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计算机考试 时间:2020-05-29

【www.myl5520.com--计算机考试】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2015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考试答案
篇一: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数从2002年的1.56万件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17.2万件,居世界第( )位。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C

我国第一张使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八开报纸的样张在( )年诞生。 A1979 B1980 C1981 D1982 答案A

本课程提到,日本单反相机技术的发明属于( )。 A原始创新 B合作创新 C引入

D集成创新 答案D

2011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人均经费为29.9万,比2010年增加( )元。 A0.5万 B2.2万 C3.8万 D5.0万 答案B 轮廓加参数的汉字信息处理方式是由( )提出来的。 A王选 B周培源 C程 D王圩 答案A

根据本课程,我国在( )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最多。 A材料科学 B基础生物 C医药卫生 D环境科学 答案A

2011年,国家财政的科技拨款大约是占到全社会的研发经费的( )左右。 A57% B63% C67% D70% 答案A

非线性创新模式,更多的强调的是( )。 A基础研究 B技术开发 C市场的拉动 D产品开发 答案C

根据本课程,我国在( )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质量最高。 A材料科学 B工程科学 C计算机科学 D环境科学 答案A

关于世界各个国家的研究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说法错误的是( )。A在2002年以后,韩国的投入强度甚至于超过了美国 B在克林顿时代的8年中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的快 C美国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居于世界第一

D英国就研究经费的投入上占GDP之比是逐年下降的 答案C

日本在六十年代后期超越了( )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实体。 A俄罗斯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答案B

现有技术集合在一起,开发一种新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模仿的是属于( )。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消化吸收再创新 D合作创新 答案B 创新是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这一概念是( )提出的。 A熊彼特 B德鲁克 C凯恩斯 D马歇尔 答案A

目前中国到海外去留学的最多的国家地区是在( )。 A加拿大 B北美 C欧洲 D澳大利亚 答案B

第三代照排机是在( )问世的。 A50年代末 B60年代初 C60年代中期 D60年代末 答案C

本课程提到,德国合成氨技术的发明属于( )。 A集成创新 B合作创新 C原始创新 D引入 答案C

本课程提到,日本录像机技术的发明属于(c )。

A原始创新 B合作创新 C引入

D集成创新 答案C

(b )同志,在1993年的讲话中间首先使用了创新一词。 A邓小平 B江泽民 C习近平 D李克强 答案B

中国要解决能源问题,在于对( )的开发。 A核能 B水能 C新能源 D石油 答案C

根据本课程,专利申请量最大的是(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韩国 答案B

本课程提到,我国自主创新主要是指(b )创新。 A市场 B技术 C管理 D组织 答案B

国内自行研制生产的DJS130计算机,内存有( )KB。 A32KB B64KB C512KB D500KB 答案B

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 )。 A0.4% B1.83% C3.1% D4% 答案B

“748”工程办公室于1976年9月正式决定选择( )作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单位。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复旦大学 D浙江大学 答案B

本课程举例( )来说明技术发明要结合市场需求。 A德国合成氨的技术发明

B日本液晶面板的技术创新 C日本组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D日本发明生物大分子软激光解吸电离法 答案B

根据本讲,用轮廓来描述( )笔划。 B清华大学 C复旦大学 D浙江大学 答案A

根据本讲,在中国创新的含义,多数情况下是特指( )的。 A点 B撇 C捺

D以上都是 答案D

( )同德国的莱卡相机竞争,开始动摇莱卡相机的地位 A单反相机 B傻瓜相机 C机械相机 D数码相机 答案A

论文的发出的总量始终是( )居最领先的位置。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加拿大 答案A

根据本课程,( )以第一署名人和那个通讯作者的名义发表的国际论文每年在300篇以上。 A北京大学 A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 C市场创新 D技术创新 答案D

</sing_type> <mul_type>

根据本课程,科研产出情况的主要指标是( abc)。 A国际论文 B专利

C高科技产品出口情况 D标准 答案ABC

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使用铅字排版方式,有什么缺点?(A工作繁重 B效率低下 C易中毒

D无法异地印刷 答案ABCD

对于技术创新线性模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核心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化应用 B认为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有着紧密联系

