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邀请函简笔画

策划书 时间:2020-06-03

【www.myl5520.com--策划书】

活动策划案模板
篇一:邀请函简笔画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静萱书画社

2012年11月8日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首届“传承国粹”书画大赛

一、活动主题:

“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书画国粹”

二、活动背景:

书画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流传至今已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它以渐渐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即将消失在大多数人的视线里,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之精髓,为了丰富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了拯救徘徊在“文化边缘”的书画艺术,让静萱书画社发挥自己的特色,弘扬中华书法文化,更为了展示书法的魅力,特举办此次科院书画交流活动。

三、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同时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大家秀出自我,超越自我,书写人生,画出智慧,将祖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让有才之人脱颖而出,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尽情释放自我的魅力,让大学生活变的多姿。

四、活动时间:

报名时间:2012年11月24日至11月25日

初赛时间:2012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12:00-14:00

决赛时间:2012年12月11日

五、活动对象: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全体师生

六、活动地点:

主要地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河东校区

报名地点:食堂对面

初赛收取作品地点:主教107

七、大赛相关事项:

(一)、活动内容

1.活动前期

1.1.宣传工作阶段

时间安排:11月21日—11月25日

1.1.1.宣传方式:

①海报宣传:在寝室楼道、门口及食堂等显眼的地方粘贴相关海报,同时在一些路口悬挂宣传横幅;(在7栋内、9栋旁、主教楼一楼的宣传栏粘贴贴海报传) ②通过宣传部门:通过各个学院的宣传部门,将本次大赛的活动消息传达到各个班级,并发放报名表,由各班宣传委员组织同学参加;

③网上宣传:将本次大赛的消息发布到校学生会网站;

④广播宣传:联系广播台,播报本次书画大赛内容。

⑤口头传达:委托学生会及各种学生组织向各系各班宣传。

⑥横幅宣传:共1条,于X日报名前挂在行后门道路旁,由X负责悬挂和收回。 ⑦现场设点:11月24日—11月25日 X组将在食堂对面设立投稿咨询点,供广大学生报名、咨询。

1.2.报名阶段:

报名时间:11月24日—11月25日

报名地点:食堂对面

报名方式:1、在食堂门口摆桌设专门的报名点进行报名(食堂对面),并分发参赛表(见附件二)。也可以电话报名。

2、印制报名表发放各系各班进行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2011年11月25日下午18点

1.3筹备阶段:

1、各种相关物品的准备:决赛纸墨由本部提供,笔具参赛选手自备。桌子凳子由本部在2011年11月X日之前申请借取。

2、海报展板的制作:由X组负责海报和展板的内容,于21号晚交到负责人黎海霞处。海报和展板于X号晚由X组制作。22号早上进行挂出。其中海报内容包括活动通知一份,活动宣传展板一份。

3、通知、策划书、邀请函、报名表等活动所需要文件的制作由策划组负责,在 2011年11月25日之前完成并上交。

4、场地的申请由策划组完成,并在2011年11月25日之间提交申请。

5、主持人的选定:

(1)原则上优先考虑本部成员,主持稿由选定的主持人拟定。

(2)主持人在2011年11月24日之前选定,并进行彩排。

6、工作任务的分配:由本次活动负责人和策划组负责人全面考虑活动期间所需工作之后进行分配,并拟定详细的工作分配表,于筹备总结会议上进行布置。

7、评委的确定及邀请:邀请学院部分老教授及书法协会骨干,邀请函内容于2011年11月28日之前完成制作。

8、嘉宾的确定及报名表的汇总及整理:嘉宾为各系辅导员及社联主席团成员。(报名表见附件三)

2.活动中期

1.初赛:

初赛不设置地点,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上交作品。初赛对象为全院师生。为了保证公平、公开、公正,请参赛者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相关资料写在作品的背面,如有写在正面的不予参赛。我们将通过初赛,选出优秀者参加决赛。作品于11月30日12:00—14:00主教107教室交参赛作品。(X组负责

收集)

初赛结果公示:我社将在12月3日13:00之前评选出进入现场书画大赛的选手,并给予公示,并以电话联系的方式通知参赛者本人。

2.决赛

决赛对象为:在初赛中成绩优异的参赛者。

决赛流程:

时间:12月11日14:00—17:00

地点:活动中心

1、决赛活动准备

(1)主持人的确定

(2)参赛选手通知与到场

(3)社团人员的工作安排与调配

(4)活动中心人员工作安排与调配

2、决赛场地准备(活动中心)

