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自荐信 时间:2020-09-20

【www.myl5520.com--自荐信】

近十年来情报学的发展及其哲学思考
篇一: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 标 题】近十年来情报学的发展及其哲学思考

【 作 者】赵蓉英/侯经川

【作者简介】赵蓉英,侯经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赵蓉英,女,1966生,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副研究员、博士生,已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侯经川,男,1967生,副教授、博士生,已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情报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及有关分支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情况,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情报学的发展规律。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英文摘要】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ces of informatics in several main aspects, and philosophically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principles.

【关 键 词】情报学/信息经济学/知识管理/网络计量学/发展/哲学思考

informatics/information economics/knowledge management/webmetrics development/philosophical thought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3)06-0009-04 1 近十年来情报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网络化的影响下,情报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网络环境下的情报学时期。这一时期,情报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分支学科和学科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长足的发展。情报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日趋完善,学科内容逐渐丰富,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情报学的研究与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及知识化的特征和趋势。

1.1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日趋完善

我国著名情报学家严怡民教授认为:“情报学是研究情报运动的四个基本环节——情报的产生、情报的组织、情报的传递以及情报的吸收和利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情报学产生于情报工作的具体实践,必然会随着情报工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情报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报事业的发展和情报专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情报学理论与应用技术体系。1991年,我国著名情报学家包昌火教授,出版了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现代情报研究方法的宏著《情报研究方法论》。王崇德教授于1991年出版了专著《情报科学原理》一书,对情报科学的“进化与前景”作了创造性的论述。张新华1992年在《情报学理论流派研究纲要》一书中,对国内外形成的不同理论流派作了较系统的介绍。严怡民教授等在1996年出版的《现代情报学理论》一书中,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丰富并拓宽了情报学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自1995年以来,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连续编辑出版了4卷《情报学进展》年度评论,对推动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马费成教授1996年发表了《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一文,对情报学的目标和基本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情报学深化和突破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①知识信息的表达和组织必须从物理层次的文献单元向认识层次的知识单元或情报单元转换;②知识信息的计量必须从语法层次向语义和语用层次发展。由上述可见,近十年来,情报学在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情报观的转变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在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一书的影响下,卢太宏等人(1987年)在《变革中的情报工作新观念与新方式》一文中,首次提出“大情报”观念,并将其界定为“从科技情报延伸到各类社会需求的情报,从单一领域的情报系统演变为综合的社会情报系统。”由此引发了树立大情报观念的思想。在全球信息化和信息经

济的影响下,1992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随后,几乎有半数的情报研究机构更名为“信息”机构,各大专院校的“科技情报专业”也纷纷更名为“科技信息专业”,1998年又将“科技信息专业”等五个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说,“大情报观”或“信息观”的提出和形成,适应了当时科技情报工作改革的需要,对我国科技情报事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1996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研究报告《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影响下,知识被公认为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人们认识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未加工的信息,而是知识,是被激活和被吸纳的知识;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源泉也不是粗糙的信息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因此,“知识”作为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引起了情报界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一时间,知识的组织、传播、扩散以及知识管理迅速成为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由上述可见,近十年来情报观的转变模式为:科技情报观(小情报观)→信息观(大情报观)→知识观。

1.2 众多分支学科的迅速形成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报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批新的分支学科,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信息经济学的完善。信息经济学是情报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表明情报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广义信息经济学和狭义信息经济学两个分支领域都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不少文献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信息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对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信息政策等现代社会的信息经济活动与规律进行研究;对新兴的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网络经济等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对图书情报系统在改革中提出的新观念、新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如乌家培教授的《信息与经济》、《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学》、张守一教授的《信息经济学》、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葛伟民的《信息经济学》,以及马费成教授的《信息经济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信息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是我国学者首次对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的开拓性研究。

(2)知识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近十年来,知识组织的研究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8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知识组织协会”(isko);1996年,isko华盛顿会议决定将isko秘书处迁至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学院。此外,自1993年1月1日起,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ic)更名为《知识组织》(ko),由isko主办。虽然基于网络的超文本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布鲁克斯“知识地图”的设想,然而,目前还没有找到恰当的知识表达和计量方法。因此,我国学者马费成教授1996年在《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目前知识组织是情报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情报学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元数据、知识结构、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等等。

(3)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网络化、信息化而来的知识管理热潮方兴未艾。情报学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文献管理的基础上,探讨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知识在组织中的生产、组织、管理、创新、增值等规律;同时也对企业信息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研究。近年来,知识管理新的动向和趋势主要表现在:①1999年11月召开的美国情报学会(asis)’99年会的主题为“知识的创新、组织和利用”,它对世界范围的图书情报学研究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asis(后改为asist)还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专业委员会;②国际图联(ifla)召开了主题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时代的变革”的2001年年会,其目的是增强图书馆员在知识时代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感;③2001年6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机信息和教育2001年会议的主题是“现

