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双输出槽型光耦

自荐信 时间:2020-09-20

【www.myl5520.com--自荐信】

双光耦实现线性耦合
篇一:双输出槽型光耦

线性光耦

但是线性度不会太好,且工作范围估计会很窄;可以考虑通用做法:加运放,改善线性度

两个光耦的一致性应该尽可能好、运放电路需要合理的偏置;

只能传递单向的直流信号;

只能勉强用作控制电路,用作测量电路的话、线性度、精度太低。

光耦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
篇二:双输出槽型光耦

1 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 常用于反馈的光耦型号有TLP521、PC817等。这里以TLP521为例,介绍这类光耦的特性。

TLP521的原边相当于一个发光二极管,原边电流If越大,光强越强,副边三极管的电流Ic越大。副边三极管电流Ic与原边二极管电流If的比值称为光耦的电流放大系数,该系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受温度影响较大。作反馈用的光耦正是利用“原边电流变化将导致副边电流变化”来实现反馈,因此在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的场合,由于放大系数的温漂比较大,应尽量不通过光耦实现反馈。此外,使用这类光耦必须注意设计外围参数,使其工作在比较宽的线性带内,否则电路对运行参数的敏感度太强,不利于电路的稳定工作。

通常选择TL431结合TLP521进行反馈。这时,TL431的工作原理相当于一个内部基准为2.5 V的电压误差放大器,所以在其1脚与3脚之间,要接补偿网络。

常见的光耦反馈第1种接法,如图1所示。图中,Vo为输出电压,Vd为芯片的供电电压。com信号接芯片的误差放大器输出脚,或者把PWM 芯片(如UC3525)的内部电压误差放大器接成同相放大器形式,com信号则接到其对应的同相端引脚。注意左边的地为输出电压地,右边的地为芯片供电电压地,两者之间用光耦隔离。

图1所示接法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输出电压升高时,TL431的1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电压上升,3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脚)电压下降,光耦TLP521的原边电流If增大,光耦的另一端输出电流Ic增大,电阻R4上的电压降增大,com引脚电压下降,占空比减小,输出电压减小;反之,当输出电压降低时,调节过程类似。 常见的第2种接法,如图2所示。与第1种接法不同的是,该接法中光耦的第4脚直接接到芯片的误差放大器输出端,而芯片内部的电压误差放大器必须接成同相端电位高于反相端电位的形式,利用运放的一种特性—— 当运放输出电流过大(超过运放电流输出能力)时,运放的输出电压值将下降,输出电流越大,输出电压下降越多。因此,采用这种接法的电路,一定要把PWM 芯片的误差放大器的两个输入引脚接到固定电位上,且必须是同向端电位高于反向端电位,使误差放大器初始输出电压为高。双输出槽型光耦。

图2所示接法的工作原理是:当输出电压升高时,原边电流If增大,输出电流Ic增大,由于Ic已经超过了电压误差放大器的电流输出能力,com脚电压下降,占空比减小,输出电压减小;反之,当输出电压下降时,调节过程类似。

常见的第3种接法,如图3所示。与图1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图3中多了一个电阻R6,该电阻的作用是对TL431额外注入一个电流,避免TL431因注入电流过小而不能正常工作。实际上如适当选取电阻值R3,电阻R6可以省略。调节过程基本上同图1接法一致。

常见的第4种接法,如图4所示。该接法与第2种接法类似,区别在于com端与光耦第4脚之间多接了一个电阻R4,其作用与第3种接法中的R6一致,其工作原理基本同接法2。

光耦隔离输入输出分析
篇三:双输出槽型光耦

光耦隔离的输入输出信号分析

1.Source Input 多功能控制端子与开发射极的PLC及外部电源相连 ﹙1﹚ 外部电源为12.4V时输出波形平滑,如下图可见:

输出电压幅值为5.04

,如下图所示:

﹙2﹚ 当输入电压降为10.2V时,输出波形出现失真,其输入输出波形如下:

2.Source Input 多功能控制端子与开发射极的PLC直接相连,此时我们没有加外部电源 ,因此只有内部固定电源的作用,我们可以看输出输入电压为24.4V,输出电压为5.04V,其输入输出电压示意图如下:

3.Sink Input 多功能控制端子与开发射极的PLC及外部电源相连

其中外加电源为24V ,输出为5.2V,其输入输出电压幅值图如下:双输出槽型光耦。

4.Sink Input 多功能控制端子与开发射极的PLC相连 ,我们可以测得输入电压

为8V,输出电压为5.2V,其波形示意图如下:

TLP521光耦合详解
篇四:双输出槽型光耦

双输出槽型光耦。

TLP521-4四路光耦合

一、简介 TLP521是可控制的光电藕合器件,光电耦合器广泛作用在电脑终端机,可控硅系统设备,测量仪器,影印机,自动售票,家用电器,如风扇,加热器等电路之间的信号传输,使之前端与负载完全隔离,目的在于增加安全性,减小电路干扰,减化电路设计。

东芝TLP521-1,- 2和-4组成的砷化镓红外发光二极管耦合到光三极管。

二、引脚图

TLP521-2提供两个孤立的光耦8引脚塑料封装,而TLP521-4提供4个孤立的光耦中16引脚 三、原理分析

1脚:正极 2脚:负极 3脚:发射极 4脚:集电极

一般系统中如上图图进行光耦设计(只标明一组,其余组均按此设计)。

双输出槽型光耦。

光耦的输入端是一个发光二极管,加电阻是为了限制电流,不加电阻容易烧毁。加二极管(IN4148)主要为了保护光耦。

四、输入输出介绍

左图为上拉电阻,此时光敏三极管构成反相放大器,即当无输入信号时,发光二极管截止,其因无电流流过不发光,故使光敏三极管因无无光照而截止,即其集电极电流Ic=0,集电极输出 TD5=VCC - Ic*R2=VCC- 0*R5=VCC,此时输出TD5为高电平(VCC)。当有输入信号时,发光二极管因流有足够电流而发光,此时光敏三极管因有光照照而饱和导通,其R2的电压降VR5=VCC,故使其集电极对地电压=0V,此时输出TD5为低电平(≈0V)。

右图为下拉电阻,即: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接VCC,而发射极接电阻R2,R2下端接地,即构成射极跟随器形式,由发射机输出。此时输出相位与上1、2相反,即:当无输入信号时,发光二极管截止,其因无电流流过不发光,故使光敏三极管因无无光照而截止,即其发射极电流Ie=0,故发射极对地输出电压=0V。当有输入信号时,

发光

二极管因流有足够电流而发光,此时光敏三极管因有光照照而饱和导通,其R2电压=VCC,即发射极对地电压=VCC。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2437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