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政治教案 时间:2020-05-14

【www.myl5520.com--政治教案】

控制中心与各科室的政治思想统一与工作协同浅议
篇一: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控制中心与各科室的政治思想统一与工作协同浅议

【摘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下,中心与下属科室的思想统一、工作协同成为了工作效率提高的关键。在探索项目可行性和制定规则中,出现少数科室负责人基于本科室利益或个人利益而干扰探讨,诱导探讨向不代表绝大数人意见的方向倾斜,容易导致上层错误的决策。文章对作为组织行为的基本执行模式和存在状态的协同工作和政治思想统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理想的量化数学模型方案,设定一个容错值范围t,如果超过此值,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初判问题的可行性。该模型方案为上层决策是否推行新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思想统一;协同工作;数学模型

1.正确的政治导向

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任何一个单位企业都离不开政治导向,只有正确的导向,才能到达胜利的目的地。没有导向,就像没有脑袋的苍蝇乱串。没有正确的导向,往往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更谈不上协同工作、思想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把握导向,一要把握大势,服从大局。二要立足职能,紧贴实际。三要鼓足干劲、科学发展。抓思想政治工作是手段和保证,目的是保证发展方向,促进科学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

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2.思想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影响工作的和谐进行,所以对思想的协调,把各科室的思想统一到工作上,才能够把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调动起来,避免唱反调、扯后腿、精神怠慢的发生。思想的统一才有工作协调,才有效率的提高。首先,在规则制定或项目实施前,把问题讲透,尽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不可以粗鲁的决定,要考虑下属或执行者的感受,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样就可以在思想上达到基本一致。如何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是问题的关键,必须是你所推行的制度或项目是可行的,是能做到“跳一跳,够得到的”,是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内部文化。文化价值理念的统一才是最根本的统一;第三,统一是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科室人员始终保持身心愉悦的去执行,显然和应付差事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当然,物质决定意识,一定的物质利益激励也是必需的。

3.协同工作

3.1各科室协同工作概述

控制中心下属科室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这个时候对思想的统一,对各科室的协同工作越来越紧迫,制定一个对大局有利的,对各科室机构合理的方针政策十分重要,因此如何合理决策也显得至关重要。所谓的下属科室是整体企事业机关单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业务运行等各方面都要受到上级不同程度

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篇二: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 思想糊涂,信念不坚,精神动力不足。对中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模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等重大理论界限划分不清楚,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缺乏为捍卫和实现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的激情。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做好工作,而是机械地、被动地或者仅仅为了得到领导满意而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不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工作,而是仅仅把它作为谋生手段而工作。缺乏远大志向,精神萎靡不振,做事拖拖沓沓。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因为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悲观失望,为自己谋求后路而走上贪污腐败、蜕化变质的道路。

2. 说得好、做不好,讲得多、做得少,实干精神不强。这些年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要求、执政目标应当说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细化,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贯彻落实很不够,没有真正把这些执政理念落实到各项事业的具体发展中,落实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在一些地方充斥大话、假话、空话、套话;工作是隔空喊话,隔靴搔痒,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相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衙门作风比较浓重,用会议指挥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用汇报来检查汇报,人民群众越来越不满意“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3. 自我满足,盲目乐观,自我解剖精神缺乏。改革开放30多年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确实前所未有,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快速发展是因为抓住了一些机遇,带有粗放型、扩张型的性质,而今后我国的发展形势会更加严峻。因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别人跟你打交道就会更加算计和提防了;需要解决的矛盾会

更加复杂,任务会更加艰巨,难度也会更加增大。然而,我们一些同志看不到这一点,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自我满足,对未来的前途盲目乐观。看不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深入查找目前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清醒地反省自己并严格地解剖自己;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取得的成绩评价得过高,对个人的作用估计得过高。共产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如果盲目自信,就会丧失襟怀坦白、闻过则喜、敢于揭短、勇于纠错的锐气和勇气。

4. 固守陈规,求稳怕乱,创新和开拓意识不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大家有一股子大破大立、敢闯敢干的精神。短短几十年我们就初步完善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领导体制和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对社会有效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开始习惯于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习惯于在已有的制度框架下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社会进步提出的新任务不愿勇敢地面对,看不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愿意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用开拓进取的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对于基层和群众蕴藏的巨大首创精神不够尊重、不够支持,甚至用现行的条条框框去阻止、扼杀基层和群众的改革创意和萌芽。

