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科学课件 时间:2020-06-10

【www.myl5520.com--科学课件】

生态环境存在的五大问题
篇一: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存在五大问题 [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 2004-3-16 03:41:58 AM|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帮助】提问的智慧

作者:俞孔坚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更是日新月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城市的数量已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136个,发展到目前600多个。城市人口也由1949年的不足10%,发展到目前30%左右。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容回顾的问题。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25.4%的城市是临河设置的。80年代初,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城市河岸,但由于规划思想落后,规划的城市河岸功能单调,且人工痕迹累累,在许多城市,城市河岸往往被渠道化,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渠道化的河岸大多只注重防洪,重改造轻保护,破坏乡土植被,不能体现河岸的综合功能。景观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即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衬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等。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立竿见影,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但是却忽略了许多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

2.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 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4.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 问题。虽然近几年由于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缺,人们对大规模种植草坪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5.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们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2.建设生态建设,走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遵守五个原则。系统原则:城市是一个区域中的一部分,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自然原则:城市规模及结构功能等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原则: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生态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注意城市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使城市能量、物质、信息的传递和转化持续进行,处于动态平衡。阶段性原则:发展生态城市,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相结合,分阶段定目标,持续发展。

3.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

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 应尽量保留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 5.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6.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关于中国环境与经济的调查
篇二: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关于中国环境与经济的调查

摘要: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关键词:保护环境 污染 治理

正文:

一 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但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自经济的飞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中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 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三 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四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缔结或参加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公约、议定书和双边协定,其中主要有: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该议定书的修正; 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及其该公约的修正。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防止因倾倒废物及其它物质而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关于油类以外物质造成污染时在公海上进行干涉的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国际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核材料的实质保护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禁止在海底洋床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五 保护环境的措施

《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五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六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七是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谈判,履行相应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

六 结束

中国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上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和控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道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环境保护》

《360百科-保护环境》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环境保护5(学生版)
篇三: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三、环境教育发展

1.环境教育的内涵

2.我国环境教育概况

环境?

环境教育发展的基础:

环境问题的凸显与恶化

恩格斯:“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高级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科技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如何?

技术对人类的伤害并不是技术本身的结果,面对全球性重大的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努力思考并探索出一条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教育: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必由之路

1.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问题无论是其恶化还是治理,都由多种因素决定,是政治、经济、制度、自然、文化、人口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受教育者强烈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环境责任、道德感和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从而使人类社会健康生存与发展。

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须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相关的问题作出决策,并形成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70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美国的内华达洲卡森市府佛罗里达学院召开的“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

1972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环境教育名词确定

增强了环境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它的重要性的认识

1972年卢卡斯模式:

环境教育理念的定位

关于环境的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环境的知识、技能以及发展他们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力 在环境中的教育:现实环境中进行教育的具体的独特的教学方法

为了环境的教育: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而实施的教育,设计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

?

?

?

?

?

?

? 1975 贝尔格莱德 65国家与领导人出席 第一个政府间的环境教育国际声明 《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 环境教育的目标、概念和指导原则 1977苏联第比利斯会议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达到第一次高潮 《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宣言和建议》 对环境教育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建议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教

育框架。

? 第比利斯报告建议:

? 环境教育:

? 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

? 在自然和应用中,是跨学科性和整体性的;

? 总体上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学科;

? 关注人类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关联性;

? 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道德、美学和精神的各个侧面全面、整体地看待环境; ? 认为能源和矿物资源都具有当前可能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 鼓励在学习体验中的参与;

? 强调主动负责;

利用广泛的教育技术,注重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

第比利斯政府环境教育大会提出5项环境教育目标

1、意识: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有所认识

2、态度: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认识环境的社会价值,关心环境状况,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

3、知识:促使并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有关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在环境中生存的重大责任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4、技能: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去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参与: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环境问题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迫切感,以便保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 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新取向

? 1987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出版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 120个国家首脑及170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

? 《21世纪议程》规划各国为实现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应作的努力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 《里约热内卢宣言》描绘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蓝图

2005-2014为“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

2.我国环境教育概况

1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其中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

从1973年至1978年间,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相继开设了环保专业课程,开始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1979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于1989年通过成为正式法案)中,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198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并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等选修课。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强调指出“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人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 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l世纪议程》,指出:“环境

宣传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实现道德、文化、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转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自觉参与、共同承担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通过高校的各个专业、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来提高青少年和儿童的环境意识。”

1996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自纲要颁布起,在各地教育部门为主导,环保部门积极配合下,学校开始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

2011年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编制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

着力宣传环境保护对于更加注重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着力宣传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先进典型,着力宣传推进污染减排、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新举措和新成效,着力创新宣传形式和工作机制,积极统筹媒体和公众参与的力量,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项目(以下简称“使者行动”)是由环境保护部会同

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八部委共同主办,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承办。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Eco-School,ES)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在全球推展的五个环境教育项目之一,是当今世界上面向青少年的最大的环境教育项目,旨在帮助学校改善当地环境,节约资源并减少他们的碳足迹。该项目也是环保部宣教中心作为中国代表机构加入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后,首次在中国启动的全球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幻灯片29

绿色学校

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从1996年开始,中宣部、教育部和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发起了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420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创建成为绿色学校,其中国家表彰的绿色学校705所。

通过绿色学校创建,中国各地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师生的环境意识,改善了校园环境状况,提升了学校的环境管理水平,传播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学校”成为动员青少年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中国五大城市与自然环境最和谐城市
篇四:中国环境问题5大现状

中国五大城市与自然环境最和谐城市

前瞻网摘要:据调查,杭州市、青岛市、三亚市、丽江市和厦门市成为中国五大城市与自然环境最和谐城市。

你计划退休以后去哪个城市养老居住?调查发现,在做退休规划时,人们已经毫不留恋北上广的繁华喧嚣,而更多保留了中国传统中对“归隐山林”的田园式生活向往。这些城市或山清水秀,或生活气息浓厚,且对社会福利、城市服务、医疗设施等生活便利也逐步上了轨道。据调查,杭州市、青岛市、三亚市、丽江市和厦门市成为中国五大城市与自然环境最和谐城市。

杭州

青岛

三亚 丽江

厦门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kejian/10940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