C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 D具有局限性之间简单的单一线性关系 答案ABCD

根据本讲,创新驱动发展的表现形式有( )。 B创新投入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

C创新产出高,新获得三项专利占绝大多数,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小于30%

D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3位 答案ABC

根据本讲,使用化学方法检测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有什么弊端?( ) A实践创新 B科技创新 C自主创新 D协同创新 答案BCD

以下国家相对被引用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加拿大 答案ABCD

根据本讲,后人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把创新分为( )三种。A技术创新 B市场创新 C组织创新 D文化创新 答案ABC

本课程提到,创新型国家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 A创新综合指数高,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 A耗时长 B不精确

C对人体有危害 D成本大 答案AD

2010年研发经费超过300亿元的省市不包括( )。 A江苏 B北京 C新疆 D海南 答案CD

根据本讲,关于录像机说法正确的是( )。 A日本从德国引进录像技术 B日本成功地将录像机小型化 C日本将录像机发展为摄像机

D日本录像机工业迅速腾飞,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答案BCD

物质的构成涉及( )几个层面。 A原子

第3讲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
篇二: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

目 录

一、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类型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

四、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五、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

一、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

(一)熊彼特时代的创新理论

(二)后熊彼特时代的创新理论

(三)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熊彼特时代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1912年,约瑟夫A·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揭示技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熊彼特创新理论主要内容有:

1、创新的概念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2、创新与企业家

3、创新与经济增长

4、创新与经济发展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

(1)引进新产品

(2)引用新技术

(3)开辟新市场

(4)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

(5)实现产业的新组织

2、创新与企业家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创新的实质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创新与经济增长

经济由于创新而增长,但这种增长呈现周期性。

摆脱经济衰退和萧条只能通过创新。

4、创新与经济发展

经济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

经济增长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致,经济发展是一种“质变”或者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二)后熊彼特时代的创新理论

1、新古典学派

2、新熊彼特学派

3、制度创新学派

4、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1、新古典学派

运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原理,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创新。

提出创新成立的条件:新思想的来源以及后阶段的实现发展。

开展对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作用的研究。

将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一个“黑箱”。

2、新熊彼特学派

重视对技术创新“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

主要研究问题: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

弥补了熊彼特在创新扩散方面的研究不足。

3、制度创新学派

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提出制度创新理论,将“制度创新”定义为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 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

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

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

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

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变迁。

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4、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技术创新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

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

(三)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理论 1、网络经济下技术创新的新特征 多元化 周期短 整合力强 全球性 2、网络经济下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虚拟技术创新 敏捷创新制造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类型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

(二)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析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

1、基于创新活动角度

2、基于创新过程角度

3、基于技术应用时间角度

4、基于技术新颖程度角度

1、基于创新活动角度

伊诺思(J.L. Enos)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包括发明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缪尔塞(R. Mueser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基于创新过程角度

林思(G. Lynn)的定义: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曼斯菲尔德(M. Mansfield)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69年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清华大学教授傅家骥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浙江大学教授许庆瑞的定义:

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过程。

3、基于技术应用时间角度

厄特巴克(J.M. Utterback)的定义:

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弗里曼(C.Freeman)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4、基于技术新颖程度角度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定义(20世纪70年代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该定义将模仿和无需引入新技术的改进划入技术创新范围。

(二)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析

1、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

2、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R&D)

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篇三: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1 引言 ................................................... 1

2 二次创新 ............................................... 1

3 组合创新 ............................................... 2

4 全面创新 ............................................... 2

4.1全要素创新 ........................................ 3

4.2全时空创新 ........................................ 3

4.3全员创新 .......................................... 4

5 结语 ................................................... 5

参考文献 ................................................. 6

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我国的技术创新经理了三个阶段: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本文重点介绍了三次创新的发展背景以及详细过程,为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提供参照和启迪。

关键词:自主创新;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

1 引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与政治环境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企业更多地是注意引进与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建国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二次创新到组合创新,最终实现全面创新的演变过程。 2 二次创新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和已有的技术范式条件下,沿着既定的技术轨迹而进行创新,即二次创新,二次创新是技术后发国家追赶技术先发国家的一条捷径。二次创新能够为技术后进国家带来明显的“后发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输出国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节约研究开发费用(尤其是基础研究费用),缩小开发新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节约市场开拓成本。后发优势主要来源于采纳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所形成的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低成本。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和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