5. 讲究排场,追求享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衰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有的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开始讲究排场,追求享受,贪图安逸。“节省每一个铜板”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同甘共苦”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有的地方看不到了。一些领导干部追求奢华,办公楼成为

当地的一道豪华风景;讲究级别等级、座次礼仪、官阶待遇,“官本位”观念全面渗透;对迎来送往、公务接待、圈阅文件乐此不疲;指导检查工作习惯于踩点彩排,边界迎送,警车开道,禁行戒严,走马观花,摆姿作秀;不发生突发性事件很难在急难险重的工作场合看到领导的身影。艰苦奋斗精神的衰减,不仅会导致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且会大大提高执政成本,大大削弱执政党的竞争力和执政效率。

6. 争功诿过,搪塞推脱,责任意识较差。一些党员干部一扫过去那种争先恐后、奋勇当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在工作中,愿意做好事,不愿做难事;愿做风光的事,不愿做“擦屁股”的事;愿做独挡一面的事,不愿做需要统筹协调的事;愿做有条件保证的事,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事;基本能完成领导布臵的事,但不愿多想多干事;遇到矛盾不想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而是以团结稳定为借口调和矛盾,掩盖问题;能听取基层和群众反映问题,不主动上门了解和调查问题;按照领导思路论证问题,不积极用自己的研究报告问题;习惯于用现成套路处理问题,不善于用改革创新精神破解难题;积极处理已经出了的问题,不去研究潜在问题;揭露问题慷慨激昂,解决问题畏缩不前等,致使一些问题和矛盾长期得不到处理,直至积重难返。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7. 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忧患意识淡薄。为了得到提拔重用的显绩,片面追求个人政绩,臵子孙后代的千秋事业于不顾,产生“唯GDP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顾发展质量和人的生命,片面追求“高速度”等错误观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可能出现和潜在的隐忧缺乏深刻的认识,或者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忧患意识的淡漠、工作的短视、急于求成的功利观必然会造成对未来发展预见不足、准备不足、抗拒风险能力下降。

8. 放纵个性,突出自我,团结协作精神淡化。团结协作精神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些年来我们在尊重个性、自由发展、强化责任、责任追究等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和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个性得到了张扬,自我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这是好事。然而,我们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好地把过去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扬光大。有的党员干部过于看重自己,不相信同事,不相信群众,把自己当成“诸葛亮”,把别人当成“阿斗”,看不起别人,不屑于与别人合作共事,或者在与别人合作共事时总是闹别扭,总是人齐心不齐,搞得单位乌烟瘴气,工作政出多门,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和贯彻力。

9. 文过饰非,恐惧监督,政治勇气不够。中国共产党人襟怀坦白、不怕困难、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政治勇气来源于无私无畏。中国共产党除了代表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所以,为了人民什么牺牲都可以承担,为了人民什么批评都可以接受,为了人民什么错误都可以改正。然而,长期执政的地位,使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我们的权力是谁赋予的,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忘记了人民群众具有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忘记了人民群众才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为了掩盖矛盾,为了制造虚假政绩,对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采取粉饰太平、文过饰非、封堵言路、敷衍应付、威逼利诱、我行我素,甚至打击报复的态度。政治勇气的不足容易使执政党丧失吐故纳新、自我净化、自我纠偏、自我完善的功能。

浅谈如何防止和克服干部“精神懈怠”
篇三: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浅谈如何防止和克服干部“精神懈怠”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精神懈怠的危险”被放在了“四大危险”的首位,足以说明精神懈怠的危险是全党最大的危险。乡镇一级政权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乡镇干部工作在基层一线,生活在群众当中,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带领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双重责任,既是做好农村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又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如何防止与克服基层干部精神懈怠显得尤为重要。

一、干部精神懈怠的主要表现

目前,绝大多数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好的,能够恪尽职守、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但也要看到,一些干部精神懈怠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理想信念动摇。不注重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政治立场不坚定。有的甚至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是镜中月、水中花,看得见摸不着,难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如一些党员干部参加组织生活不正常,个别党员甚至不按时缴交党费,一些言行与党员干部的身份不符。

第二,宗旨意识淡薄。一些干部渐渐地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淡薄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对群众困难、群众心声,漠然处之。工作不以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在群众找他解决问题、办理事务时,甚至认为群众是找他的麻烦,造成一些应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是了遗留问题。更有甚者利欲熏心,见利忘义,违法乱纪,以权谋私,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

