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异族视频

文秘知识 时间:2020-05-20

【www.myl5520.com--文秘知识】

欧洲民间音乐
篇一:异族视频

欧洲民间音乐掠影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欧洲各国的民间音乐,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2、能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进行简单的探

索与评述。

3、能随乐演唱其中的一至两首欧洲民间歌曲。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探讨

学生交流欧洲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亚洲的西面。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亚洲分界,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对。是世界第六大洲

地理区域:欧洲有44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

民族: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种),在各大洲中,种族构成相对比较单一。民族构成较复杂的国家有俄罗斯、瑞士等。

语言: 欧洲各国语种很多,主要语言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

宗教: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二、欧洲民间音乐及舞蹈

(一) 西欧及西南欧音乐文化

西欧及西南欧的民间音乐多种多样,但基本是以法兰西、意大利、英格兰几种文化传统为基础,在交流中相互影响而发展的。

1、 风笛

风笛起源于古罗马,是广泛流行在欧洲的民族乐器。从英国边界的诺森伯利亚(英国古王国)一带,越过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特别是东欧国家像罗马尼亚、捷克、甚至斯伐洛克共和国, 这些国家的风笛文化很早便已展开。有很多流派,主要以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风笛为主。传说风笛是一种很难演奏的乐器,500个吹风笛的人中才会出一名风笛手

苏格兰风笛:苏格兰风笛是由一个气囊的风箱、旋律笛管、吹风管、音高固定的低音笛管构成,是用嘴吹的,苏格兰风笛一般是站着演奏或者行进着演奏的,苏格兰风笛,听上去更加低沉更加飘扬。苏格兰音乐原是属于战争的音乐。风笛手吹出的乐音,用于行军、用以召集高地人、用以战争、用以表示哀悼。也属于和平的音乐,用来跳斯特拉斯佩舞,用来与小提琴、手风琴和谐地演奏舞曲、用来庆祝、也用来求爱。传说苏格兰部落之间各部落便是靠风笛来联系之间的感情,结合各部族的力量以维持其高地的传统势力以抵抗异族的侵略。

苏格兰方格裙:苏格兰方格裙起源于一种叫“基尔特”的古老服装。这是一种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用花呢制作,布面有连续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鲜明地展现出来。在苏格兰人看来,“基尔特”不仅是他们爱穿的民族服装,而且是苏格兰民族文化的标志。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苏格兰人穿着这种裙服表示他们对英格兰人统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下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苏格兰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兰的装束为标准,违背者将被处以监禁或放逐。苏格兰人为此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斗争,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 视频欣赏:苏格兰风笛演奏

欣赏苏格兰风笛乐曲《苏格兰勇士》

问题:苏格兰风笛演奏方式如何?其音乐有何特点?

节奏平稳,曲调简练、庄严,表现了苏格兰勇士果敢刚毅,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爱尔兰民间音乐

A、爱尔兰风笛演奏

问题:爱尔兰风笛演奏方式与苏格兰风笛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爱尔兰风笛: 在结构上,"爱尔兰风笛"的皮囊的一端是个大粗管,这个大粗管上连着5根细管,皮囊的另一端连着一根细管,这根细管是像笛子一样有出气孔的,并且双手因该是通过控制那根细管的气孔,改变音符的。 在演奏方式上,而爱尔兰风笛是用胳膊夹着一个皮囊演奏的,不用嘴吹,有点像手风琴,爱尔兰风笛一般是坐着演奏的。而爱尔兰风笛听上去更加低沉,更加圆润,在独奏时能够强烈地营造一种哀婉的气氛。

B、欣赏《木鞋舞》视频

爱尔兰的民间舞蹈,舞蹈的特点是穿木底鞋,用鞋底踏出复杂的节

奏,又称木鞋舞。舞者用脚击踏时,上身和双臂垂直不动,面无表情,速度很快,小腿灵活多变,脚下的动作和节奏不断地即兴发挥。单人的、双人的、集体的形式都有。在保持古风的费兹节(爱尔兰传统的文化艺术节,每年11月举行)期间,吟唱诗人、音乐家、舞蹈家和其他艺人在此期间举行竞赛,优胜者获奖。19世纪爱尔兰人把木鞋舞带到美国,由美国黑人把它和西班牙的弗拉门科以及黑人舞蹈的舞步和切分节奏结合在一起,加上身体和手臂的动作,创造出一种具有美国风格的踢踏舞。

