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自荐信 时间:2020-09-22

【www.myl5520.com--自荐信】

国际信贷商业银行事件始末
篇一: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国际信贷商业银行事件始末

/余治国(yuzhiguo.tianyablog.com)

2001年底的安然事件闹得是沸沸扬扬,可谓路人皆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BCCI破产事件。实际上,鼎鼎大名的恐怖组织头目拉登、美国总统布什家族、甚至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国家银行与BCCI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重要的是,BCCI破产事件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进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国际信贷商业银行(Bank of Credit & Commerce International,以下均简称为BCCI)于1972年注册于小国卢森堡(Luxembourg,君主立宪大公国,位于欧洲西部,邻法国、比利时、西德,首都为卢森堡)。该银行1991年资产曾高达250亿美元,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大型跨国银行。

银行创始人是巴基斯坦人阿迦·哈桑·阿贝迪。他1922年出生在印度的勒克瑞,即前莫卧尔帝国的首都。他从1959年到1972年在巴基斯坦的银行业国有化之时是巴基斯坦联合银行总裁。

卢森堡则是离岸金融中心,其经济规模较小,但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并对外来银行和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是地区金融中心。其作为资金流入流出媒介,主要是根据该地区资金的盈余和短缺状况,以满足当地融资和投资需要。中国香港在亚洲地区的金融地位非常接近于卢森堡在欧洲。

离岸银行业务 (Offshore Banking)的外来资产和负债高于其当地经常账户。大部分金融业务与当地居民并无紧密联系。离岸金融机构则可以免受一系列监管,如银行存款不受储备要求、所得税豁免、无利率和汇率限制,没有相关税收、外汇管制和规章制度的限制环境,有些甚至于不对负债、股本金、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作限制,最重要的优势之处在于严格银行保密法和严格公司保密法,银行可以不披露客户信息,为客户资产保密。如此宽松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几乎毫无限制,空壳公司、信箱公司等不具名公司纷纷登陆,犯罪分子可以在这些地方进行匿名存储,设立匿名公司,使犯罪收益难以被发现。

正是这些原因让离岸金融中心几乎成了各国犯罪分子的洗钱天堂。贩毒走私人员及黑社会组织的活动引发了大量黑钱或赃钱出现,他们为掩盖其犯罪行为,常常利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来转换或转移这些黑钱或赃钱。他们可以将黑钱转到如瑞士、开曼群岛、巴拿马、巴哈马、卢森堡以及他加勒比地区国家和南太平

洋上的一些岛国这样的离岸金融中心。BCCI之所以在卢森堡注册,正是因为卢森堡宽松的银行监管规则和税制自由。

一般来说,分行是离岸银行的主要形式。由于分行在法律上与母行一体化,有助于资产负债在机构内部用分行间划拨方式完成转移。BCCI的分支千头万绪、非常复杂。

1972年,阿贝迪在卢森堡注册了一个卢森堡持股公司,从而使他可以在卢森堡大公国严格的银行保密法后面藏身。

1973年,阿贝迪在4个海湾国家和英国几个城市中的亚洲人社区开了BCCI的支行。

1975年,BCCI在另一个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开曼群岛成立了海外BCCI,并将总部转移到伦敦,其与英格兰银行所在地近在咫尺,在伦敦的雇员甚至多达1000人。。在此后的15年内,伦敦的英格兰银行每年给它一张有力的合格证明,从而使BCCI具有更高的信用。按照英国议会规定的权限,英格兰银行负责管理并监督英国所有银行的活动。

1984年,BCCI分行开设到了巴拿马,诺列加将军很快成为其最大的主顾之一。

1985年以后,中东的恐怖主义分子阿布·尼达尔开始通过BCCI转移资金。不久,麦德林卡特尔的成员也步其后尘。

1985年,BCCI紧步波士顿银行之后尘,把它大量的洗钱工作转到加拿大进行。BCCI还把网络延伸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香港。当时很多人以为该银行的业务延伸主要是外汇交易。实际上,阿联酋业务的实施是要为那些来自金新月地区买卖海洛因的毒品贩子服务,而香港行动则是为金三角地区的贩毒分子提供服务。

1988年,BCCI在73个国家控制了417 个支行,申报资产达200 亿美元。 1991年,BCCI在15个国家设有47家分行;海外BCCI则在28个国家中有63家分行。此外,卢森堡持股公司及其附属机构还在约30个国家里开办了225家银行机构。然而,BCCI98%以上的业务在卢森堡以外进行。

