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自荐信 时间:2020-09-21

【www.myl5520.com--自荐信】

大时代需要契约精神
篇一: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大数据时代更要讲契约精神

作者:熊丙万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146

“契约严守”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项美德,也是检验现代社会市场发育水平和法治发达程度的试金石。从全球范围来看,在那些市场经济更为成熟、法治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契约精神相对更为浓厚;而在那些规则意识不强、社会诚信度不高的地方,市场的成熟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通常都比较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作出了关于契约精神的经典评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契约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传唱的美德,是因为这一朴素道德教化的背后蕴含着简明却深刻的道理,即现代经济学所言的“社会信用”。信用是人与人之间顺利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要素,是人际社会交往的润滑剂。社会信用不局限于独立的社会个体之间,还发生在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可以说,哪里有社会交往,哪里就需要社会信用。

因为一个人信守诺言,能够在未来如约履行承诺,才使得与其交往的相对人对其产生信任和预期,并敢于与之大胆

地交往合作,最终达到各自利益的协同实现。相反,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那么,交往相对人要么是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以保证交往预期在未来得以实现,但却因此产生高昂的交往成本;要么是畏手畏脚,决定交往前须再三观察和等待,但却因此贻误了最佳交往时机;要么是干脆避而远之,因防不胜防而拒绝参与交往,但却因此浪费了潜在的交往机会。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偏离了我们的理想选择。

以人类的契约实践和制度发展史为例,历史研究表明,在“政治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已经存在契约交易。不过,这主要限于熟人之间的交易和陌生人之间的即时交易,而陌生人之间的信用交易发生的概率很低。因为,在这一时期,契约精神尚未在陌生人之间得到充分的培育。在“政治国家”出现之后,国家强制执行合同现象也随之发生。这不仅为陌生人之间的信用交易提供了安全保证,促进了更大规模的社会财富流通和更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让人们在更频繁的契约实践中感受到了契约严守的魅力,培育了更加浓厚的契约精神。相应的,陌生人主动履约的动力逐渐从“国家强制”上升为一种社会生活习惯。

不过,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人类的契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分散的社会个体之间的小规模交易。个人通常可以便捷而充分地获取交易信息,并能自主作出理性的交易决策,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市场的参与者主要

限于个体交易当事人。相应地,社会信用主要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在小规模交易中,除了需要国家强制执行合同和特殊情况下保护弱者之外,社会信用的建立和维系并不过多地涉及个人之外的机构、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只要个体交易人能够普遍践行契约精神,讲诚实守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就能得以有效建立和维系,社会交易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开展。

然而,大数据时代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知识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商业模式、政府角色和生活理念:交易场所日益从实体柜台走向网络平台,交易形态逐渐从分散小众交易扩展到规模化集中交易,交易规模不断从小宗交易扩大到大宗买卖,凡此等等。在以大数据为基础搭建的市场中,参与者远不限于单个个体。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大宗交易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在日益复杂的交易结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新型市场得以发生和运转的必备力量。 大数据需要大智慧。在这个时代,我们一方面有机会去创造更广阔的市场交易空间,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效匹配;另一方面也需要调整和改变传统的市场观念,换一种眼光去看待众多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特别是在日益复杂的交易结构中,由于各方主体需要实行更精细化的分工与合作,社会信用的形成和维系机制就显得更为微妙。在由大数据支撑的市场有机体中,信用发生于个人、

机构和政府等各类主体之间,是整个有机体得以健康运行的润滑剂。各方主体相互交织在一起,任何一方主体都成为社会信用的建设者和维系人。社会信用已经远远超越了“个人间”这一相对狭小的范畴,演变为一种集合性、规模性现象。每一次守约行动都在优化这个有机体的信用基础。只有当各方主体都严格秉持契约精神,适度考虑各相对人的利益诉求时,才能为新型市场的广大参与者和观望者提供明确而稳定的预期,从而激励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市场交易与合作,让各方主体都能从相互合作中受益。

反之,在由大数据组织起来的市场有机体中,任何一方实施的偏离契约精神的行为,都有可能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影响范围远不限于直接的利害关系人,其还包括有机体中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甚至还包括这个机体本身的有机存续和健康成长。诚然,“言不信、行不果”未必都是唯利是图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也有可能是“特殊情势”下的无奈之举。但无论如何,此种行为在给某一方甚至多方主体带来短暂好处的同时,却蕴含着规模化的信用赤字风险,引发各类高昂社会交往成本,不利于各方主体和整个有机体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