3、西班牙民间音乐

A、班杜利亚琴合奏《多快乐》

问题:作品旋律有何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旋律明快跳跃,活泼热情,生动放映出西班牙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快乐心情。

B、弗拉门科舞 视频欣赏《弗拉门戈》

特点:豪放泼辣,集歌、舞、吉他演奏为一体

弗拉门戈的历史非常久远,原本是西班牙境内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吉普赛人的音乐和舞蹈。14、15世纪吉卜赛流浪者把东方的印度踢踏舞中神秘感伤的风情融合在自己的歌舞中,并将这种豪放泼辣的歌舞带到了西班牙。从19世纪起,吉普赛人开始在咖啡馆里进行演出,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熟。真正的弗拉门戈是集歌、舞、吉他演奏为一体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4、意大利民歌《妈妈》

问题:歌曲旋律有何特点?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异族视频。

歌曲带有浓郁的那不勒斯风味,歌词朴实无华,旋律优美抒情,表现出对母亲的深挚的热爱之情。

意大利民歌以流利生动,富有歌唱性和浪漫色彩著称于世。是世界音乐宝库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意大利语言明亮、圆润,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构成了意大利民歌得到发展的极有利因素。那里的人民热情豪放,善于歌唱。威尼斯的船歌,那坡里的情歌、小夜曲和饮酒歌都十分著名。民歌演唱者常用六弦琴伴奏。旋律一般都比较朴素,没有很多的装饰音。

(二)中欧和东欧的民间音乐

从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中部地区的文化结束了当时统治该地区的奥匈帝国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多样和五彩缤纷的形态。

4、俄罗斯民歌《田野静悄悄》

特点:歌曲旋律平稳悠长,质朴深情,小调式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痛苦

俄罗斯民歌在世界民间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论是题材、形式、风格都非常广泛多样,而且表现力极为丰富。辽阔的国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豪爽、乐观,长期的

战争纷乱又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严感,俄罗斯民歌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 歌曲有反映在沙皇残酷统治下人们奋起斗争的革命歌曲;有描绘人民乐观、诙谐性格的游戏歌曲;有表现人民苦难的,音调悠长缓慢带有忧伤情感的抒情歌曲。悠长缓慢的歌曲气息宽广,旋律连绵不断地展开,歌调中的一个音节往往唱一连串的音;而活泼快速的歌曲,则结构整齐清晰,节拍单纯,旋律常常反复多次

5、罗马尼亚民谣《夏天快来吧》

歌曲的演唱形式如何?音乐有何特点? 罗马尼亚德拉修鲁尔尼亚地区民歌,歌曲为三段体,引子部分又排箫奏出,歌唱部分旋律活泼明快,加上衬次“拉拉拉”及愉快自豪的吆喝声,把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6、保加利亚多声部民歌《鸟儿在歌唱》

问题:歌曲演唱方法有何特点?

保加利亚女声,被称为“神秘的保加利亚之声” 它的主要的特点就

是采用直接、自然、开放的唱法,音色透明、清澈,在多声部的重唱中,

异族视频。

常常出现二度不谐和音程,旋律的音域并不宽,但是非常有表现力。在

独唱时候,领唱时候,风格是散板风格,节奏非常自由。而且,各式各样的装饰音、滑音层出不穷。音乐的风格跟欧洲相比,好像更接近于亚

洲的文化传统,跟我国侗族大歌有相似之处。

友情链接

ZhouNan High School,Changsha. Copyright © 200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沙市周南中学 版权所有 电话:0731-88492058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周南中学北校区

湘ICP备05003480号 注册 丨 用户登录 丨 管理员登录

课件文字版一
篇二:异族视频

三国演义

“四大奇书”之一

“历史演义”开山作

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临江仙】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表现他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知、感受和感兴。历史演义的代表作是《三国演义》。

演义

演义:“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等材料,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小说。

• 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说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文中使用套语,如话说、看官、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以上几个概念包含的艺术要素,在《三国演义》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可以说,它是众多艺术要素的交叉融合。既体现了作者艺术修养的丰富性、娴熟性,也体现了作者对小说创作虚、实关系的恰当把握。

关于《三国志演义》的书名

• 这部书的书名,到底应该叫什么呢?

