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工作报告 时间:2020-04-06

【www.myl5520.com--工作报告】

昆明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篇一: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超常突破 跨越发展

全面发动园区经济大发展攻坚战

——关于对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市规划建设有各类工业园区1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省级工业园区6个(呈贡、安宁、海口、杨林、寻甸、东川),市级工业园区6个(晋宁、石林、宜良、富民、禄劝、官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的三级园区发展体系和格局。2007年,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9亿元(不含旅游度假区和官渡工业园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其中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工业园区占全省4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比重达到60%。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做法

2008年,昆明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到主攻工业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机制,采取最特殊、最特别、最灵活的政策措施,强势发动,超常突破,努力促进工业园区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昆明市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高度,从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高度,正视差距、直面矛盾,充分认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工业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活则全盘活,园区强则工业强、园区弱则工业弱的观念,树立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园区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关键,作为振兴昆明经济的关节点和突破口,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关心园区、支持园区、服务园区、建设园区的良好氛围。目前园区建设已成为昆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昆明市把创新作为工业园区发展不竭的动力,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功经验,大胆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上,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推行权责合一、党政合一、经济社会发展合一的实体化管理,赋予市级、县级经济管理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确保市权、县权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管理机制上,实行管委会主任负责制,采用扁平化管理,管委会自主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确定分配方式和收入标准,除班子成员外全员实行聘任聘用制。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主要领导分别由省、市委任命;省、市级工业园区挑选年富力强、懂经济、善管理的

常委、副县(市)区长担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在开发模式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园区投资公司,赋予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加快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谁能抢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谁就能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昆明市着力在软硬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在硬环境建设上,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突破工程,两年内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确保有熟地、净地招商。2008年全市计划启动“五通一平”建设项目170多项,预计投资70多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各类项目70多个,总投资14多亿元。在软环境建设上,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全过程高效优质服务,做到行政审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无条件、审批无阻力、程序无障碍,营造“三最四低”发展软环境,全力打造效率园区。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检查,工业园区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除,市级部门不得随意对工业园区内企业实施检查,必须进行的,要事先向管委会通报并经同意后才能进行检查。

——加大招商引资,促进超常规发展。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招商引资是工业园区的生命线。昆明市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招商引资任务倒逼、倒排计划,形成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制度。工业园区建立市、县、园区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与全市派驻沿海发达地区地级以上城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市35个招商分局合作,实行专业化、全天候、拉网式、驻点式招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突出大项目招商、地区优势招商、重点地区招商和外资项目招商,重点引进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环保产品等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目前,项目包装、项目储备、项目推介等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昆明市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八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的要求,围绕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每个园区明确1~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电力装备、机床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磷化工、铁化工八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对入园企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引导新建、引进工业项目(企业)按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入园发展,实施非园区工业企业出城进园工程,鼓励主城区工业企业实施入园搬迁改造升级,以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使大企业、大项目的单体优势转变为群体优势,努力催生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加大政策支持,营造政策洼地。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相对独立的财政预决算体制,以2007年为基数,5年内园区新增税收上解市级部分,全部留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8年起,5年内市财

政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工业园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及软环境建设的补助。在土地政策上,园区年度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全市用地指标优先保园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园区;实行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市、县两级经营性用地项目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5%,专项用于补贴工业项目用地地价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政策上,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园区工作,可保编、保级、保工资。

——强化评价考核,促进园区科学发展。建立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园区建设水平与发展速度同步提高。制定出台《昆明市三级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办法》及工业园区考核奖惩办法、管委会领导班子年薪管理办法、统计报表制度等配套措施,重点考核园区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利润总额、重大工业项目等指标,并把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工程、环保、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市级园区升格提档等工作作为否决指标列入考核。指挥部每年与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市级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重用;对组织领导不力、措施不实、实效不大,连续处于后进的予以重处、重罚。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发展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昆明市把实现园区建设大突破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政府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园区领导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
篇二: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工业园区调研组

10月15-19日,由市委办(政研室)牵头组成的市工业园区调研组,对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永安尼葛园、埔岭汽车工业园、永安贡川水东工业园、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金星加工区、清流龙翔工业园、明溪十里埠经济园、沙县金沙园、沙县金古工业区、将乐北郊工业园、将乐积善工业园、泰宁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和60多家入园企业、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走访市直有关部门等形式,较为详实地了解了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研究形成情况报告。

