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自荐书 时间:2020-05-23

【www.myl5520.com--自荐书】

读后感
篇一: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用微笑面对人生-《海蒂》读后感

小的时候看过电影版的《海蒂》,就曾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动。最近有机会又读了原著,初看《海蒂》,感觉就像被散发出阵阵清香的风拂过脸庞。再看《海蒂》,又像是品味了一杯甘醇的葡萄酒。正如人们常说:好书,越读越有味。

《海蒂》是瑞士的著名女作家约翰娜 .斯必丽的世界名著。这本书十分经典的描绘了“海蒂”这位年纪幼小的小姑娘在阿尔卑斯山上居住的经历以及在富兰克托的一段经历。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主题鲜明、严肃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心地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热爱生活,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她真挚情感的感化下,饱经沧桑、心情抑郁、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后来,蒂提姨妈把她送到了富兰克托的一个有钱的亲戚家,因为他们的女儿克拉拉一只腿瘫痪了,总得坐着轮椅,连上课也只是一个人,特别寂寞,想找个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爱心帮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们成了一对知心的朋友。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受到了海蒂的鼓励,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呀!

看完《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也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却从未对生活产生怨恨或是自暴自弃。当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使人感觉到人间的温暖,友情的滋润。可现在有许多孩子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过着许多山村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可当他们遇到一点事就灰心,比如:作业稍稍多了点便叫苦连天,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更有甚者不停地喊着要自杀。小时候的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样,笑着去面对磨难。其实,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样,经历过风风雨雨,经历过许多事情。但摔倒了不能永远趴在地上,要站起来,重新面对新的人生!就说在云南金摘金寨上学的孩子们吧!那里的生活条件差的简直无法形容,学校的桌子,都是坑坑洼洼,连字都没法写。宿舍里的床就是两块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的叫。书的页面非常薄,书都是灰白的。有的人就穿着拖鞋,有些人连拖鞋都没有,就光着脚,走到学校。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

兴趣,即使没有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必定是受不了的,然而他们却生活了下来,是多么坚强!

记得前不久在电视中看到一个真实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名叫李梦瑶的11岁女孩,她小时候曾得了先天性心脏病,经不断治疗稍有好转,可不幸的是又患上了右髋股骨头坏死的疾病,将来这条腿就会残废,更不幸的是他的父母都身染绝症,而且将不久于人世。看到这我感慨命运对这个年仅11岁女孩的不公平,仿佛世间所有的苦难都将落到他的身上。可是,李梦瑶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疾病和家庭的贫困而抱怨,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不但坚持上学,她还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父母和弟弟的重担。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每天晚上,她都迈着一条残疾的右腿走很远的路去卖花以贴补家用。有时路走多了,右腿就会没有知觉。小姑娘的故事不但催人泪下而且还使我们这些身康体健、生活富足的正常人感到震撼和惭愧。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十分的自私,自己拥有的东西从来就不愿与别人分享;当别人指责他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当别人有病时,他不但不去鼓励别人,还嘲笑别人;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编织出许多理由去推卸??为什么不去帮助、关心、尊重别人呢?要是实际生活中,人们能像海蒂那样的去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位人士,那该多好啊!

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

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 ,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

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予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

读《学会减压 快乐工作》有感
篇二: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读《学会减压 快乐工作》有感

读了《学会减压 快乐工作》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压力太大,这是我们抱怨最多的一句话了。工作量大,担心公司倒闭,裁员,减薪,人事复杂,工时过长,工作方向常常转变,职位角色含糊等,这些状况都使我们受压。严重者可导致我们出现精神问题,所以我们要及早发现自己的情绪问题,自我解救。压力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只会越聚越多,越逃避它追赶得越紧迫,如果不会释放,它将会胀满整个心灵空间。在生活中,压力又是必然存在的,既然无法逃避,消极抵制就不如积极应对。我们需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使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积极的行动和忘我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价值。 让心安静下来,我们会发现工作带给我们无限快乐,我们并不会被工作所累。

一、在工作中体味成长的快乐。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是人类现有的知识,任何一个个体的人也不能穷其所有。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捷径,就是尽量多地学习和接受间接经验,而工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机会和可能。正是因为工作,让我们从一个个青涩的学子,经受社会的考验,胜任各自的岗位。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自觉经受实践的磨练,才会更快地增长才干,并使自己的思想日趋完善。享受工作成果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二、在岗位上享受成功的喜悦。漠视工作是无知的表现,而好高骛远同样缺乏理智。唯有脚踏实地专心作好本职工作,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快乐工作,从心开始,带着满腔的热情去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放弃抱怨,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前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会从这种积极转变中找到快乐。工作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用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就能够激发自己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聪明才智。只有用快乐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你才可能现实地把握住自己的机会,才能使你各方面都称心如意,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别人更容易从心里感到快乐,工作就会变得轻松和得心应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一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

