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新媒体理解

教学相关 时间:2020-05-28

【www.myl5520.com--教学相关】

浅谈新媒体运营
篇一:新媒体理解

浅谈媒体运营

袁友平

刚收到一位来自北京一家广告传媒公司副主编的提问,大概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对新媒体很感兴趣,想从事新媒体相关的工作,但是没有工作经验,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

在网络上一定还有不少的人肯定也会遇到这一类的问题,我写出来了,分享出来,以尽我之力说不定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呢?而且我自己也把这个思路从新梳理了一遍,也会得到加强记忆的效果。

1.对新媒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那位网友的情况是他对新媒体感兴趣,但是没有相关性的工作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始进入这一行,怎么入手去做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你对新媒体很感兴趣,这个是很好的开端,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其实在做任何工作之前,如果你有选择余地的话,尽可能的去选择自己擅长并且有兴趣的工作吧,这样才会把自己擅长的一面给展现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知道,新媒体工作其本质上还是媒体,而传播的媒介主要还是以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为主。新只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这个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相对而言的,至于说这两者的区别我在这里就不讲了,不知道的话,可以去百度上找到。我不知道你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是如何定义的,如何理解的?

可能有人会说,新媒体不就是微信和微博嘛。个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比如我们看到的播客,YY,今日头条等等都是新媒体的渠道。在国内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微信和微博,在这里我就默认以这个为例了。

2.在做之前了解新媒体相关岗位以及工作内容是什么?

先了解一下新媒体相关的工作岗位有哪些吧?怎么了解呢?我以拉钩网举例,它是专门做互联网职业招聘的。打开拉钩网,然后输入关键词“新媒体”三个字,下面的下拉框会出现新媒体运营,新媒体编辑,新媒体营销.都是大于450的,说明这个职位的需求还是蛮大的。

了解了这些职位之后呢,你可以从新选择一个你最有意向的1到2个职位,然后就搜索进去看里面的工作内容了。我以新媒体运营岗位来举例说一下,我随意的进了一个之后,它的职位责任和职位要求是这么写的:

从这里我看出做一名合格的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的能力:

对主流的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QQ空间的运营要熟悉,懂规划,至少你有过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

就是内容策划和活动策划,对于用户的运营了,拉活和提高粉丝的活跃度;

促销活动及文案的撰写,要求文笔功底好,有活动推广的经验;

工作配合这就是团队合作方面的了,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看到这个之后,然后可以对比自己有哪些方面不足了,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后,便可以更有专对性的去学习那个方面的知识了。如果你都不懂的话,那也没关系,按就一样一样的练习吧,多花点时间就行。因为我不是你,所以肯定是不知道你的长处和需求在哪里了。

好了,知道了岗位和工作内容以后接下来我来说说从哪里开始着手去学习吧!也是我要说的第三点了。

3.找出10个做的比较好的新媒体人来

为什么要找10个呢?当然了你也可以找15个,20个都是没问题的,找这些的目的就是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看好的案例,刚开始可以去模仿尝试做一下,只有不断的调整,才会进步的嘛。

我们知道在国内的话,所说的新媒体平台主要还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主的,进入一家企业去做,大概也是这样的,甚至还有微信运营这个岗位呢!因为微信每个月的活跃用户达到5.49亿,都想从微信这个平台上分得一杯羹。

那怎么去找这些人呢?在这里我推荐可以去看看新媒体排行榜,那上面有很多,可以去找适合自己想学习的那个垂直领域的。大家耳能熟详也有很多,类似逻辑思维,吴晓波书友会,鬼脚七,十点读书等等。微信的话,我推荐可以关注一下类类有话说、冷兔、杜蕾斯、馒头学院、新闻哥、自媒体动态、blue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姑婆那些事儿、大圣、李叫兽、留几手、互联网er的早读课等等,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媒体平台,也可以自己去慢慢挖掘,我是举例说一下,供参考一下。

关于微博的话,可以去看@新媒体指数,然后去发现里面按照标签找人,找到你所感兴趣的行业标签,找到行业领袖并关注他们,每天看看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你就会接收到一些最新的资讯了。

4.考虑加入一个新媒体相关的圈子

笔者本人也是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目前主要以微博和微信为主要平台渠道。我当初是怎么进入到新媒体这块的呢?当初我也是有兴趣往新媒体发展的,但是自己不太懂啊,怎么办?后来我就在网易云课堂上报了一个秋叶老师的新媒体课程,主要是讲微博和微信运营的。当时觉得还是付费的课程会珍惜一些,加入进去之后会有学员群,然后老师也会带一下这样的。

