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马谡的三笑

话题作文 时间:2020-07-10

【www.myl5520.com--话题作文】

失街亭赏析
篇一:马谡的三笑

《失街亭》赏析

失守街亭罪不轻,

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

拭泪犹思先帝明。

“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诸葛亮、马谡叹息一番。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十分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同时,它也是诸葛亮——一个智慧超群的常胜英雄,一生中遇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文中人物角色多、形象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矛盾复杂,使得本文内容有趣味性,有刺激性,有吸引力。在情节处理方面,作者把结构处理得井然有序,情节把握还是较容易的。本文分为三个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斩马谡。在形象塑造方面,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直接与间接描写,以及衬托、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特点鲜明。

(一)守街亭

蜀方欲挥师北伐,直取长安。魏方派司马懿、张郃领兵,出关伐蜀,欲取汉中。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街亭的得失如此重要,守将的选择便成了关键问题。因为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守好街亭,事关蜀方北伐的全局。

当诸葛亮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这时,作者特意安排了诸葛亮与马谡的一番对话。首先,诸葛亮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强调了街亭直接关系到北伐成败和蜀军安危,十分重要,并指出街亭“守之极难”。而马谡却不以为然,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然后,诸葛亮郑重提醒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却不把强敌放在眼里,声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最后,诸葛亮以“军中无戏言”来告诫马谡,马谡却仍然头脑发胀,以“愿立军令状”来担保必胜。这番对话,既表现了诸葛亮处事谨慎、考虑周详的性格,又通过请缨时马谡言语上的仓促,欠考虑,对敌军满不在乎的表现,突出了马谡骄傲自大、轻敌疏狂的形象,为之后他的失败埋下伏笔。

由于马谡过去曾出过一些好主意,赢得了诸葛亮的器重,这次又自信必胜,诸葛亮便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诸葛亮虽说答应了马谡,但仍不放心,再三叮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凡事商议停当而行”,还派出了“平生谨慎”的王平相助,高翔、魏延、赵云、邓芝相互照应,进一步表现了他谨慎周密的性格。

然而马谡来到街亭之后,就把诸葛亮之前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拒绝听取王平的意见,还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谡

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通过“三笑”暴露出马谡的自鸣得意,盲目自大的狂妄态度和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同时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出马谡的麻痹轻敌、狂妄自大,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出马谡的死守教条。

(二)失街亭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再写魏军的行动。司马懿率大军到达街亭附近后,闻报街亭有蜀军把守,先是惊叹诸葛亮得机在先:“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继而听说马谡屯兵于山上,顿时“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由“叹”到“喜”,从反面印证了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马谡“违亮节度”的错误,再一次预示街亭必定失守。

当街亭之战正式打响后,情节发展骤然加快。司马懿严密布置,分三步而行:第一步,将蜀寨团团包围,断其汲水道路。蜀军冲击不动,只好缩回寨中,因无水无食,不战自乱,纷纷下山投降。第二步,下令沿山放火,使得蜀兵愈乱,无法立足。第三步,待马谡率领残兵奔逃时,不作正面阻击,而在背后掩杀。就这样,在短短的一天中,魏军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而马谡则被动挨打,一败涂地。以后,尽管王平、魏延、高翔奋力拼杀,几番争夺,使情节一波三折,几起几落,但毕竟只是高潮之后的余波,无法挽回马谡铸成的大错,街亭终于失守了!

(三)斩马谡

街亭失守后,马谡自缚跪于帐前请罪,诸葛亮责备他“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三哭:诸葛亮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不必多嘱。”;诸葛亮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诸葛亮大哭不已。诸葛亮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三哭” ,前两“哭”是哭马谡,搀杂着责己的成分;后一“哭”是哭自己,搀杂着痛惜之意,它是诸葛亮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我们可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同时应看到,刘备曾提醒过诸葛亮对于马谡的任用;由此诸葛亮的责任更不可推卸了。

街亭失守,到底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次,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平日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最后,孔明不该斩马谡。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萧何月

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

《失街亭》带给我们的启示

凡是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处理事物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滤。

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公正。

用人时要尽量作到全面而准确的考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性格决定命运.

