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政论文左传

毕业论文 时间:2020-09-21

【www.myl5520.com--毕业论文】

参考选题...
篇一:政论文左传

安徽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部分

1.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

2.“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考察 3.“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

4.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5.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 6.“才”与“就” 7.**网络语言的考察与分析 8.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 9.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 10.现代汉语打造新词的几种手段 11.汉字笔顺作用初探 12.《论语》代词研究 13.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4.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疑问句 15.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 16.毛泽东诗词夸张辞格探析

17.情景喜剧的语言艺术——从《我爱我家》谈起 18.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词语运用特色 19.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

20.X地方言特点研究(可侧重词汇、语法方面) 21.X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研究 22.当代社会顺口溜研究

二、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 2.浅探治水神话的蕴含 3.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4.《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5.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6.《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7.《离骚》神话研究 8.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浅析 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0.《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11.《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2.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 15.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16.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 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8.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20.《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 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

22.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 29.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

30.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31.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 32.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 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

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37.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38.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39.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40.《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 41.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4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 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6.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

47.《诗经》农事诗的历史价值分析 48.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 49.《庄子》寓言思想意义浅析 50.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51.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52.从《秋兴八首》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53.“清空骚雅”、“幽韵冷香”——论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54.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时代意义 55.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 56.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57.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58..王维和李白山水诗思想内蕴的比较 59.论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诗歌艺术特色 60.从高适边塞诗看盛唐气象 61.论唐代女诗人李冶诗的艺术特色 62.论李商隐诗的佛学意趣 63.论李贺诗的怪诞

64.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

65.试析想象力在李贺和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同与异 66.浅论传奇《紫钗记》对小说《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67.论霍小玉形象的塑造 68.论白行简词的艺术特色 69.论“风尘三侠”形象的道德内涵 70.论杜牧史论诗的人文意识 71.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论苏洵散文的艺术特色 74.论苏轼散文中的“超然” 75.论苏轼词中的“梦”

76.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77.论苏轼黄州词的精神境界 78.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 79.简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 80.论辛弃疾词风的产生 81.论李清照诗的思想性 82.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视角 83.论李清照词中的“愁” 84.论皮日休小品文的政治意义 85.论张元干对佛道思想的汲取 86.论王安石咏史诗的翻新与讽喻 87.论张孝祥词的美学特征 88.论张孝祥诗词中的爱国精神 89.论李煜词的“真”

90.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 91.比较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 92.从黄庭坚诗的创作看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

9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94.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 95.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96.论柳永词中的赋法 97.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 98.论王安石的词学主张

99.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 100.浅析唐传奇中的“进士——妓女”母题 101.唐传奇命名浅议

102.浅析《李娃传》的情节艺术

103.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104.试析唐传奇《离魂记》的情节艺术 105.从《枕中记》看沈既济用世出世的矛盾思想 106.从《霍小玉传》看唐代的婚姻门阀制度 107.从唐传奇看科举制度下的士风 108.《汉宫秋》主题辨析

109.浅析元杂剧《救风尘》的喜剧色彩 110.从关汉卿的《蝴蝶梦》看元代的家庭伦理观 111.试论乔吉杂剧的思想性

112.从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看其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113.试析《赵氏孤儿》的戏剧结构 114.《赵氏孤儿》戏剧冲突浅析 115.崔莺莺、李千金人物形象之比较

116.礼教的叛逆 人性的复归——从白行简《李娃传》到石君宝《曲江池》的嬗变思考 117.浅析元杂剧中李逵形象

118.从《张协状元》看南戏的初始形态 119.《琵琶记》主题探微 120.汪道昆《大雅堂杂剧》研究 121.浅析《雷峰塔》传奇的悲剧冲突

122.浅析孟称舜爱情剧的艺术特色——以《桃花人

面》为例

123.试论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的艺术成就 124.从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看清代传奇艺术的道德化倾向

125.试析李渔《笠翁十种曲》的喜剧色彩 126.《长生殿》现代精神解读 127.试析《错斩崔宁》的叙事艺术

128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家庭女性形象之比较

129.奇才 狂士 诤臣——论《三国演义》中庞统形象审美特色

130.由徐庶与姜维的去留论《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 131.《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 132.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

133.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

134.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5.《水浒传》谶言初探

136.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 137.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 138.《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文化审视 139.从武松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140.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析《西游记》中沙僧形象

141.反叛反讽反衬——简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142.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143.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

144.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明代白话小说的时代内容

145.试论“二拍”中的徽商形象

146.试析《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的现实意义 147.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148.试论《儒林外史》中的腐儒形象

