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工作报告 时间:2020-09-19

【www.myl5520.com--工作报告】

御驾宫示范区教师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施整村推进 培育主导产业 让农民人居生活更有品位
篇一: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实施整村推进 培育主导产业 让农民

人居生活更有品位

——御驾宫示范区教师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如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摆在各级党政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学校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的改革成果,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暑期,我校成立社会实践调研队,分六个小组,对全区“三告别”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获得了详实的资料,现对本次社会实践调研做以下汇总报告。

一、科学规划“三告别”,实施整村推进成效显著。

我区位于永寿县城东部偏北9公里处,全乡总面积47.5平方公里。全乡有2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2321户,9382人,劳动力3720个。三岔河将全乡切割成东西两个塬区,银武高速公路及永马路穿境而过,林、草、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但处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属典型的渭北腰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群众大都居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砖木或土坯结构的房屋,一部分还居住在更年久失修的土窑洞中,居住条件存在着极其危险的安全隐患,且村容不整,饮水、行路、上学、就医等难题比较突出,严重的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鉴于此,区委政府着眼长远,科学规划“三告别”工程,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村一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推进,限时实施。针对独居特困户搬迁难的问题村区干部研究对策,加大补助力度,使特困人口住房有保障。截至2011年6月底,整村搬迁9个,累计搬迁930户,合计人口6500人,建筑总面积111160㎡,农户投入资金744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000多万元,农民信用贷款资金约18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固室、师家埝、营里、九龙咀、张家塬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真正

起到了“建一村,亮一村,建一片,亮一片”的示范引领效应,有效加快了御驾宫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跟进,让农民居住生活更有品位。

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向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区党政部门始终坚持用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尽力做好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建设村委会活动阵地、村医务室、文体活动场所,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尽力使新农村水、电、路畅通。至目前,全区15个行政村中,拥有村委会活动阵地14个,村医务室12个,极大的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准。在“三告别”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区党委政府不但推动农民居住硬件建设上的台阶,而且特别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民居住生活更有品位。绿化美化使新农村掩映在花草树木之中,人居坏境更加和谐,一面面文化墙、一尊尊村雕更加凸显新农村的文化底蕴,村村必有的文体活动场所,让农民群众像城里人一样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场地,十年大发展,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农民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果。

三、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也改变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政府扶持“输血”式扶贫增强了农民自我“造血”脱贫的积极性,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路子也更加广阔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自始自终着眼于群众的长远脱贫增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成了“三告别”后农村工作的关键和核心。

主导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近年来,区委班子始终致力于培育各村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粮食做大、果业做优、畜牧业做强、劳务做专的思路,大力发展粮、果、畜、劳四大主导产业,尤其根据全区山地面积广的特点,在人均1亩果园的基础上,大力营建上万亩核桃示范园,扩大杂果种植面积,多渠道增产增收。积极倡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积极招商引资, 引进御奉牧业公司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一个,现已建立畜牧园区4个,全乡养殖大户600户,现全乡牛存栏3520头、猪存栏12700头、羊存栏14600只、鸡存栏3.3万只。在果畜产业的示

范劳动下,手织布、景泰兰、中药材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也被扶持涌现,初步培养形成寨子景泰蓝、西庄肉牛、营里西瓜、御西生猪等4个“一村一品”产业,注册成立了寨子村农景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许家村苹果协会、营里村西瓜协会等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显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内抓农业产业,外抓劳务输出。在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政府还不断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瞄准市场强化技能培训,使外出打工人员的技能更专业、收入更丰厚。目前,全区常年劳务输出700多人次,年创收入500多万元。

四、实施资源整合,教育奠基未来。

广大农民群众人居、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对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了。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各级党政部门统筹规划、本着均衡教育发展,整合教育资源的原则,对农村学校进行布点调整。2010年9月,御驾宫中学与乡中心校合并为御驾宫九年制学校,撤并村小学8个,调整为5个村小。借助灾后重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集中财力建设御驾宫九年制学校教学楼1栋,师生公富楼2栋,行政办公楼2栋,校园基础配套设施正逐步建设到位,张家塬完小建成教学楼1栋,师生宿舍平房15间,其它村小撤点并校工作进展顺利。随着校园硬件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区学校不断强化学校管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自2006年以来,御驾宫中学教学质量令人瞩目,中考考评连续6年稳居全县第一名,获得单科(项)教学评估20个全县第一名,为全县教育树立了榜样,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深受群众的好评。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教育奠基国家未来,作为学校,我们将一如既往立足本职,为创建教育强区而努力奋斗。