一、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坚持把工业园区(集中区)作为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园区数量稳步增加,规模效应逐步扩大,档次水平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抓规划,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各地立足区位实际和产业发展重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规划园区建设,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截止9月,全市规划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工业园区(集中区)共33个,总规划面积22.04 万亩。

(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各级高度重视园区开发建设,在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征用补偿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汽、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建设。截止9月底,全市33个园区(集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2.48亿元,开发总面积5.54万亩, 开发率(指已开发面积与规划面积的比率)为25.1%,开发面积利用率(指投入生产使用的面积与开发面积的比率)为67.7%;开发面积总投入强度为每亩26.19万元。

(三)抓项目,园区经济不断壮大。各级围绕市“3+1”重点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秉赋和特色产业,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一是入园企业不断增加。截至9月末,全市33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共入驻各类工业企业667家,入驻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6亿元,每家企业平均投入1688万元;投产的企业有460家,其中规

模以上企业24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23.9%。二是区内规模工业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园区(集中区)内2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4.17亿元,可比增长58.8%,增长速度比全市高一倍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2%,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2.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收入5.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比重的14.4%。三是产业集聚效益明显。在245家入园规模以上企业中,属“3+1”产业企业达125家,占入驻规模企业的51%;实现产值超10亿元的行业3个,分别是木材加工业产值25.18亿元、占入园规上企业总产值20.3%,纺织业23.7亿元、占19.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18.11亿元、占14.6%。四是后续项目不断跟进。如尼葛园新签约的总投资2.16亿元的石狮飞鹰塑胶、总投资1亿元的晋江英山橡胶、总投资9000万元的瑞祥物流等五个项目,都是园区主导产业的拓展延伸和园区发展的必要配套,5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工业产值30.36亿元。

(四)抓机制,园区管理日益完善。在推进园区(集中区)开发建设中,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园区开发机制,提升了园区运营质量和效率。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二、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问题矛盾突出。这是当前我市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用地报批难。根据国家现行的土地政策,园区用地需带项目批地,福建省政府还规定从2007年起所有工业用地都应按规定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10月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最新版本《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取消协议出让方式,此规定对山区影响很大。作为山区,山多耕地少,地势不如沿海地区平坦,开发园区实际上是开山造地,不存在卖地之嫌。因山地未开发平整,项目建设周期长,客商不愿入驻;而用地未批又不便开发,造成土地平整与带项目批地相矛盾。根据国土资发〔2007〕307号文规定,永安市工业用地出让最底价为11.2万元/亩,且不能以各种形式给予补偿,如果按最底价出让,目前客商们难以接受。同时在用地报批过程中,用地预审、规划调整、林地报批、用地审查等各项手续繁琐、周期长,影响建设进度。二是应交税费偏高。目前园区在开发

过程中,应交的税费有:林地植被恢复费6元/㎡,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14元/㎡,耕地开垦费水田9元/㎡、旱地6元/㎡,耕地占用税水田6元/㎡、旱地4元/㎡,征地管理费2.1%(约1元/㎡)。征用耕地每平方米税费达25-30元,每亩达16667-20000元,税费偏高。三是收储征用难度大。全市现有的一些园区,在规划范围内有大面积的农保田和自然生态公益林,受用地指标限制,土地收储征收报批难度大;在实际征地中,相邻地块建设单位给予被征地单位和个人补偿标准不一,造成相互攀比、抬高补偿费用的现象,致使土地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永安埔岭工业园一期规划建设用地4000亩除已征用部分外,还需征用永安国有林场林地约1600亩,林业部门提出19000元/亩,与村集体9000元/亩的补偿标准悬殊过大。

2、用工矛盾日益凸显。这是目前园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多数园区企业因用工问题开工不足、无法达产;有的企业不得不异地搬迁,如明溪赋鑫纺织有限公司因在永安用工不足搬到明溪,但到了明溪之后发现明溪情况更为严重,不得不实施技改。由于我市多数工业园区地处郊区,且尚处于初级开发建设中,配套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入园企业员工吃、住、行不便,养老、就医及子女就学等方面

关于加快金山工业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三: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金山工业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园区发展现状