无论是哪一层次的二次创新,均没有突破原有的技术方式,技术后发国家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借助二次创新活动追赶先进的技术水平,试图成为全球的技术领先者。但是当新技术出现打破原有的技术范式时,技术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就成为“后发劣势”,对于旧技术的投资完全不能产生新的收益。无论原有的技术处于如何领先的地位,没有自身的基础研究实力,技术领先国家又沦为技术后发国,继续新一轮的“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的追赶过程。因此,二次创新不能帮助国家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输出国”。我国必须在消化吸收新技术累积一定的技术能力后,寻找新的创新方式继续突破。

3 组合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化以及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二次创新为企业带来的后发优势越来越难以体现,最终会使企业陷入“引进-吸收-追赶-落后 -引进”的恶性循环,单凭二次创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企业必须注重二次创新与其他创新的组合,许庆瑞和郭斌等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合创新。组合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大体经过了四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即产品的组合创新、技术创新的组合、不同创新的组合、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他们认为所谓组合创新至少包含了五方面的组合关系,即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调;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的协调;创新的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的协调;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的协调;企业内部独立创新与外部组织合作创新的协调。

综观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经济增长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产品和工艺的协调发展。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协调作为企业组合创新的基础层次,是企业组合创新效益实现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发挥。

组合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单个创新、产品创新、重大创新以及纯技术的技术管理思想,开始从统的角度、战略与制度的高度、创新阶段的动态性运作来组织、协调技术创新活动。组合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信息流网络都在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以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其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内部战略、组织、资金、文化等诸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在基于能力的组合创新范式中,核心能力与组合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交织的。企业可以利用组合创新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将核心能力转化为市场优势。

4 全面创新

传统的创新管理理论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缺乏对当今环境剧烈变化和创新过程日益复杂性、系统性的深刻认识,无法在新形势下为企业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创新管理范式来指导实践,创新范式的退化现象也逐渐展现。

针对创新管理中出现的退化现象,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以求在新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并为我国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以前的系统观相比,全面创新管理的突出之处是将创新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各创新要素之间的全面协同是管理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协同过程中的两个根本性特

征是全员创新和全时空创新。全要素协同、全员创新和全时空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创新管理系统范式中所面临的退化矛盾,进一步推动了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

全面创新范式有三层涵义:一是从创新要素的广度看,涉及企业各创新要素的全要素创新,包括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和制度等的创新;二是从参与创新的人的广度看,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全员创新);三是从创新的时空范围看,落实到价值链、流程上的全时创新、全空间创新等全时空的立体化持续创新。以上全要素、全员、全时空创新需要进行有机协同,从而达到创新绩效的最大化。

4.1全要素创新

全要素创新的本质特征是将创新看作一个社会过程,是由诸多因素进行自组织而形成的发展。全面、系统地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创新成功的重要条件。全面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纳入创新管理理论之中是防止创新退化的必然要求。全要素协同一方面强调要素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强调要素之间关系的广泛性,并结合企业内外的具体环境,指出全要素协同具有权变性, 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协同模式。全要素创新主要指包括技术(产品、工艺及其组合) 与非技术(战略、文化、组织、制度等)在内的各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并利用有效的创新工具和良好的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和保障所有员工的创新活动。其协同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创新势必要求企业对各非技术要素进行调整, 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企业战略、文化、组织和制度等创新中的非技术要素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新产品或服务的创造效率,以便更快地开拓市场,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非技术要素创新是企业对生产资源重新整合和配置, 提高其利用效率的过程,是企业成功推进技术创新的保障。因此,只有通过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有机协同,实现全要素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业绩。

4.2全时空创新

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通常会注意到各项传统资源的分配和应用,但是对于时间和空间这一项关键资源的认识和应用却极不充分。实际上通过对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属性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事物在不同状态之间转化所耗费的资源和能量。许多企业正是通过调整企业内部流程等的时间和空间属性而获取超额收益。全时空创新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4.2.1全时创新(24/7时时创新)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户对响应速度的日益要求,使得创新必须时时刻刻地进行,永不停歇。必须力求做到24/7创新(即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都在创新)。