五、对我区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

借国家惠农政策的东风,我区抢抓机遇,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县前列,涌现出了固室、寨子、营里、张家塬、滚村等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区校舍建设、教育质量得到了全

面的提升,全区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1、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建设方式,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使“三告别”工程按期完成任务。

2、新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跟进,扩大了新农村建设成果。

3、村级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居住生活的品位。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4、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的培育使新农村建设、农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了群众对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六、对我区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议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1、加强“三告别”工程后续部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获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2、进一步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努力使农民增收致富。

3、加强新生代农民教育培训,使新生代农民掌握一技之长,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治理相结合,创造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新农村。

5、加强村级文化、医疗建设,使农民活得更有品位。

6、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方法,齐心协力,为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御驾宫九年制学校

2011年9月6日

土窑洞造型艺术概述
篇二: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土窑洞造型艺术概述

桀傲不训的黄河,横亘浑厚的黄土高原。在这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生存着一支勤劳而勇敢的民族——犬戎的后代。他们世世代代栖息在黄土窑洞中,经历着大自然的剥浊和人类自身矛盾所造成的劫难。他们在这厚土上奋进着、创业着。独特的土窑洞艺术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诞生并且繁衍了起来。她就是陕北民间艺术,我只所以称之为土窑洞艺术,就是因为她从民间而来,从土窑洞而来,土窑洞是他们栖身之处,是很有代表性的。因而,就叫土窑洞艺术。 陕北长大的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许多民间艺术方面的东西,身着绣了花的兜肚,脚穿老虎鞋,头枕老虎枕头,连栓我的也是石狮子。寒食吃的“燕燕”,八月十五的“枣串串”;过年时贴的窗花,看的秧歌,平时听的信天游,哪里没有民间艺术?象我居住的土窑洞一样,时时伴着我。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母体艺术,是大众化的艺术,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气质的艺术物化。土窑洞艺术同样也是具有大众性、多样性。和上面所说的传统一样,在黄土地上随处可见。土窑洞艺术总类繁多,包括有:石刻、木雕、剪纸、刺绣、布堆花、面花、壁画等美术方面的东西,也包括秧歌、

说书、拉谈、转九曲、说诗油、民歌、信天游等音乐方面的艺术形式。这里仅就美术方面的艺术形式略谈一点。土窑洞艺术丰富多彩而又广为传播,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民间艺术是协调着特定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与人类生存、生理情感之间联系的艺术形式。作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土窑洞艺术是同样的肩负着自己的重担,继承和延续着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应该使土窑洞艺术随着社会的反之而发展,使土窑洞艺术更为琳琅满目。

一 石 刻

1. 汉画像石

首先要说说陕北出土的在陶器和青铜器,它于石刻艺术有必然的联系。比如:商中晚期的龟纹鱼盘、商晚期的蛇首匕、蛇头剑。陶器中的碚、斛、鼎等多种器皿,其背有图案,而且多为龟纹、鱼纹、蛇纹等。图形简单,但有一顶的形体,规矩。到秦统一后,其所用器皿繁盛起来,图案也变得复杂了起来,此后就出现了简单的画像石,有许多和器皿上图案相似,但还没有形成汉画像石的规模。人们知识把所喜爱的和代表性的图形刻在石块上,砌在建筑物上。到东汉时汉画像石繁盛了起来。

陕北出土了许多东汉时的墓画像石,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娱乐百戏,还有许多表现战斗的场面。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为了生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画像石题材特别丰富:

① 现实生活:建筑、宴饮、官吏、车骑出行、田猎、舞乐百戏、搏击格斗等。

② 历史故事:狗咬赵盾、孙子六博、老者鸠仗,二桃杀三士等。

③ 远古神话:曦和之日、羿射十日、西王母、东王公、九尾狐和三足鸟、玉兔捣药、风伯、凤衔玉书、女娃补天等。

④ 祥瑞辟邪:四灵、嘉禾、乘龙、驾虎、羽人乘龙降蔽蔽、龙凤朝阳、鸠与巨灵、铺首衔环、强梁等。 ⑤ 珍禽异兽:鸿、麟、朱寰等。

有代表意义的祥瑞辟邪之物在剪纸中也时常出现。 舞蹈艺术在汉代画像石中也有较多的反映:踢场子、地游子、蛮婆、蛮汉、跑旱船等。形象逼真,图纹清晰,构图丰满而有节奏。

在画像石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画像砖,画像石厥等。所谓汉瓦中就有大量的画像砖,仅瓦就有几十种,文字形、虎纹形、龙纹形、鱼纹形、宝葫芦形等。