(1)比赛场地的布置,比赛座椅的摆放

(2)嘉宾席布置:桌椅摆设、纯净水的摆设

(3)观众席的布置

(4)后勤人员的分工

(5)比赛所需物品准备(笔墨纸砚及纸张)

3、决赛现场(内容安排)

比赛程序:

A、由相关工作人员维护好现场秩序

B、主持人宣布此次比赛的时间、规则、要求和评分标准

C、书法比赛开始(计时两个小时),绘画比赛由选手提前交附作品。

D、评委评分

E、比赛结束,评出获奖选手,并为选手颁奖

F、书法老师点评优秀作品

G、由主办单位代表总结本次活动

4、比赛结束(注意安全工作的细致化)

a、嘉宾安全离场。

b、参赛人员、观众安全离场。

c、有工作人员负责场地的清洁打扫。

3、活动后期:

1.邀请校园记者撰写新闻稿,在校报等媒介上宣传活动成果。

2.收集关于本次活动的所有资料,整理、存档。

3.将活动的图片与文字材料一并上传至校园网,在网络上进行宣传。

4.仔细收拾好作品,清理活动场地,写好活动总结。

(二)、作品要求:

1.作品内容积极健康,能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

2.软笔书法作品尺幅、字体不限,合乎章法,一般用宣纸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用A3、A4纸或书法专用纸书写,以上草书、篆书作品另附释文。

3.绘画作品形式不限,以国画为主,油画、素描、水彩亦可。

4.书画作品请交作品原稿,并用铅笔在作品背面注明姓名、学校、专业及联系方式。作品入选后统一装裱展出,其他形式作品需有简易装饰。 (三)、作品收集及保存:

时间:12月11日(决赛后)

地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活动中心办公室 方式:每份作品须附加一份作品介绍(见附件二)

1.为了便于作品的审评及保管,请各院系将征集的作品上交前按下列分类存放:书法软笔组/书法硬笔组/绘画组(简笔画、素描、漫画、国画、油画、水彩画) 2.作品评审工作完成后将作品按院系整理并存放。 3. 作品整理保存等工作由组委会指定人员负责。

4.因条件限制,所有投稿作品均不归还,请谅解。

活动联系人电话:黎海霞:13873305760

周梦雨:18684537114

王国相:15570793680

(四)、评奖阶段

1)评奖方式:

本次活动由活动组委会邀请艺社教学部资深书画老师及株洲市书画协会老师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确定奖项。

2)奖项设置:

书法类: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五名 优秀奖六名

绘画类: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五名 优秀奖六名

(注:以上获奖选手,学院均将颁发院级荣誉证书或奖金)

(五)、展出阶段

十岁成长仪式
篇二:邀请函简笔画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有爱相伴,快乐成长”

集体生日庆典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集体庆祝十岁生日的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到未来的责任。

2.通过活动增进亲情、友情,融合互助,和谐进步。

二、活动时间:5月20日

三、活动地点:大操场

四、参与人员:三年级全体师生、家长

五、活动准备

1.发《家长邀请函》:请家长配合好以下事项:每位家长为孩子准备一封生日祝贺信,表达父母对孩子生日的美好祝福与殷殷期望;请家长安排好活动当天的工作,准时出席;如有照相机或摄像机也可带来,记录美好的瞬间。(张维娜负责)。

2.会场布置:背景展板 学生作品展板。(邱美玲负责)

展牌内容: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简笔画、手工制作、感恩卡、作文(我的爸爸或妈妈)

3.蛋糕购买:每班准备好一个大蛋糕。(各班家长委员负责)

4.节目排演。(各班班主任负责)

六、人员安排

主持人培训:章利霞

课件、音效、照相:项冬 周娟

学生照片收集:各班班主任

学生入场组织与纪律维护:各班主任

家长入场签到:各搭班教师

点蜡烛、分蛋糕:各班班主任

七、活动流程及主持词

入场

1.家长入场,观看大道上的学生作品(六块展牌)(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简笔画、儿童画、感恩贺卡、写作)

2.学生分班级依次入场

第一篇章:感恩

1.主持人开场,宣布活动开始

2.三1班诗朗诵《永恒的妈妈》(亲自节目)

3.家长代表与自己的孩子牵手上台,读写给孩子的生日信。(三7班)

4.播放背景音乐《生日歌》,家长把信给孩子看。

5.随机采访2—3个学生说几句感言。

6.合唱《感恩的心》三(8)班 第二篇章:成长

7.三2、3、4、5、6、7班学生集体朗诵《我长大了》

8.古筝独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三(1)班

9.校级才艺献礼越剧、合唱。

第三篇章:庆生

10.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上台点燃生日蜡烛,全体教师、家长唱生日歌,全体学生许愿。