149.试析《儒林外史》呈现的科举活动与科举观 150.试论《儒林外史》中“科举功名”边缘的女性形象

151.论吴趼人小说的新闻体特征――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

152.试论《镜花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153.浅析徐渭小品文的个性化特征

154.浅析袁宏道《解脱集》中散文的艺术特色 155.试论袁中道山水游记散文的审美价值 156.浅析陈继儒序跋小品的艺术特色 157.张岱《陶庵梦忆》美学精神阐释

158.论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的艺术价值 159.试论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2.探析鲁迅《呐喊》《彷徨》中的疾病人物意象 3.论鲁迅小说中的“回乡”模式

4.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5.从阿Q的结局看鲁迅眼中的辛亥革命 6.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7.论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8.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9.以《子夜》为例分析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特点 10.追溯沈从文泛神论的思想源头 11.试论《二马》中的“陌生化”技巧 12.试论老舍抗战题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13.以巴金小说《家》为例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

家族

14.论巴金《家》中的“多余人”形象

15.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老舍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

16.试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17.论《雷雨》的戏剧结构特征 18.《原野》中仇虎形象分析

19.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 20.从沈从文城乡小说对比中看其对人性的阐释 21.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22.浅谈巴金《随想录》的反思意识

23.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分析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24.穆旦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 25.论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女性视角

26.重大主题与诗意表达——论《荷花淀》的独特性 27.试析《荷花淀》中的冀中民俗文化意蕴 28.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 29.论梁斌《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30.从《王贵与李香香》论李季民歌体诗歌的特点 31.从《创业史》看“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模式

32.从《蒲柳人家》看刘绍棠小说的乡土风格 33.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 34.论“伤痕文学”的得与失

35.论高晓声对“国民性”的探索——以“陈奂生系列”为例

36.论《人生》中“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重意义 37.阎连科小说《年月日》的主题意蕴解读 38.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39.论《尘埃落定》中的“傻少爷”的语言特色

40.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41.冷热之间.尽显百态人生---试论池莉小说《烦恼人生》的新写实风格

42.论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 43.论贾平凹《废都》的文化意识 44.论北岛诗歌体现的悲剧英雄气质 45.论舒婷诗歌的审美特征 46.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47.论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民俗现象 48.月亮、女人、命运——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四、外国文学部分

1.试论《城堡》的异化主题

2.试论《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3.试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4.论《鼠疫》的荒谬感

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橡皮》中的“物化” 6.论《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7.论黑色幽默小说《洛丽塔》的杂糅手法 8.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9.二律背反:流亡者无法走出的困境---《河湾》的后殖民地主义读解

10.论《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 11.论堂吉诃德形象的二重性 12.论奥塞罗悲剧的成因和实质 13.论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廷宕

14.爱情描写的不同内涵――《罗米欧与朱丽叶》与《熙德》比较

15.论《唐璜》的讽刺艺术

16.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的复调结构 17.从《一日长于百年》看艾特玛托夫的"全球思维"

18.论《变形记》的“变形”艺术

19.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虚实对应的美学观 20.《飘》中的婚恋模式探析

政论文左传。

21.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22.从赛珍珠的《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23.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24.论《双城记》的艺术技巧

25.“在他人的注视下”:昆德拉《不朽》的存在论解读

26.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与客观时空 27.身体诉说与灵魂拯救:论大江健三郎小说《个人的体验》的叙事美学

28.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29.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30.论《追忆逝水年华》中的“回忆的诗学” 31.使徒和圣愚:日瓦戈形象原型的跨文化研究 32.论《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33.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34.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35.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36.论《嫉妒》中的“嫉妒”

37.不一与整一:《尤利西斯》的结构特征 38.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39.《喧哗与骚动》的“对位式结构”解码 40.“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

41.杜拉斯《情人》中体现出的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 42.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因考论

43.媚俗与激情----昆德拉小说的两个存在关键词 44.《项链》主题新认识

大学语文
篇二:政论文左传

大学语文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等各方面;《论语》是一部有关儒家的思想著作,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学术、等各面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而成。《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巧于设问,引人入彀,善用比喻排偶,气势浩然。“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政论文左传。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经典,共33篇,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如逍遥游 养生主 ,外 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内7 外15 杂11)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修书》、《长书》、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书中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前后共239年,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对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难的言行记载尤为具体,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的史论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历来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凡二十一卷(篇),分为八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500年。相交《左传》,《国语》所记事事件大都不相连署,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左传》虽有解经(为《春秋》作注解)性质,但大体上可认定为为中国史学史

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由年代、先后时间顺序)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棹公四年(前464)止,较详细记载这250年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战争),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左传》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它记叙线索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描写战争往往重视交代其前因后果而揭示而揭示胜负的必然性。在叙事过程中,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入揭示。上述特点,对于后来的史书与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传》突出成就长于记事,艺术成就善于写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意象之祖,意象指主观自然与自然客观事物的结合),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语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

