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工作报告 时间:2020-04-06

【www.myl5520.com--工作报告】

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的心理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而我通过这次暑期在南充市九方教育培训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

首先是自卑心理。这是普遍出现在中学生身上的现象。具体体现在“我成绩不如某某某的好”、“我能力不如某某某的强”、“我家没有某某某有钱”、“我长得实在是不如某某”等等方面。而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不敢去让自己的才华,自己真正的实力展现出来。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要看见自己的发光点,只有这样全方面判断自己,才能得到稳步提升与发展,一味的自卑只有走下坡路。然后是孤独心理。现在中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家里都有电脑,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沉迷游戏网络,与外界接触减少,从而孤独感也由此产生。我们要看见那些衣衫褴褛的工人讨不到工资一脸尘土的孤独,我们要看见孤儿院里孩子们笑容背后没有父母的孤独,我们要看无人照顾的老人拾荒时的孤独,认识到这些,就会发现我们的孤独根本不值一提。我们可以打开心扉与朋友老师家人交流,多与外界接触,如此,何来孤独感呢?

其次是嫉妒心理,这个多是出现在女孩子身上。有关别人的衣服比自己的好看,别人比自己人缘好,别人有男孩子喜欢,别人家境优越,而面对这种正常的心理我们应当用正常的方式去处理。要知道好

的条件不能靠父母不能靠先天,要靠自己去一手创造。嫉妒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要看到发展的一面,而不是去嫉妒别人哪里比自己优秀哪里比自己条件好。唯我独尊的心理出现在和家人的相处里。认为家人的付出是应该的,认为自己是皇帝是公主,什么要求都必须要满足,要比别人好,人家都要听我的。这种心理要去多体会别人的感受,换位思考,就能解决唯我独尊的病态心理了。 最后,厌学的心理更是比较普遍。首先他们倍感学习压力之大,而习压力较大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家长方面占58.3%。本人的期望值占20.2%,同学间的相互竞争占14%。而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比例却微乎其微,仅占1.2%,此结果恰恰表明,家长的过高期望或过度施压是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的主要原因。一些家长的“211工程”, “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等金箍咒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有些家长经常将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同龄的孩子的成绩做比较,形成一股“逆向”攀比风,看似良性竞争的背后却早已变质为家长炫耀的工具,这样学生怎样会自己主动学习,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需要家长给他们一个轻松的坏境。其次,一些中学生没有远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认为家境优越,他们贪图一时玩乐,认为父母是一切,对父母的依赖感太强,无需自己去奋斗,完全就没有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几十年人生,从而不好好学习,成天玩乐,到处惹是生非。而这就需要父母老师去开导,了解到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要远见到将来自己脱离了父母,一切靠的是将自己,只有现在好好学

习,只有通过学习去计划自己的美好人生,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克服这种厌学的心理状态。

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许多中学生也有可取之处,随着年纪渐长,经历了心理上的磨合期后,对未来有了更加明确和理性的认识。经历了青春逆反期,叛逆期,显得成熟许多,心里也非常的积极向上。在生活上,他们可以与家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经常交流,并在交流中寻求双方的协调方面,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在交友方面,他们也普遍比较注重自己和朋友间的关系和交友圈的发展,寻求双方利益共同点,谨慎交友,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这是一种正确且理智的表现。体现了他们不同于上一代的闭塞保守,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心理上更加独立。同时表明,他们都很注重自己的学习,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自己对社会的贡献量,以实际行动奉献社会和家庭。这表示他们责任心在加强,能够对自己父母老师以及社会负责。

针对那些心理有问题的中学生,那么如何去正确引导其克服这些心理,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家长方面,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导致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与同学朋友的交流,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不要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其自尊心。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自行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二、学校方面,学校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引导中学生多参阅相关专业书籍,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定期咨询相关心理导师,避免心理问题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正确科学地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行为与习惯。

三、老师方面,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了解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好的帮助他们,而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倡导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对人对事都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失败时不要灰心,成功时不要骄傲;对人要多看长处,要学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恒心,增强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能力,使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通过调查,我不仅对当今中学生的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到积极地一面,也了解到消极的一面,同时,也对自己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准备,是一次很不错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位中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良好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二: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调查时间: 2012 年 10 月9日