代图书馆如何管理知识”;④国际文献信息联合会(fid)在其网站中专门开设了“知识论坛”栏目,旨在促进全球图书情报人员就知识管理的学术与经验进行交流;⑤国外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著作与论文;⑥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外许多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课程,并出现了以此为主要内容的各层次的专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不断升温。据报道,已发表了知识管理及其相关论文350余篇,分别从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措施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论述了知识管理研究进展。国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赞同邱均平教授引用yogesh malhotra的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4)信息检索的发展——网络信息检索的形成。在网络信息检索的早期阶段(1996~1997年),众多搜索引擎均在数据库收录标引网页的规模数量和检索速度上展开竞争;而目前大家意识到某个搜索引擎能检索10万个记录或100万个记录对用户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用户所关心的是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针对自己检索问题的确切答案。因此,焦玉英教授在《信息检索》一书中指出,数据库的发展特点是:①数据库的汇聚、融合,突出专业特色及提供经加工后的信息;②网络检索工具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自动索引软件的智能化、智能检索与智能搜索引擎等;③用户友好性的进一步提高,如改善用户检索界面、更好的检索结果提供方式等。人们认为,如何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决策所需的深层次信息,发现有用的知识,是信息处理与检索的高级阶段。因此,信息检索的人—机交互、认知过程、智能检索、数据挖掘、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等技术,迅速成为当前信息检索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如199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首次召开了第一届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kdd-95)国际学术会议。

信息技术对情报事业的影响
篇二: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未来信息技术对山西省科技情报工作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更新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与互联网结合之后,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等的变化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在将来,信息技术将会持续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对科技情报工作的影响也必将是持久而深入的。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已获得显著成效,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在以下5个方面对科技情报工作产生影响:

1、利用高速大容量技术提高数据资源保障。

速度和容量是紧密联系的,随着人们要传输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高速大容量需求成为必然趋势。从元器件到计算系统,从处理、存储到传输,从传输到交换,信息技术在向着高速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在信息资源保障方面,可以建立一批支撑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独占性、专业性和基础性数据库,如科技报告、科技档案、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以及地方和产业特色资源数据库等,未来山西省科技情报所可以以特色数据库和平台建设为抓手,新建扩建中外专利数据库,不锈钢专题专利数据库,装备制造、煤化工、煤层气专题专利数据库,山西省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山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山西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高速大容量的特点使平台的数字化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实时更新,提高数据资源的时效性,逐步完善全省科技文献支撑服务体系,为全省的科技创新提供

全方位的信息保障。

2、信息综合集成影响情报加工。

社会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要求信息技术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的结合,各种媒体的结合,各种业务的综合,都体现了综合集成的理念。科技情报工作是基于情报学理论方法对公开来源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加工、分析和服务,其价值体现在“数据—信息—情报”不同转换层次上并渐进递增,用户接受科技情报服务而创造价值,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信息综合集成程度越高就要求在情报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要采用先进分析方法和工具,注重对高度集成的海量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发现趋势性和规律性内容。

3、数据可视化和元数据综合管理技术提高数据分析水平

数据可视化与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统计图形密切相关,旨在借助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沟通信息,实现对于相当稀疏而又复杂的数据集的深入洞察。所谓元数据,并非数据本身,而是指用来说明这些数据性质的数据及信息。从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中,研究人员可以更有效地汇总并集成数据

情报研究工作通常是从技术与产业领域跟踪研究和国别与地区跟踪研究两个方面,开展动态研究、专题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三个层次的研究工作,建立面向政府、企业和科研决策的快速反应机制,为科研决策、管理决策和经营决策提供预警、预测等情报支撑。这就需要在基础性数据库中分析大量数据和事实论证支撑情报研究,数据可