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扬中树人201120122高三年级语文作业纸(文
篇二:马谡的三笑

……

………………………装

线

…马谡的三笑。

…扬中树人2011-2012-2高三年级语文作业纸(文)2012-5-15. 高三语文附加题训练汇总5 命题:余红亮 校对:庄志武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编号 00 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20.文中“韩文公”指的是谁?“忠犯人主之怒”所指何事?(2分) 21.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呐喊》的情节结构模式主要有看与被看、吃与被吃、还乡等。就“还乡”而言,《社戏》是鲁迅精神上的还乡,故乡美好的人和事维系着鲁迅的精神家园;《故乡》中的“我”离乡、还乡再离乡,故乡的精神寄托已经荡然无存了;《孔乙己》《明天》《药》《白光》等许多故事,都是发生在鲁镇、未庄。这些故乡的事都使得鲁迅离乡又还乡,寻找精神的家园。 B.《三国演义》中“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是为了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问题,实际是为孙刘联军火烧战船作准备。 C.《边城》描绘了一幅颇具古风的桃源四季图,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生活的理想,表现出沈从文先生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性格。 D.莎士比亚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乃至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体现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E、《凤凰涅槃》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内心感受。以火山爆发式的革命诗情和大胆绮丽的想象,来表现革命的理想。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使诗作的构思富有浓烈的幻想色彩,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23.简答题(10分) ⑴写出下列实践中对应的人物(5分) ①月下刺猹

②安居平五路

③割须弃袍

④外出闯青浪滩

⑤小惠全大体出闺成大礼

答:

(2)《三国演义》中有诗叹袁绍:“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袁绍拒听谋士的

忠言良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最为集中。请从该战中举出三例。(5分) ........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6 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

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20.苏洵,号 ,代表作有 (举一例)。(2分)

21.从文段中能看出作者的两个儿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苦闷,反映出人文

主义者在冲破封建势力束缚过程中的内心矛盾。

B.《凤凰涅磐》是《女神》中的代表作,该诗抛弃了传统诗词对于纯意境的追求,传达了像凤凰

涅磐般在旧的毁灭中寻找再生的“五四”精神。

C.《雷雨》中,周萍和周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鲁大海和四凤、周萍和四凤都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周冲和鲁大海是异父同母的兄弟,周萍和四凤还是恋人关系。

D.《家》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瑞珏。梅郁悒,瑞珏贤惠,鸣凤善

良而柔中带刚,虽然性格不同,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E.《阿Q正传》写阿Q害怕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打的时候,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可他又

欺负小尼姑,这些都表现了阿Q畏强凌弱的个性。

23.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失街亭”这个故事中,马谡有三笑,请具体阐述,并概括由此表现出的

马谡的性格。(4分)

(2)下面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别号”,请分别写出是哪些人物?(6分)

①稻香老农 ②潇湘妃子 ③蘅芜君 ④枕霞旧友 ⑤蕉下客 ⑥怡红公子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郭沫若《女神》中,无论是个性张扬狂放的天狗,极富革命激情的群鸟,还是富有叛逆

精神的“匪徒”,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

B.《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比他人的出场,固然是为了突

出她的身份、地位,但主要是为了显现她鲜明的个性、张扬的风格。

C.《边城》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翠翠与傩送兄弟的爱

情纠葛,暗线是王团总想要傩送做他的女婿。

D.《呐喊》成功塑造了封建社会中许多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大众形象和被科举制度戕害的知识

分子形象,比如阿Q、闰土、华老栓、祥林嫂、孔乙己、陈士成等。

E.父亲暴亡,母亲改嫁谋杀父亲的新王,急转直下的人生变故击碎了哈姆莱特的梦想。现实

和理想的矛盾,微弱的自身处境和重大的社会责任的差距,使他忧郁、探索、徘徊。

23.简答题(10分)

(1)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于陆逊?(6分)