在这个意义上,大数据时代在带给我们更多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在呼唤更高水平的契约精神。大数据时代的契约精神不仅排斥机会主义行为,而且要求我们主动考虑众多社会

同伴的合理预期,并前瞻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那些迫使违约的“特殊情势”的出现,从而实现各交往当事人的广泛合作与共赢。

近代上海的契约精神
篇二: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近代上海的契约精神

——钟祥财研究员在上海市政协“学习茶座”的讲演

 2012-05-22 22:41:39 来源:文汇报2012-03-05

钟祥财 浙江宁波人,1954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任访问研究员。1998年被评为研究员。2000年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撰有《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等7部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

契约是制度,也是文化。契约社会的建立是一个由意识、制度、精神到文化的发展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契约,不仅有法律的约束力,而且有当事人的合意,不仅有道德的维度,而且有相应的操作性和扩展性。

近代上海的契约意识萌发于企业层面,行业管理和社会共建使之提升为城市精神。它解释了这座城市曾经繁荣的原因,也给出了未来追求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的理由。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契约的现代内涵

在现代社会,各种要素的流动不断扩大和加速,交易和博弈的次数与频率明显增多,没有规范的诚信体系、有效的组织管理、广泛的舆论参与,契约精神无

从培育,经济运行难免受阻,城市发展可能滞缓。

谈到上海的文化特点,离不开对上海人观念行为的考察。上海人办事比较守规矩,讲信用。如果说上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自然形成五方杂处的人口格局,那么上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成为东亚金融中心,就必定有其自身的制度强项和文化优势。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上海的经济繁荣实际上是由无数个贸易合同构成的,合同就是契约。以契约为切入点,追溯其在近代上海的培育和养成,有益于我们对上海未来发展作进一步的文化思考。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英语中的契约一词系由拉丁语发展而来,基本意思是指交易。有意思的是,与英语“契约”(Contract)最相近的一个词是“矛盾”(Contradiction)。在经济学上,这两个词的靠近是有道理的,因为交易就是把原先禀赋不同、需求不同的行为主体用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契约是其中具有法律效用的一种联系方式。作为法律术语,契约是两个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或者有一个以上的当事人做出的一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允诺。如同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给制度所下的定义一样,契约也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前者限定于法律、法规、合同、规则、准则等约束性文本;后者则包括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契约是制度,也是文化。

广义的契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和演进。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契约的含义必须加以区别。任何社会都需要法律来维持秩序,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制力的契约不可或缺。例如在中国古代,除了朝廷的刑律,田契、典约、分关书等契约文本名目繁多,虽然就形式而言,契约总是经双方同意签订的,但签约双方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很值得探究。在专制集权的封建社会,法律是强者的统治工具,它偏重于强制性和惩罚性,却无视公平性和对

个人基本权益的必要保护,在这种制度环境中,常常有签约的一方处于弱势和被迫的状态,契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便荡然无存。严格意义上的契约,是指与现代商业精神和工业革命相联系的法律制度,这里讨论的就是这种契约。它不仅具有约束性,而且具有合意性,契约之所以有效和正当,盖源于平等自愿的基础。如此看来,《白毛女》中杨白劳被黄世仁强制按下手印的喜儿的卖身契,沪剧《星星之火》中杨桂英受骗与张老四签下的小珍子的包身文契,乃至时下的暴力强迁、霸王条款,都算不上真正的契约。在西方,古罗马的民法体系已有民主政治和法制观念的萌芽,到了启蒙时代,契约及其所蕴涵的平等、自由理念进一步从私法领域扩大到公法领域,出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按照这种理论,国家是契约的产物,国家和人民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人民承认国家,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天赋权利的一部分“让渡”出来,目的是通过国家实施的法治来保障并增进自己的权益。这种契约极大地促进了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契约的文化属性较多地体现在非正式契约中。传统文化在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教化人们的道德观念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诚信,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敬事而信”,是针对统治者的,“文,行,忠,信”、“谨而信”、“言忠信,行笃敬”,是告诫学生的,“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要求常人的。《孟子》强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些倡导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但把道德准则转变为社会契约,还需要具备操作性和扩展性。因为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们的交往有限,生活的圈子不大,检验人们的行为和道德通过熟人和感情就够了。而在现代社会,各种要素的流动不断扩大和加速,交易和博弈的次数和频率明显增多,没有规范的诚信体系、有效的组织管理、广泛的舆论参与,契约精神无从培育,经济运行难免受阻,城市发展可能滞缓。