2. 石雕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在人类创造工具的起初,就可以说有了石雕,当然那时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大制石器,并不是真正的艺术石雕,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最原始的石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失掉也发展了起来。在陕北,石雕到处都有,大都是随意雕刻而成,也有精雕细刻的。比如,大门上的石狮子、石鼓、兽头等。坟墓前的石碑,祭奠用的饭桌等。墙头上的石狮、石虎、麒麟等。从孩子起就整天和石雕打交道。小时侯拴自己的石虎、石狮,一为拴着安全大人好去干活,二是辟邪。以后看到的石锅台、石梁仓、石磨、石碾子、碌碡等,只要稍能办到的都要雕刻一番,有时候我在想,这些使用的东西,只要能用,即可,雕刻一番,不知要多废多少心事与时间,陕北人的爱美,苦中寻乐,在此可见一斑。上面雕琢的多是祝福、辟邪、福寿、吉庆等喜庆图案。就连碾子、磨也被称做青龙、白虎。 到现在石刻更为精巧,比如绥德的千狮桥、天下第一牌楼,桥上就有狮子一千多个,情态各异,动态逗人;天下第一牌楼更是匠心独运,各个部件的组合巧妙绝伦,所有地方没用一丝水泥等材料,全是石头。正体现了“江南出宰相,陕北出石匠”这句常话。绥德石雕远销欧、美、日本等国。

二 木雕

既有石刻,自然也就少不了有木雕。由于窑洞建筑的特殊性,必须在窑洞的入口处按上拱型的木门窗,因为冬天的寒冷,门和窗户在冬天是双层的,叫护门、护窗,这护门、护窗就讲究了些,上面雕上各种人物、花鸟、动物什么的。其实,就门窗本身的窗格形状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蛇抱九颗蛋、蛇盘兔、纽丝格、陆格、寿字格、铰子格等。上面都有木雕装饰,刻有多种图案。除门窗之外,陕北的家具摆设,主要是叫门箱、顶箱的,这门箱、顶箱上总是要装上护板,和护门一样要雕刻上图案。式样别具一格。

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陕北木雕方法也很多,有圆雕、浮雕、镂空雕、彩木镶嵌雕和阴雕等。

布局方式有:平面纹样与立体雕饰布局的结合,从立体空间处理片面布局;立体纹样与配景纹样组合;配景分组与几组传统植物纹样的安置;花鸟的组合与加大空间;禽鸟多作偶数,成对布局。

陕北木雕中寺庙的房梁、屋椽的雕刻最为精彩,往往与该庙的主题互成相映。在色彩上最为绚丽,是陕北木雕的代表。木雕艺术自古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商朝王室的“六工„中就有木工,古代木工是兼雕刻的。因而在创作上与寺庙相附的同时,又有随意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艺人们可以在任何体积和形状的木物件上

三年三大步告别土窑洞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篇三: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三年三大步 告别土窑洞

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中共旬邑县委

旬邑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旬邑县位于咸阳市北部,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0镇4乡187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人。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扶贫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把实施“三告别”工程作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超前谋划,强力推进。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2.9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6000万元,新建民宅5416户、45.9万平方米,搬迁土窑洞居住群众181个村、22216人,基本实现了告别土窑洞目标。

一、树立民本意识,科学决策部署

旬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群众经济基础较差。近年来,虽然通过移民搬迁、易地安置、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但是,由于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绝大多数贫困群众仍然居住在土窑洞和地坑院中。2007年底,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的决策,提出了“三年三大步,告别土窑洞”的目标,明确了“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群众自愿、逐年搬迁”的工作思路。从2008

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左右,采用移民搬迁“5+1”等扶持政策,在全市率先实施告别土窑洞工程。

二、规范程序标准,加快搬迁步伐

在推进“三告别”工作进程中,我县制订了《旬邑县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实施方案》,保证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一是严格审核,确定对象。对全县居住在土窑洞中的群众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对符合搬迁条件的5400多户群众造册登记,建立档案。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张榜公示、村上初审、乡镇审核、县上审批”的程序,严格确定搬迁对象,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二是区别对待,分类搬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群众经济情况,把搬迁群众分为“一般户、特困户、残疾户和鳏寡孤独”四种类型,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对经济基础较好的一般户,坚持规划设计、用地调整、户型标准“三统一”,采取集中搬迁的形式向新农村、中心村靠拢,享受“5+1”政策补助;对特困户,按照每户2万元的标准补助;对残疾户,按照每户3万元标准实施“交钥匙”工程;对鳏寡孤独群众,在县中心敬老院集中安置,保证了搬迁工程不剩一户、不漏一人。三是加快进度,确保质量。坚持超前谋划,每年年底就着手制订来年搬迁计划,落实搬迁户,通过“惠农卡”或“一折通”兑付补助资金,确保搬迁工程及进开工建设,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入住”。同时,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严把进料关口,加强施工监管,确