BCCI用在开曼群岛的海外BCCI开设的秘密帐户盗窃银行资金,让近乎一半的银行资产失踪。该银行还帮助一些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转移所侵吞的国家资

产。如BCCI的高级主管利用离岸金融中心之便,为哥伦比亚犯罪集团洗钱,金额高达3200万美元,发现后被罚款1500万美元,该银行因此得名“可卡因银行”。对此案的调查整整持续了3年之久却仍然无法完全掌握案情,可见BCCI这样的离岸银行确实是犯罪分子洗钱的天堂。

BCCI还为恐怖组织提供援助。恐怖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恐怖活动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这些资金的转移就是通过银行洗钱来完成的。如基地组织领导人拉登的父亲是BCCI的股东,拉登在该行设有数个账户。而拉登的金融网同BCCI通过非法操作建立的网络相对应。据美国媒体报道,即使BCCI(BCCI)已倒闭,可其组织机构和各种人际网络仍在为拉登恐怖组织的洗钱活动发挥作用。“9·11”事件后,美国情报机构在追查恐怖资金来源时发现,BCCI还曾从事洗钱、财务诈骗、秘密军火交易、资助恐怖主义等犯罪活动。如BCCI帮助美国中央情报局向尼加拉瓜反对派提供资金,做了很多肮脏交易。即便是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其家族也与BCCI丑闻有染。伊朗军火走私案表明,家业庞大的百年老字号——布什家族正是通过BCCI在沙特、伊拉克等中东地区从事贩卖军火的买卖。

由于BCCI为全球犯罪活动提供银行支持而不断开设分支机构的扩展速度过快,资金流明显出现亏空。1986年,董事长阿贝迪从员工退休养老基金中窃取

1.5 亿美元来弥补资金平衡表的亏空。

BCCI的注册地卢森堡本应该严格监管其商业活动,但因离岸金融中心的特点而无法完成监管使命。这使得BCCI的犯罪活动不受任何政府的监管长达15年之久。直到1987年,卢森堡金融协会同另外7国达成一项协议,对BCCI实行联合监管,这才使该银行的活动受到了监督。

即使如此,这个多国联合监管机构也未能成功地跟踪BCCI的活动。当银行从事国际银行业务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业务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时,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这使得政府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更加困难。监管机构可以仔细检查本国银行的国内业务,但却难以密切监视本国银行在其他国家开展的业务活动,比如对于本国银行的国外附属机构,监管机构难以监督其活动。另外,监管组织也很难监控外国银行在本国开设的分支机构。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直到1988年,该银行的一些欺诈活动才美国司法部的介入下逐渐被发现。1988年,美国司法部在美国海关、国内收入署、毒品管制

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合作之下开展了C追踪行动。字母C 表示现金cash。秘密特工人员装作毒品贩子,布下诱饵,说他们有大量现金要洗白。BCCI则落入了圈套。这一活动共获得了1200多份谈话和将近400 个小时的秘密录制的录象带。通过帮助毒品贩子洗白3400万美元,司法部能够对几名BCCI的银行家和其他数十人起诉,并于1990年将其定罪。

1990年3 月,英国情报机关则向英格兰银行董事会出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据表明,BCCI大客户阿布·尼达尔是许许多多BCCI的可疑帐户之一,他在伦敦周围的支行内有不下42个帐号。1990年11个月,英格兰银行董事会收到一份报告,报告是根据从阿贝迪的得力助手、国际信贷商业银行的经理斯沃勒·纳克维那里搜出的一份私人档案写出的,详尽提供了通过这家银行进行巨额诈骗的证据。在纳克维档案中列举的所作所为中,包括转移存款、向阿贝迪的朋友们假贷款、以及通过其他银行把这些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贷款洗净,使其销踪灭迹。 1991年1 月,董事会得知国际信贷商业银行的未入帐存款累计约有6 亿美元。1991年3 月 4 日,英格兰银行董事会授权让普赖斯·沃特豪斯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对BCCI进行审计。1991年7 月审计工作结束之后,英格兰银行董事会随即下令关闭BCCI。

BCCI的几十年的犯罪活动导致其亏欠8万名储户50多亿英镑折合约100多亿美圆,包括6000多名英国客户的至少8.5亿英镑约合15.8亿美圆。该银行的储户损失惨重,有些人甚至损失了终生的积蓄,血本无归。从此,BCCI便成了“骗子和罪犯银行”的代称。BCCI事件在当时则被称为“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欺诈案。”