第三,责任意识不足。有的信奉“当先进太累,当后进挨批,当中游最美”,

得过且过,缺乏创先争优的锐气和闯劲。有的工作不负责任,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精神萎靡不振,办事拖拖拉拉,整天浑浑噩噩,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有的对工作挑三拣四、对困难避而远之、对责任避重就轻,遇到难题以各种借口来推脱、搪塞、敷衍。在乡镇中个别干部岗位不明、职责不清,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在以前,我镇的15名行政干部中除政府“九大助理”外,其他6名干部因无具体的工作岗位、职责,平时除参加中心工作,完成包联村工作外,显得无所事事,像个“局外人”,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第四,党性原则不强。有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是否观念淡薄,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至只相信所谓的“官场潜规则”,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是否有利。有的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始终不一,“台上台下两个形象,圈里圈外两种表现”。

第五,自律意识下降。个别干部不讲操守、不重品行、不做表率,而是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甚至违法乱纪。

上述“精神懈怠”的诸种表现,其核心就是信仰危机,人生价值观偏差,心理颓废斗志丧失。

二、造成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滑坡、学风不正。有的干部学习缺乏自觉性,不追求自身的提高,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有的理论学习或者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为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流于形式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由于不能找到科学理论来支撑理想信念,甚至有少数党员干部不马列信鬼神,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于神灵,到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

二是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工作偏松,没有高压力,是造成一些干部精神懈怠的重要原因。管理偏软,没有震慑力,日常管理中好人主义盛行,谁都不愿得罪人,宁可误事,不伤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干部的评价比较原则,监督管理失之于宽,使染有精神懈怠风气的干部有恃无恐。

三是激励乏力,导向偏差。目前,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每年也都开展目标责任制度年度考核,但干多与干少一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奖惩不到位。在选拔任用干部上,还存在片面化的现象,如干部任职年龄上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让一些50岁左右甚至40多岁的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转任非领导职务。这种做法,使一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因年龄原因得不到合理使用,使其失去了干事创业的动力,滋生暮气、惰气。

三、对策思考

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政治素养。结合实际,通过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干部政治学习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党员干部进行以党性党风党纪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面对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重考验,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始终牢记宗旨,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要建立对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切实把学习掌握理论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要强化干部制度管理和责任追究,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干部考评制度、群众评定服务质量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使干部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我镇在近年来,通过设立“六大办”,根据各个干部的特长、优点,把15名行政干部分别安排到六个办公室,并明确工作岗位和职责,做到人人有岗,个个有责,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严格追究问责制,对于懈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危害的,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外,使其不敢懈怠,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每一项工作。

三要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激发工作热情。只有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才能使干部不想或不愿懈怠。拓宽干部调整后的安排渠道,完善相关配套性措施。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对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的干部,区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篇四: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荣凌、石成银

 2012-12-24 14:30:41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南通)2012年3期

内容摘要: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现象表现出根源性、隐蔽性、传染性和差异性特征,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及工作能力。精神懈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多策并举、辨证施治。根据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完善党员干部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具体地说,应以内激励增动力,通过理论创新、教育灌输和文化熏陶等,建构共产党人先进的精神、理想和信仰体系,培育并形成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想懈怠;以外激励加推力,通过制度保障、群众参与和科技推动等,形成激励与约束共存、管理与监督并重的良性环境,促使党员干部不能懈怠;以正激励添引力,顺应人的正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采取满足、促进和奖励措施,促使党员干部不愿懈怠;以负激励增压力,通过严格问责、严肃惩戒,形成对党员干部潜在惰性的强大威慑,促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

关键词:党员干部;精神懈怠;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荣凌(1969-),女,四川古蔺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主任,博士;石成银(1975-),男,四川兴文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2)03-0030-0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了第一位,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当前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精神懈怠的危险尤其值得警觉和重视。

一、当前“精神懈怠”现象的特点、表现及危害

所谓“懈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松懈”、“懒惰”,《辞海》解释为“懒散”。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精神懈怠,我们的理解,主要是特指执政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意识松懈、麻木乃至颓废,并间接通过一定的行动、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广义的精神懈怠不仅体现为思想层面的懈怠,还体现为作风层面和工作层面的懈怠。需要加以区别的是,对于诸如紧张工作之余的适时、适度放松的行为,并不认定为具有精神懈怠的问题。从实践看,精神懈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根源性。精神懈怠看似一般性的意识问题和作风问题,实则是各种危险的根源。如果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了,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宗旨意识就会淡薄、消极腐败就会滋生,因此,精神懈怠的危险已经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危险。二是具有隐蔽性。精神懈怠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其危害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关联上往往具有间接性,在发展上往往具有渐进性,导致组织难以及时发现、个人难以自觉警醒、制度难以有效规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难度很大。三是具有传染性。精神懈怠所体现出来的消极、松散、不作为,由于顺应了人内在的惰性心理,人们容易习以为常,在特定的群体和一定的区域内,相互观望、彼此效仿、交互传染并反复发生,引发不良风气的蔓延。这就要求我们治理精神懈怠必须举一反三、解决上班精神怠慢。

