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人才培养目的

文秘知识 时间:2020-05-27

【www.myl5520.com--文秘知识】

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篇一:人才培养目的

新闻来源:浙江大学本科招生网 发布时间:2010/9/24 20:17:35 浏览次数:1

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知识、能力、素质(KAQ)并重,宽、专、交相结合,倡导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国际化学习,着力培养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能把握国际大势的各行各业领导人才。早在1938年,老校长竺可桢先生就指出,“大学教育之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番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掷地有声。

浙江大学的校训为“求是”,老校长竺可桢先生曾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这表明浙江大学的“求是”即追求真理之意义。如今在“求是”精神的指引下,浙江大学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

人才培养规划
篇二:人才培养目的

XX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1、总则

第一条 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 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 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 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 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人才培养目的。

第六条 “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 “飞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员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第八条 “精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副总、总监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第九条 “雄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对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3、 战略人才的甄选

第十条 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十一条 甄选条件

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第十二条 甄选工具

1、《战略人才推荐表》(见附件一)

2、《职业锚(职业倾向)自我评价测试问卷》(见附件二)

3、《管理人员能力评价表》(见附件三)

4、职业满意度测试(见附件四)人才培养目的。

5、《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见附件五)

第十三条 甄选程序

对于公司战略人才,首先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和甄选工具提候选人员名单,然后由总经理确认战略人才库入选人员名单。

4、战略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公司对战略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第十四条 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第十五条 业务/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

对于业务/管理型专才,强调又红又专,在业务线和管理线上深度培养。公司采取线**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业务或专业领域内轮岗+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5、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第一部分: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内部导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第十六条 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十七条 在职培训

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十八条 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部分:对于列入“飞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飞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内部导师、岗位轮换、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人才培养目的。

第十九条 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飞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条 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飞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中层管理人员,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不同岗位间的配合情况。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本部门内部不同岗位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和六个月,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内部人员的轮岗需由部门经理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内部轮岗的人员仍由部门经理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飞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二条 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飞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

第三部分:对于列入“精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精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内部导师、岗位轮换、内部培训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十三条 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精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四条 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精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拔尖人才、销售拔尖人才,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公司不同部门主要职责和不同部门间的配合情况。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间的轮岗需由主管副总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间轮岗的人员由新任职部门的主管领导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内部培训师

为了满足公司高级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工作。凡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或未能完成《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六条 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七条 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篇三:人才培养目的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一) 专业建设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立足鸡西地区煤炭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校企结合”进程,服务于鸡西地区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符合国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又能掌握企业迫切需求的专业技术。拟通过二年重点建设,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教学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先进、师资队伍一流、毕业生深受鸡西地区煤炭企业欢迎的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式教育工作要严格遵循“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进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建设,为鸡西地区煤炭企业第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 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

通过与鸡西地区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市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市区煤矿等10余家企业交流与合作,建立紧密联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学院“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将学习领域课程延伸到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中。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企业订单培养”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

校企合作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倡导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按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要求,倡导等级制考

核方式改革,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

构建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定期改革教学内容,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以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引入教学内容中。开发建设7门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特色教材5册,开发2门网络课程,建成重点教学资源库1个。

2.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具体目标

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拥有校内实训基地5个,实验实训室12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8个,完全可以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及专业群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学生技能培养的任务。

校内实训基地新建4个: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人才培养目的。

扩建3个实验室:可编程控制技术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工程供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能够完成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新技术应用推广、模拟工业生产等项目。为采取灵活适用的“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满足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校内实训基地及实验实训室,可实现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变频器原理与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等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可承担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任务。

创新工作室以单片机、DSP、PLC、触摸屏、变频器等先进设备为载体,形成集教学、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可使学

生对机器人、信号处理、产品设计、项目管理、创新技法等知识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并为教师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支持。校内生产线教学工厂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锻炼,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如图1-1所示:

第一至三学期

第七学期末 第四至六学期

校内实训基地 第一至六学期

图1-1 专业实训体系

每学期都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与生产性教学工厂,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同时,掌握核心技术的综合技能,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劳动部认定的专业技能证书,确保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对口就业率可达96%以上,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在学院的领导下,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实施与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共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企业、行业领导、专家

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我院从2008年开始已于上海比亚迪、建龙钢铁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组建“比亚迪班”、“建龙班”,每年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50名。

积极寻求与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机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增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时间,使学生面对真正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认知的全面性。

通过在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和磨练,缩短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为本专业师生的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经验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

3.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企业实践、项目研发,国外进修,聘请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全员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开发项目驱动课程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推进以教学团队为基本建设单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两个双师工程”即“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及“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

在专业建设期内,拟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5人、引进2人,聘请包括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骨干教师、兼职德育辅导员在内的兼职教师20人,使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6人。