契约意识的微观培育

契约的主体是人,现代契约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首先是因为它解放了人,给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契约社会的建立是一个由意识、行为、精神到文化的发展过程。契约的主体是人,现代契约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首先是因为它解放了人,给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在近代上海,随着新兴工商业经济的产生,契约意识率先在民族企业家中间萌发。

为了发展民族经济,郑观应要求晚清政府切实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凡有能讲求商务独出心裁者,准其领照自做,官为保护,他人不得挠夺;有能与外国人斗智角力,期杜外来之货者,官为晓谕,或轻其税以助之;若能代国家购办军械、制造等物,实系克己奉公者,礼以待之,信以任之”;“商贾中如有品行刚方、行事中节者,人必举以为议员,以办公事”。这种企业家的独立意识符合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在力求获得经济权益保障的同时,经济行为主体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必要的职业道德,因此,陆费逵较早对企业家素质提出了要求。他在1914年出版的《实业家之修养》一书中提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勤俭、正直、和易、安定、进取、常识、技术、经验、节嗜欲、培精力,“人苟能是十者,虽天资稍逊,未有不成功者也,十者缺一,虽天才卓绝而能成功者,鲜矣”。

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在穆藕初的笔下,当时商人素质低下,行为失范:

1、傲慢,“一意孤行,习非成是,虽有忠言不能纳,虽受挫折不能悟,视司事如奴隶,待工人如驴马”;2、疏忽,“购货不问其优劣,只求其低廉;出品不

究其良窳,但望其脱手。事前无预算,事后无察觉。对于事物,可以谓之为无管理;叩其身心,可以谓之为无精神”;3、舞弊,“或则以侵蚀为能事,或则以豪奢为阔手,既大局之不顾,惟私便之是图。股东血本,视若粪土;自家责任,弃如弁髦。买卖出入,惟意所为;结党营私,毫无顾忌”;4、幸求,“不从实际上立脚,专向幻空中捉摸,望赢余之数于气运,托去取之权于神鬼,视贸易如赌博,作孤注之一掷,信用未立,不知抱惭,挪移术穷,终至歇业”。据《藕初五十自述》记载,早年的浦东棉花行,有人为了增加重量,在出口的棉花包里放进砖头,不料歪打正着,夹带砖块的棉花由于吸潮,货船运输历时数月也未发霉,洋商还以为这是中国人的技术创新,等到他前来寻人致谢,心虚的棉花行老板已溜之大吉。这些陋习不改,何以树立商业信誉?何以发达民族经济?

契约社会的全体成员应该具有平等的身份地位,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人格的贵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双方合意的基础之上。近代上海承袭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惯性,阶级差别明显存在,但在民族企业中,劳资关系逐渐出现变化。如穆藕初在践行科学管理理论时,果断废除了封建工头制,转而实行工程师管理体制,这是劳资双方身份关系的重新约定,这一改革加上复试簿记和技术标准等措施的推行,使德大纱厂产品畅销,名声鹊起。后来实行管理改革的企业,都把改善劳资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康元制罐厂的管理理念是“发展业务,增进劳资福利”;美亚织绸厂的厂训是“和衷共济”;三星棉织厂管理者认为:“采用科学管理,必先促成劳资合作,使劳资双方咸知处境之难,彼此谅解,互相携手,然后工厂方有改进之希望”;华生电器制造厂主事人也说:“科学管理之基本,为厂方(管理者)与工方(即工友)之思想革命,此项基础不具,则科学管理永无实现之日”。

新的人际关系也体现在企业内部处理重大问题的方式上。1930年9月,王

论契约精神
篇三: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论契约精神

聂圣哲,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总监(代行董事长职权)。

该公司倡导“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把这一理念真正贯彻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把从农村招聘来的、朴实的农民工培养成为职业化的工人;同时,在公司内部建立了有效的诚信系统,成为中国第一家员工报销费用不用审批的公司,被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树立为精细化管理示范基地。

反映该公司制度规范的《德胜员工手则》也成为财经管理类的畅销书。

此次对话提问者为北京大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帅。 问:精细化管理专家、百万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最近写了一本新书《契约精神》,您对这本书和契约精神有什么样的看法?