调查对象:九(3)班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人:张蓓

关键词: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 成长烦恼

引言青春期使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外形发生明显变化,学生的身体变化势必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和反映,表现在行 为上出现一些烦躁、不安、自卑、孤独等心理烦恼。青春期既充满着生机和 活力,又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克服青春期 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处理好各种矛盾,正确地解决和认识与异 性同学的情感、交往和友谊,使学生在青春期启航的大船上一帆风顺,过一 个愉快、安全的青春期是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责任。对学校初中学生的心理 问题进行调查,有助于为学校、班主任和老师提供科学、详细的教育计划, 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心理工作,很有意义。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①适应方面、②身心方面、③学习方面、④与父母的相处方面、⑤与老师同学关系共计5大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团体施测,由学生不记名填写。经过效度分析,无效卷5份,有效率98%.

其中男生39人占54%,女生28人占46%。

结果:总体看,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和心理烦恼。其中在适应方面66%的同学认为进入中学后课程多了、活动少了,压力增大,感到疲于应付;85%

的同学认为进入中学后容易激动,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容易发生心里冲动现象;学习方面,70%的同学认为是用新课程后,进入新课改后,上课不知道该怎样好?听课常常出现分心现象,中学竞争激烈,担心自己的成绩下降。与父母相处方面,72%的同学认为回家

后与父母相处开始出现问题,心里话不愿和父母说,当父母询问时,不愿把在学校的实情告诉他,甚至还有一种莫名的烦恼。有时认为自己长大了,不需要父母过分的关心了,自立意识强烈。与老师同学关系方面,50%的学生认为:不如在小学时和同学相处得好,对男女生交往的话题普遍感到敏感,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害怕老师批评。 思考:

初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心理障碍增加,

心里烦恼增多,造成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闭锁现象。探究形成原因有

以下几点:

一、青春期生理变化迅速,心理承受水平滞后 有人把青春期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发生明显的变化,也成为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首先表现在性机能发育成

熟,孩子进入少年期后性腺机能开始成熟和发生作用,第一、第二性征开

始出现,性机能发育成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它刺激了学生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与异性交

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其次身体外形发生变化,这个时期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似乎突然地长高乐、长大了。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成人意识增强。第三、体内机能迅速健全。性腺机能的逐步完善和性激素的作用,对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作用,为学生心理的日臻完善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进入青春期的这些变化,是迅速的、全面的,学生一下子无法接受,没有心理准备。有的同学不习惯自己的身体的急速增高和性征的突然变化,变得害羞或腼腆起来;有的同学认为

同伴发育得快,自己发育得慢,产生忧虑、苦闷心理;有的同学关注自己的容貌,因为长得丑变得自卑、孤独;女同学对初次月经、男同学对初次梦遗感到惊慌、焦虑、精神恍惚,不愿和老师父母交流,甚至有些还胡思乱想。等等现象说明不能适应身体变化,心理滞后。

二、心理过渡时期产生心理矛盾,导致烦恼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人提出了青春期是人生的

“反抗期”、“危机期”、“心理上的断乳期”。实际上,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过渡性。即由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有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不定型向定型过渡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其次,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第三,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化,知识经验的增多,在学

生的认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上,都有了新的发展,随之出现新的矛盾,导致烦恼。这三大矛盾是:第一,渴望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迅猛发展,使他们产生“成人感”,想独立却不具备独立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想摆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脱父母的依赖,却不具备充分的自理能力。这种矛盾,使学生的心理经常产生冲突、混乱和不安。第二,心理闭锁和求得理解的矛盾。进入青春后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尽管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表现在外面的心理表露却失去了原有的直爽、天真、单纯。不 再象小时候那样经常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变得内向、闭锁起来。希望自己拥有单独的房间,单独的写字台,书橱或箱子,不要父母动自己的东西,甚至还要上锁。致使产生一种孤独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形成

所谓的“代沟”。第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好感,继而欣赏异性,关注异性,希望和心仪的异性交往,但又表现出对异性的排斥和疏远。害怕同学的嘲笑。当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时,表现出一种急躁、焦虑、甚至烦恼的心理状态。