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视化和元数据综合管理技术可以大大缩短数据分析周期。

4、面向下一代的智能检索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传统的信息搜索转变为语义检索、任务检索、感性检索,智能搜索可利用自然语言技术,根据用户所表达语句的真正意图来进行检索,以更准确、更好地返回符合用户需求的检索结果;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检索需求转化为用户下达的检索任务,结合用户输入的关键字,利用新的算法,体现策略结果的选择过程。科技情报工作的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检索查新,利用新的检索技术可以提升检索查新报告的质量和查新结果的显示速度,利用新的检索查新技术用户可以精确查询到所需的文献资料,提高平台数据库的利用效率,同时新的检索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竞争情报决策支持,为政府、企业及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5、混合化与融合型数据架构技术影响数据库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非结构化数据数量日趋增大,数据库技术进入了“后关系数据库时代”。在基于网络应用的非结构化数据库时代,将出现混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架构技术。新的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融合管理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控制管理概念——将数据转变成新的价值来源,实现两类数据库的共存及高效结合,确保数据价值最优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快速融合,将随着平台重构与应用技术演进而逐步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库能够处理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结构表示的信息,iBase是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实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不仅能够支持iBase非结构化数据库的直接上网发布和全文检索,而且对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也提供了导入和链接的支持。

采用iBase非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图书管理系统开题报告
篇三: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 目 大理新世纪中学图书管理系统的

设计与开发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信息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2012年09月26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填 表 说 明

1、指导教师意见由指导教师填写;

2、开题小组意见由开题指导小组负责人填写; 3、其余由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

4、此表供学院参考使用,各学院可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的学术规范作适当调整。

工艺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
篇四: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工艺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

工艺管理领域情报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0引言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工艺管理贯穿在产品的规划、设计、制造、装配、维修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当中,对于制造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艺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核心,工艺管理的方法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制造产业的发展。工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也是企业实施CIMS、CE、AM、ERP、PLM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前提,工艺管理对于提升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近而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工艺管理

1.1基本概念

工艺管理在国家标准《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GB4863-85)中被定义为“科学地计划、组织和控制各项工艺工作的全过程”。 根据这个定义,工艺管理一方面是存在于将原材料、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中,对制造技术工作所实施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另一方面,又有解决、处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方面的社会科学的性质[1]。工艺管理作为产品从设计、工艺到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支撑,是现代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工艺流程中各项工作进行策划、组织、实施、控制和改进,使其按一定得标准和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工艺管理是有待深入研究、开拓的管理科学。随着企业现代工艺管理系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工艺工作的“全过程”已经突破了生产技术准备与产品制造过程的范畴,要求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艺工作进行技术管理和控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工艺管理的数字化成为工艺管理的发展方向。

1.2 主要内容

工艺管理工作包括编制工艺发展规划、编制技术改造规划,制订与组织贯彻工艺标准和工艺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类有关人员和有关部门的工艺责任和权限,参与工艺纪律的考核和督促检查,开展新工艺试验与研究,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开展工艺情报工作。工艺管理工作还包括产品的技术准备工作。主要是工艺调研及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审查,设计工艺方案、工艺路线,编制工艺规程,编制原材料和工艺材料的技术定额及加工工时定额,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生产验证,通用工艺装备标准的制订,进行工艺验证、工艺标准验证和工时定额验证等[2]。工艺管理工作是制造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主要内容是科学地分析产品零部件的工艺流程,合理地规定投产批次和批量,监督

和指导工艺文件的正确实施,不断总结工艺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纠正差错,推广和实施先进经验,以求工艺过程的最优化,进行工序质量控制,配合生产部门搞好文明生产和定置管理;按工艺要求,保证毛坯、原材料、半成品、工位器具和工艺装备等的及时供应。

1.3 现代工艺管理

现代工艺管理是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企业用以规划、组织和管理其经营中工艺活动的一门科学。现代工艺管理以现代工艺管理相关知识融合为基础,在现代工艺管理相关技术支持下,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艺管理系统工程,通过使工艺管理理论、工艺管理对象、工艺管理技术、工艺管理行为、工艺管理过程等的系统化、标准化、并行化、集成化、人文化,进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突破时间、空间对于工艺管理的约束,实现计划、组织、协同、监控、评价、服务等一系列工艺管理职能,实现与CAD、CAM、ERP等系统的集成,为现代制造TQCSE(交货期、质量、成本、服务、环境)运作提供核心基础支持。现代工艺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功能是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工艺活动按照事先设计的路线、流程、规程等技术要求的进行,达到产品的TQCSE要求。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用于工艺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工艺设计技术文件管理、工艺资源管理的CAPP和生产管理的MIS。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CAPP)始于上世纪60年代,它能够利用工艺人员的经验知识和各种工艺数据进行科学的决策,自动生成工艺规程,弥补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工艺师的短缺,使工艺师从烦琐的计算、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通用的工艺设计工具,包括单机CAPP系统和基于网络数据库的CAPP管理系统。通用CAPP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艺设计工作量, 但与企业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CAPP工具只是起到了“甩钢笔”的作用, 部分地替代了手工填卡,而辅助工艺设计、规划和管理的作用并不明显。基于网络数据库的CAPP管理系统虽然有一定工艺管理能力, 但它相对封闭, 独立于PDM而自成一体。因此尽管企业已经应用了CAD、CAPP和PDM系统,但集成度不高,仍需重复录入ERP所需信息,影响了整体系统的实施效果。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一起成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重要单元技术,是CIMS信息集成的核心。从六十年代末到目前三十多年间,先后出现了在设计方式上不同的几类系统,具体有:检索式;派生式(variant),亦称变异式、修订式、样件式等;创成式;综合式等。派生式系统己从单纯的检索式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不同程度的修改、编