11.家长送上生日礼物

第四篇章:宣誓

12.全体学生宣誓

13.校长寄语

14.宣布活动结束,请家长在签名墙上留下祝愿。

十岁成长仪式主持稿 主持人:沈略 蒋婧怡 谢顾玮 秦曼洁

开篇:

主持人入场:敬爱的老师们、叔叔阿姨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蒋:十年前的某一天,妈妈在经受了一番艰辛之后,迎来了一个美丽天使的诞生。

沈:一声声的啼哭,好似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汇集成一支最动人的旋律。爸爸妈妈说那是他们听到的最美的音乐。

秦:昨晚甜甜的睡梦里,与9岁挥手道别,我听到了成长的“声音”。

谢:一觉醒来,我似乎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懂事了。

蒋:十岁,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谢:十岁,我们从懵懂走向博雅

秦: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为有了你们,我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谢:我爱老师、同学。因为有了你们,我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沈:“有爱相伴,快乐成长”——十岁成长仪式

齐:现——在——开——始——!

蒋:在这欢乐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向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今天生日会的的家长和嘉宾表示感谢!因为你们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日会锦上添花!(鼓掌)

第一篇章:感恩的心

谢: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阴雨时节,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清晨时分,一杯牛奶送来了她的关怀,琐碎之中,爱在荡漾,爱在澎湃。请欣赏三(1)班诗朗诵《永恒的妈妈》

1.三(1)班诗朗诵《永恒的妈妈》

秦:老师们的殷切希望,我们会牢记心头。父母的点滴关爱,我们会永驻心间。 此时此刻,我们的爸爸妈妈还有许许多多的心里话要对我们说,就让我们架起心灵之桥,共同来聆听一段母亲的深情祝福吧!有请杨黎昕同学与家长一起上台。

2.家长代表与自己的孩子牵手上台,读写给孩子的生日贺信。

蒋:感动的泪水在我们的眼眶里打转,一股股暖流在我们心中流淌。同学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的爸爸妈妈也给我们寄来了暖暖的祝福。请打开读一读,感受父母字里行间对我们殷切的期望和浓浓的爱意吧。

3.播放背景音乐,家长把信给孩子看。

4.随机采访2—3个学生说几句感言。

沈:十岁是灿烂人生的第一站,十岁,代表了3650个日日夜夜。3650个日日夜夜里,陪伴、关怀、教育我们的是家人和老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就让我们用最美的诗歌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吧!请听三(8)班的合唱《感恩的心》

5.合唱《感恩的心》

第二篇章:成长

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确,我们成长的过程,凝聚了父母多少心血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铭记心头。请大家跟我说:“爸爸,妈妈,我们真心感谢你们。”(齐说)

蒋:转眼我们已经10岁了,在这10年中,在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我们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不少本领呢!下面由2、3、4、5、6、7班的全体同学把一首《我长大了》献给亲爱的爸爸妈妈。大家欢迎!

6.三2、3、4、5、6、7班学生集体朗诵《我长大了》(集体呼应)

谢:感谢同学们的朗诵。接下来三1班的倪珂同学为我们带来古筝独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大家欢迎!

秦:同学们,学校也为我们这次集体生日精心准备了贺礼。掌声有请小百灵合唱团的同学们。

第三篇章:庆生邀请函简笔画。

秦:①下面有请戴校长和家长代表、同学代表一起上台为我们点燃生日蜡烛。

②让我们在这一刻默默地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请所有的爸爸妈妈们跟随着音乐为孩子唱一支生日歌。(播放生日歌)

③请家长为您的孩子送上生日的祝福和礼物。

谢: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呵护我们,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我爱同学,我爱我的家。下面有请三1班的许诗晗、赵诗韵和妈妈一起为我们献上《我爱我的家》,大家欢迎!

第四篇章:宣誓

蒋:今天我十岁了!10岁,我送自己一张白纸,我要用我的蜡笔,画满色彩斑斓的未来。

沈:10岁,我送自己一片雪地,我要在上面,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谢:10岁,我送自己一方空地,我要用我的真诚种下成功的果实。

秦:10岁,我送自己很多理想??