1994年6 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的一家法院缺席判定12名BCCI的高级职员有罪。当时在巴基斯坦卧床不起的阿贝迪被判8年徒刑。 1995年8 月,阿贝迪死于卡拉奇,死时73岁。

然而,事情到此还未完全结束。早在1992年,贾斯蒂斯。宾厄姆勋爵在他给英国议会的报告《对BCCI的监督的调查》中说,“英格兰银行在BCCI的问题上没能履行它的监督责任。”终于在BCCI破产10多年之后的2004年,德勤会计事务所代表英国6000多名债权人向伦敦高等法院起诉英格兰银行。该事务所律师控诉了英格兰银行的3大罪状:

1.滥发许可证。1997年工党上台前,英格兰银行承担对银行的监督职能。当时,英格兰银行明明知道BCCI运作混乱,高层领导缺乏诚信,却从所谓的政治上考虑,不愿得罪有钱的中东股东,于1980年发给了营业许可证。

2.监管不力。一些保密文件显示,英格兰银行官员们多次被告知BCCI进行洗钱活动,但他们置若罔闻,任由洗钱活动持续数年之久。起诉方认为,凭借议会对它的授权,英格兰银行本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来纠正不称职或不令人满意的做法。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董事们知道国际信贷商业银行在洗脏钱,他们显然就是失职并违背了法律。如果他们不知道,他们就是不称职,因为他们有责任知道。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3.拒不改错。当BCCI犯罪活动逐渐明显后,有人向英格兰银行提出两项建议:一是立即吊销该行的营业许可证;二是行使对该行的主要监管。然而,英格兰银行不愿认错,拒绝了这两项本可以挽救英国6000储户财富的建议。 这是英国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桩案件。同样创下记录的则是英国法律史上最长的法庭陈词——英格兰银行首席辩护律师尼古拉斯·斯塔德伦长达119天的首轮陈词。

2006年2月3日

风险管理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一、案情
篇二: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风险管理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一、案情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2007年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信贷紧缩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

(Northern Rock)发生储户挤兑事件。自9月14号全国范围的挤兑发生以来,截止到18号,仅仅几天的

时间就有30多亿英镑从诺森罗克银行流出,占该行240多亿英镑存款总量的12%左右,其电话银行和网上

银行业务一度出现崩溃。受此影响,几天来,诺森罗克银行股价下跌了将近70%,创下7年来新低,成为

英国遭遇本次信贷危机以来的最大受害者。为防止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出现,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英

国央行)与金融管理局先后采取了注资以及存款账户担保等救助措施,至18号,诺森罗克银行的储户挤兑

情况才有所缓解,各大银行的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银行体系的恐慌局面才得以控制。

二、原因

诺森罗克银行始建立于1850年,其早期只是一家住房贷款协会,1997年变成一家银行并上市。目前,

该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拥有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可谓规模庞大。07年上半

年,诺森罗克银行新增的抵押贷款额占全国新增总量的18.9%,排名居英国第一。然而,曾经是房贷市场

佼佼者的诺森罗克银行,缘何会陷入挤兑危机呢?除了上述英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不利因素之外,这可能是

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1.融资过于依靠批发市场。与其他银行资金主要来自储户不同,尽管诺森罗克银行在1997年已经转变

为一家上市银行,但是其大部分资金仍来源于金融机构。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金中,由零售存款业务所获

的资金不足全部的1/4,而超过3/4的资金来自批发市场,即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或卖出有资产抵押

的证券来融资,而75%的比例远远高于英国其他几大抵押贷款公司。其中,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

HBOS的这一比例也仅为43%。鉴于零售存款融资的稳定性,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批发市场的诺森罗克银行

也就更容易受到市场上资金供求的影响。

2. 资产负债的利率缺口过大。批发市场和住房贷款市场不同的定价机制,又加大了诺森罗克银行的利

率缺口。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住房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它们都是依据市场上3个月的Libor来定价的。然

而,诺森罗克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则是按照英格兰银行的基准利率来发放。这种投融资的定价方式在货币

市场利率大幅高于官方利率时会造成银行损失。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产中,发放给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达967

亿英镑,占总资产的85.2%。据估计,在这960多亿英镑的抵押贷款中,有120亿英镑是直接暴露在这种

利率缺口风险之下的。这也就是说,Libor每超过基准利率一个基点,诺森罗克银行每年将多支付1200万

英镑。

3.银行原有的融资渠道受阻。更糟糕的是,7月份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货币市场流动性