4.2.2全地域创新

包括全球化、全部门、全价值链创新等。创新不只是企业研发部门的事,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只有使得创新体现在每个流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用户的真正需求。原有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以分工和专业化为标志的组织形式使得流程破碎,没有人对整个流程负责,也没有人专门对用户真正负责,在当今以顾客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日益显得难以适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外包、竞合、战略联盟和虚拟团队等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边界跨越了地区、行业甚至国家的限制,促进了研发、制造和营销等的全球化。许多跨国企业在全球各地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基地,以整合全球科技资源进行创新。

4.2.3具体落实到企业的全流程、全价值链的全时空创新

企业的流程、价值链的创新通过持续优化业务单元及其相互关系, 加强企业内部 R&D 与制造、营销间的联系,并重视对企业外部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等价值链上的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为员工创意的产生、评估和实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样,员工不断产生的创意以及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将通过流程和价值链创新所产生的解决方案得以进一步具体化,从而使得企业所有创新活动能快速地转化为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因此,落实到流程、价值链上的全时空创新不再只是一种理念性的意愿,而是企业和员工必备的能力,可以得到具体的实施以获取更大的创新绩效。

4.2.4企业外延扩大化的全时空创新

随着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以及环境市场的变化,人们意识到,企业的信息获取网络无论如何发达,也无法完全获取用户的全部信息,因而也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此,创新必须打破企业的边界,让用户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创新体系中来,使他们成为重要创新源,以便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同样,对于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销售商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使他们参与产品的创意与设计,使得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的创新资源都被整合到企业的创新体系中来,将会大大提高创新的绩效,同时使得创新成本由于分担到整个价值链而大为降低。

4.3全员创新

人是所有事务的执行者,是将各种因素链接在一起的关键节点,也是创新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全员创新是全面创新的人员基础。根据波特对企业价值链的技术分析,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个价值活动中,而技术变革实际上对任何活动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篇四:非技术人才如何在技术创新时代发挥长才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

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20世纪初期,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熊彼特看来,“创新”

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森谷正规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足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过程。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教授认为,技术创

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西安交通大学李垣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

其实中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将这些争议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技术创新中所使用的“技术”的限定 ,即非技术性的创新活动能不能列入技术创新的范围;二是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有无限定和在什么程度上限定,以及增量性改进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围;三是技术创新最终都必须通过在市场上的成功实现表现出来,如何确定“成功”的概念和标准,应该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技术创新是一个跨越技术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活动过程,其间多种主体、要素和活动类型所形成的多种组合使技术创新的内涵十分复杂;其二,不同学者由于所处的角度和层面不同,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也会形成差异;其三,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行为,其内涵和边界必然会随着经济形态和科技形态的变化而动态地调整 ,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 ,必然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完全可能存在不同内涵。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可见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科学

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综合性,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也是技术与经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二是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某一环节。三是创造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四是技术的开发,生成与技术的有效应用的统一, 五是与市场紧密联结。

基于这一原因,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技术创新的内涵,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要结合各国国情,使技术创新研究在各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作用。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相对通俗、较为简练的角度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以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同时,在对技术创新这一通俗定义的理解上,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基本要点:第一: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经济概念,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活动。一方面,任何技术创新都要以技术发明为前提 ,要有新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又是新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是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是企业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第二: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始自科技新发现,经过技术经济构思、研发、中试、试生产、正式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 ,最终实现其商业利益。因此,从研究开发到市场实现的全

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相关创新行为都可以界定到广义的技术创新中。第三:技术创新的多要素组合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跨越多组织的活动过程。在现代技术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组织方式和活动范围,从单一组织的内部走向社会。这种多组织与网络化的新特征,使技术创新更体现为一种“跨组织”的社会过程。创新过程不仅涉及到企业本身 ,而且还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紧密相关。第四: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其最终结果不仅仅是获得研究与开发成果 ,而是研发成果的商品化。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要素组合,以获得更多利润。因此,经济效益是衡量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以实现商业化为目标的研发活动不是创新活动,没有实现经济效益的研发成果不是技术创新成果。第五: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制度现象。任何技术创新都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活动,技术创新的成败是包括制度因素在内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定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tiku/10827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