蒋:同学们,让我们为成长宣誓

沈:全体起立,请举起你们的右手,放在心脏的前面,感受有力的跳动,面对爱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嘉宾,让我们庄严宣誓。请大家跟着我说:(主持人领誓) 我

珍惜所有,勤奋有为。

不负生命,快乐成长。

以我激情,创造未来。

以我年少,意气昂扬。

9.(秦:)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校长为我们本次生日会致辞,大家欢迎。

(秦:)感谢唐校长的致辞。同学们,这次的成长仪式,学校不仅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还特地为每个班准备了美味的蛋糕,请各班班主任上台领取。

结束

蒋:十岁的梦是绿色的,它能给我带来无限的希望。

沈:十岁的梦是金色的,它能给我带来无尽的遐想。

秦:十岁的我们应该告别幼时的淘气、顽皮,做体贴父母,关心他人的小当家人。 谢:让我们记住这个特别的日子,记住这心情飞扬的时刻。

蒋:记住这一刻的感动和温暖

沈:记住这最美的爱

秦:再一次衷心祝愿我们大家——

合:生日快乐,幸福永远。

蒋:“有爱相伴,快乐成长”十岁成长仪式,到此结束!请各班有秩序退场,回到自己班级庆祝生日。

动词开发:实现语言与情感的相互“邀请”
篇三:邀请函简笔画

陆红兵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1)

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情感总是附着在语言之中,优秀的文本定是情感与语言的交融。然而,教学中却常常顾此失彼。只有实现情感与语言相互邀请的课堂才能抵及语文教学的核心。功能、表现、儿童等不同角度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可以动词开发为突破口,促进实现两者的相互“邀请”。教学中,让动词在情境、比较、创作等方面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在再现、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提升情感,让他们真正成为动词开发的主体。

关键词:动词 语言情感割裂“邀请”

一、两则案例折射出的普遍现象及引发的思考:警惕语言与情感的割裂

近日,参加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授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执教的两位青年教师不约而同地将课文第2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该段内容为: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这一段紧扣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运用两组比喻展开具体描绘,结构清楚、用词讲究。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案例1】

教师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引导交流“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不同的姿态”。随后,在黑板上画出几座山峰,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添上云雾。学生用粉笔在山头、半山、山谷等处画上几笔,云雾的不同位置被较为清晰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借助简笔画与学生逐一对照课文词语,理解文中的四个比喻句。最后,带领学生齐读课文。

【案例2】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让学生交流阅读后对庐山云雾的初步印象。学生或谈庐山云雾之美妙,或谈庐山云雾之神奇。教师进一步故作神秘地提问:“大家想亲眼一睹庐山的云雾吗?”学生兴致颇高。教师再通过课件播放精心剪辑的庐山云雾视频(主要呈现课文中出现的几种云雾的形态),并结合课文简要描述。最后,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并相互评价。

上述两则案例各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缺憾——或偏重语言理解,忽视情感;或偏重情感体会,忽视语言。案例1中,教师虽抓住四个比喻句来理解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并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具体展现,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描写庐山云雾的词句含义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但是,这样的理解和把握缺乏情感陶冶,似乎仅停留在机械分析的层面,有任务式学习的倾向。并且,由于学生现场作简笔画的能力有限,其呈现出的庐山云雾缺乏美感,使得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姿态各异、轻盈缥缈之美失却了真切的感受。案例2中,教师通过视频播放以及各式朗读,虽让学生对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美有了比较直观的情感体验,但对该段文字的表达意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这折射出语文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不知不觉中将语言与情感割裂开来。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情感总是附着在语言之中的,优秀的文本定是情感与语言的交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曾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情动”之后不由自主的“辞发”。正如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次数最多的作家格林厄姆所言:“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我长了个疖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这样的比喻虽缺少了一些美感,但生动地道出了写作(创作)的真谛:文学作品是作者以语言为工具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邀请函简笔画。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叠加,而是文字被赋予情感的过程。选人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属于文学作品范畴的优秀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也需“披文以人情”,让学生在理解语言之义、欣赏语言之美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坚守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语言的理解更多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对情感的体会更多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语言与情感的割裂必然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追求难以实现。可以说,只关注语言,是乏味的,没有生命的;只关注情感,是空洞的,没有凭借的。教学中,唯有实现情感与语言相互“邀请”的课堂,才能抵达语文教学的核心。

二、让动词成为语言与情感相互“邀请”的媒介:关注动词,并以此寻求突破

语言与情感相互“邀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关键是要找准二者之间的媒介。动词,可成为语言与情感相互“邀请”的一种有效媒介。

其一,从功能的角度看,动词是动作行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句子的核心,能彰显作品的语言风格。

吕叔湘先生立足动词在表达中的地位和功能视角,对动词的重要性曾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在汉语语法学研究中,动词也一直颇受关注。因为动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类:从词汇意义上看,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词语;从句法功能上看,动词是组织句子的结构核心;从词汇表达的效果上看,动词最具有表现力,能够最直接地将情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文本充满感染力。

