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自荐信 时间:2020-09-18

【www.myl5520.com--自荐信】

中国各产业主要分布地区
篇一: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1、电子信息产业: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以四川、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

2、传媒影视音像:

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城市

3、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

我国的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五省,其他零星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

皮革羽毛绒制品行业属于产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部的河北、河南,西部的重庆、宁夏

4、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

东部沿海地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集群集中度最高,特别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中部地区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湖北和四川境内。从城市分布构成来看,也集中靠近材料消费需求较大的城市。由于建材、陶瓷、玻璃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较强,因此有从东部转向中西部的趋势

5、机械制造业:

我国机械制造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山西、湖南、湖北这类重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由于沿海城市重工业基础普遍薄弱,加之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也不再具优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正有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

6. 家电产业: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其中以广东、浙江、山东几省最为明显

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在五大区域: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津京地区和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区以上海为龙头

8、金属制品业

我国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在河北、湖南也有零星分布。

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我国的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集中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其他分散于中部的河北、湖北等。家具制造产业集群集中在广东、福建,其他分散在中部的河北、辽宁、浙江.

10、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

我国的软件和计算机产业集群多依托于城市,主要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和各省内的一些大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集群规模较大,发展较快。

11、石化产业

我国石油加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布广泛,东北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了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地区开采海洋原油

西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由于工业基础、科技能力薄弱,以单一、初级的石油天然气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下游产品较少。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12、食品饮料制造业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福建和中西部的内蒙古、河北、河南、两湖地区都有集群出现。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食品行业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重要的农业粮食产区或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

13、文教体育用品及工艺品制造业

我国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传统手工艺较发达的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北。

14、现代服务业

我国的现代金融业集群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我国的商务会展集群京津地区依靠北京政治中心的优势,上海、杭州依托长江三角洲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广州、深圳毗邻港澳,经济开放程度较高,成都依靠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文化渊源构成了我国商务会展的四大集群区。我国目前的物流业集群还集中在东部的沿海城市。

15、冶金制造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南地区、西南地区都是以政府牵头建立的大型国有冶金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区

16、医药制造业

以天津、西安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的海洋药品

17、造纸印刷业

我国造纸印刷工业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产业集群,并已成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的支柱产业。其他零星分布于中部的河北和西部的重庆

18、工业品综合市场、农副食品市场、小商品市场

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其他分散在东北、中部省会城市。

补充:中国电子商务年鉴 2009

浙江:在全国3000余家行业网站中,浙江就占到21%,其次为北京、广东、分别占20%和18%。浙江行业网站主要集聚杭州、金华、温州三大地区;行业分布在化工、纺织皮革、包装印刷、机械、服装服饰、医药健康、环保纸业、家居、工艺饰品等领域。中国化工网、中塑在线、金蚕网、中国服装网等已成为国内行业网站的领军者。

杭州电子商务应用覆盖了工业、旅游业、商贸业、农业、对外经贸等重点行业。

河南省:中华粮网已成为全国粮食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吉林、宁夏、甘肃、山西、宁夏、天津、福州等省市粮食成交额达11.3亿余元。

广州:是中国钢铁的大型生产地和集散地之一,年消费量达4000万吨以上,网上钢铁交易额占全年钢铁交易总额的40%。此外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网上交易迅猛发展,阿里巴巴也在广州落了户。

东莞的制造业具有种类多、配套齐的特点,许多产品在世界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多数的轻工产品,如服装、鞋类、玩具等都可以在东莞企业群体的"工业,“东莞制造”已成为中国IT制造的代名词生物链"中找到其相配套的行业和产品。特别是东莞的电脑资讯产业,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另外还有南派服装之城、东方家具之都、中国毛织名镇之称。

陕西省:农产品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陕西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已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50%以上。

长春市:汽车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安徽:不少行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开始起步,宁国中鼎集团、凤形集团

厦门:港口外向型经济主导城市,商贸物流业比较发达

中国玩具业重点区域:广东省、江苏、青岛、义乌、云和

重点企业:美国美泰玩具公司

丹麦国际乐高集团

日本任天堂游戏机公司

汕头迪士嘉玩具有限公司

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

江苏好孩子集团公司

珠三角的服装纺织行业主要集中在南海、西樵、虎门等

三大产业合理比重
篇二: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

*可以这么说,低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很小;第二,中下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经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很大;第三,高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更小,第二产业相对中等收入国家则更小些,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达到更高程度。。(低收入国家指1993年人均GNP在195美元及以下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指1993年人均GNP在195美元以上和8626美元以下的国家。中下等收入和中上等收入国家按1993年人均GNP2185美元进行划分。高收入国家指1993年人均收入GNP在8626美元以上的国家。)

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目前,它正介于低收于国家和中等国家之间,即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认识并体会到:理解掌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人生产总值的要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常可以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而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和对外某此更高层次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只有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了,农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才可能有从力、物力、财力去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当第一、第二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工业化、社会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也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劳动者第一、第二产业的进步(板书)

因为,没有商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即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又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才能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篇三: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

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1 / 4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我们再看三次产业近十年来的产值变化情况,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纵向比较, 如下图所示 纵轴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以亿元为单位,横轴为年份。

2 / 4

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且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的较慢,由于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表

3 / 4

根据以上数据做出多元环形图,如下所示 由内而外分别是2001年-2012年的数据

由此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且第二产业人员的增加要快于第三产业,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且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在我国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或将超过第一产业。