聂:其实,我早就盼望着能够有这么一本中国人写的《契约精神》。作为我国细节管理的首倡者,汪中求老师来写这本书更有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契约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及商业伦理的细节精髓,具体的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机构之间,认真履行成文的、不成文的各种契约,信守承诺,勇担责任,对别人、对社会有一种永恒的负责态度,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纳到契约精神中来,就是每一个体的每一个行为的细节都充满着对别的个体的在意(责任)和默契。

我们国家虽然是一个文化古国,礼义之邦,遗憾的是,近一百年来,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与社会的进步相比,文化的发展总是慢半拍,甚至不止半拍。在我们准备搞市场经济的那天起,就应该明白市场经济的支撑是什么?就是诚信,而诚信的本质就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在西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文化。西方人非常具有契约精神,尊重契约规则,注重契约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却缺少这种契约精神,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合同法,但合同法与契约精神是两个概念。契约精神其实是对契约的一种敬畏,其作用甚至是远远地超出了道德对于人们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承诺或默许的事情就必须要兑现。如,我今天接受了某个职务,我就要尽职尽责,这其实就是契约精神。 现在社会,人们对于契约精神认识有一个非常大的盲区,就是仅仅视契约精神为按合同办事,这其实是比较低级、或者说是初级的理解。契约精神当然包括这一内涵,但远远不止这些。 问:西方重视合同、契约,是不是他们的所有的行为都会落到文字上呢?聂:我就举举美国的例子吧。在美国,中小企业的日常贸易一般很少签合同,供货方把货发出,对方收到货后就立即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本质就是契约精神。美国虽有大企业,更多的是小企业。而搞活市场的,一般是小企业。小企业每天有大量的小单贸易,不可能都签合同。否则,每天要签几百个合同,怎么可能?所以,一般都不用合同,发货收钱,简单快捷。如果业务都要签合同,就会大大地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所以,契约精神虽然有文字的描述,但西方人实质上是血

液里流淌的契约精神的文化。

问:看来大家都遵守契约精神,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在西方是不是也会出现不遵守契约精神的行为和现象呢?

聂:是的,在美国也有不守信的骗子,但主要是在移民之间。美国本土也有,但很少。要知道,契约有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所谓显性契约,就是约定好的规则和条文要做到,而隐性契约就是没有合同和约定的。例如,我是公司的老板,请你来帮助我管理客户,那么你来为我工作,契约就发生了。你管理客户应该像管理自己的事情那样尽心尽力,而不是敷衍了事。做任何工作都要尽职尽责,这就是隐性契约,是契约精神的文化习惯。如美国工人就业,中小企业一般是不签订合同的。一般试用期一到三个月,在你成为正式员工之后,有以下三情况时企业就可以辞退你:一是如果有两个人证明你撒谎,那么企业可以立即将你辞退。在美国,撒谎是头等恶劣的事情,企业辞退撒谎的员工不须给任何补偿。二是偷盗,只要发现一次即可解聘。三是有三次违规,即可解聘。所以,在美国,这种契约精神是公司、劳动者的权利和地位平等的有力保证。所以,西方社会的运作,其实是在按照契约业精神和契约原则在运作。所以,我们谈契约,要从文化层面来理解,而不能只从商业层面来理解,更不能仅仅把契约精神当成法律层面的事情。因此,我认为,我们把美国称为基督教国家是不准确的,而应该称为基督教文化国家。基督教文化在本质上是与契约精神一脉相承的。

问:美国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是契约精神使得

美国的生产效率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聂:是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问:就我个人理解,中国是从个人修养的层面来看待诚信的,是从道德的层面来理解态信的,除了五伦之外,对其他人可以不讲这些,很少从公共的层面来看待这些事情。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契约缺少一种平等的主体。从中国文化方面来看,您是怎么理解契约精神的?