可我们真正能够把这一句话理解透了,把我们工作中每一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都做好了,那我们就是一个不简单不平凡的人了。

三、在进取中享受驾驭的乐趣。在工作实践中,仅仅满足于“愉快接受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才能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才华得到释放,心情得到愉悦,感觉始终在快乐之中,这就是工作的真正意义。我们必须学会善于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偏差,高度把握工作方向与主动权;善于发挥互补优势,讲求团队精神,力求整体效益最大化;善于顾全大局,超前思维,减少盲目性,增强前瞻性。能够做到这些,既需要方法,更需要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正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一旦拥有这种能力,就会从中体验到驾驭工作局面的乐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被动性转为主动性,我们的工作才会充满乐趣。消除压力的最好方法,不是逃避、不是直面挑战,而是巧妙地将其化解。有秩序的生活,往往会让压力无处藏身,并化解于无形。

首先我们要在忙乱的工作中学会自我调节:事实上,不少上班族都常要面对沉重的工作,以致出现情绪困扰,心理学专家认为是不会自我调节的缘故。有些人经常觉得自己很忙乱,但通过自我调节,就可以达到乱中有序。举例说,当很多事物要处理时,可以拿一张纸,把需要处理的事情一一列出,思考各种事物的优先次序,如有什么要立即处理?哪些可以交给别人做?又有哪些可稍后面对?心中只要有一个行程表,混乱的感觉便能减少。另外,每个时间段只适合处理一件事,便不须同一时间应付数件事,所承受的压力自会较轻,压力来自太过忙乱,若不懂得安静及专注,会出现很多焦虑。要知道,愈是专注,愈能改善工作效率,忙乱感自会消失。中国人有句话是静中得力,这是很正确的,因为安静时,我们才能把所有力量泉源集中一起,专注于一件事上,不用再挂心其他事。

其次,我们要和多亲近大自然:减压的同时,必须留意个人健康体质,因为如果精神不足时,不只工作效率欠佳,甚至面对事情的抗压能力也下降。良好饮食、睡眠及运动习惯,是健康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也可透过一些活动帮助减压,首选是接近大自然。踏青,郊游都是很不错的选择。邀上三五好友,或者就是和家人一块多出去走走,对于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是很有帮助的。

工作是物质基础,快乐是精神享受。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愉快的心

情、快乐的心态对待工作,工作并快乐着。让我们学会减压,微笑每一天,做一个健康、快乐的电力员工。

读《最高职责》有感
篇三: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读《最高职责》有感

读《最高职责》有感

2009年1月16日,电视里的一则新闻忽然吸引了我的注意:'1月15日下午,美国一架空中客车A-320班机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过程中遭飞鸟撞击,双发失去动力,迫降在纽约哈德孙河面上。飞机上机上146名乘客以及5名机组人员成功撤离……' 没人知道当时的我有多么惊讶!我从事的飞机维修相关工作,使我对飞机和飞行有所了解,在看到这条新闻之前,我始终认为,即使现代大型客机在设计上有了水上迫降的功能,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何况是双发都失去动力,结果必定是凶多吉少!就是说,我完全不相信大型客机可以在水面上迫降成功。

