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聚成三个关键知识点,一个马上采取的行动

文秘知识 时间:2019-08-25

【www.myl5520.com--文秘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1)
篇一:聚成三个关键知识点,一个马上采取的行动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的共同影响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人口的变化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在人口变化过程中,首先下降的是死亡率,然后是出生率

7、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为现代型,世界人口仍处于有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属于现代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 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因素,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政府和社会

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重要的标志)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看书)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二、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

1、 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3、 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4、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知识点
篇二:聚成三个关键知识点,一个马上采取的行动

一、小数

1、小数的意义:把整体“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4、小数的分类:

有限小数 纯循环小数

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混循环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如: π=3.1415926……)

5.循环小数: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四则运算

1.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 + 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 ÷ 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 商 ×除数

除数= 被除数÷商

2.在四则运算中,加、减法叫做一级运算;乘、除法叫做二级运算。

如果算式中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即先乘除,后加减。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乘法交换律: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加法结合律:(a+b)+c=a+(b+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乘法结合律:(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4)减法的性质:a-b-c=a-(b+c)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除法的性质:a÷b÷c=a÷(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乘积。

三、常见的数量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 路程÷速度=时间)

2、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

3、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 总价÷单价=数量)

4、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四、规律:

1、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一个数(零除外)乘比1大的数,乘得的积一定比这个数大;

一个数(零除外)乘比1小的数,乘得的积一定比这个数小。

3、被除数除以比1大的数,商一定比被除数小;

被除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一定比被除数大。

五、量的计量

1.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聚成三个关键知识点,一个马上采取的行动。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时间单位有: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1世纪=100年 一年=12个月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2.一年中的大月有:1、3、5、7、8、10、12月,共七个,每月31天。

小月有:4、6、9、11月,共四个,每月30天。

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平年的二月有28天,闰年的二月有29天。)

3.一年有四 个季度,每个季度3个月。

4.平年、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通常每四年中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简称“四年一闰”。

5.名数:把计量得到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单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叫做单名数。

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6.名数的改写: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化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即单位变小,用乘法)

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即单位变大,用除法)

六、几何初步知识

1、 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计算公式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面积=长×宽

正方形: 周长=边长×4 面积=边长×边长

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篇三:聚成三个关键知识点,一个马上采取的行动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拓展】中心商务区(CBD)

中心商务区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双重职能。

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型百货商场、高级专门化商店等;周围则是一些银行、保险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如电器商店、服装店和鞋店等。垂直方向上——在高层建筑物中,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低层,而办公室则多在高层,中间多为一般商业活动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聚成三个关键知识点,一个马上采取的行动。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

②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住宅用地。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③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②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4)行政因素

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三、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以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有便利的交通——降低成本,便于上下班并缓解交通压力

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 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交通也要方便;

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保护城市(居住区)环境

基本上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 环境污染比较大或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应当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3)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卫生防护带)

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就不应布置在防护带内)

在卫生防护带内可以种植对有害废气有抵抗能力的树种,最好是能够吸收污染物的树种。 (4)留有发展余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将来的城市发展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二、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的划分

根据城市人口的规模,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说明】我国城市等级分为四类: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其次还有县城、建制镇等城镇型居民点。 2、城市的服务范围

①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②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

③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种类越多,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种类越少,范围越小。

3.

三、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
篇四:聚成三个关键知识点,一个马上采取的行动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

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9823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