保了工程质量。四是强化配套,完善设施。着眼优化搬迁村人居环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共硬化搬迁村道路113公里,铺设饮水管道136公里,架设低压线路63公里,修建休闲广场29处,新建卫生室28个。同时,对搬迁后的土窑洞和旧庄基及时复垦整理,新增耕地4376亩。目前,全县已建成了土桥镇镇头村、丈八寺镇柳峪村、排厦乡大槐树村、湫坡头镇椒村等36个土窑洞搬迁新村。

三、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致富

为了使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快致富”,我县在抓好群众建房工程和搬迁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搬迁村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干部帮扶等措施,帮助群众发展苹果、生猪养殖、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农家乐旅游、马栏土豆、底庙大葱等地方品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年来,累计为搬迁村群众投入信贷扶贫资金1260万元,发展养殖专业户860户。2009年底,全县土窑洞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1980元,较搬迁前增加370元。

四、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投入到位

实施 “三告别”,资金是关键。对此,我们采取“财政补一点、群众筹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通盘考虑搬迁村民宅和水、电、路、校、广播、电视、通讯等建设需要,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类资金,集中向搬迁村群众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应。三年来,县

财政列支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进行补助;搬迁群众充分发挥投资主体作用,累计投入1.57亿元,建设民宅;捆绑使用水、电、路等项目资金3290万元,整合移民搬迁、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灾后重建项目资金3500万元,社会各界帮扶资金680万元,集中投向搬迁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工程建设需要。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和部门领导包村责任制,对搬迁户实行挂牌管理,跟踪服务,产业帮扶,实现了“搬迁一户、致富一户”。坚持把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半年讲评、年终评比,形成了抓工作、促落实的强大合力。

通过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三年多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保障民生是根本。居住问题始终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也是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住房问题入手,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因而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发展产业是基础。脱贫致富是实施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的最终目标。近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搬迁建设,一手抓苹果、畜牧等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保证了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

整合资金是关键。实施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证。工作中,我们探索出了“四个一点”筹资模式,保证了建设需要。特别是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了群众搬迁积极性,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力支撑。

强化领导是保障。只有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保证,才能形成抓落实的合力。我们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了工作力量,落实了各方责任,形成了上下齐抓、全县参与的工作格局,保证了“三告别”工程顺利实施。

总之,我们在“三告别”工程实施上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确保年内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告别土窑洞目标。

关于年土窑洞搬迁工作情况的汇报
篇四:关于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调查报告

关于2008年土窑洞搬迁工作情况的汇报

县扶贫办:

根据县上土窑洞搬迁工作安排,年初我乡对全乡16个自然村居住在土窑洞的群众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摸底,全乡共有350户,1373口人居住在土窑洞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党委会,乡村干部会进行了精心安排部署,广泛宣传群众进行搬迁工作。今年我乡计划搬迁111户,分布在全乡12个自然村。目前落实105户,已建成89户,正建16户,未建6户正在动员备料,做好前期施工准备,南头、上堡两村进行了集中搬迁,其余10个村分散搬迁。

在土窑洞搬迁工作中,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乡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包片领导任副组长,乡村干部为成员的土窑洞搬迁领导小组,级级落实责任,压实担子,每月对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完成情况在乡村干部大会上通报,完成好的村介绍经验,差的村进行自我剖析找差距。

2、广泛宣传动员,严把工程质量。乡政府通过召开乡

村干部大会,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村上用广播宣传,多次安排协调,村干部积极主动上门动员解决群众实际。

3、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坚持标准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各村依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庄基地的审批,严格按照土窑洞群众搬迁的标准实施建设。

4、强化督促检查,加快工程进度。乡上抽调专人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督促,加快施工进度,包片领导及时掌握分管村的进展情况,每周向党委会作专题汇报,解决搬迁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土窑洞搬迁工作存在问题:

1、居住在土窑洞中群众大部分是低收入家庭,年迈人口多,资金缺口大,体弱多病,给搬迁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由于果园面积集中,庄基地划拨困难,果树赔偿价格过高,整体搬迁难度较大。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2404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