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科学课件 时间:2018-12-09

【www.myl5520.com--科学课件】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篇一: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20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周学良 学号:0202014015

摘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经历一百七十多年而长盛不衰,之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大主流理论形态,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的基本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是永不过时的。本文论述了与时俱进的内涵,阐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产生的源泉、生命根基、认识论源泉和表现形式,从而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与时俱进的事业,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理论品格

引 言

回顾马克思诞生的一百七十多年,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对社会产生过这么巨大的推动作用,有过这么大的影响。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译本的序言中说:西方社会科学先后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冲击,因而深深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马克思还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大跨度的时空范围内保持生命力的基本原理中,重要的是唯物史观提供的方法论。唯物史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从而与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①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与时俱进的内涵

“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它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经济全球化”、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起,成为当前的标志性概念。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凸显“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①这是对时代发展历史脉搏的科学判断,也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据。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思想,在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时俱进”,突出了一个“进”字,表明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实事求是,都要着眼于前进、发展、创新,着眼于紧跟实践,着眼于对事业的超前引领。

(一)与时俱进的传统内涵

“与时俱进”一词,渊源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中所说的“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在古人眼里,《易经》位于五经之首,其以精约之辞推演繁复变换之世,极尽变异通汇之道理。《说文解字》中说:“偕,俱也。”而“行”,则指前行,行进。“与时俱进”作为汉语成语,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早已渗透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里。儒家特别强调“人与时”的协调关系,强调个人确定自己的人生使命时,必须考虑到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生存环境,当进则进,该退则退,有时可“与时俱进”,而有时可“与时俱退”。“大抵时当止,则与时俱止;时当行,则与时俱行,君子之行止,唯随其时而已。”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与时偕行,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与时迁移”,无论与时偕行,还是与时迁移,都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追求进步。

(二)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很多理论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销声匿迹,成为历史的遗迹,有的甚至连遗迹也没有留下来。而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历经一百六十多年而久盛不衰,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其重要的原因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②“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页。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83页。

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①这个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六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珍贵理论品格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所谓“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现实、社会、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来不断分析解决不同时代、历史条件下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得出创新性结论。它的实质就是涉及马克思主义对待时代和对待自己的方式与态度。能否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能否保持生命力和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它与时俱进品格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的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以他毕生的艰辛劳动从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文化矿藏中发掘和提炼出了最光辉的结晶,从而为人类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的、严密的、科学的、完整的、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大厦,而与此同时和后来产生的学说,只是部分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且它们都不能不极大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启迪。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它的开放性的体系的特点。海内百川,有容乃大,一百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正是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因而,一百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断地得到实践和发展,并且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一般的科学和理论。一般的学说和理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时代局限性,而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超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的东西,不是它的条条框框,而是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它对人类最先进文化的吸纳,是一代一代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珍贵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灵魂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它与时俱进品格的生命根基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从前一切旧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即一切以实① 中共十六大报告。

践为基点,这样它就具有了从前一切学说所不可企及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是顺应时代的呼唤而产生的

19世纪中叶,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正在经历一次次经济危机的震荡,日益强大的工人阶级正被迫在痛苦中挣扎,这时候,一个新的伟大学说诞生了,它被惊恐万状的资产阶级视为“幽灵”,被探索新的社会制度的人视为阳光,这个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深深植根于深厚的科学土壤之中,深深植根于深厚的实践土壤之中,因而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2,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印证

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虽然历史环境和各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在世界各地引起、推动和指导摆脱剥削、争取正义的斗争,这一点不容否认。一百六十多年来,全世界的文化都曾受到并还在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到处留下它的痕迹,或者是受到它的触动。马克思主义就像一把犁头,耕耘整个文化,以至于在当代,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学说那样给人类命运的改变起到如此巨大的震撼作用。

3,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挑战而发展的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科学的昌明,以及前人提供的思想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此后,每当生产力的性质有了变化,每当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出现新的变化,每当科学有了进步,每当敌对思想提出挑战,每当实践提出急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时,马克思主义都会有新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同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物理学经历了自牛顿以来最大的变革,列宁以唯物主义的原则,以辩证的方法概括了这个进程,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唯心主义者和一些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科学家以不同的态度惊呼原子坍塌了,所以物质也坍塌了的时候,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史上最经典的表述。

在20世纪中叶,人类对物质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根据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指出物质无限可分,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出于尊敬,建议把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命名为“毛粒子”。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这一切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同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

