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校外课程资源分类

生物教案 时间:2009-05-28

【www.myl5520.com--生物教案】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校外课程资源分类

  开题报告是论文写作或研究能否按计划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保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篇1:

  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古语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是说阅读文章、书籍读得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了解、掌握了。古人对阅读的理解既独到又深刻,就是现代的中小学生 听、说、读、写 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地理图册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书籍,它有特定的范围和含义,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是地理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语言文字,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既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怎样阅读地理图册?如何更有效地将图文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这将使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初一年级(1)班、(2)班和初二年级(1)班、(2)班。

  研究实施计划:

  总结阶段20XX年6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篇2:

  选题背景: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发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针对地理学在解决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巨大优势,高屋建瓴地指出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明确提出 地理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球概况、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等基本知识,阅读和使用地图,运用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观察观测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等,正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是 对学生生活有用 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 的地理。

  可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被视为 小科 副科 ,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随着现在初高中分离办学,许多初级中学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使教师 穿新鞋走老路 ,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也使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高中地理学习或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今年开始,初中地理又得受新颁的会考制度的指挥,可能回到为应试而教学。

  虽说现代地理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系统研究 生活中的地理 并结合新评价机制和整合历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此类研究更少。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探究的教学环境,真正赋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 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

  经验 是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石。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总是处于流动、变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经验是获得新的经验的基础。在杜威看来,经验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活,脱离学生的经验,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同样表现在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 要先能做到 社会即学校 ,然后才能讲 学校即社会 ;要先能做到 生活即教育 ,然后才能讲 教育即生活 。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像徐霞客那样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间,也不能让学生天天关在学校里,像只笼中鸟,与生活世界隔离。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果通过 同化 和 顺应 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同化即为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把这种新的刺激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顺应则是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而在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 社会建构 ,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 活动 和 社会交往 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 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 因此,突出 对生活有用 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 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 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对初中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分析。 (2)对初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3)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调查与分析。(4)分析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的 生活地理 的内容。(5)优化和整合初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 生活地理 ,构建 生活化 的地理教学。(6)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1)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 生活化 的地理教学。(2)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 探索构建 生活化 的地理教学。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地理课堂生活化

  教学情景生活化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 生活化 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

  积极进行 生活化 的技能训练

  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 生活化 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 动中有学 玩中有学 的思想。

  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生活 地理化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 地理眼 ,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

  利用案例开展研究性学习。

  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提供生活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以及开展社会调查捕捉、收集各种地理信息。

  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

  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要使地理课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地理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

  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的利用。

  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2015年12月 2015年5月):

  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立项阶段(2015年5月 2015年2月):

  A)撰写开题报告;

  B)设计 初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 的调查问卷;

  C)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实施阶段(2015年2月 2015年3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上一节 地理生活化教学 的校际公开课;D) 初步拟定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并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总结阶段 (2015年3月 2015年9月):

  A)整合专题讲义,形成校本教材《初级中学 生活地理 》;

  B) 举行面向全市的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展示课;

  C)结题报告《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略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篇3:

  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古语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是说阅读文章、书籍读得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了解、掌握了。古人对阅读的理解既独到又深刻,就是现代的中小学生 听、说、读、写 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地理图册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书籍,它有特定的范围和含义,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是地理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语言文字,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既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怎样阅读地理图册?如何更有效地将图文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这将使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初一年级(1)班、(2)班和初二年级(1)班、(2)班。

  研究实施计划:

  总结阶段20XX年6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

  
看了地理开题报告范文的人还看了:收到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篇二:校外课程资源分类

  高等教育是产业,是第三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产业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是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有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一:张之洞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张之洞关于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清末教育宗旨