以点带面、刹风正纪。四是具有差异性。精神懈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岗位等表现出的程度不同,比如,执政时期较之于战争年代、机关干部较之于私企员工、一般干部较之于主要领导,更加容易存在精神懈怠的问题。这就说明对精神懈怠的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我们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精神懈怠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中的精神懈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作风养成之怠。表现为:做事不积极,精神萎靡不振,应付敷衍、效能低下,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不足;工作不务实,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习惯于漂浮在上,善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态度不端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重。

二是执行落实之怠。表现为:逃避执行,置三令五申于不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机械执行:在政策执行中不结合地方和部门的实际认真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照抄照搬、不辨方向、不切实际;消极执行:在执行中被动应付、消极怠工,行动迟缓、不推不动;虚假执行:不少制度形同虚设,只写在纸上当政绩、挂在墙上作摆设、停留在口头上装样子,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三是改革创新之怠。表现为:习惯于因循守旧,观念保守,在机遇面前循规蹈矩、畏首畏尾,在挑战面前等待观望、庸碌无为;陶醉于自我满足,缺乏忧患意识和工作激情,满足于现有的工作成就,没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动力;游离于责任之外,缺乏敢闯敢干的勇气,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相安无事守摊子、四平八稳过日子”。

四是自身修养之怠。表现为:爱吃老本、不注重学习提高,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对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持怀疑态度和抵触情绪;贪图享乐、不注重道德提升,生活上沉湎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交际上热衷于攀权贵、傍大款,言行上谎话连篇、欺上瞒下,缺少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五是廉洁自律之怠。表现为:纪律观念弱化,自律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检点的习惯,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散漫邋遢,无所事事;廉洁意识不强,放松警惕,行为失检,认为吃点、喝点、拿点、挥霍浪费点不要紧,甚至把手中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古人云:“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吴兢《贞观政要》卷一)。精神懈怠如果任其蔓延,不加以防止和克服,就会形成惰气、滋生暮气、助长邪气,必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影响。第一,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党员干部长期处于麻痹、松劲状态,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就会出现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甚至酿成安全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第二,最隐性的危害是造成事业推进乏力。在当前的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如果精神懈怠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防止和克服,就会导致缺乏斗志、贪图安逸、甘居平庸,矛盾和问题就无从解决,改革就会搁浅,事业就会延误。第三,最严重的危害是导致群众基础动摇。如果党员干部对待群众麻木不仁、态度生硬,甚至漂浮在上,不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凝聚力是一种实质性瓦解和破坏,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精神懈怠”现象产生的多方面因素

导致精神懈怠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的、内在的、个体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外在的、社会的因素,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交织。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探析。

1.信仰方面。精神懈怠最根本的就是信仰出了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不能正确对待新旧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冲突,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偏差,以致信念迷茫,理想淡化,价值观偏移。一个人缺乏信仰,就如一棵树失去了赖以滋养的土壤和水分而必然失去生机和活力一样,心理颓废、斗志丧失、道德滑坡、腐化堕落也就在所难免。

2.心理方面。党员干部作为个体的人,客观上与其他普通人一样,难免受到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是导致精神懈怠问题的重要心理因素。主要有:一是喜新厌旧的心理。人的工作生活应该有不断的新鲜内容来充实、刺激,而党政机关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却使人不可避免地产生机械重复的厌倦感和丧失活力的消极心理。二是趋利避害的本性。在当前党政机关绩效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和健全的情况下,如果选择逃避困难、回避矛盾,往往比那些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攻坚破难的人承担的风险小、得到的实惠多。正是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使不少人倾向于在工作中当“和事佬”、“太平官”。三是社会惰化的效应。所谓社会惰化,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心理学现象,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干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也会下降。[2]由于党政机关的工作大多数都需要群体协作才能完成,在缺乏有效的绩效衡量机制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个体的卸责心理,导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惰化效应。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538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