株洲金山科技工业园始建于2003年,是国家火炬计划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株洲新材料产业园,同时也是今年株洲市园区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金山科技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一期6.96平方公里、二期约23平方公里)。园区以三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即硬质合金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园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引进企业36家,已投产19家,在建4家,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867.44万元。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钨钼铅锌精加工、交流及电子信息等行业。累计实现税收42870.41万元,其中2009年末实现税收4103万元。

2.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完成基础建设总投资45808.94万元。其中,实际征用土地900亩,目前在征280亩,待征165亩;硬化道路4条,2000米;铺设给、排水管道2000米;栽植路旁、空地树木1800棵;草坪10200平方米;安装路灯310盏;建设标准厂房100000平方米。

3. 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方面,大手笔包装项目。园区紧紧围绕三大产业和二期造城计划,加大项目包装力度。目前,已做好了《潍柴动力株洲产业园发展规划》、《中国五矿金山产业园规划》、《中国南车金山产业园规划》三个项目的包装策划;聘请国内一流包装策划公司对园区二期"金山新城"造城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另一方面,实质性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园区攻坚战"的核心。截止目前,园区陆续引进了安德利集团株洲有限公司、株洲春华实业有限公司、株洲力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和株洲九洲四维事业有限公司等36家企业。为实现大招商、招大商目标,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围绕三大产业,进一步加大园区项目策划、包装、招商力度。园区成功引进株洲新通铁路装备有限公司"高速铁路铺架及大型铁路机械专用装备"项目等7个项目,积极洽谈对接潍柴动力"株洲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等4个项目,

4. 园区实现多渠道融资。园区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融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一是采取抵押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经过双方多次协调和沟通,采取抵押方式筹得株洲市商业银行贷款。二是采取承贷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园区克服困难,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在市里有关部门帮助下,争取到通过城投集团承贷的方式为园区筹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三是利用政策优势,开拓融资渠道。园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农发行经过一年多的协调沟通,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成功落实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四是开发商住用地,搭建融资平台。积极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充分开发运作园区一期商住用地,以地生财。五是取得市、区级财政支持,实现多方融资。

5. 园区多点子创新企业服务

为实现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目标,园区进一步创新了服务手段。一是实行特

派员制度。选派优秀的中层干部和员工到市"5115"工程骨干企业蹲点,实行"点对点"、"特事特办"的服务。二是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园区定期召开银、企、园座谈会,积极为金融单位和入园企业牵线搭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广泛收集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园区积极开展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园区已搭建了 "金山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四是建立产学研联盟。为提高入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力,园区以"国家火炬中心"金山科技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基地为基础,联合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三个高等院校,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三个骨干企业搭建"硬质合金产学研联盟"。五是创业基地建设。为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前来园区创业,并使其在园区发展壮大,园区组织各种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活动,引导企业自主创业,今年5月,园区成功获批成为市十大创业基地之一。六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性服务。为解决企业职工上下班困难,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完成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公交首末站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区虽然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先进园区相比,还存在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有利政策支持,园区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制约了园区更好发展。二是融资难题仍然存在,财政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经费的支持力度有限,银行部门也缺乏对园区发展的专项贷款支持。三是征地拆迁难,征地费用高,失地农民安置问题难以保障,用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审批时间长,导致项目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围绕"上档次,上规模,大发展"战略思想,2010年的金山科技工业园工作目标是,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完成园区招商5亿元,实现项目落地4个,项目完成投入2亿元。2010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做好一个规划,健全两个体制,实现三大突破,做好四项工作,强化五项措施。

(一)做好一个规划,建设高标准园区。

一是做好产业定位。建设以轨道交通、汽车配件和硬质合金制造为主导的千亿低碳园区,注入"低碳"、"生态"理念,构建区级行政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共融的高标准、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

二是完善结构规划。依托荷塘大道、玉龙路,与云龙新城相呼应,在荷塘大道东侧,打造集聚的产业空间,承载三大主导产业;在荷塘大道西侧,打造区级行政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和生活功能片,形成"东园西城"和"一廊,两心,两轴,多组团"的大格局。并且规划七条贯穿规划区的城市主干道以上级道路,形成"三横四纵"的骨干脉络。"三横"包括沪昆高速公路、玉龙路和学林路,"四纵"包括新塘路、荷塘大道、新园路和长株攸高速公路。