辑和自动筛选功能的系统,融合了部分创成式的原理和方法,创成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始于70年代中期。近年来在传统软件技术(如传统的过程性结构和判定树、判定表等决策形式)继续应用的情况下,从80年代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应用于CAPP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研制成功了基于知识的创成式CAPP专家系统。近几年来,有人将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模糊推理以及基于实例的推理等用于CAPP中,也有人提出了CAPP系统建造工具的思路,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还有人将传统派生法、传统创成法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综合它们的优点,构造了所谓的混合式(Hybrid)CAPP系统。

传统的CAPP仅指工艺过程设计的计算机化,CAPP系统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虚拟企业、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传统CAPP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更新、更广泛的需求,企业对工艺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即集成环境下的产品工艺设计与工艺管理一体化的CAPP系统,即它的内容应包含传统意义的CAPP功能及各阶段各层次的工艺管理功能。它应该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直到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工艺信息及文件的管理功能和工艺流程管理功能。目前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实现与PDM、CIMS等相关系统的全面集成和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计划调度的全过程集成。基于集成化的CAPP系统的工艺信息管理、工艺路线管理和工艺资源管理等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能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依赖于管理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形成的。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根据Mls成长的时序及其特点,可将MIS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电子数据处理、早期Mls、决策支持系统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开辟了数据库技术新途径,现代MIS的数据库技术是以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为基础。MIS的数据库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由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第二代的关系型数据库发展到目前第三代以面向对象为特征的对象数据库。数据库技术与其它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和US分布式等技术相结合,发展形成了多类型的新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内容的扩展可以看出,它始终是以企业的管理、运作为核心,不断综合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善系统功能,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或满足新的需求。

我国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技术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初期,西北工业大学

和同济大学首先分别在创成式和修订式CAPP原理的研究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此后投入研究的还有西安交大、华中理工大、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开发的比较著名的系统有:TuRNCApp、NpUCAp、BHCAPP、HZCAPP、THCAPP、和KPURCAPP等。研究人员在知识的表示与描述、开发环境、集成化、智能化、工具化及实用化系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近几年工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CAPP系统发展的初期,其主要目标是工艺设计的自动化,并没考虑对工艺设计的结果进行管理,因此,并没有形成对工艺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在第二类CAPP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工艺管理问题,CAPP工具系统在通用沙队、实用性用和商品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当时人们己经认识到CAPP工具系统应将企业的工艺资源管理起来,也推出了相关的CAPP系统,但其中大多数为基于AutoCAD的工艺卡片填写工具系统。这类系统片面强调了工艺设计的“所见即所得”,既完全地以文档为核心,忽视了工艺知识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性,难以保证工艺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和进行工艺信息集成。有些商品化的CAPP系统中也强调了工艺知识的重要性,但仍以文档为核心组织数据,数据提取比较困难[3]。

3结 语

工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支撑企业的经营活动,现代企业工艺管理更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载体,使企业工艺管理工作的流程和层次关系更加清晰,更能充分实现工艺信息的共享、比较和借用,实现新工艺的三维动态仿真验证,以提升工艺产品质量,促进企业整体工艺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4]。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当前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经济形势、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全面提升工艺管理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如何尝试探索科学合理的工艺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包含流程管理、监督检查、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工艺管理新体系,细化完善包含管理成果、技术成果、经济效益、人才培养等方面指标的评价机制,提升企业工艺水平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工艺管理提升工作应该着重思考的内容[5]。 参考文献

[1]吴兴君. 工艺管理的内容, 方法和作用[J]. 广东化工, 2011, 38(7): 250-251.

[2]张斐朗. 浅谈工艺管理如何适应企业的发展[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 5: 013.

[3]贾芜青, 杨志刚, 马自勤. 工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7: 125.

[4]郭新. 谈企业工艺管理重要性[J]. 科技与企业, 2012 (1): 13-13.

[5]贾鹏, 施豪亮, 杨燕, 等. 试论企业工艺管理提升[J]. 商场现代化, 2013 (6): 72-73.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2426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