4 / 4

2015中国统计年鉴目录
篇四: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英文赠电子版)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三十多年和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二、《中国统计年鉴2011》正文内容分为24个篇章,即:1.综合; 2.国民经济核算; 3.人口;

4.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 5.固定资产投资; 6.对外经济贸易;7.能源; 8.财政; 9.价格指数; 10.人民生活; 11.城市概况; 12.资源和环境;13.农业; 14.工业; 15.建筑业; 16.运输和邮电; 17.批发和零售业; 18.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19.金融业; 20.教育和科技; 21.文化、体育和卫生;

22.社会服务及其他; 23.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24.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同时附录两个篇章: 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本篇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和森林资源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原则,香港、澳门与内地是相对独立的统计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统计工作。本年鉴中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资料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国家统计局进行编辑。

四、《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具体划分为: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3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五、与2010年版《中国统计年鉴》相比较,本年鉴内容和篇章结构上主要做了如下修订: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对有关统计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将对外经济贸易篇提前至固定资产投资篇之后;根据标准行业分类,将国内贸易篇和旅游篇合并调整为批发和零售业篇、住宿餐饮业和旅游篇;将其他社会活动篇的名称修订为社会服务及其他篇。

六、《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使用的度量衡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七、《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八、符号使用说明:年鉴各表中的“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数据不详或无该项数据;“#”表示其中的主要项;“*”或“①”表示本表下有注解。香港及澳门部分的符号使用方法具体见其篇章说明。

《中国统计年鉴2011》目录:

一、综 合

简要说明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1-1 全国行政区划(2010年底)

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1-5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

1-6 按区域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10年)

1-7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1-8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

1-9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2010年)

1-10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二、国民经济核算

简要说明

2-1 国内生产总值

2-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2-3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2-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5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6 第三产业增加值

2-7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2-8 第三产业不变价增加值

2-9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2-10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2-11 分行业增加值

2-12 三次产业贡献率

2-13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2-14 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

2-15 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

2-16 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2010年)

2-17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2-18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

2-19 居民消费支出

2-20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2-21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

2-22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10年) 2-23 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2010年)

2-24 居民消费水平

2-25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2010年)

2-26 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

2-27 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

2-28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7年)

2-29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2007年)

2-30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4年)

2-31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5年)

2-32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6年)

2-33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7年)

2-34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8年)

2-35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2008年)

2-36 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人 口

简要说明

3-1 人口数及构成

3-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3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3-4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0年)

3-5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3-6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10年)

3-8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2010年)

3-9 各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

3-10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10年)

我国各省三大产业比例。

3-11 各地区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分的人口(2010年)

3-12 各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2010年)

3-13 各地区按性别分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2010年)

3-14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010年)

3-15 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8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

简要说明

4-1 就业基本情况

4-2 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3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4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2010年底)

4-5 按登记注册类型和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10年底)

4-6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7 各地区按行业分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2010年底)

4-8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2010年底)

4-9 各地区私营企业就业人数(2010年底)

4-10 各地区个体就业人数(2010年底)

4-11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

4-12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

4-1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4-14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

4-15 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0年)

4-16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4-17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0年)

4-18 各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10年)

4-19 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五、固定资产投资

简要说明

5-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2 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

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按构成分固定资产投资 5-5 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5-6 各地区全社会住宅投资

5-7 各地区按主要行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8 各地区全社会建设总规模

5-9 各地区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和价值

5-10 城镇投资资金来源和按隶属关系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11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1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总规模

5-13 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总规模(2010年)

5-14 按行业、隶属关系和注册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 5-15 城镇各行业投资资金来源和新增固定资产(2010年) 5-16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17 各地区按项目规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18 各地区城镇能源工业投资

5-19 各地区城镇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和价值

5-20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新增固定资产

5-21 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5-22 城镇新增固定资产及交付使用率

5-23 按行业分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10年) 5-24 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5-25 全社会主要产品建设规模(2010年)

5-26 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

5-2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主要指标

5-2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

5-2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数

5-3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土地开发及购置

5-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2010年) 5-32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

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金来源

5-34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

5-35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

5-36 商品房销售情况

5-37 按用途分商品房销售面积

5-38 按用途分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

5-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产负债

5-4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情况

5-41 按规模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完成投资(2010年) 5-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成套住宅竣工与销售情况 5-43 35个大中城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10年)

5-44 本年新开工大型项目基本情况(2010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六、对外经济贸易

简要说明

6-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

6-2 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

6-3 货物进出口总额

6-4 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

6-5 历年进口货物分类金额

6-6 进出口货物分类金额

6-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

6-8 出口主要货物数量和金额

6-9 进口主要货物数量和金额

6-10 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

6-11 各地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 6-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

6-13 利用外资概况

6-14 按国别(地区)分实际外商投资额

6-15 按方式分外商投资额

6-16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2010年)

6-17 按行业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2010年) 6-18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

6-19 按主要国别(地区)分对外直接投资

6-20 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

6-21 对外经济合作

6-22 按国别(地区)分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七、能 源

简要说明

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7-3 综合能源平衡表

7-4 石油平衡表

7-5 煤炭平衡表

7-6 电力平衡表

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7-9 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2008年)

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7-11 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

7-12 生活能源消费量

7-13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7-14 各地区电力消费量

7-15 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标(2010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八、财 政

简要说明

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2387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