三是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按照株洲市的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征地、拆迁、搬迁及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建设,加快土地平整。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四是加快土地报批。尽快争取已上报的1200亩工业用地和185亩商住配套用地批复到位,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土地报批面积。五是加快包装策划。进一步完善园区二期23平方公里的 "金山新城"项目包装策划,搭建融资平台,加快与银行对接,以实现5-10亿元的融资目标。

(二)健全两个体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管理体制,如有可能,有关部门是否可在园区设立相关临时工作机构,抽调精干人员进驻园区统一办公,由园区统一指挥、调度,为园区企业、园区发展提供高效、快捷、全程的优质服务。

二是健全园区财政体制。建立园区独立的财政体制,增加园区发展后劲,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现三大突破,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新突破。按照高起点,高要求,合理规划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争取贷款、市区各级、各部门支持,采用市场化动作,土地置换、建设公司垫付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建设纵横道路1条,里程0.85公里,硬化面积170000平方米,栽植树木2850棵,绿化面积765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850米,修建排污管道路1700米,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工程150000平方米。尽快完善园区一期功能,开发二期,使之大道"七通一平"的标准。

2.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010年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加速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落地项目不少于4个,总投资不少于2亿元,对2010年开工的项目,2010年内要全部竣工。2010年内提供建设用地不少于280亩。

3.软环境建设要有新突破。一方面加强协调服务。及时向入园企业传达政府有关政策法规,为创业者和入园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促进园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另一方面加强机关管理。加强学习和深入基层,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机关管理,健全制度建设,合理有序地开展好机关建设,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四)做好四项工作,确保园区和谐发展。

一是在土地征用在土地作用过程中,要做到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地处理好政府与集体、集体与农户的三者关系,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确保征地工作平稳推进;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将周边乡村建设用地规划纳入园区二期规划;三是要加强土地补偿金监督和管理,确保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金足额到位,并建立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加强入园企业的管理,严把企业准入关,从入园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到工厂总平面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服务和监督,所有园区企业新建、改建、扩建的安全生产设置,按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强化五项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保障。

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一是大力提升干部素质。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总结三个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坚持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大兴学习和研究之风,争做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大抓干部工作作风。要强化责任意识,主动考虑、用心研究,尽职尽责干好工作;要强化服务意识,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新形势下抓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打造一流的软环境;要强化效率意识,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坚决防止拖拖拉拉和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落实奖惩措施。强化园区工作人员督查考核,实行奖惩结合,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奖惩。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引入竞争机制,重用实干者,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拔上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五是抓好廉政建设。以廉政勤政为着力点,政务公开全面实行,自觉接受广泛监察和审计监督,注重将廉政建设理论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浇注"防腐剂",力抓源头治理,提高自身"免疫力"。

2010年09年农村集体用地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篇四:园区,建设用地,调研报告

按照局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近期,与相关同志一起,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情况对部分市、镇、村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找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步入依法、规范、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

我市辖区共计62个镇、2653个村庄,农村总户数652401户、总人口1621573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49297亩,其中:居民点用地3*433亩、村内道路用地149293亩、村办企业用地75*4亩、公益性事业用地16487亩,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25平方米。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据20*年全市农村集体建设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数据显示,20*年全市农村集体建设违法用地面积为8213亩,违法违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或基本农田建设工业厂房,对外出租、出售;有的村以“以租代征”的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非法建设工业厂房;有的则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擅自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设永久性建筑,进行畜禽养殖。仅调查的一个镇,20*年被立案查处的未经批准擅自建设及以租代征的土地违法案件达18宗,违法总面积231亩,大量耕地遭到破坏,部分厂房闲置,既严重违背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又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农村住宅违法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再加上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等税费,一些空壳村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村把农村住宅建设当作集体收入的唯一来源,纷纷违法建设住宅对外出售和寻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部分村集体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二是部分村以集体土地为条件与他人联合开发,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三是部分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他人,用于住宅建设;四是部分村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仅调查的一个镇,20*年被立案查处建设农村住宅的违法案件达436起,用地总面积109亩,严重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政策,干扰了我市农村住宅的建设秩序。