这是我在线上付费加入圈子学习课程的,另外我在去年也加入一个付费QQ群,关于自媒体方面的,里面也会定期在线上分享一些干货什么的,心得体会,在这样的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去表达你的观点,我加入这些群之后呢,然后慢慢的跟他们聊天,时间一长也就熟悉了,相互加个好友什么的,有啥好的信息资源也可以共享一下,这样

我对媒体的理解与认识
篇二:新媒体理解

我对媒体的理解与认识

媒体这是一个概念广泛的词语,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化学领域系“媒质”之意,在机电领域为“导体”,而在数学领域又是“中数”的意思。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则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的,通俗一点就是指一系列的传播工具,像电视,报纸,杂志等。

人类传播从语言到文字经历了几万年,相对的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亦是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人体能力的延伸,大大的提升了传播者的传播能力,使信息传播能够到达更为广阔的的空间。同时,不断进程的演变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传播模式,各类媒体都有符合自己的特点的表达方式,就好比报纸是文字而广播则是语言一样。 媒体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受传者不仅能够通过媒体以相对便捷的途径了解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他们带来主观世界的的变化,影响人们对周围人情和人性的看法,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好比说这个社会的流行时尚。没有媒体的作用是万不会成为时尚的。

媒体的这些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提供娱乐的作用都是对社会有利的一面,然而,万物都不是完美,有正面就会有负面,它的负面在于它传播的内容参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媒介环境可以轻而易举的被虚拟塑造出来,所以它的真实性便遭到了质疑;并且,它强大的传播功能,在传播那些不良信息方面也同样适用,这就给社会带来的了文化的衰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带来了社会的信息化步伐,网络等作为新兴的事物也越来越盛行。这是人们的好奇心对新兴事物的追求的结果(当然,新事物的优点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我们网上购物,而不是一直都是去商店慢慢看;我们网上下载文件,而不是总是去书店或图书馆寻找;我们网上听歌看视频,而不再是买碟或是看电视,凭电视台做主。当然那些有特殊要求,比方说歌迷或是偏爱纸质书等一类的人除外。

这就是新媒体。

20世纪后期,新起了大量的以数字、网络等技术为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它们被称为新媒体,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之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有很多种,比如说数字电视,直播节目,博客,播客,门户网站等。它们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同时在传播形式上又种类丰富,文本、视频和音频之间也能任意转换或兼而有之,并且已成为了一种跨国界的全球化媒体。

然而,当新的媒体的产生吸引了大批人群的眼球,而这个新的媒体又不足以强大到使传统媒体消亡的时候,媒体之间的竞争便明显的激烈了许多。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就比如,各家杂志之间或是杂志与报纸之间有竞争,报纸与网络争抢消费人群,各种门户网站之间同样相互竞争。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必然的,不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已。

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各种媒体交互混杂的时代,在充斥着各种媒介的环境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传播信息已经呈现出一种爆炸的状态。我们依赖它们来获取各种各样的日常所需的信息,但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已经被媒体包裹的密不透风,路边的广告牌,电梯旁的液晶显示屏,各色的报纸杂志还有网络,以及让很多人讨厌的路边分发的一张张的宣传单,更多的还有电视节目里的广告信息。

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人们需要从这多到泛滥的信息里面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无疑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信息量过多带给现代人的负面影响。 如今,我们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离不开传统媒体,它们在我们的生活里依然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至少我们还想象不出来没有纸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可毫无疑问,那会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有人预言,将来传统媒体会消失,有新媒体全权代替,这好像很符合哲学理论,新事物的产生是以旧事物为基础的,而新事物也必然会代替旧事物成为新的潮流。可这是否不排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转化,就比如现在的数字电视的出现。况且,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谁说以后就不能出现意料之外的东西呢。毕竟,虽然比起新媒体,现在的传统媒体好像难过了一点,可距离它真正的消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是吗?更何况,它还得有这个必定会消失的前提。

新媒体的概念
篇三:新媒体理解

新媒体的概念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

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这一名词,但“新媒体”内涵的确定一直未统一,各种组织机构、

专家学者、新媒体的使用者都从各自所处的不同领域、从不同的视

角对“新媒体”进行定义。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

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

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

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这样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