但是,我在新闻中看到了当时河岸的监控画面——飞机降入河中时激起的浪花、漂浮在河面上的飞机双翼站满了平安撤出的乘客,将飞机团团围住的众多救援船只……目瞪口呆的我心中翻腾着比哈德孙河上还要高的浪——哪位了不起的飞行员做到的?怎么做到的?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当周围的人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这位了不起的飞行员的崇敬:'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真正了不起的飞行员!'那段时间,我在互联网上不停寻找一切关于这条新闻背后的所有信息,试图了解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一段时间以后,一本散发着纸质香气的新书放在了我面前,作者正是事发当天驾驶这架飞机的机长,现在已经成为全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切斯利·萨伦伯格先生。那次成功迫降之后,萨伦伯格先生出版了这本《最高职责》(英文名《HighestDuty》),特别要提到,这本书的译者,是曾任民航总局局长,也是一位大型客机飞行员的杨元元。 在这本名为《最高职责》的书的封面上,满头白发的萨伦伯格先生站在那里,目光既从容,又坚定。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进入到萨伦伯格先生的世界…… 2009年1月5日下午15时26分,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从纽约长岛的机场腾空而起,满载着155名乘客,向着目的地北卡罗来纳州飞去。在起飞爬升仅仅2分钟,飞行高度只有900米时,飞机忽然迎面撞上一群大雁,被鸟击之后,这架航班的双发严重受损,很短时间内相继停车,诺大一架A320飞机失去了所有动力,眼看就要机毁人亡,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临危不惧,和副驾驶一起配合,用自己精湛的驾驶技术,沉着冷静地操纵飞机完美迫降在了哈德孙河上,之后,他又带领全体机组引导全机乘客成功撤离飞机,而他最后在已经进水的客舱来回搜寻了2遍,确认客舱内没有人之后,最后一个离开了机舱,并最后一个登上了前来救援的船只,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位乘务员和4位乘客轻度受伤,被美国舆论称为'哈德孙河上的奇迹'!之后,萨伦伯格先生出版了这本《最高职责》。

'哈德孙河上的奇迹'发生后,可以想象,1549航班上全体机组成员,尤其是58岁的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先生,迎来了他们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巨大荣誉,到处都是赞美、掌声和眼含热泪的人们。在书中,萨伦伯格先生也用轻松愉快,但不失理智的方式讲述了这一切,这些都让我这样的崇拜者感觉无比快慰!

但是,有人这样说:'这没那么了不起,飞行员自己也在那架飞机上,他只不过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而已……'

我们知道,无论怎样,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发生在2012年6月29日,海航集团天津航空公司GS7554航班上出现了维族暴徒暴力劫机事件,千钧一发之际,机组和乘客共同英勇反击,将所有暴徒制服,挫败了此次劫机。事后,海南航空召开表彰大会,重奖了全体机组成员,令人困惑的是,业内舆论居然出现了这样

的声音:以后机组会希望自己的航班发生这样的劫机事件,一次的话就可以拿到很多的奖金……微信传播甚广。

我都无法形容,当时看到这样的话是何感受!金钱是这样的使人利令智昏,能够无视那布满危险与恐惧的'暴力劫机',你们,愿意用如此危险的手段去赢取奖金吗?即便给再多的钱,也不能让自己或亲人处于如此危险的境地啊!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这本《最高职责》的书中,萨伦伯格先生很冷静地告诉大家,他认为自己不是'英雄':'英雄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熊熊大火燃烧着房屋里的人……1549航班的情况不一样,因为我和机组是被迫采取行动的。'同样,他也冷静地告诉所有人:'我们尽了最大努力,运用了训练中学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我们没有放弃,我们珍视飞机上的每一个生命——于是最终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是的,并不是每一次人们希望有好的结局,好的结局就会产生。飞行事故有很多,飞行机组都身处其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无法挽救的悲惨结局?他们不想挽救自己?不想挽救身后的那么多条生命?萨伦伯格先生和他的机组只是幸运吗?不那么简单,萨伦伯格先生用他一生的经历,和他长达19700小时的飞行经历,实践了他一生旳一个追求——一位飞行员的最高职责。

什么是飞行员的最高职责?萨伦伯格先生曾经执行过无数次航班任务,将无数乘客安全地送达目的地,不仅如此,在职业生涯中,他认真对待他的职业,认真进行每一次飞行准备、飞行过程中,精确掌控他已经很熟悉的飞机动能,正如最了解他的妻子所说,他'把驾驶飞机当做一门艺术,精雕细琢'.很多美国人认同:萨伦伯格机长的高尚,来自其他时候所做出的那些选择——在履行职业操守时,是一丝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选择,帮助他做好了准备,来应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孙河上。'

我们周围这个环境,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最高职责'了,平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底线'这个词,一切都降到了底线,上面要求'守住××底线',下面追求'员工底线意识',而别人已经在实践并追求'最高职责'了,这样的差距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这一点令我尤其感叹。

也许会有人说,和薪酬待遇有关吧,那好,我们来看看切斯利·萨伦伯格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困惑——在他供职的全美航空公司,由于经营上的问题,他们的年薪减少了40%,航空界所有员工原本不错的养老金制度也被取消,导致将来的养老金缩水2/3,航空公司甚至连机组的餐食都取消了,每一名机组成员必须自己准备餐食执行航班,萨伦伯格先生和乘务人员一样,到了进餐时间,闻着头等舱旅客牛排和葡萄酒的香味,吃着自己简单便携如三明治等食物充饥。他在工作中同样经常遇到公司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令人十分沮丧、疲惫不堪。书中提到,他和同事们感到'公司仿佛用枪对着他们的头,逼迫他们让步,他们经历了减薪、返还福利、裁员、解雇……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忍受着心灵的创伤。和我们现在一样,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靠员工自己良好品质和职业素养,来弥补系统上的缺陷、长期的人手不足以及处处可见的假冒伪劣等。

好了,这能否令一些'底线员工'难以想象?这样的情况下可不可以不用提'职业操守'了?