紧张的影响,主要靠批发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已经很难再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市场分析人士指出,

为了达到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在未来的12个月里诺森罗克银行需要筹资100亿英镑并再融资80亿英镑。

这些资金只能通过抵押贷款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投资者已

经对抵押资产失去了兴趣。而且,即便是没有受到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影响,英国次级债市场上的恐慌也

会逐渐暴露。事实上,英国投资者的流动性恐慌在西布朗明奇房贷协会(West Bromwich Building Society)事件上已经表露无遗,后者近期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因为无人购买而不得不被取消。可以看出,英国信贷市场的大门已经开始关闭。而这对于主要依靠信贷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4.上半年以来经营收益下降。资产负债利率缺口的扩大以及因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贷款业务放缓都降低了银行经营的收益,而引起储户挤兑的直接原因也许就是诺森罗克银行预期收益的下降。尽管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在抵押贷款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增加,从2006年下半年的14.5%上升到18.9%,总资产也比一年前增长了28%,但是其利润并没有显著地上升。2007年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的税前利润不足3亿英镑,几乎与上年同期没什么变化。资产大幅增加,而赢利不增,足见银行的经营收益下降的事实。在9月14号,诺森罗克银行又发出盈利预警,指出:利率的升势出乎意料,信贷萎缩问题导致资产增长放缓,预计2007年的税前利润将比预计低20%左右。这一消息的公布也直接引发了当日大范围内的储户挤兑。

5.投资美国次级债带来损失。事实上,诺森罗克银行在美国次级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并不多,仅占其全部资产的0.24%,大约有2.75亿英镑,其中2亿英镑投资在美国的债务抵押债券(CDO),0.75亿投资于房产抵押担保证券(HEMBS)。而且这些有价证券的持续期小于两年,不会对2006年或2007年的放贷产生影响。尽管相对于总体的资产来说损失不大,但这在诺森罗克银行的有价证券投资中已占40%的份额,而这对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效应可能更大。

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三、启示

英国的银行挤兑恐慌暂时得以平息,这次危机给我们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警示:

1.要严格监控房地产市场泡沫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次英国版的次贷危机,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随着英国房价不断攀升,抵押贷款公司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而且这些住房抵押贷款的审慎性评估又不足,结果是金融体系隐藏了大量的风险,一旦房价增长减缓或房价下跌,则难免形成大规模的坏账。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增长过快的问题,因此要严格监控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核标准。

2.要密切关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是这次全球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尤其是那些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资产。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贷款的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一直被人们所称道,以致人们忽视了其存在的风险。在英国,不少银行和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放房贷——房贷的资产证券化——再发放房贷的方式来经营,但是,当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增加时,投资者也就对银行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失去兴趣,以此来经营的银行或抵押贷款机构也就会出现流动性的危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要密切关注。

3.要提高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预见能力。在9月份之前,英国央行实施“无为而治”,一直拒绝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即便是在全球的大部分央行都向银行注资的情况下也无动于衷。结果,当英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造成恐慌时,英国当局才不得不采取措施甚至是极端的措施来干预,英国央行也不得不改变初衷,多次向银行体系注资。这不仅因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而付出了更大的成本,而且央行的出尔反尔的出资举动也给其自身带来了“信心危机”。因此,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金融体系内风险的监测和分析,提高

对金融体系风险的预测能力,尽量把危机化解于初始阶段。这次危机中,美联储和欧央行的及时干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

4.要合理设计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保护存款人利益,防范银行挤兑,进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在英国这次银行挤兑事件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存款保险机构发挥作用,存款保险对存款人信心的提升作用也无从体现,银行存款挤兑是在得到财政部的全额偿付的承诺后才得以缓解。虽然如此,但财政部对储户存款全额偿付的承诺无疑会增大市场中的道德风险,为以后的金融稳定埋下隐患。分析存款保险缺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仅仅是一种“付款箱”机制,它并没有金融检查权和防范金融机构倒闭的及早干预机制,只能在金融机构倒闭后来收拾残局。可见,这一“付款箱”机制在提升储户信心、防范银行挤兑方面是无效的或者说是效果不大的。因此,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应考虑给予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监管和救助职能。

5.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在银行挤兑爆发前,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管理局缺少必要的沟通,结果造成各方出于各自的考虑没有及时向银行体系注资。而在银行挤兑爆发后,英格兰银行、英国财政部以及金融管理局的联合行动对于控制金融体系的恐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一致行动在危机处理中尤为重要。这方面的教训和经验,也是我们要吸取和借鉴的,我国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