的传播。丹·吉尔默认为:新媒体就是新闻媒介。华纳兄弟总裁施

瓦茨威格认为: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

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

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

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

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目前较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

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

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

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简单地说,新媒体就

理解新媒体
篇四:新媒体理解

理解新媒介

思考媒介,需要朴素的讨论。

媒介是一个抽象名词,严格来说它是不可数的;媒体是一个具象名词,它是可数的。我们看见、听到媒体,而感到媒介。

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是,今天我们谈起媒介,通常是使用它的复数,而说到媒体,却总是使用单数。这就是问题所在。

泛媒介

泛媒介(pan-media),它指的是属于新媒介时代的媒介。它不是任何一种媒介,它是媒介的媒介,就像一口真正的“平底锅”,装得下所有的媒介。在理论上,我们把它定义为媒介的平台。要言之,互联网,手机,或是别的什么新媒介,它可以是所有媒介;而一个网络媒体,从形态上说,也可以包容一切媒体。

“泛媒介”一词是我在2000年的发明,此后我所有的理论建构都基于它展开。我曾经设想,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我会如何推演有关网络传播的逻辑?在这个被称为网络时代的时代,我们的精神是后现代的,我们关于媒介和自身生存的意识也是如此的分散、不确定和边缘化。就网络发展和学术讨论的动荡不安而言,泛媒介这个概念,是我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理论栖身之所。

作为传播学的想象力的化身,麦克卢汉曾经谈到过“一种媒介使用另一种媒介”(1971)。只是,那时他所不能想象的是:未来到处是聚集了从前所有的媒介的媒介。

新媒体理解。

今天,因为网络聚集了从前所有的媒介,我们称它为泛媒介;因为它聚集了我们所能够见到的所有人——我们称它什么?社会。新媒体理解。

当我说及“网络”(network)的时候,与我说及“互联网(或因特网)”是不一样的。“网络”是我口中的有关“互联网”理论特性的恒久之物,换言之,就人类交流的理想道路而论,互联网可以消失,而网络不会。

什么是“网络”的传播?如我所言:它的媒介是“泛化的”,“泛”,在这里取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与一体化的意思;它的使用者是“媒介化的”,人可以成为信息的本身;它的泛传播模型是环态的、动态的,而不是链式的、静止的,这可以确保它可以通过自组织而改善。

我并且曾说到:泛媒介传播时代与以往任何传播时代的核心区别是——媒介不仅仅是信息,而且还是人,人成为信源、通道、信宿的同一体;人类传播的层极不会消失;全景化的交流响应将取代通常意义上的反馈;它以提供窄播的可能性的方式,达到宽播的必然性;它完全不是与此前成熟的诸媒介的竞争对手,而是它们的改革者。它是物理的心理。(2001) 如果看到我对它的图解,你会觉得,这个有关网络的理想之物,的确很像是一张网,一个因为有时间纬度的、不断转动的、在视线中仿佛有重影幻觉的人类交流之网。

新媒介即人

麦克卢汉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他的思想的价值永存。对麦克卢汉的合理的继承应该是这样的:保持着他思想的方向,跨越他的思想之墙。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新的新媒介”,正不停的作着这样的跨越。

当麦克卢汉说:“人的感觉——一切媒介均是其延伸——同样是我们身体能量上固持的电荷”(1964)时,他是在说,人的知觉和经验在通过媒介传递给他人。这里,问题的要点是人所希望认识的客体世界。他又说:“新媒介不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它们就是自然”“它们就是真实的世界”(1969),这里,核心仍然是客体。

从本质上理解,麦克卢汉思想的真实表述不是“媒介——人的延伸”,而是“人——媒介的延伸”;在那里,决定性的事物、以及我们注意的焦点是媒介。因此,麦克卢汉式的焦虑在于:“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形式”(1964)。

然而,当我们见证到的“新的新媒介”嬗变为web2.0意义上的互联网时,麦克卢汉的焦虑已经可以中止。固然,新媒介仍不复为媒介,但是它也不再是自然、现实、或者虚拟的现实,而成为了人。

介体隐匿了,而主体诞生。

在人、媒介、世界的交流平衡中,“新媒介即人”的时代与麦克卢汉时代相似的是,它们都抛弃了介体。但是不同的是,它没有再次走向客体,而是走向了主体:人本身。

“新媒介即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信息与人的合而为一。这里,新媒介与麦克卢汉时代的媒介差异在于,当人成为媒介的核心,人类将从此不必屈服于信息的异化;当人成为媒介的唯一时,人类终于可以在一个令批判哲学家不安的“媒介时代”,从对技术的怀疑走回到对人本身的思辨。这似乎是哲学的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web2.0意义上的互联网,是人,因此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它可能是指人的所有的社会属性、结构、功能和联系。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传播,那么新媒介所表现的“新媒介即人”,人不是单数,也不是复数,而是不可数名词,是类似于“人类”的抽象之物。