(2)《家》和《雷雨》分别塑造了鸣凤、四凤这两个女性。请结合小说,谈谈她们的共同点。

(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悒郁的瑞珏、贤慧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

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

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女性的迫害。

B.《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

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风波》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

C.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美丽、年轻、纯洁的奥菲利娅深爱着哈姆雷特,却因为

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避而远之。而哈姆雷特的出走与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使得脆弱的奥菲

利娅精神失常,抑郁成疾而死。

马谡的三笑。

D.郭沫若在《女神·炉中煤》中自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的煤,用他“卤莽”“黑奴”的“火一

样的心肠”,唱出了“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

不惧牺牲的强烈感情。

E.巴尔扎克正是通过对葛朗台及其侄儿查理充满罪恶的发家史的描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

升时期的特征。葛朗台富裕却极吝啬,他本人粗茶淡饭,严格控制家庭开支,妻子、女儿备受折

磨,家中的摆设也十分简陋,陌生人不会想到这里的主人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

23.简答题(10分)

(1)简述《红楼梦》中尤三姐殉情的经历。(5分)

(2)《边城》中船总的两个儿子分别是谁?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5分)

附加题汇总5参考答案:

19、(6分)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

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每处1分)

20、韩愈。(1分)忠犯人主之怒:唐宪宗迎佛骨入宫,韩愈直谏,几被处死,经大臣营救,贬潮

州刺史。(1分)

21、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来盛赞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事。(2分)

译文: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

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

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

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

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

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5分)AC

(A.“这些故乡的事都使得鲁迅离乡又还乡,寻找精神的家园”错,应该是还乡又离乡——故乡马谡的三笑。

人(乡村农民)生活的困苦、精神的麻木,已经让“故乡”失去了安人心魄的力量。C项中“追

求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生活的理想”错,应为“作品意在表现美好的人性总是令人忧伤的”)(选

对一项得2分)

23、(1)答案: 闰土 诸葛亮 曹操 天保 薛宝钗

(2)1.袁绍在起兵时,拒听谋士田丰“静守以待天时”的建议,并将其关押,且在作战失败后

将其杀害;

2.进军途中,不听谋士沮授缓守以拖垮曹军的建议,并将其锁禁军中;

3.作战中途,不听许攸分兵夜袭许昌,并乘曹操粮尽之机发动进攻的建议,致使许攸投奔曹操;

4.不听沮授加强乌巢防守的建议,致使乌巢被袭,袁军随之溃败。

19.(6分)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

善处乎祸福之间也。(每处1分)

20.(2分)老泉 《六国论》(每空1分)

21.(2分)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22.(5分)C D(C项,“周冲和鲁大海是异父同母的兄弟”表述错误,二人没有血缘关系。D项,三位女子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梅是贵族小姐,瑞珏是长孙媳妇,鸣凤是贫贱的丫鬟。)(答对一个得2分,两个得5分。)

23.(1)(4分)①“三笑”:一笑孔明“多心”,他认为街亭这个地方地处偏僻,魏兵不敢来,而孔明煞费心机的安排实在有些多余;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否定了王平提出的“屯兵当道”的良策;三笑司马懿夜来巡哨,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②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4分,每点1分,“三笑”顺序不当不得分。)

(2)(6分)①李纨,②林黛玉,③薛宝钗,④史湘云,⑤贾探春,⑥贾宝玉。(每点1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D) ......

A. 郭沫若《女神》中,无论是个性张扬狂放的天狗,极富革命激情的群鸟,还是富有叛逆精神的“匪徒”,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群鸟是庸俗的】

B.《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比他人的出场,固然是为了突出她的身份、地位,但主要是为了显现她鲜明的个性、张扬的风格。

C.《边城》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翠翠与傩送兄弟的爱情纠葛,暗线是王团总想要傩送做他的女婿。

D.《呐喊》成功塑造了封建社会中许多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大众形象和被科举制度戕害的知识分子形象,比如阿Q、闰土、华老栓、祥林嫂、孔乙己、陈士成等。【《祝福》收集在《彷徨》之中】