《鲁颂》、《商颂》,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在内容上,《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重在反映并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交叉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得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年后的历史,是我国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的先河、以时间)全书130篇: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通知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社会中下层被压迫者和反抗者则寄予一定同情。由于他在记叙历史人物时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再加上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书中的人物往往写的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在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它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散文一座丰碑,给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周邦彦清真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欧阳修六一居士 秦观淮海居士

张孝祥于湖居士 李白青莲居士

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宋初浮艳文风,倡导效法韩愈,在散文、诗、词、评论诸方面很有成就,尤以散文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推崇儒学(思想上),排斥佛老,(政治上)反对潘镇割据崇,尚秦汉散文,(文

学上)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倡导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家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袁宏道深受李贽(李卓吾的童心说)的影响,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主张为文须“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享盛名,世称“三袁”。是晚明“公安派”的领袖。公安今属湖北。《徐文长传》艺术特色以情贯注和以事传人。

方苞(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其为文,提倡“义法“,推崇《左传》、《史记》及唐宋八大家。其弟子刘大魁、再传弟子姚鼐,皆桐城人,桐城后学多受其影响,形成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望溪被视为桐城派的创始人。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叙、碑、传之属,具有“言有序、言有物”、严谨而雅洁的风格特色。有《方望溪先生集》。

白居易,字乐天(“乐知天命”乐于自然、了解世界规律——接受了现实、才能了解现实),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下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的批判。诗歌创作,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民而作。在艺术上,其诗以平易通晓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3000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他的《长恨歌》被人誉为“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之才力,未易到也!”。被后人奉为古代长篇歌行中得绝唱。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依靠神宗,实行新法,遭到保守派反对,成效不大。在变法与反变法中,他两次出任宰相,两次被迫辞职。晚年退居江宁。王安石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的散文以见识高超、议论犀利、逻辑谨严、笔力雄健著称。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实用为本”。有《临川先生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词论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以1126年靖康之变为界,前期多为闺情相思,后期大多抒写个人身世的哀痛和河山破碎的感慨。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词》,以散俟。有《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早)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 张若虚(初唐诗人)的《春江风月夜》(乐府旧题)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得诗,顶峰上的顶峰。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被后人(读者)奉为婉约派的正宗。(诗)与黄庭坚并称为“秦七黄九”,苏门四学士中最得意门生。

北宋词人周邦彦(北宋继柳永、苏轼后的一位重要词人)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创始人),对南宋和后世词坛影响较大,更为南宋词坛坛主,被认为是婉约派的集大

成者。作品在婉约词人中(专业人士)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冠之家”或“词中老杜”。

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学苏轼的词又兼融李白诗的浪漫精神。其词多以抗金恢复为主旨,气势豪迈,淋痛快,上继东坡,下开稼轩,在南宋词坛影响较大。

成语“江郎才尽”力的“江郎”指的是江淹。

被谢灵运称为“才高八斗”的作家是曹植。

《秋水》中得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

先秦时强烈批判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和虚伪的本质)黑暗现实的人是庄子。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补为。

在欧阳修的领导下,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共同形成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又一全盛时期,此六人连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

顾炎武学者尊位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著作有《日知录》(心学)、《音学五书》和亭林诗集》,是清代音韵学的开山之祖。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反对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唯心主义的玄学,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经世致用),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开一代风气。

曾国潘,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代著名学者、大臣。创办湘军,长期与太平军作战,被誉为大清帝国的“中兴名臣”,死后谥“文正”。有“曾文正公权集》。“虚心涵泳(做学问要静下来、去品味文章),切己体察(结合自身经历、经验、阅历去理解学问)”。《字谕纪泽儿》谈论为人治学的两封书信,给他儿子的。

鲁迅,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主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坟》

韩愈文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成就相当,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内容殷实,气势壮盛,词峰俊利,语言练达,影响深远;其诗开中唐尚奇一派,与孟郊并称“韩孟”(诗歌)。《张忠丞传后叙》本文的最大艺术特色议论与叙事

紧密结合。

方苞、刘大魁和姚鼐是桐城派的三个代表作家,被称为“桐城三祖”。方苞为桐城创始人,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左忠毅公逸事》

巴金,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1927到1928年旅居巴黎,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处女作《灭亡》。回国后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散文集《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多哥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五卷本的《随想录》,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巴金文集》十四卷。

余光中,中国当代学者、作家、诗人、翻译家,福建永县人。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分水岭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以及隔水呼渡》。从时空不断变化和转移,让读者仿佛在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里体会一个游子思乡心情和性情的作品是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张洁,祖籍辽宁抚顺,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