4.课程体系建设具体目标

构建“项目驱动,无缝对接”专业课程体系,针对鸡西地区煤炭企业产业升级和鸡西地区煤炭企业各岗位的实际需要,对鸡西地区煤炭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鸡西地区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市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市区煤矿等10余家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开发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组织教学实施。按照项目课程教学理念,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不断满足企业需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学生就业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按“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证书考试+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即第一学年进行专业大类的基础平台教育,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课程以适用、够用为度,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及基本技能。

第四、五、六学期按照学生的就业方向,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高端技能,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模块的考证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

第七、八、九学期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综合实习,增加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整个课程体系中,注重课程与课程间的衔接,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从而使同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更多高端技能,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分析
篇四:人才培养目的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1.模具行业需求岗位

根据模具专业对吉林省模具企业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吉林省模具行业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模具零件的普通机械加工人员(包含模具零件的车削加工人员、铣削加工人员、磨削加工人员、刨削加工人员、镗工)

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人员(包括模具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人员、数控铣削加工人员、加工中心加工人员、数控工艺编制人员、数控编程人员、线切割加工人员、电火花加工人员)

模具零件的热加工人员(包括模具零件的铸造加工人员、锻造加工人员、焊接加工人员、热处理加工人员)

模具转配与调试人员(主要包括模具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人员、模具零件的装配人员、模具的调试人员、模具的维护人员)

模具设计人员(主要包括冷冲模具设计人员、塑料模具设计人员、模具零件加工工艺人员、绘图员等)

成型设备操作人员(主要包括冲压设备操作人员、塑料成型设备操作人员等) 模具营销人员(主要包括模具零件的采购人员、模具销售人员、模具的售后服务人员)

2.需求岗位分析

对于企业行业所需求的岗位,可以分为几大类:

? 模具制造人员

? 模具设计人员

? 模具装配与调试人员

? 模具营销人员

? 成型设备操作人员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所毕业学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人员,同时对于模具营销人员与成型设备操作人员也有所需求。

对于技能要求较高的模具装配与调试人员与技术要求较高的模具设计人员,企业虽然需求较为强烈,但都针对于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没有此类要求,只是希望在工作一段时间(五年以上)后,高职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上述岗位。

二、教学条件分析

1.教师团队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团队拥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大部分教师原来从事零件的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能够很好的完成模具制造的人员培养的任务,

对于模具设计方面,师资有所欠缺,没有长期从事模具设计实际工作的专任教师,对于培养成型模具设计人员力量不足,但是对于培养工作五年以后再从事模具设计的人员来说,为他们打下模具设计的基础,本专业教师可以胜任。

对于模具装配与调试岗位,由于其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同时对于经验要求较多的情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没有教师能够胜任此项工作。同时,为学生打下将来从事模具装配与调试的基础,本专业的教师还是可以胜任的。

对于兼职教师而言,要考虑到模具行业发展的特殊性,目前模具行业处于一个上升发展的阶段,对于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导致各个企业高薪进行聘请。所以对于那些我们专业急需的兼职教师,同时也是行业企业高薪聘请的人员,其来学校进行兼职教学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也要考虑到,兼职教师的时间安排问题,一般的时候,无法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进程。所以,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来说,要立足于专任教师进行学生的培养。

根据教师团队的条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当主要培养面向模具制造,同时兼顾学生将来从事模具设计、模具装配与调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培养。

2.实训条件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其它专业共享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与现代技术制造实训中心,在这两个实训中心里面,拥有比较先进的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钳工加工设备,可以较好的完成模具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的技能的培养。

但实训中心缺少热加工设备,无法完成模具零件的热处理、模具零件的铸造、锻造、焊接等热加工技能的培养。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拥有两个模具CAD/CAM实训室、一个模具拆装实训室。能够完成对于学生将来从事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基能的培养。

所以,依据实训中心现有条件,培养模具零件的普通机械加工人员、数控加工人员与使用手动工具加工的人员是比较可行的。同时,可以完成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与调试的基础培养。

三、素质要求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都将思想道德、敬业奉献、自主学习与身体素质放在了所要求得首要位置,这就说明企业期望学生热爱本职岗位、热爱企业,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优秀,创新意思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品质意识和心理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诚信教育,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有踏踏实实工作的思想准备”。

同时,整个社会要求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服务的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及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适应模具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职业素质。

四、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冲模、塑模的技术应用层,这是一个模具人才需求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工作侧重是模具的生产操作、模具的制造和模具的维修。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模具的技术细节,但需要熟练掌握模具的工作流程。另外,有一些企业涉及模具标准件的销售,他们也应该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包括塑料模具、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利用模具CAD/CAM软件进行简单模具设计的能力,常用模具生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模具装配和修复的能力,模具生产

工艺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专业主要面向模具及产品设计员、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岗位,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784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