三、对新环境和新的课程改革的适应速度慢,导致对学习和初中生活感到压力大。

问卷出来结果后,笔者对通过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走访,普遍认为:部分学

关于中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
篇三: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

中学的心理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界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能否让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封闭等问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有可能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但这些问题并非中学生们与生俱来的,这与他们所处的生理时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经过在实习学校的调查了解,将这些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学习问题 (压力大,厌学,考试焦虑)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中有的问题是: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但从调查中反映,我校高一、高二学生普遍感到压力不是很大。感到压力的高一为18%,高二为27%。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我校厌学的高一有9%,高二有16%。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我校情况还好,高一有13%,高二有17%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

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交际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

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我校这方面比较乐观,与同学交往中,高一有3%的同学存在困难,高二有7%的同学存在困难。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等等,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与家庭,因而,认为家庭是一切不幸的源头。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每个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生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同时也是自身生理发育最快的时期,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内荷尔蒙的大量分泌,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些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大量的青春期心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下等方面: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

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调查反映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的挫折适应能力强。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我有以下的一些建议: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

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研究中学生心理及产生的心理问题的意义: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四: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引言

近年来,随着学习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明显呈上升趋势。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真实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本人对所实习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及时的心理干预对策,逐步形成学生、学校、家庭三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促进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心理基础。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 调查概况

我于2009年9、10月份,对我所实习的学校进行了调查,调查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这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 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共发问卷160份。

关于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报告。

性别: 年龄: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表,共有32个项目,每个题目后边有5个等级供您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1,2,3,4,5表示。请按照您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描述您的等级,标出相应数字。

(1)无:自觉该项目无问题

(2)轻度:自觉有该项目问题,轻度出现。 (3)中度:自觉有该项目症状,其程度为中度。

(4)偏重:自觉有该项目症状,其程度为中等严重。 (5)严重:自觉有该项目症状,已达到非常严重程度。

注意:(1)每个题目后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空格里打上“√”。

(2)每个题目都要答。

请按问题对您的影响程度选择。

2、 个案调查 (二) 调查对象

高一学生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大约占5.1% ;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占3.5% 。 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目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都是独子(女),在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双双关注的眼睛。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负担稍重但能承受;遇到困难能与同学或朋友交流;家长也能通过讲道理、沟通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商量,等等。但部分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

(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一直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自我中心意识是不健康的,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任性和没有责任感。

(2)适应能力差,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中学生大部分在家庭中处于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很难有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的性格。他们在转型期间往往做事静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遇到挫折,就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

(3)心理自卑,遇事容易走极端。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有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等。

问题分析: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学生面临各自不同的心理负担,有时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而这些学生大多不愿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父母、老师,而是藏在心里。久而久之,一些家长和老师无法理解的现象就在孩子们身上出现了。

(1)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不良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他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其二,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如何赚大钱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幻想症。 (2) 学校因素

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先是分解到干部,干部分解到教师,教师分解到学生。于是,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提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3) 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格调低下的大众媒体的出台,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校园生活后面,其实有许多孤独的心。一种是因为成绩或者相貌、能力平平引起的自卑心理。这些同学往往因此看不到自己的长处,长期压抑造成心理问题。而出于害羞或者担心被嘲笑,大多数同学选择“自酿的苦酒自己喝”,极少跟外人说起自己的烦恼,即便是对朋友或者家人也三缄其口。虽然学校也有心理辅导室,但却设在老师办公室所在的那座主楼上,大家连往那门口的信箱投下写满疑惑的信都缺乏勇气,更甭提迈进那道门槛啦。所以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反倒是晚间电台的谈心节目吸引了不少学生,但那是成人节目,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搁在肚里的石头始终堵着,长年累月就难免会影响心理健康了。另一种是由于感情上受到了打击。比如有些同学早恋失败或者陷入单相思,这往往会使他们坠入消沉的情绪之中,因为无人可以倾诉,所以越发疏远了别人。再比如有的同学由于亲人不在身边或者与之有隔膜长期得不到关爱,因而易产生极端心理,嫉妒别人的幸福,对身边的人冷漠以待,等等。第三种是由于在学习上多次失败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从而心理失衡。这些,已经成为一些中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298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