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基层气象现代化发展有关问题研究

现代诗 时间:2019-11-04

【www.myl5520.com--现代诗】

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篇一:基层气象现代化发展有关问题研究

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我省合作备忘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2〕7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到2015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

主体本办法适用考核评价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考核评价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气象局牵头,省编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监察厅、财政厅、应急办参加成立考核组,于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

(一)考核评价内容。

从国民气象意识、气象基础条件、气象制度保障、气象预报水平、造福社会能力、社会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考核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考核评价指标。

建立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把气象现代化目标和任务转化为可考核的指标,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34项(见附件1)。 建立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估,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42项(见附件2)。

(三)考核评价计分方法。

考核评价按照三级指标指数→二级指标指数→一级指标指数→综合指数的方法计算各级指标得分,最后形成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当地气象现代化发展阶段(见附件3)。

三、考核评价程序和结果

考核评价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每年1月份,各地级以上市负责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自评,计算本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并于1月底前报省气象局汇总。

(二)考核组负责委托第三方进行政府和居民调查搜集有关数据,负责审核各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负责计算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三)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每年2月底前,考核组根据各地级以上市综合得分,结合有关情况,研究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得分在30分以下,评为起步期;30—60分,评为成长期;60—75分,评为初级现代化;75—90分,评为基本现代化;得分在90分以上,评为全面现代化。

四、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考核评价结果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将适时向全省通报。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考核评价情况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附件:1.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2.广东省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3.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计分方法

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解释

A 国民气象意识

A1 气象知识普及率

A11 气象知识普及率

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规避气象灾害的公众的比重,它反映当地社会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为体现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项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调查统计,其具体计算方法为气象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农村人口比例,其中城市(或者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具备相关气象知识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A2 气象知识认知度

A21 气象知识认知度

反映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L=(L1+L2+L3+L4+L

5)/5,其中,L为气象知识认知度,L1为公众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的认知度,L2为公众对获取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途径的认知度,L3为公众对雷电危害及防范雷电常识的认知度,L4为公众对当地多发性灾害天气预防措施的知晓度,L5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度。

B 气象基础条件基层气象现代化发展有关问题研究。

B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B11 自动站乡镇覆盖率

当地建有气象自动站的乡镇比例,是反映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计算方法为具有气象自动站的镇的数量与该市所有行政镇的总数量的比例。

B12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

随着电子、通信等系列科学技术发展,气象观测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自动化是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之一。本项是指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即无需进行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仅需对设备自动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监视处理、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后续处理工作)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数÷当地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的总数×100%。

B13 气象探测环境保障条件

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当地地面台站探测环境综合得分。符合探测标准的气象台站是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探测信息的前提。本指标反映各级政府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而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L=(L1+L2+L3+„„+Ln)/n,其中L为气象探测环境质量,Ln为第n个地面气象台站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台站环境得分。

B2 气象信息处理能力

B21 通信网络带宽

市、县各级气象机构能输入网络或从网络得到的带宽(即接入速率)。它反映当地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能力,体现了气象资料从采集到业务运用的及时程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市、县级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Mbps.本项可通过市县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带宽达标率来体现,具体算法为L=L1*0.5+L2*0.5,其中,L1为达到20Mbps以上带宽的县气象局的比例,另外当市气象局通信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时L2为1,否则L2为0。 B22 部门信息共享率

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反映气象信息为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程度。计算方式为:已实现部门共享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信息的种类÷应实现共享的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种类×100%。

B3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B31 气象科技支持水平

反映气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旨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计算方式为每年投入的气象科研经费÷当地气象的当年总业务费×100%。

C 气象制度保障

C1 气象服务体系完备水平

C11 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保障水平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为农气象服务等气象服务是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气象工作。健全市、县(市、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防雷减灾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等地方气象服务体系是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科学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和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等重要标志。

C12 市县气象工作人员完备度

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气象由国家投入、地方气象由地方投入的原则,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辅助性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使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实现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C13 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比例

当地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反映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的综合指标。学历结构由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来体现,职称结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来体现。