(三)农村居民住宅非法交易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价格差异的不断提升,在乡镇中心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部分城镇居民以及农村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交易农村住宅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违法交易现象逐渐表露。据调查的15个村中,8个村非法买卖农民住宅达250宗。经统计,仅我市辖区的一个市,自20*年以来因非法交易农村住宅引发的信访案件占总数的25%,诉讼案件占土地行政诉讼案件的30%。农村住宅的非法交易,不仅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引发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和民事诉讼,使农村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了农村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并给旧村改造及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矛盾。

(四)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人均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利用率低。国家规定农村人均集体建设用地面积为150平方米,我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由规划基期的180平方米降为规划末期的150平方米,而我市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3年以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降低,反而增加到225平方米,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二是农村住宅空置率高,一户多宅较多。部分农村村民取得宅基地建房后,因考学、参军、工作、在外购房居住等原因,将户口迁出本村,造成大量住宅闲置;部分村民因结婚分户等原因已在村内单独申请建房居住,后又继承其父母或亲戚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导致一户多宅和房屋闲置。此次调查的15个村共有3533户、8923人,宅基地总数4866宗,其中一户多宅313户、闲置住宅757宗,分别占宅基地总数的6.4%和15.5%。农村住宅闲置及一户多宅等问题,造成了农村

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

三、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国策意识

一是搞好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用地的自觉性。二是搞好国情、国策的宣传,增强危机意识。我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8.27亿亩,距离18亿亩的警戒线只差2700万亩,18亿亩耕地底线一旦失守,势必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在深化普法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国情、国策教育力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危机意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是搞好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将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延伸到基层、到农村、到群众,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展、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把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二)强化执法,规范管理

一是强化审批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71号)的有关规定,严格界定和控制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三类用地的范围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 凡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使用集体土地的,必须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和立项审批手续,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通过,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涉及占用农用地的,要先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禁止以兴办“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或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凡符合条件的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需由本人向本村集体提出申请,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经镇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市)级人民政府批准。镇、村集体,申请统一为本镇村居民建住宅的,也必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所建房屋只允许出售给本镇、本村符合建房条件的居民。农村村民购买本村住宅,必须符合建房条件,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房屋。

凡属农村畜禽养殖用地的,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畜牡兽医局下发的《关于规范畜禽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61号)的要求,在不占用基本农田、且不改变农用地用途的条件下,对农村畜禽养殖用地实行备案管理,对占用基本农田、改变农用地性质的畜禽养殖用地要依法查处。

二是强化预防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县(区)、镇、村四级巡查网络,普及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案件发现预防机制,增强市(区)、镇、村基层执法监察网络的效能,实行专人分片包干责任制,突出重点区域,明确划分区域,确定巡查周期,加大巡查力度,对土地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努力将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强化执法管理。针对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乱占滥建和非法交易等行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止和查处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坚决依法处理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推动国土、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查处、处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不断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及处理力度,有效制止各类违法行为。

(三)多措并举,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合理规划。目前,我市农村人口约为162.1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比国家标准超出了75平方米,以此推算,我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可达12157.5公顷。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编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挖

潜利用规划,在确保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潜力,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有机结合,合理规划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实施村庄合并、集中兴建多层民居,将党的城乡统筹政策惠及到大多数农民,落到实处。首先,全面摸底,科学规划。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资源,整合优化农村住宅的布局。第二,结合实际,分类实施。按照我省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逐步采取撤村并居型、小城镇集聚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型、村庄整治改造型、逐步撤并型及整村迁建型等方式,引导经济条件较好、建房积极性较高的地区先行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对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并可通过宅基地换住房、换社保的方式,将拟撤并村庄的农户吸引进来。

鼓励经济强村兼并周边弱村,鼓励大企业整建制兼并改造村庄,通过集中建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拓展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土地闲置、浪费及低效利用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挖潜改造、调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第三,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对在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的多层农村住宅,应严格控制户型和面积,可参照经济适用房的户型和面积,坚决制止建设大户型和豪华型公寓;同时,还应严格控制供应条件和范围,仅限于符合申请条件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拆迁农民,严禁对外出售,谋取不合法利益。对新农村建设节约的土地,通过整理复垦,置换用于城镇建设。第四,资金扶持,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应从城镇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拆迁村和搬迁居民,保证农村居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就是通过置换和挂钩的方式,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通过整理复垦,将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并将整理复垦后取得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由市(区)统一调剂用于城镇及工业园区项目建设。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整理出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置换到城镇、工业集聚区,能够有效拓展用地空间。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298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