聂:听汪中求老师讲了《止学》以后,对我的震动很大。我原来对传统文化理解有些肤浅。在与汪老师聊天的时候,他曾说过,我们要把语言上的逻辑跟实践中的逻辑区别开来。在中国,记录历史的人,大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太注重语言上的美丽,而语言上的美丽,有时缺少实践的可行性。关于五伦的问题,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美国小学一直在批判selfcenter。我以前对“牛哄哄”一词,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词翻译成英文,现在找到了。就是这个词。在美国,自我中心这种行为和现象是要遭到严厉批判的。美国的文化要求你在意周围每一个人的存在。这就是建立契约精神的基础。在美国,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批判自我中心的意识。而且,前几天我专门打电话,向美国的小学老师确认,他们确实是在批判自我中心,因为自我中心是不顾别人的存在的。 我在几年前就说过,把诚信当成品德问题来看是非常幼稚的。其实,诚信问题是商品经济社会运行成本的问题。本来商品的生产成本可能就3块钱,如果不讲诚信的话,成本可能就是8块、10块,就会远远超过生产成本。商品经济里面80%-90%的内容都与

诚信息息相关。诚信都没有了,商品经济怎么运行?怎么发展?商品经济核心是诚信,而诚信与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契约精神的接受程度。 又比如现在的学术造假,这也是不遵守契约的一种表现。当你把这篇文章发表了,你就有一个无形的契约,就要受到这个隐形契约的约束,就是要保证告诉别人的东西是真的。你告诉别人的数据怎么可以是假的呢?这里虽然没有与读者签合同,但契约精神是存在的。如果别人告诉你的数据是真的,而你给别人的数据是假的,那就很不公平。 汪老师关注契约精神,这对我们国家太好了,我们太需要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从文化层面、要从各个层面把契约跟大家谈清楚。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朴素的语言,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另外,还要把契约精神升华到文化层面,让遵守契约精神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问:这种说法非常好。但要把契约精神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聂: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真实的例子,另一个是虚拟的例子。真实的例子: 2009年1月15日,美国纽约哈得逊河,一架美利坚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20班机因遭飞鸟撞击而动力全失,最后迫降在河面上,乘客搭载小船逃离飞机。当时,成功将飞机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舒伦伯格在协助救援人员救出全部旅客后,最后在机舱里来回走了两遍,确认所有的乘客全部被救起后,最后一个离开飞机。这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因为是机长,就要对全部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要竭尽全力保护乘客生命的安全。这种隐性的

论契约精神
篇四: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论契约精神

聂圣哲,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总监(代行董事长职权)。

该公司倡导“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把这一理念真正贯彻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把从农村招聘来的、朴实的农民工培养成为职业化的工人;同时,在公司内部建立了有效的诚信系统,成为中国第一家员工报销费用不用审批的公司,被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树立为精细化管理示范基地。

反映该公司制度规范的《德胜员工手则》也成为财经管理类的畅销书。

此次对话提问者为北京大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帅。 问:精细化管理专家、百万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最近写了一本新书《契约精神》,您对这本书和契约精神有什么样的看法?

聂:其实,我早就盼望着能够有这么一本中国人写的《契约精神》。作为我国细节管理的首倡者,汪中求老师来写这本书更有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契约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及商业伦理的细节精髓,具体的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机构之间,认真履行成文的、不成文的各种契约,信守承诺,勇担责任,对别人、对社会有一种永恒的负责态度,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纳到契约精神中来,就是每一个体的每一个行为的细节都充满着对别的个体的在意(责任)和默契。

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我们国家虽然是一个文化古国,礼义之邦,遗憾的是,近一百年来,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与社会的进步相比,文化的发展总是慢半拍,甚至不止半拍。在我们准备搞市场经济的那天起,就应该明白市场经济的支撑是什么?就是诚信,而诚信的本质就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在西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文化。西方人非常具有契约精神,尊重契约规则,注重契约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却缺少这种契约精神,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合同法,但合同法与契约精神是两个概念。契约精神其实是对契约的一种敬畏,其作用甚至是远远地超出了道德对于人们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承诺或默许的事情就必须要兑现。如,我今天接受了某个职务,我就要尽职尽责,这其实就是契约精神。 现在社会,人们对于契约精神认识有一个非常大的盲区,就是仅仅视契约精神为按合同办事,这其实是比较低级、或者说是初级的理解。契约精神当然包括这一内涵,但远远不止这些。 问:西方重视合同、契约,是不是他们的所有的行为都会落到文字上呢?聂:我就举举美国的例子吧。在美国,中小企业的日常贸易一般很少签合同,供货方把货发出,对方收到货后就立即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本质就是契约精神。美国虽有大企业,更多的是小企业。而搞活市场的,一般是小企业。小企业每天有大量的小单贸易,不可能都签合同。否则,每天要签几百个合同,怎么可能?所以,一般都不用合同,发货收钱,简单快捷。如果业务都要签合同,就会大大地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所以,契约精神虽然有文字的描述,但西方人实质上是血

液里流淌的契约精神的文化。

问:看来大家都遵守契约精神,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在西方是不是也会出现不遵守契约精神的行为和现象呢?