对此,萨伦伯格先生的选择是,既要尽力而为去改善制度问题,同时又尽我所能。他从来不会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并且依然能做到追求更高。这样的境界,是我们平凡时刻最应该坚守的。

有多少次,不认识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我们这些航空从业者,我们又有多少次承担起了值得这份信赖的责任,时至今日,忽然想起了曾经是一名军人的我背诵过的一句话:我为我承担的责任感到无上光荣,我愿为此奋斗终生,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和平

时期的军人不用再战死沙场来履行最高职责,改革开放年代的企业员工也不用为企业当家做主,但是,责任,永远是心中应该坚守的最高职责。(文/赵雪春,编辑/王铭博) 注:文中引文出自【美】切斯利·萨伦伯格杰夫·扎斯洛《最高职责》 杨元元译黄友义审校

读后感
篇四:轻松愉快改善工作观后感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提到: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心智变化的基础上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无疑会使教学更轻松或更有效。因此书中按照大脑工作的九项基本原理分析了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其中有几个理论要点让我感触颇深。

一、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让学生记住枯燥的事实是完全不够的,但是,同样正确的是,想要凭空让学生拥有分析能力或者归纳能力也是不可能的。认知科学研究发现,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能力,比如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的。隐含的意思是,事实性知识要教,而且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否相悖,又如何和谐统一的思考和讨论,威林厄姆的理论,似乎让人看的更加明晰。我们想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就是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只有强大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得人,才能够更好的思考问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因此,对学生来说,基础培训和基础记忆是重要的。事实上,没有人能不通过培训就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在我们今天提倡教育改革时,尤其当我们提倡创新性思维时,我们常常容易忽视基础培训和基础记忆的重要性。许多激进的教育改革者呼吁让学生像科学家、历史学家和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而让学生直接用专家的思考方式的难度在哪里呢?威林厄姆认为,因为有了完整的专业背景,因为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专家在相似领域上的迁移能力比初学者要强。和初学者相比,专家更能分辨出重要的细节,并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将他们的知识迁移到类似的领域里。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过高的能力要求并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安排事实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配比关系,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我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备学生”的环节。区分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层次,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出提升学生背景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仅在自己的课堂中提高,在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也慢慢提升。

二、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的避免思考;

在威林厄姆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大脑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包括思考,但是人类并不是最善于思考的,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欢思考——更精确地说,我们知道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带来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好奇心使得人们去寻找新的主意和问题。生理学和医学告诉我们,当人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人的大脑就会奖励它自己少量的多巴胺,这是一种对大脑的愉快系统很重要的、存在于自然中的化学物质。神经学家已经知道多巴胺对于学习和愉快这两个系统都很重要,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两者间的明确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解决问题中确实能获得愉快感。

威林厄姆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注意到,努力解决难度恰当的问题是有好处的,但是解决太简单或者太困难的问题,是不会让学生开心的。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做有难度的问题,那么难怪他会不喜欢上学了。 教师面临这些问题应当怎么办呢?威林厄姆的建议是,给学生容易一点的作业,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恰如其分难度的作业。能留出这样的作业,来自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教学判断、教学创新、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三、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脑力活

认知系统的瓶颈是同时处理几件事的程度。

专家们有丰富的工作记忆,而对初学者来说,工作记忆是有效思考的最大瓶颈。初学者往往着眼于表层结构,看不清问题之间抽象的、功能上的联系,而这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正是专家们的厉害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能够忽略不重要的细枝末节,而直接得到有用信息的原因。

思考功能让重要的部分浮出水面,这也是专家们对于新的问题展示出良好的迁移能力的原因。专家们已经将很多原先需要仔细思考的过程和常用步骤自动化了。专家通过获得丰富的功能性背景知识和将一系列思考过程自动化来节省工作记忆的空间。