史铁生,当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自言自语》。

萧伯纳,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以音乐评论而步入文坛。他的喜剧作品《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等,无论是在语言的幽默上,在艺术的表现力以及创新精神上,或者是戏剧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深刻性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贝多芬的百年祭》是一篇优秀的人物评论和音乐评论。萧伯纳除了写作戏剧和小说以外,还从事音乐和美术的批评工作。

斯蒂潘〃茨威格,奥地利作家,在小说、传记、诗歌、翻译等方面都有超群脱俗的建树,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小说和传记。他的小说如《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作品如《巴尔扎克》、《玛丽〃安东尼特传》、《昨日的世界》都是不朽的名篇佳作。茨威格的典型风格是善于渲染。《世间最美的坟墓》

张若虚、张旭、包融、贺知章合称“吴中四士”(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

国学强调人品和学问的一体化
篇三:政论文左传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人

一、中国文学

国学强调人品和学问的一体化,学习国学有助于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提高。当我们拿起典籍与圣人为友时,如入芝兰之室,让人感受到清新儒雅;当我们领略圣朝古风,如穿越时空时,享受的是怡然自得,修生养性;当我们说文解字,古训新诂时,领悟的是先哲的智慧与谆谆教诲。历史犹如一堆灰烬,当我们把手伸进这堆灰烬里,还能触摸到她的余温,温暖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国学不正是如此吗。国学有着深厚的积淀,现在提到的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楚辞汉赋,六朝马并(马字旁加个并字)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博大精深,瀚如烟海。

先秦古记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左传》《国语》《战国策》,后者如《论语》《墨子》《孟子》。这一时期,百家竟作,九流并起。在历史散文中,此时期的文章多以春秋笔法,左传义法叙事,并被后世推之为文之准绳。其中《左传》更是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极大。左传发展了编年体,被称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在文学方面《左传》也有极高的价值,文章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造诣颇高。

诸子散文则包含了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是先哲的精髓,给了我们众多哲学上的思想。在诸子散文中,《论语》居于首位,儒家学说影响深远,是后世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他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于丹说,论语带给我们的永远是最朴素的道理。读论语,对于今天的人任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汉雄风

秦代国祚较短,因此文学上成就不高,且秦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焚书坑儒,先秦时代的文书典籍几全遭毁灭。“秦世不文,颇有杂赋”,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李斯等人所著歌颂始皇功德的文辞,但文学价值不高。因而主要是两汉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两汉历时400余年,国家统一强盛,所以汉代文学带有明显的大一统的色彩,先秦文学中那种明显的地域差别消失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更块的速度互相融合。

在汉文化中,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武帝确立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并建立制度和机构,培养选拔通经之士,使经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研究而成为政治运作的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提倡经学,儒家的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信奉的思想,这对于改良社会政治、维系社会的稳定乃至形成全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两汉在文学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地位。它上接先秦,下启魏晋,创作出了众多不朽的著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是汉代以散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淮南王刘安门下,有号为“八公”的文人,梁孝王刘武门下聚集了枚乘、邹阳、严忌、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汉武帝、汉宣帝的宫廷里更是文人云集,东方朔、枚皋、司马相如、严助、王褒、刘向、张子侨、华龙等作家都先后受到任用。这些文人在一起交流切磋,促进了创作的繁荣。作品有《子虚赋》《长门赋》等,在诗歌领域,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写实传统,汉乐府诗体成为诗

歌一个重要形式,五言诗在此时也渐渐发展起来。汉文学较先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六朝兴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治分裂,史官失其守,非史职文人可以自由撰史,而古文史相通,修史作文密切,史传文学同一般文学特别是散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六朝的史学做品受了《后汉书》的影响较大,也继承了《左传》和《史记》中善于叙事写人的风格。

在文学上前期为建安七子,三曹,诸葛,竹林七贤等,南朝的有谢灵运,陶渊明,萧统的文选,六朝文学形式多变,内容丰富,充满活力,出现诗、赋、小说等体裁。

三曹的文学中有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曹丕的《燕歌行》《清河作》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曹植的做品有《白马篇》《洛神赋》等。建安七子的作品以五言诗为主要,"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七子"也写了大量的小赋,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再散文上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这一时期还有嵇康、阮籍的作品,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代表作《广陵散》,《养生论》。阮籍是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和事实上的精神领袖,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西晋文学中,有著名的文学家如陆机、潘岳。流传了众多诗篇及作品如《长歌行》《拟古诗》《关中诗》《东郊诗》等。东晋文学中陶渊明影响和成就极大,他开辟了我国文学上山水田园诗派的先河,是东晋末期著名的散文家、辞赋家、文学家,作品多表现了归隐田园的生活,如《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2447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