事实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始终将动词作为关注的重点,古人“为求一个字,耐得半宵寒”,至今留下不少品词炼句的佳话。其中,许多都是为了一个动词而“捻断数根须”的。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登南禅寺怀裴仲谋》一诗中,“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一句中的“用”这个动词,曾为“抱”、“占”、“在”等,显然,“用”字将蝉附在高枝上鸣噪着的意境表现得无比生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用典故大家都很熟悉,在这句诗中“绿”字同样是动词的用法。

有些时候,动词还能体现作品的语言风格,这一特性是其他词类所不及的。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以语言的纯净至极、雅俗共赏而著称,其中,不乏动词的恰当运用。曾读过一篇赏析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动词运用的论文,文中就列举了多个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传神的动词展现人物性格的例子。老舍先生曾借用叔本华的话——“形容词是名词的仇敌”来阐述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提出要少用形容词去“敷衍”,“好的文字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动词的恰当运用,正是文字“炼制”的一种表现。

其二,从表现的角度看,善用动词,情境细节才能最鲜活。

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那么,我们在文本阅读中就要精准地找到描摹生活情境的这些动词,体味其表示的动作、行为,以及蕴含的变化、发展等。

至今,我仍对学生时代老师带领赏析的经典文学作品记忆犹新。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取钱的描写:“(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两次描写,一个用“排”字,一个用“摸”字,把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排”字尽显他的自恃清高,“摸”字透露出他的穷困潦倒。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的片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将父亲的蹒跚、老态显露无疑,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些情境都是生活真实而生动的再现。鲁迅、朱自清先生找到了最准确、最恰当、最形

象地表现作品人物生活的动词,这些作品因此成为耐人寻味、值得品咂的经典之作。 其三,从儿童的角度看,动词最能体现儿童特性,是儿童最喜欢、最易亲近的词汇。 一位同事曾在他的散文诗《儿童:灵性的动词》的题记中写道:“打开我心灵的辞典,‘儿童’正嬉戏在动词那一页。”并由衷地感叹:“儿童是鲜活的动词、智慧的动词、憧憬的动词、诗意的动词。”我很认同他的这一比喻。的确,儿童与动词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儿童动词习得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说明儿童对动词的敏感与喜好——研究者通过对英语、意大利语和汉语的话语体系中儿童与母亲的自然对话的分析,发现汉语儿童话语中表现出一种“动词优势”;梁卫兰等人对1056名16~30个月的北京儿童进行MCDI( Mac- 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亚瑟交际发展表)测验,结果显示“16、17个月儿童的语言中动词和名词的使用次数基本相同,但18个月后的儿童,动词使用的百分比就要高于名词”。

三、寻求开发动词的多样方式,让动词在教学中活跃起来,实现语言与情感的相互“邀请”

基于以上思考,不难得出结论:动词理应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动词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增强动词开发的意识,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利用有价值的动词,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触发学生的联想、思考、感受与表达。

其一,让动词在“情境”中活跃起来,再现语言的意象。

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再现语言意象,促使学生对语言中蕴含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姥姥的剪纸》一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儿时捂着姥姥的眼睛剪窗花的情形:“‘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手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其中,“点”这个动作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我让学生模仿“点”这个动作,再现姥姥与“我”对话的情形。学生的对话表演生动、形象,使祖孙情萦绕其中。进而,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妈妈狠狠地刮一下我的小鼻子”,“爸爸轻轻地拍两下我的小屁股”,“爷爷捏一捏我的耳垂”??在文本情境中,动词“点”所展现的是一幅浸润着浓浓祖孙情意的生动画面;学生对动词“点”的演绎则超越了其本身的含义,特别是从这一情境中引发的联想,既触发了自身的体验、加深了对姥姥及孙儿充满爱意的体会,又由此拓展到自己的生活,加深了对亲情的感受。

其二,让动词在“比较”中活跃起来,揣摩语言的意蕴。

汉语言特别丰富,同一个含义的内容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汉字来表达,当然,所表达的意蕴并不完全一样。唐朝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时,留下了一段“推敲”的典故,以至后人仍在不断推敲“推敲”的意蕴。在动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比较环节,让学生深入揣摩语言的意蕴。

以我教学《推敲》一文为例。文中描写贾岛在长安街头仍在琢磨前一晚写的诗句时这样写道:“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贾岛作诗时的如痴如醉、精益求精呢?我选择了以对“闯”这个动词的体会作为突破口。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闯”字的字义的理解(一般是指“猛冲进来”);继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文中写贾岛骑着毛驴,速度并不快,“闯”这个字用得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886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