威林厄姆说,认知心理学者的研究认为,一个人不花上10年时间专心学习,是不能在任何领域成为专家的。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超出凡人的毅力,几乎都是工作狂人。发明了电灯、X光机、留声机以及电影放映机的爱迪生,每星期工作100个小时司空见惯,他经常在实验室小憩而不是在家睡觉。难怪他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闲暇之余在网上浏览了一本名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的教育专著有很深的感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敏感了。看现在家长们的积极报名,和孩子们的拖沓懒散、不愿主动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再看学校,孩子们只要到了绿茵场上便生动活泼,但只要进了教室就如泄了气的足球。这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真值得思考。现在的孩子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上课问题,还面临着如何延续课后更为艰巨的长期自我学习的问题,还有国家各种考试制度的问题等等。因此,当我看见了这本书确实使我眼前一亮、心头一怔,带着想解开谜团的心理,我仔细的阅读了几页。

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T.威林厄姆(Daniel T.Willingham),1983年于杜克大学获得心理学本科学位,1990年于哈佛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2000年之前,其研究主要关注以大脑为基础的学习和记忆方面;2000年至今,其研究主要围绕认知心理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本书中第5节中提出“题海战术有用吗?”在我们读书的年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容置疑的得到肯定的,而在现如今讲究以生为本的教育新时期这样的问题的提出似乎会给出一个相反的答案。但书中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没有充分的练习,你就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书中明确指出了这个观点,书中还给出了一个实例:假如带球的同时还要思考踢球的角度和速度,你不太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选手。想着这样低层次的过程必须不假思索,才能给高层次的过程,比如战术策略提供足够的空间。这个实例也就是告诉我们,大脑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将一些能通过大量练习而掌握的低级的、技能型的能力统统掌握才能有足够

的精力去提高高一层次的学习,例如:你如果不熟记数学要诀、数学公式、数学定律,你就学不好数学。同时书中还指出:学生到底该练些什么?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改练习。那些该练的又为什么要练?这些问题提的非常好。其实,我们给予学生的练习就是两种情况:一个是掌握技能,另一个是提高技能。作为教师要非常明确的知道两种练习,设计的练习也该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因为,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当你已经掌握了某种技能,再练习也不见得能提高。我想这样的练习因该是徒劳而不可取的吧。

这本书内容大众简化版,简明易懂,案例生动,特别适合我们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书中有些“惊人”的观点,可能会颠覆许多国人的常识,但其背后都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大量的实证数据,因而可信有时候还有细细品味。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令家长和老师困惑的一个问题: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学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可不喜欢上学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很多。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认真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带着这样的疑问,希望从书中找出答案。

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提到: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心智变化的基础上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无疑会使教学更轻松或更有效。因此书中按照大脑工作的九项基本原理分析了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

在威林厄姆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大脑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包括思考,但是人类并不是最善于思考的,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欢思考——更精确地说,我们知道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带来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好奇心使得人们去寻找新的主意和问题。生理学和医学告诉我们,当人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人的大脑就会奖励它自己少量的多巴胺,这是一种对大脑的愉快系统很重要的、存在于自然中的化学物质。神经学家已经知道多巴胺对于学习和愉快这两个系统都很重要,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两者间的明确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解决问题中确实能获得愉快感。

威林厄姆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注意到,努力解决难度恰当的问题是有好处的,但是解决太简单或者太困难的问题,是不会让学生开心的。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做有难度的问题,那么难怪他会不喜欢上学了。 教师面临这些问题应当怎么办呢?威林厄姆的建议是,给学生容易一点的作业,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恰如其分难度的作业。能留出这样的作业,来自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教学判断、教学创新、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让孩子喜欢上学似乎是每一个老师最渴望的事,然而如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却与日剧减,那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学习似乎荡然无存,中国孩子如是,在作家笔下的美国孩子也是一样。如同作家在开篇问所有一线老师的问题一样:我们想让学生也感受到与他们当时接触知识时一样的兴奋和狂热。当他们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怎么喜欢上学,也没有办法激励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沮丧之情也就能够理解了。这就降低了教师和孩子在学校教学读书的幸福感,没有幸福感学生怎么会喜欢上学。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发现,反复练习是教学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重点知识及内容的反复出现,为避免记忆的枯燥,我们所做的,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反复练习,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工作记忆。在选择练习时,我们可 以使用分散练习,进阶练习等方法,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调动学生,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的整合。 这本书既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又开拓了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方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目光放低,和孩子平视,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不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性格迥异的孩子们,这些都是聪明的孩子告诉我们的事。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0723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