C2 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C21 气象规划项目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规划项目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规划项目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规划项目投入总额-中央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00%。

C22 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业务运行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运行总经费-中央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经费)×100%。

C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C31 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

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文明。

C32 行政许可便利性程度

气象行政许可进驻当地行政服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反映气象部门在气象事务管理中为管理对象提供的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计算方式为气象行政许可已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气象行政许可应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100%。

D 气象预报水平

D1 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D11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强对流天气具有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的特点,是我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D12 灰霾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灰霾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是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D13 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暴雨预报水平的指标。暴雨是我省重要的、常发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D2 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

D21 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日常晴雨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主要以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来体现。晴雨天气预报与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安排、上下班出行等。 D22 气温预报精确度

实现气象现代化基层气象部门的对策
篇二:基层气象现代化发展有关问题研究

实现气象现代化基层气象部门的对策

[摘要]基层气象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以及为”三农”服务等方面给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考虑到气象部门的积极作用,率先基本实现气现代化成了基层气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这一认识,基层气象部门应明确自身任务,研究和制订应对措施,全力完成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任务。

[关键词]实现气象现代化 基层气象部门 任务 对策

1引言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气象已经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基于这一现状,各地气象部门正在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基层气象部门(文中以浙江省诸暨市气象局为例)处于气象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最前沿阵地。为此,必须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计划,全力完成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基层气象部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1建成更加完善和先进的自动气象监测设施

气象监测设施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更加完善和先进的基层自动气象监测设施的主要任务包括:全面建成遍布各中心镇、主要流域、重点旅游景区、山洪灾害多发区的自动气象监测网络。诸暨市的区域面积为2311平方公里,人口109万,到2018年,诸暨市自动气象监测网的平均间隔密度要求达到

6.5KM内;同时,要加强移动应急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中的应急保障和服务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理布局环境气象、雾霾、负氧离子、雷电等特种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县级气象部门要建成局地警戒天气雷达等。

2.2建设更加完善的气象预测预警体系

基层气象部门要加快形成精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气象预测预警体系,建立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平台,提升暴雨、雷电、台风、大风、高温干旱、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到2018年,诸暨市要求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充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突发性气象灾害做到提前30分钟发出预警。

2.3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稳定提高

形成基本适应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

铅山张健—以气象现代化为契机,以机构综改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气象建设
篇三:基层气象现代化发展有关问题研究

以气象现代化为契机 以机构综改为重点

全面加强基层气象建设

2013年,我局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围绕省、市局工作目标,坚决践行市局“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将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以“政府主导,高位推动”为思想方针,以台站搬迁任务和落实地方编制为重点,稳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到“七个着力”。

一、及时响应,着力贯彻会议精神

在2013年9月3日全市气象现代化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后,县政府紧接于9月18日召开了县政府常务会议,在会议上传达学习了全市会议精神,对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县级气象机构服务、气象社会管理、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同时对会议精神以及饶府发[2013]9号文件和饶府厅[2012]203号文件精神,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全县各地各部门要以会议和文件的精神为指引,迅速掀起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热潮。

随后,市局徐文良组长多次与县长张华、分管副县长曾锡沪共同探讨《铅山县人民政府与上饶市气象局关于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内容,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分析可行性。目前已经与县政府初步敲定协议,等待正式签订。12月18日,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铅山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上饶气象现代化

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四大任务以及四大保障措施。

二、政府主导,着力建立健全机制

一是加强发挥机构职能作用。成立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领导小组”、“雷电防护管理局”等机构,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二是加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由县政府督办成立了“铅山县气象局台站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对气象局新址进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的通知。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领导到气象局以及气象局新址进行现场办公,协调推进气象台站搬迁工作,全力支持气象台站搬迁工作;三是强化汛期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按照赣府厅发„2012‟5号文件精神,强化汛期气象服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大力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了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提高了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及应急联动的有效性。四是强化社会管理能力。将气象部门列为铅山县城市建设规划审批会议成员单位,将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纳入县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审批。

三、加大投入,着力夯实气象现代化工作基础

一是在编制上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编委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下文督查高位推动地方气