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分析定稿
篇三: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分析

金融全球化同时伴随着风险的全球化,远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殃及英国诺森罗克银行,2007年9月14日,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许多国际大投行以及商业银行倒闭、挤兑等事件更是接踵而至,因此,重新回顾发生于2007年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更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受次级债危机影响,诺森罗克银行出现大规模挤兑

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信贷紧缩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Northern Rock)发生储户挤兑事件。自2007年9月14号全国范围的挤兑发生以来,截止到9月18号,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有30多亿英镑从诺森罗克银行流出,占该行240多亿英镑存款总量的12%左右,其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一度出现崩溃。受此影响,几天之内,诺森罗克银行的股价就下跌了将近70%,创下7年来新低,成为英国遭遇本次信贷危机以来的最大受害者。

为防止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出现,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与金融管理局先后采取了注资以及存款账户担保等救助措施,至2007年9月18号,诺森罗克银行的储户挤兑情况才有所缓解,各大银行的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银行体系的恐慌局面才得以控制。这就是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简单回顾,而其背后的缘由更值得我们去透视。

二. 诺森罗克银行遭受挤兑的原因

诺森罗克银行始建立于1850年,其早期只是一家住房贷款协会,1997年变成一家银行并上市。目前,该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拥有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可谓规模庞大。然而,曾经是房贷市场佼佼者的诺森罗克银行,缘何会陷入挤兑危机呢?除了上述英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不利因素之外,这可能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1、融资过于依靠批发市场

与其他银行资金主要来自储户不同,尽管诺森罗克银行在1997年已经转变为一家上市银行,但是其大部分资金仍来源于金融机构。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金中,由零售存款业务所获的资金不足全部的1/4,而超过3/4的资金来自批发市

场,即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或卖出有资产抵押的证券来融资。而75%的比例远远高于英国其他几大抵押贷款公司。鉴于零售存款融资的稳定性,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批发市场的诺森罗克银行也就更容易受到市场上资金供求的影响。

2、资产负债的利率缺口过

批发市场和住房贷款市场不同的定价机制,又加大了诺森罗克银行的利率缺口。诺森罗克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则是按照英格兰银行的基准利率来发放。这种投融资的定价方式在货币市场利率大幅高于官方利率时会造成银行损失。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产中,发放给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达967亿英镑,占总资产的85.2%。据估计,在这960多亿英镑的抵押贷款中,有120亿英镑是直接暴露在这种利率缺口风险之下的。

3、 银行原有的融资渠道受阻

更糟糕的是,受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影响,主要靠批发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已经很难再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当时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为了达到年2007初预定的增长目标,里诺森罗克银行需要筹资100亿英镑并再融资80亿英镑。这些资金只能通过抵押贷款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但问题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投资者已经对抵押资产失去了兴趣。

而且,即便是没有受到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影响,英国次级债市场上的恐慌也会逐渐暴露。事实上,英国投资者的流动性恐慌在西布朗明奇房贷协会事件上已经表露无遗,后者近期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因为无人购买而不得不被取消。可以看出,英国信贷市场的大门已经开始关闭。而这对于主要依靠信贷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4、上半年以来经营收益下降

资产负债利率缺口的扩大以及因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贷款业务放缓都降低了银行经营的收益,而引起储户挤兑的直接原因也许就是诺森罗克银行预期收益的下降。尽管2007年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在抵押贷款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增加,从2006年下半年的14.5%上升到18.9%,总资产也比一年前增长了28%,但是其利润并没有显著地上升。

2007年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的税前利润不足3亿英镑,几乎与上年同期没什么变化。资产大幅增加,而赢利不增,足见银行的经营收益下降的事实。在

9月14号,诺森罗克银行又发出盈利预警,指出:利率的升势出乎意料,信贷萎缩问题导致资产增长放缓,预计2007年的税前利润将比预计低20%左右。这一消息的公布也直接引发了当日大范围内的储户挤兑。

5、投资美国次级债带来损失

事实上,诺森罗克银行在美国次级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并不多,仅占其全部资产的0.24%,大约有2.75亿英镑,其中2亿英镑投资在美国的债务抵押债券,0.75亿投资于房产抵押担保证券。而且这些有价证券的持续期小于两年,不会对2006年或2007年的放贷产生影响。尽管相对于总体的资产来说损失不大,但这在诺森罗克银行的有价证券投资中已占40%的份额,而这对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效应可能更大。