(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或概念,都处在生成或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宇宙是辩证发展的,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人们不能离开历史给他们提供的条件来创造历史;人类的思想也是辩证发展的,人类思想中体现的主观辩证法只不过是宇宙发展的客观辩证法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全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哲学,全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都印证着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说明了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如果要正确,就只能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一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指明了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正确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第一次指明了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性。马克思不仅看到人们的思想动机,更看到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看到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提出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这就指明了我们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道路。它不仅被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证明,而且被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所证明。回顾一下我们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看一看当前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就能明白这一点: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全部真理所在,而不是把它看成是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我们就受到挫折;而什么时候我们不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现成的结论,而是沿着它指明的方向去认识和实践,我们就在什么时候取得成就。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自觉用它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品格特征。

(四)马克思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形式上表现为两种历史超越

1,革命导师根据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对自己原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的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是其理论的自身超越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

意识形态问题述评
篇二: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意识形态问题述评

王桂芝 wangguizhi1987@126.com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摘要:“意识形态”指的是人们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概念复杂多变。那什么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什么?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有两层含义:“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虚假的意识”即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的批判中又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承袭并发展了下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直是社会主义苏联跟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社会中对于意识形态虚假性问题有了很多争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此,我们要认清他们的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动摇。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虚假性 Abstract: "Ideology" refers to the people's spiritual things. It has a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concept. So what are “Ideology” and “Marxist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considered that, "ideology" has two meanings: "false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of superstructure". And for the criticism of the "false consciousness" which is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gradually formed a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 which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down by the later Marxists. Marxist Ideology has been the socialist Soviet Union and socialist China’s mainstream ideolog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ideology falsity problem has caused a lot of debating, some one even began to doubt the socialist ideology. Therefore, we must recognize their essence, and adhere to the Marxist Ideology.

Key words: Ideology, Marxist Ideology, ideology falsity problem

一、“意识形态”一词的由来

“意识形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特拉西首先在《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使用。“意识形态”最初是用来命名特拉西所提倡的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观念的科学”。根据特拉西的提议,“意识形态”将是一门不包含任何形而上学“第一因”的关于观念的实证科学,它将各种错误观念与那些出自经验的真实观念区别开来并清除出去,它拒绝任何所谓的内在观念的教条,批判了那种不能经由观察加以确证而对传统宗教中的各种有关灵魂或心灵的设定。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门关于观念的普遍科学,将通过为其他各门科学中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提供说明并为它们提供一种共同基础。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最初只是一门科学的名称,它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到了后来,当拿破仑发现法国的意识形态家们组成的哲学团体反对他的帝国野心时,就轻蔑的称这些人为“意识形态家”,将他们攻击为不切实际的、天真的和幻想的理论家们。自此,“意识形态”这个词带上了贬义,并持续至今。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

1、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作为认识缺陷的典型形态受到批评,这体现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有两种含义:一是“虚假的意识”,即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即一般的意识形态,指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主要是从第一层面而言的,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他们所认为的“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指的是当时德国社会中的唯心主义体系的臆造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拿破仑的称呼,称那些持有唯心主义理论的思想家们为“意识形态家们”,主要包括当时的一些法学家、政治家、实际国务活动家、笃信宗教者以及伦理学家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也被算在了“意识形态家”之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主要对象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成员,如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等。

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等,实际上所有意识的产物,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社会的解放实际上是一种意识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错误认识。他们指出,思想、观念并不是独立产生的,而是要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恩格反对青年黑格尔派关于意识、观念的独立性的观点,认为把思想和意识同物质社会分割开来是徒劳无益。他们正是在强调意识与物质社会过程不可分割的基础上批判了过去对意识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意识是独立的、形而上的),并且正是过去这种对意识的错误认识使

得人们把意识和思想变成了“意识形态”。他们斯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为虚假的意识,是一套以颠倒的方式反映社会现象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服从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帮助资产阶级维持自身在阶级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同时对一般的意识形态,即“观念的意识形态”作了概述和总结。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共产党宣言》等的写作中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雏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生活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③这两段话把“意识形态”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意识形态便同各个阶级的阶级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具有阶级性。“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实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④这些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苏联以及中国的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十九世纪末,世界进入无产阶级革命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列宁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以及时代的要求,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的思想体系,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维护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列宁首次赋予了意识形态以肯定的意义,它把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雏形。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非科学的,虚假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才是科学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⑤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样,根源于现代经济关系,是从反对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群众的贫穷和困苦的斗争产生的。”⑥列宁从俄国的革命实践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出发,担心当时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受到资产阶级的侵蚀,所以他非常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他认为,无产阶级要巩固新生的政权,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思想武器,以向人民展示它的合理性。正如他所说,“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人们经常谈论自发性,但工人运动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的思想的支配。”⑦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还为其填入了新的科学成分。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开始,就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
篇三: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及其关系