E.父亲暴亡,母亲改嫁谋杀父亲的新王,急转直下的人生变故击碎了哈姆莱特的梦想。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微弱的自身处境和重大的社会责任的差距,使他忧郁、探索、徘徊。

23.简答题(10分)

(1)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于陆逊?(6分)

参考答案: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1分)

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当时天气干燥,给陆逊可乘之机。(1分)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意深入。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3分)

(2)《家》和《雷雨》分别塑造了鸣凤、四凤这两个女性。请结合小说,谈谈她们的共同点。(4分)

参考答案:①身份相同:丫鬟;②性格相似:聪明、美丽、善良;③对爱情都充满了纯洁而美丽的憧憬与追求;④命运悲惨。(一点1分)

22.(5分)AC(A.三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是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C.奥菲利娅是溺水而死,不是抑郁成疾而亡)(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23.(10分)(1)(5分)尤三姐虽被人看作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1分)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1分)柳湘莲回京后与宝玉闲

《失街亭》教学实录
篇三:马谡的三笑

《失街亭》教学实录

作者:加入日期:07-03-18

一、导入

方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失街亭》

二、释题

1、失--标题中体现的作者(编者)情感倾向:拥刘反曹(《三》全书的倾向) --可怕的“血统论”(非“唯贤是用”)

2、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

蜀----街亭----魏

进退咽喉反攻要地

必争之地: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守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三、学生分组研讨

☆话题:失街亭,谁之过?(或:街亭,缘何失?)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研讨中适时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1)情节:孔明派将点兵(开端)--马谡拒谏(发展)--双方激战,蜀失街亭(高潮)--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结局)

(2)人物形象(没有完美的人)

a、诸葛亮--失败的英雄!

b、马谡--也是条汉子!

题外话:

(1)当年关云长也曾立下军令状,但刘玄德不杀--杀关即杀刘(桃园结义),呵呵!

(2)读书不化:要有自己的头脑(有同学捧着学案回答问题,更有笑话,照抄答案--“略”“根据本人情况作答”)

☆马谡有没有谋略?(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说明:诸葛亮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不是全能之神。

c、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言行)+侧面描写(衬托)

△蒋琬“留人”

a、非“史实”(时间提前)--作用?

b、孙武“用法明也”--吴宫练兵(《史记》)

c、岂不可惜乎?--曹操“不杀”幸甚(举例)

(3)三个“三”

马谡三笑(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二哭)、诸葛亮三哭、街亭三“夺'。

四、小结

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局应有的明智。

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师:我们分析一下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找出依据来。另外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生:自骄自傲、目中无人。主要是马谡的三“笑”:“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运用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

师:不错,还有吗?

生:还有间接描写。

师:找出依据来?

生:课本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生: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反衬马谡的无能。生:课本99页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拍案大惊,跌足长叹)沉着(吩咐后撤)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师: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生:马谡后悔了,勇于承担责任。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不听良言相劝导致如此。生: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我们分析诸葛亮其人,看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生:由马谡的笑想到诸葛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直接描写。生:还有直接描写: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生:衬托手法: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生:本文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是马谡的过错。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剧,象关云长死于义气,张飞死于急噪,那么马谡死于骄傲。生:诸葛亮想锻炼马谡,对他比较偏爱,诸葛亮想赌一把。生:诸葛亮没料到马谡的心理变化,平常马谡回答问题还可以,诸葛向他请教,培养了他的骄大思想。生:马谡没打过仗,只是个谋士,诸葛忽视了这一点。生: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难道说是诸葛亮是用人不当吗?是马谡本身使然。生:我认为失街亭非个人之过,是形势使然。原因是:1、诸葛亮此举并非全因不识人,更重要的是帐下无人。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夺长安,抽不得大将。而马谡在历次战争中表现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悬殊。虽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谋臣良将,可后备人才培养都近乎零。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反观魏,后备人才培养层出不穷,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youxiuzuowen/11327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