论 D、舆情危机应对

21、互联网互联互通、传播快速、互动性强的技术特点要求,网上有害信息一经发现就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稍有耽搁,可能就会造成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因此,如果经过舆情研判其信息属于有害信息,那首要的措施就是()。

A、监控和屏蔽 B、 删除和封堵 C回击和评论 D、协调和管控

22、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就是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的重要对象。

A、新闻信息 B、网管部门 C新兴媒体 D、 网络信息

23、第三方声音,通常指的是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者的声音。利用第三方声音引导舆论能

增强意见的()。

A、主观性和说服力 B、互动性和影响力 C客观性和说服力 D、 客观性和影响力

24、()是典型的新媒介传播观念,甚至可以说是新媒介素养的灵魂。

A、互动 B、 创新 C 意识 D、 对话

25、网络发言的两大硬性要求,一是发言主体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基本发言素质和网络素养等;二是(),包括政务网站、微博、微信发布平台等。

A.建设网络发言阵地 B、 组建网络发言团队

C.丰富网络阵地内容 D、 对话网民发言平台

26、移动互联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未来的世界是移动互联的世界。()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两大新媒介形态。

A、浏览器、APP B、 微信、客户端 C 微博、微信 D、 微信、APP

27、提高微信传播效率的关键是(),而决定其优劣的关键是价值。

A、微信话题 B、 微信传播渠道 C 微信粉丝量 D、 微信内容

28、()正成为当前访问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之一,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公众、在线办公、交流互动的全新主流载体。

A、客户端 B、 微信 C 、 微博 D、 APP

29、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网络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进一步成为移动舆论场新重心。(答案:A)

A、“两微一端” B、 传媒 C、网络 D、 APP

30、2014年10月26日,在一次学习宣传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如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座谈会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明确提出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网络空间治理体现出更强()特征。

(答案: D)

A、 法律、B、政府 C、市场 D、依法治网

31、西方反华势力也一直妄图利用()“搅乱中国”“扳倒中国”。 (答案: A)

A、互联网 B、 法轮功 C、经济 D、 军事

32、网络舆论的是是非非,种种表现,一言难尽。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是网络舆论的永恒强音和绝对主流。(答案: B)

A、善良 B、 爱国主义 C、歌颂美好 D、 社会主义

33、()在冷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主导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思维,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战略。

A、中国威胁论 B、 资本主义 C、中日关系 D、 社会主义

34、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是舆论生态的()性因素。(答案:B)

A、能动 B、决定 C、客观性 D、 主观

35、()是网络舆论的主体。(答案:A)

A、网民 B、互联网技术 C、网速 D、 媒体

36、人们在表达自身诉求时,主要体现出行为主体的群体性、各类因素的关联性、表现形式的激烈性、人员结构的组织性、()、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等特点。(答案: D)

A、问题处置的简单性B、问题处置的多变性

C、问题处置的不透明D、问题处置的复杂性

37、()是公信力受损的典型表现。(答案:A)

A、你说什么我都不信 B、出尔反尔 C、不回应 D、 不公开

38、在信息时代,()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公认。 (答案:C)

A、信息 B、网络 C、信息网络 D、 信息技术

39、有评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答案:D)

A、战争 B、新发明 C、互联网 D、 新媒介

40、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媒介对()的影响更多元、更巨大。(答案:A)

A、舆论生态 B、人民生活 C、政府管理 D、 经济发展

41、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先后推出()、“账号十条”等依法管网治网重要举措,对维护移动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答案:A)

A、微信十条 B、微博八条 C、微信八条 D、 微博十条

42、总的看来,新媒体的核心要素是()、内容、关系与服务。(答案:A)

A、终端 B、网络 C、媒介 D、 技术

43、业界普遍认同大数据有四大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答案:B)

A、多元 B、Volume大量 C、丰富 D、 真实

44、从意识形态领域看,()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答案:A)

A、互联网 B、新媒介 C、微信 D、 微博

45、()“善分析”“会表达”正好点出了作为一个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答案:C)

A、有角度 B、有技巧 C、有思想 D、 有能力

46、截至2015年2月,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个,政务微信账号逾10万个,政务客户端发展迅猛,()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新模式,其沟通、便民、施政价值日益显现。政务新媒体,不断释放“指尖上的正能量”。

A、政务微博 B、政务微信 C、两微一端 D、政务客户端

47、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导致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网络从()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

A、附加媒体 B、边缘媒体 C、传统媒体 D、新媒体

48、在信息时代,()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公认。网络战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程度将日益加剧,而且将成为一种长期的战斗。

A、 网络斗争 B、 信息技术 C、网络渗透 D、信息网络安全

49、以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扩展了战争和武器的概念。互联网开辟了战争的一个新空间,即()。

A、 数字空间 B、 信息空间 C、网络空间 D、意识空间

50、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三个层面。

A、 数据、软件和应用 B、 终端、软件和应用

C、终端、软件和系统 D、终端、数据和应用

51、()是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的阶段性目标,也是网络舆情引导的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A、 掌握舆情信息 B、 及时做出判断 C提出科学对策 D、形成初步结论

52、()是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

A、舆情监测 B、 舆情研判 C舆情产品 D、舆情报告舆情引导,目的要求。

53、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更加注重网络传播特点,更加注重开放平等的意见交流态度和方式,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内在价值和逻辑力量,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和落实。

A、新兴媒体话题设置 B、 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 C舆论影响 D、舆论生态

54、实情决定网情。抓住矛盾,运用(),解决现实问题,是舆论引导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式。

A、案例分析法 B、 理论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舆论分析法

55、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角度,我们既可以把危机处理理解为舆情引导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把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笼统地理解为一个概念,那就是_______。

A、危机处理系统B、 舆情处置引导 C危机引导理论 D、舆情危机应对

56、互联网互联互通、传播快速、互动性强的技术特点要求,网上有害信息一经发现就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稍有耽搁,可能就会造成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因此,如果经过舆情研判其信息属于有害信息,那首要的措施就是()。

A、监控和屏蔽 B、 删除和封堵 C回击和评论 D、协调和管控

57、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就是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的重要对象。

A、新闻信息 B、网管部门 C新兴媒体 D、 网络信息

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试题(98分)
篇四:舆情引导,目的要求

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试题

1、( D)是指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 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A、网络低俗

B、暴力

C、暴戾

D、网络暴力

2、( A )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信息文化

D、制度文化

3、( C )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人们对网上呈现的种种信息分清是非,明白事理,以提高其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道德觉悟的活动。

A、情理交融

B、示范比较

C、说理引导

D、自我教育

4、当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衍生的各种道德问题都是与信息的产生、使用、传播、占有权利的行使有关,这些权利被称为( A )。

A、信息权利

B、信息关系

C、信息义务

D、信息责任

5、网络知识权力结构的( B )是指,当网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框架时,网络效应会引起需求方出现规模经济。

A、技术循环

B、市场循环

C、利益群体

D、市场结构

6、( B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A、世界观

B、价值观

C、人生观

D、道德观

7、( A )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方式和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

A、网络德育方法

B、网络道德

C、网络道德规范

D、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8、“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由( A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提出,他当时研究的是家庭主妇对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

A、美国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anwen/10041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