聂:是的,在美国也有不守信的骗子,但主要是在移民之间。美国本土也有,但很少。要知道,契约有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所谓显性契约,就是约定好的规则和条文要做到,而隐性契约就是没有合同和约定的。例如,我是公司的老板,请你来帮助我管理客户,那么你来为我工作,契约就发生了。你管理客户应该像管理自己的事情那样尽心尽力,而不是敷衍了事。做任何工作都要尽职尽责,这就是隐性契约,是契约精神的文化习惯。如美国工人就业,中小企业一般是不签订合同的。一般试用期一到三个月,在你成为正式员工之后,有以下三情况时企业就可以辞退你:一是如果有两个人证明你撒谎,那么企业可以立即将你辞退。在美国,撒谎是头等恶劣的事情,企业辞退撒谎的员工不须给任何补偿。二是偷盗,只要发现一次即可解聘。三是有三次违规,即可解聘。所以,在美国,这种契约精神是公司、劳动者的权利和地位平等的有力保证。所以,西方社会的运作,其实是在按照契约业精神和契约原则在运作。所以,我们谈契约,要从文化层面来理解,而不能只从商业层面来理解,更不能仅仅把契约精神当成法律层面的事情。因此,我认为,我们把美国称为基督教国家是不准确的,而应该称为基督教文化国家。基督教文化在本质上是与契约精神一脉相承的。

问:美国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是契约精神使得

美国的生产效率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聂:是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问:就我个人理解,中国是从个人修养的层面来看待诚信的,是从道德的层面来理解态信的,除了五伦之外,对其他人可以不讲这些,很少从公共的层面来看待这些事情。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契约缺少一种平等的主体。从中国文化方面来看,您是怎么理解契约精神的?

聂:听汪中求老师讲了《止学》以后,对我的震动很大。我原来对传统文化理解有些肤浅。在与汪老师聊天的时候,他曾说过,我们要把语言上的逻辑跟实践中的逻辑区别开来。在中国,记录历史的人,大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太注重语言上的美丽,而语言上的美丽,有时缺少实践的可行性。关于五伦的问题,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美国小学一直在批判selfcenter。我以前对“牛哄哄”一词,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词翻译成英文,现在找到了。就是这个词。在美国,自我中心这种行为和现象是要遭到严厉批判的。美国的文化要求你在意周围每一个人的存在。这就是建立契约精神的基础。在美国,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批判自我中心的意识。而且,前几天我专门打电话,向美国的小学老师确认,他们确实是在批判自我中心,因为自我中心是不顾别人的存在的。 我在几年前就说过,把诚信当成品德问题来看是非常幼稚的。其实,诚信问题是商品经济社会运行成本的问题。本来商品的生产成本可能就3块钱,如果不讲诚信的话,成本可能就是8块、10块,就会远远超过生产成本。商品经济里面80%-90%的内容都与

诚信息息相关。诚信都没有了,商品经济怎么运行?怎么发展?商品经济核心是诚信,而诚信与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契约精神的接受程度。 又比如现在的学术造假,这也是不遵守契约的一种表现。当你把这篇文章发表了,你就有一个无形的契约,就要受到这个隐形契约的约束,就是要保证告诉别人的东西是真的。你告诉别人的数据怎么可以是假的呢?这里虽然没有与读者签合同,但契约精神是存在的。如果别人告诉你的数据是真的,而你给别人的数据是假的,那就很不公平。 汪老师关注契约精神,这对我们国家太好了,我们太需要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从文化层面、要从各个层面把契约跟大家谈清楚。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朴素的语言,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另外,还要把契约精神升华到文化层面,让遵守契约精神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问:这种说法非常好。但要把契约精神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聂: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真实的例子,另一个是虚拟的例子。真实的例子: 2009年1月15日,美国纽约哈得逊河,一架美利坚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20班机因遭飞鸟撞击而动力全失,最后迫降在河面上,乘客搭载小船逃离飞机。当时,成功将飞机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舒伦伯格在协助救援人员救出全部旅客后,最后在机舱里来回走了两遍,确认所有的乘客全部被救起后,最后一个离开飞机。这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因为是机长,就要对全部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要竭尽全力保护乘客生命的安全。这种隐性的