• 这部书正式的、准确的、科学的名称,应当是《三国志演义》。

• 因为《三国演义》是对陈寿《三国志》的演义。而不是对一部名叫《三国》书的演义。“演

义”二字,“演”就是阐述、表现、介绍、发挥的意思,“义”指书的内容、蕴涵的思想、故事情节。所谓《三国志演义》,通俗地说,就是“演《三国志》之义”的意思。所以“志”字是不能缺少的

《三国演义》一名的由来

• 叫做《三国演义》,有两个起点。第一个起点是毛宗岗评本。最早毛宗岗评本仍然叫《三国

志演义》,是其正式书名。后来有人翻刻毛宗岗评本,这之中有的就叫做《三国演义》了。 • 第二个起点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整理本。那个时候,规定古代小

说只能由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直到“文革”以后,这个约束方才打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的书名就叫做《三国演义》。由于它的流行,它的垄断性,这个书名就广为人知了。但至今在海外,人们仍称它为《三国志演义》。包括电视连续剧作品。

• 二、作者

•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

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关于《风云会》

• 《风云会》杂剧和他的《三国志演义》小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歌颂了贤明的、时刻以社稷

与苍生为念的君主,也歌颂了那些忠心耿耿的、建功立业的将相王侯们。

• 在《风云会》和《三国志演义》之间,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都能发

现有趣的、巧妙的重合。它们是出自同一个作家笔下的两部作品。这种重合的呈现不是偶然的。 可能《风云会》是《三国志演义》的试笔之作,或者理清思想和思路的先导式作品。

第一节 概说

• 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

• ⑴史传文学: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后汉书》中部分人物

传记、朱熹《通鉴纲目》中的拥刘反曹思想、汉末以来各种野史杂书,如《汉末英雄传》、《曹瞒传》、《世说新语》(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搜神记》(诸葛亮踏北斗星希望延年)等。

• ⑵民间传说、艺人说唱、戏曲、话本

• 唐代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雀春深锁二乔”。

•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 宋代民间说话中有“说三分”的专门艺人霍四究。

• 宋元讲史话本有《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戏曲舞台上有三国戏。

• 金元时期有大量三国戏。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南戏有《戏小乔》《貂

蝉女》等。元代三国戏约有六十种,今存二十一种。

• 以上三个方面的材料都对罗贯中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 ⑶罗氏个人因素对《三国志演义》成书带来影响。

• 在元末社会大动荡中,罗氏将自己的时代感受、兴亡观念、正统思想灌注于这部作品中,提

炼出小说的主旨,也即崇尚仁政。特别是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直接影射了元代异族统治的不正统。

• 另外,在艺术上罗氏进行了极大的加工,使其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情节丰富。

• 据正史,采小说,证(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

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高儒《百川书志》

证文辞,证之于文辞,以文字记载为证。通好尚,与三国时代人们的喜好、社会风尚贯通、一致。

第二节 内容与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113年

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主要情节和事件有:

灭黄巾、十常侍做乱、诛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董国舅受诏除曹操、煮酒论英雄、击鼓骂曹、千里走单骑、官渡之战

•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 主要情节和事件有:

• 三顾草庐、赤壁之战、华容道释曹操、孙、刘联姻、单刀赴会、刘备称王、关羽败走麦城、

曹丕篡汉、刘备称帝、火烧连营、刘备托孤

•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 主要情节和事件有:

• 七擒孟获、北伐中原、失街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计赚曹爽、姜维兵败、后主降魏、

孙皓来降、西晋统一。

•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

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三国志演义》的三大观念

1、结构框架体现着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观

2、情节主线体现着悲愤感伤的道德观念

3、结构布局展示了梦幻泡影的虚无观念

• 关于结构框架

• 其结构框架是:先写“合”,再写“分”,最后再写“合”。是一种“合—分—合”式的结构框架。 • 作者截取了从“合”(统一的东汉王朝),到“分”(三国鼎立),再到“合”(西晋统一)的历史

进程结构整部小说。

• 既写了由“合”到“分”的必然趋势,也写了由“分”到“合”的必然趋势。在对“分”与“合”必然趋

势的描述中,作者着眼点在于揭示致乱之由、平乱之术。

• 小说描写的侧重点:

• 在对待“分”与“合”描写的侧重点上,小说重点描写的不在于“合”,而在于“分”。“分”所占篇

幅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说明作者很重视由“分”带来的社会问题。

• 由于中国古代乱与分的时代,不比治与合的时代短多少。乱与分,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历史

发展中的一种常态。作者重点着笔于“分”,体现了他截取历史的独特视角,也体现了他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强烈忧患意识,也说明他重视对“致乱之由”的探讨。

关于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观

• “合—分—合”式的结构框架,体现了作者循环式的历史宿命观。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开篇明确提出了他的历史发展观,即分、合

循环。而且,这种分、合循环是历史的宿命,也即上天早就注定了的。

• 这一历史观,相比于《三国志平话》表达的因果报应的历史观,有明显进步。也揭示了因地

域、种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中某些趋势和规律。这一点在世界历史上也有体现。

• 从小说情节内容的前后呼应看,也体现着循环式的历史观。小说后面总能呈现出与前面惊人

一致的一幕,只不过故事中的人物变换了而已。

• 如第114回,当贾充秉司马昭之意带兵欲杀魏主曹髦时,曹髦大喝:“吾乃天子也”。这与第

一回刘备幼时与同乡小儿在树下游戏,自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遥相呼应。

• 第115回,提到十常侍乱政,暗示了蜀汉王朝即将灭亡。第118回,姜维与钟会政治结义,

可以跟第一回桃园结义相呼应。第119回,作者象征性地重现了黄巾起义。

•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使我们意识到,历史在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它的起点。下一轮的“合

久必分、分久必合”,又将上场。

讨论题

• 你如何看待“合——分——合”循环式的历史宿命观?这种发展观能避免吗?

• 有人说,“分”都是乱世,“合”都是治世,你是怎么认为的?

• “合”一定好,“分”一定不好吗?“合”与“分”各有什么优缺点?异族视频。

关于《三》的道德观念

• 《三》的道德观念,就是罗贯中要表达的道德观念。其道德观念有两点:

• 一、“得民心”——政权在民间的诉求

作者赋予刘备集团以“占人和”、得民心的“客观条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及统一全国、实施仁政的奋斗目标,所以使刘备集团成为光明理想和正义力量的象征,而曹操集团,却成为黑暗现实和邪恶势力的代表。

• 二、尊“正统”——政权在上层的诉求

刘备乃汉室宗亲,由高祖刘邦一脉相传,虽然此时地位低微,但代表着正统。

• 可以说,“得民心”代表着古代平民百姓的心理和愿望;而肯定“正统”,则杜绝了上层有权势

者对皇帝宝座的觊觎,特别是避免了由这种觊觎造成的内乱外患祸及百姓。

• 二者的融合,构成了作者要表达的“平乱之术”、理想君主标准。这也是他的道德观念,是本

书“拥刘反操”思想得以确立的原因。

• 以蜀汉为情节主线带来的悲愤感伤色彩

• 1,由于历史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以善良人们的愿望为转移。

作者赞美的一方失败了、投降了,而被丑化的一方却成功了、胜利了。历史并没有显示出天理昭彰、果报不爽。这一事实令许多人悲愤、感伤、失落、无奈。

诸葛亮临终时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孔明秋风五丈原》)

• 2,蜀汉的失败,意味着暴君战胜了仁君,暴政扼杀了仁政,邪恶淹没了正义,黑暗现实粉

碎了光明理想。恶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善最终惨道灭顶之灾。这些似乎都违背生活的逻辑,然而它们是历史的事实。罗贯中的道德信念和历史事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是本书弥漫着悲愤感伤气氛的重要因素,也是读者对其结局扼腕叹息的重要原因。

• 3,小说的最后,西晋统一,社会由乱趋治、由分趋合,然而这种“合”,并没有给人们带来

应有的欢欣,也没有给读者带来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小说后半部流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

• 由悲愤感伤意识引发的思考:

• 1、《三》以形象的画面揭示出历史与道德的永恒冲突,现实与道德的永恒冲突。黑格尔曾说,

恶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杠杆。这样的冲突引人深思。

• 后人曾将魏、吴、蜀三国,比照于天、地、人三极。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三》

中最后是占“天时”的曹魏一方,赢得了天下。有人说这就是“茫茫天数不可知”。其实,“天数”有时可以预知。魏、蜀、吴各自的命运告诉人们: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不是善、恶道德,而是实力、勇气和信念。善、恶只是综合实力中的一种。以综合实力辅之以善,能够无往而不胜。同样,以综合实力辅之以恶,恐怕也将是无往而不胜的。我们必须承认实力在决定国家命运时的重要性。