三、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1、严格监控房地产市场泡沫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这次英国版的次贷危机,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随着英国房价不断攀升,抵押贷款公司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而且这些住房抵押贷款的审慎性评估又不足,结果是金融体系隐藏了大量的风险,一旦房价增长减缓或房价下跌,则难免形成大规模的坏账。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增长过快的问题,因此要严格监控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核标准

2、密切关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是这次全球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尤其是那些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资产。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贷款的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一直被人们所称道,以致人们忽视了其存在的风险。在英国,不少银行和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放房贷——房贷的资产证券化——再发放房贷的方式来经营,但是,当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增加时,投资者也就对银行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失去兴趣,以此来经营的银行或抵押贷款机构也就会出现流动性的危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要密切关注。

3、提高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预见能力

在2007年9月份之前,英国央行实施“无为而治”,一直拒绝向金融体系

注入资金,即便是在全球的大部分央行都向银行注资的情况下也无动于衷。结果,当英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造成恐慌时,英国当局才不得不采取措施甚至是极端的措施来干预,英国央行也不得不改变初衷,多次向银行体系注资。这不仅因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而付出了更大的成本,而且央行的出尔反尔的出资举动也给其自身带来了“信心危机”。

因此,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金融体系内风险的监测和分析,提高对金融体系风险的预测能力,尽量把危机化解于初始阶段。这次危机中,美联储和欧央行的及时干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

4、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在银行挤兑爆发前,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管理局缺少必要的沟通,结果造成各方出于各自的考虑没有及时向银行体系注资。而在银行挤兑爆发后,英格兰银行、英国财政部以及金融管理局的联合行动对于控制金融体系的恐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一致行动在危机处理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陈雨露.现代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巴林银行倒闭案的启示
篇四:英格兰银行典型事件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对于期货交易市场还不成熟的中国来说,吸取巴林银行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当银行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尤其是当将几个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合并时,应注意防范利益冲突和权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巴林银行在倒闭前俩年就进行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巴林银行总部允许尼克.里森同时负责交易和清算,前台办公和后台稽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最终使得新加坡分行的业务完全操控在李森一人手里,为其舞弊交易提供了便利,最终酿成无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报告要求银行在对其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注意保持核心业务和监控业务的有效隔离,在交易的各个阶段必须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独立性,避免“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巴林银行最惨痛的教训在于没有实现“前台职务”(front office)和“后台职务”(back office)的有效分离。所谓前台职务,主要指交易业务,所谓后台职务,包括清算、稽核和业务准入。尽管后台业务与前台业务往往是并行发生,一一对应,如一笔交易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清算交割和业务稽核,但并不等于说,后台业务是从属于前台业务的,巴林银行显然就混淆了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之间的关系,将后台业务作为前台业务的附属品,这种以交易盈利作为重心的作法必然导致对风险因素和稽查工作的忽视,造成严重的危机隐患。实际上,二者之间应当是互相制约、互为犄角的一种协作关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应当严格分离,甚至后台职务不同性质的业务也应实现有效隔离(如清算与稽核应当分离),如此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就业务性质和地位而言,前台与后台业务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业务分工的区别,前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盈利性,后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安全稳健性,当清算或稽核部门发现前台业务的不正常征兆时,应及时报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以便其及时采取处臵措施。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英格兰银行的报告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设定限定风险值。限定风险值反映了各个业务部门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负责监督业务部门是否遵守限定风险的相关政策,审查收益和损失的帐实相符情况,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等。与传统财务风险部门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作法不同,报告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应关注所有类型的风险,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应关注流动性风险、集中风险、操作风险、法

律风险和名誉风险。风险管理部门是专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它通过对风险因素敏感的察觉和缜密的调查,来及早发现危机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效果。

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整体业务进行监督检查。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臵有助于将重大事项和业务弱项及时反馈给最高管理层,并有助于金融机构研究和计划在整个集团内资源的合理配臵问题。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地域扩张程度越高,其风险来源就约多,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就越有必要建立强势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业务进行统一的内部审计。在巴林银行倒闭前几月,巴林银行新设了内部审计部门,分别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执行内部审计职能。这本来是一个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举措,但由于其内部审计机构是分别设臵的,并且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不明显。

吸取了巴林银行的教训,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功能不应单独存在,而应与外部审计相配套、互沟通,并与管理层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例如,内部审计负责人应能随时向首席执行官(或总裁)、审计委员会主席等重要管理人员汇报工作,或至少保持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2455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