卢梭的名言警句大全
篇五:契约理论对契约精神培育

1、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Real freedom does not mean that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want, rather you can reject what you do not want to do. ——卢梭 《社会契约论》"

2、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 可以说自己 得 到了幸福。 ——卢梭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3、 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 ——卢梭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4、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卢梭

5、 十岁受诱于饼干,二十岁受诱于情人,三十岁受诱于快乐,四十岁受诱于野心,五十岁受诱于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会只追求睿智? ——卢梭 《爱弥儿》

6、 我以回忆往事滋养自己,在我体内寻找养料。我已养成反观自己的习惯,对苦难的感受和记忆已经不再强烈。我从自身的经验中发现: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身,一个人只要自己善于追求幸福,别人是无法使他落到真正悲惨 ——卢梭 《 一个孤独的 散步者的梦 》

7、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卢梭

8、 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卢梭 《爱弥儿》

9、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卢梭

10、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11、 性格软弱,至多只能做到不犯罪恶,如果还要侈谈高尚的美德,那就是狂妄和大胆了。 ——卢梭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12、 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卢梭

13、 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了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卢梭 《爱弥儿》

14、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困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让·雅各·卢梭 《社会契约论》

15、 邪恶进攻正直的心灵,从来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它总是想法子来偷袭,总戴着某种诡辩的面具,还时常披着某道德的外衣。 ——卢梭 《忏悔录》

16、 追得太凶,爱情就跑得快,甚至把对方仅剩的一点好感,也赶得无影无踪。 ——卢梭 《忏悔录》

17、 一个人的心是只服从他自己的,你想束缚它,结果却释放了它;如果让它自由自在的话,你反而把它束缚得紧紧的了。 ——卢梭 《爱弥儿》

18、 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 ——卢梭 《爱弥儿》

19、 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 ——卢梭 《爱弥儿》

20、 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让·雅各·卢梭 《爱弥儿》

21、 我见过许多人在探讨哲理时书生气比我更足,但是他们的哲学可说是同他们自己毫不相干。他们力求显得比别人博学,他们研究宇宙是为了掌握宇宙的体系,就好像是纯粹出于好奇才研究一部机器似的。他们研究人性是为了能夸 夸其谈一番 , 而不是为了 认识自己; 他们学习是为了教育别人,而不是为了启发自己的内心。他们中有好些人一心只想著书,只想能被欢迎,也不管那是什么样的书。当他们的书写好了,发表了,对它的内容也就再也不感兴趣了,除非是为了要使别人接受,或者在遭到攻击时要为它进行辩护,而且他们也不会从中汲取什么来为己所用,也不为内容是否正确而操心,只要不遭到驳斥就万事大吉。 ——卢梭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22、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卢梭 《社会契约论》

23、 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 ——卢梭 《爱弥儿》

24、 人之所以合群,是由于他的身体柔弱;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如果我们不是人,我们对人类便没有任何责任了。对人的依赖,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征: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 同人联合了 。 ——让·雅 各·卢梭 《去爱人类》

25、 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让·雅各·卢梭 《爱弥儿》

26、 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履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卢梭 《爱弥儿》

27、 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卢梭 《忏悔录》

28、 不是爱情,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不是公平……请给我真理。我们应该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内心,即使前面荆棘满地,也要坚定地走下去。为了不浪费你的这一辈子。 ——卢梭

29、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 ——让·雅各·卢梭 《社会契约论》"

30、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 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 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卢梭

31、 一切人间的感情既然已从心中根除,我还有什么要忏悔的呢?我既不再有什么地方可以自夸,也不再有什么地方应该自责;我在世人中间从此就等于零,而跟他们既不再有什么真正的关系,也不再有什么真正的相处,我也只能是 等于零了。 既 然随便想做 什么好事, 结果总会变成坏事,想做什么事情不是害人就是害己,我的唯一的职责就只能是闪避在一边,我将尽我所能恪守这一职责。不过,我的身体虽然无所事事,我的心却还活跃,还在产生思想和感情,而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2447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