(一)实事求是的涵义及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是中国一句成语。

毛泽东古为今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武器,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解释,使之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一论述,赋予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涵义和理论的形态,使这一古老的成语成为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

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依照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认识的基本规律,把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如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

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问题。毛泽东、邓小平都非常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问题。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客观依据。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科学总结,理论只有在与实际的结合中才能起到理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毛泽东、邓小平都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反对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方法的意义和突出理论应用于具体实际的重要作用。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向实际转化并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现实途径问题。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以书本或其他主观因素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重要表现。坚持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邓小平明确地把“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克服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使党的思想路线形态更加完备,这对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新概括,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本质,突出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地位,把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二)解放思想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1.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

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认为,不做实际调查,只照本本办事,“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是“一种保守路线”,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路线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强调实事求是的时候指出:“我们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来”。可以看出,要做到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合,必须在主观上解放思想。

2.从理论上、概念上把解放思想明确地引入党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深刻论述解放思想的意义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概括,是邓小平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政治问题。教条主义者往往思想僵化,被禁锢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之中,禁锢于旧的条条框框和“本本”之中,禁锢于己有的某些过时的结论和个别论断上。这种僵化的思想状态,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大敌,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大敌。邓小平指出:“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上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因此,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3.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阐述

邓小平认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内涵科学的解释,为正确地坚持实事求是奠定了基础和前提,也划清了解放思想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线,突出了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要原则,体现了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对于正确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

(三)与时俱进的涵义和内容

“与时俱进”一词,源自《易经》“与时偕行”。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赋予“与时俱进”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总之,它要求人们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人们抛弃僵化、保守、过时的传统观念,顺应时势,勇于变革。

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求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善于透过社会浅层的表象,抓住社会变革深层中的客观规律。 变革必须守则,必须围绕“三个代表”所揭示的要求去变革,不断认识和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从而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适应变化、遵循规律其最终目的和结果要体现在现实性上,创新是将其转化为现实的途径,是与时俱进的最终结果和现实体现。坚持与时俱进,最根本的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我党对思想路线认识的不断深化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进俱进,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邓小平认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在坚持实事求是中提出解放思想的问题,从本质上提出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关注人类自身主体条件的问题,人们主体条件的状况如何,包括人们的精神状态、知识水平、经验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做到实事求是的程度和结果。人们只有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反观自身,克服自身存在的有碍于做到实事求是的因素,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邓小平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提出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而言的,离开实事求是来谈解放思想,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臆想,就会违背客观规律,使思想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这样的解放思想,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因此,邓小平指出,不以实事求是为指针,解放思想就会“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也就谈不上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一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客观事物。

二是做到科学的创新精神与求真务实精神的统一。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敢闯敢干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敢闯是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闯”就会到处碰壁。

三是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人民群

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只有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才能发现新的规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这一根本要求,达到主客观相统一,是做到与时俱进的前提与基础。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顺应时势,开拓创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不能从时代变化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审时度势,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规律,就会把握不到“时”。因为“时”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发展中的状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科学认识变化中的事物。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是把握“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条件。

由于“时”是发展的、动态的。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充分看到时代、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才敢于在新的变化面前创造新的适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才会主动地和积极地应对变化,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使解放思想成为与时俱进的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1.与时俱进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走向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当今世界的变化剧烈而深刻,“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就是着眼于发展了的社会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用意就在于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前头,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局面,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思想方法上提出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鲜明的时代特性。

2.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品质

与时俱进突出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强调了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深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这就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要始终如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不可缺少的品质。与时俱进的思想实际上已经逻辑地蕴涵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之中,但我们党把它明确的提出来,就更加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对思想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3.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思想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这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目的相一致的。与时俱进则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在思想路线中的地位。一方面,它强调通过创新来应对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通过创新来解决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凸显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揭示了以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的创新规律,使思想路线的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kejian/9409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