2、三国鼎立相比于“合”的“天下”,虽然呈现的是“分”的态势,但每个集团内部呈现的又是一种“合”。为什么吴、蜀最终归于魏?这是耐人思索的。从分、合循环的角度讲,吴、蜀内部在“合”的表面态势下,又呈现出“分”的态势。刘禅昏庸、孙皓暴虐,在他们治下,宦官干政、小人得志、忠臣抱屈。这种分崩离析的状态,与东汉政权末年如出一辙。作者重视对每一个政权内部“致乱之由”的描写。 在作者看来,分、合循环体现于每一个政权之中。小的分,成就了大的合;而大的分,又造就了小的合。分分合合,永无止境。而决定分、合的,不是道德善、恶,而是综合实力。正因为实力决定了分合,因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与人们善良的愿望相一致。这正是《三》悲愤感伤色彩产生的原因。

• 关于梦幻泡影的虚无观念

• 小说在不少地方隐喻着梦幻泡影的虚无思想。如第68回,曹操自封魏王,位极人臣,是他

功业鼎盛之时。可是小说在这一回设置了一个有趣事件:孙权尊奉曹操为魏王,派人挑选四十担大柑子,星夜送往邺郡敬献曹操。“操亲剖之,但只空壳,内并无肉。”这件事是道士左慈做的手脚,作者用这个情节包含特殊的寓意:以“金玉其外”的空壳,比喻曹操虽然“位极人臣”,但就好比外表华丽而内实空无的柑子。嘲讽意味强烈。这是作者“是非成败转头空”观念的形象化比喻。

• 孙策霸江东,曹操封魏王,两人临死前,小说都安排道士将他们戏辱了一番。

• 孙策临死前,道士于吉作法戏辱他;曹操临死前,左慈作法戏辱他。两个在功业上充满成就

感的名利中人,在临死前却受到方外之士如此羞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孙策与曹操生前所做的一切,都同传统文人追求的所谓“三不朽”的功业观念相关。小说通过

于吉和左慈对他们的戏辱,颠覆、嘲讽了这种功业之心及“三不朽”观念的价值和意义。这不啻为对功名利禄之徒的当头棒喝。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毛宗岗在本书结尾的总评中说:此一篇古风将全部事迹隐括其中,而末二语以一“梦”字,一“空”字结之,正与卷首词中“事非成败转头空”之意相合。

• 中国古代文人历史意识具有二重性:

• 既深信历史进程没有不可知的动因和规律,又把这种动因和规律归结为神秘的、异己的超精

神力量,堕入到宿命论之中;

• 既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充满浓烈的兴趣,又对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堕入虚无主义; • 既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秋毫不爽,又对这种道德的维系及其价值在现实政治中

的软弱无力深有感触,堕入无是非论。

• 《三国志演义》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历史意识的形象范本。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

外国教育史
篇三:异族视频

外国教育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

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 巴比伦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密切的联系。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祀不敢享有,传习这些知识的也是僧侣的特权。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故寺庙中有关人员(一般称作 “书吏”)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巴比伦的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早期在训练书吏时,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其重视书写能力,此外,还有阅读、翻译、计算等。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一般由教师先在潮湿的泥板上写上字,再由学生临摹。学校中纪律严格,常采用体罚。

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有两极:初级学校和高级学校。初级学校主要讲授读写;高级学校除学习读写外,还学习文法、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的。无论教数学、医学还是冶金术和纺织术,其方式是一样的:学生首先观察老师的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自己动手,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古代巴比伦的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能享受学校教育;能掌握复杂的楔形文字知识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僧侣等少数人。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

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国家比较,其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校种类也更多一些。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职官学校(也称书吏学校)及文士学校等。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1)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是传授高深学识的学府。僧侣学校的教学及研耷内容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培养能力优而水平高的人。

(2)职官学校。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

(3)文士学校。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之类。在诸科目中,书写最受重视,是基本课业,也是费力的工作。

(4)宫廷学校。有关它的教学内容历史记载不详。

在古代埃及的学校中,教师常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659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