象机构编制落实。目前已经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雷电防护管理局,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落实人员编制5个,其中人影办3个,雷电防护局2个。同时完成了人影办与雷电防护局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启动了地方气象编的招聘工作,有力保障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机构和人员基础。二是在财政预算上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力度。2013年度地方政预算35万,今年再增加3万元,将达到38万元,确保财政对气象事业的经费投入增长比例不小于财政增收幅度;同时增补新一代全自动车载火箭作业系统专项预算14万元,“铅山农业〃气象联合为农服务示范县”经费23.5万元。

四、推进并联审批,着力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能力

一是将我局纳入为规划委员会。已将新建、改建、扩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纳入并联审批程序。在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审批的同时会对防雷项目进行验收,确保全县新建建筑物均有合格的防雷措施。二是城市建设上统筹考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县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在制定、审批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城市发展规划和重要建设项目时,先征求气象部门的意见,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定,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不受破坏和影响,做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相协调。此外,中小学校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均已纳入政府重点督查内容。

五、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预报服务能力

我县基本建成了以地面宽带网为主、卫星通信网为辅的气象通信网络,实现了各种气象报文、产品和灾情信息的及时、准确、稳定、高速传输。成立了设备保障工作小组,基本建成了老局、新址两级并联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体系和备件库。建立了27个区域站4个山洪站,实现了对局地性气候与灾害的监测和分析。完善了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了短信、媒体、微信三重渠道,及时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县委县政府、乡镇领导、相关部门及种养大户。对于重大灾害性天气和重要气象服务提前3-5天形成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呈阅地方领导。

2013年共启动、变更应急响应3次,气象呈阅件14期,气象情况反映11期,共发送气象预警信号、重要天气过程等气象服务短信3万多次。全县各级领导批示8次,根据预警信息成功转移4000人次。

六、农业气象“联姻”,着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2013年,在省农业厅与省气象局的高位推动下,在县政府主导下,与县农业局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共建基础设施、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合制作产品、联合发布信息、联合全程服务的“六联合”机制,强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在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针对性、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积极为“三农“服务的工作取得很好成效。今年将共同开发手机“农气一站通”软件和农业气象服

务系统,种养大户只需要安装手机软件,便可从简洁的界面获取丰富的信息,同时可以参加互动与反馈。

七、积极协调,着力推进台站搬迁

气象台站搬迁项目成立了以当地政府领导为组长的气象台站搬迁建设领导小组,铅山气象局成立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新建站址的初步设计,征地工作已经完成,完成土地听证,2014年1月15日完成土地批复;县政府批复了申请先期启动资金、四通一平资金100万元,2014年1月到位;2013年11月18日,新址观测场开始动工建设,2013年12月31日进行对比观测;今年将按照计划进行地勘、四通一平及大楼的初期建设,争取6月开工建设,年底完成主体大楼建设。

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推进我县气象现代化暨县级机构综改任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基础工作力度仍需加强;三是履行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能力还存在不足;四是各部门协调联动,应对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还不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五是面向基层乡村社区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仍然不够;六是整体气象保障能力明显不足等等。

2014年工作思路

一、紧抓气象现代化机遇,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

1、紧紧抓住气象现代化机遇,加深气象现代化发展道路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签署合作协议等相关规定动作,严格把握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这一气象现代化体

气象发展战略考试思考题
篇四:基层气象现代化发展有关问题研究

1.《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气象事业发展的理念: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发展目标:到2010 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 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 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 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国气象局进一步确立的两大发展主题是: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

3. 60 年的实践,我国气象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为继续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哪些重要启示?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发展;二是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三是坚持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四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改善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五是坚持弘扬优良传统和发展先进气象文化不动摇,不断凝聚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4. 胡锦涛总书记对中国气象事业提出的提升“四个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

5.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重点:

发展以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满意率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以面向预报服务业务和发展需求且能连续、稳定、可靠运行为重点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使其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业务体系。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宗旨是提高整水平,发挥总体效益,切实增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6. 气象现代化体系:

建立一体化气象观测体系,构建气候系统观测平台,使之成为地球观测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cijianshang/9937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