它是整个人类现实生活的总体反映。它的本质和前景如此:未必是现在已经做到,也许会在3.0或者4.0时代可以更加明确的实现。不过,在web2.0的时代,我们已经感到。 博客、rss、播客、新一代搜索引擎,它们正在契合着web2.0的定义。在可见的未来,这个行列将越来越显得波澜壮阔。

当它们在互联网、电信网或家电网上,整合为终极意义上的泛媒介,人类无疑将开启新的文明。

2004年春,我在南京大学博客研究沙龙上说,博客对于传播学的学理意义在于,它使得传/受一体化成为更为普遍的网络应用,自由出版也因之比以往更具有现实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博客的在线交流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这使得信息交往具有更强烈的意义生成功能,交流者则拥有了更为坚实的自我社会化能力。

而今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确信,从博客的广泛应用开始,新一代的网络传播圆满地并存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人内传播这4大传播类型,其作为媒介平台或“泛媒介”的属性已名至实归。

web2.0是一种技术,文化,还是意识形态?曾经,这是一个问题。新媒体理解。

我的回答是:它是一段历史。新媒体理解。

这段历史的记号在于:人对于媒介的集体意识的伤口开始愈合,作为异质的媒介终于被机体吸收、成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媒介成为人。

“人成为媒介”与“媒介成为人”的表述,其所指是有差别的。后者代表着:在一个后麦克卢汉时代,人已可以不再是媒介的对象,并且,相反的是,新媒介重新成为人的附属物,并随人一道成为主体。

自大众使用“大众媒介”并被媒介奴役以来,还有什么时代比这个时代更壮观呢? web2.0不完全是媒介。在媒介的深处,始终蕴育着人类对媒介的征服。

我对全球博客大赛的寄语:??显然,象长征一样,博客也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它第一次使我们的社会可以如此壮观而有序地存在于虚无之空间,第一次使人类的个体与群体之间从技术理论上保持了完全平等的言说、记述、出版、媒介交往和影响他人思想的权力。博客是宣言书,博客是宣传队,博客是播种机。在静谧中狂奔的新媒介,意义深远。我们天天的采集,只是它部分的可能。

结构即内容

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新媒介来说,结构即内容。新媒介的内容不是依靠孤立的文本实现的,它是依靠一个强大的自组织的具有意义生成功能的结构来动态展现的。

异质的介入,能够改变事物的属性。比如硅和sio2。后者的水溶液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结晶成较大的晶体,这就是水晶。水晶在亿万年的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包裹体的存在而形成一些特殊的宝石品种,如发晶、石英猫眼、星光水晶。

人类媒介的漫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被异质不断侵入的历史。

不过,仅仅是事物自身结构的差异,有时也已足够。比如甲醚和乙醇的每个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仅仅由于原子之间的排列顺序不同,就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前者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后者是液体,能和水混合。有时,结构导致的差异,可以是颠覆性的。石墨和金刚石,它们的分子都是由相同数量的碳原子组成的,如果碳原子以平面状结合就是石墨,如果碳原子以立体状结合则是金刚石。它们的价值判若云泥。

新媒介是下一个例子吗?看来的确如此。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媒介的巨无霸,它的局部内容平淡无奇,它的整体令人惊异。

泛媒介是一切旧元素的组合。

泛媒介的革命,不同于旧媒介,它是从结构开始的。

迄今,偏见仍然盛行。来自旧媒体和旧媒介的辩护者以为,新媒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当我们认为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内部结构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们是在忽视外力产生作用的可能,当然,更忽视了结构足以改变人类事物本身的能力。

培根说过,形式“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新工具论》)。我们不能忘怀于此:作为形式的结构,甚至可以对规律起作用。这里,形式不是形式。

对于新媒介来说,内容固然决定形式,结构则决定内容。而后者更为重要。此间,哲学没有一分为二,只有三合为一。

对于目前代表web2.0时代的网络来说,如果能够呈现出良好的结构,那么它的系统内容就自动生长了;并且,它的意义会比文本本身更强大。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810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