  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898年所著的《劝学篇》中,全书以“中体西用”为思想主线,内篇“皆求仁之事”、“务本以正人心”,外篇“皆求智求勇之事”、“务通以开风气”。其中涉及到教育的有12篇,另加上此书前有序言一篇。“中体西用”思想主要为“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如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旧学,这是所有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方中有用的东西,如西政、西艺、西史等新学,以此弥补中学的不足,而学为自己所用。“中体西用”思想直接影响到1903年由张之洞、张百熙主持修订的《癸卯学制》,学制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宗旨是:“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概括地说就是以“造就通才”总的教育宗旨,所谓的“通才”就是“新旧兼学”的人才。1906年,学部奏请教育宗旨,提出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标准。前两项的“中体”色彩非常浓厚,后三项反映了对“新学”人才的需求,这个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基本精神。这是整个教育的宗旨,当然也概括了高等教育的宗旨。至此,近代高等教育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张之洞关于高等教育制度的构想到实施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提出“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他认识到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选择以改革科举考试作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最初,他只要求“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还没有要彻底废除科举,到了后来他发现难以调和近代学制和科举制度的矛盾,于是在1905年上奏,指出“欲非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而欲推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这一年清政府决定:“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存在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结束,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除此之外,张之洞还详细地论述了建立高等教育体系的措施。首先,设专门的高等学堂,改书院为学堂,和中小学形成相衔接的体系。“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有人提出疑问办数以万计的学校,国家哪有财力来支撑?他回答到:“先以书院改为之。”其次,关于高等学堂人才毕业出路的问题。他谈到:“国家欲用人才,则取之于学堂,验其学堂之凭据,则知其任何官职而授之,是以官无不习之事,士无无用之学”,既为国家挑选新式人才提供了途径,也为高等学堂生源提供了保障。另外,张之洞还阐述了关于高等学校管理、学费和奖学金等细节问题。他认为传统书院的学生大多为膏火奖赏而来,违背了读书的本意,应该改革陋习,使“其学堂之费率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而国家略发官款以补助之”,这样一来,入学堂者只求成才,不求膏火,地方官绅所捐经费,专门用来修建学校,购买教学工具。在高等学堂的课程内容上,张之洞的设想是:“通经史,重实用”,“新旧兼学,政艺兼学”。“小学学习四书地理、历史、算数、绘画等基础知识,中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深难度,学习五经和《资治通鉴》,接触外语政治等科目,“大学堂又加深,加博焉”。可见张之洞希望通过大学堂的教育,培养知识广博又有深度的人才。张之洞的高等教育制度构想,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实施,其中就有了“办高等学堂,改书院为学堂”的举措。具体改革措施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有详细规定,《章程》规定了高等学校系统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还有相当于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程度的优级师范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体系。在具体实施上,《章程》规定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及课程设置,设定了修业年限和学分,对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高等教育机构招生条件及规模,每个省城开办一所规模在五百人以上的高等学堂。此外,还规定了大学应置相关配套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基本实现了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高等教育框架的构想。

  三、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今高教改革的启示

  (一)行政官员从事高等教育的问题

  综上可见,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大多通过其政治权利所实现,如果手握政治大权,再好的措施也很难上升到国家层面。近年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我们所要明确的是,去行政化不是官员不能干预教育,相反,如果官员能从教育规律出发,懂教育,那比纯粹地学者治校更有执行力。教育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之外,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斗争的最终结果不是你存我亡,而是要探索一条有效结合的道路。

  (二)“中体西用”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现时意义

  张之洞为何能将其教育主张付诸实践,身为位高权重的官员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在改革的舞台上昙花一现并且朝不保夕的官员学者不在少数。我们所了解的“中体西用”的思想多数时候是被评价为有极大局限性的,其实质根本是维护封建统治,是中学和西学的畸形嫁接,体用不应该对立等等。但是,张之洞正是凭借着维护“中体”的前提,才使“西用”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步步有实现的可能,正因为引进西政、西艺等课程,才能开启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他站在国家层面,看到的是教育的落后,如同我们当今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殷切关注一样。但并非不触动体制就难以改革,如果一开始就想大刀阔斧地把体制连根拔起,或许连小试牛刀的机会都没有,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在改革的过渡阶段,中体西用的思想精髓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劝学篇[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2;22;21;31-32;25-30;25-30;44;38;53.

  [2]朱国仁.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示范研究,1995,2.

  [3]黄爱华.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4]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二:高等教育教学中MOOC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种新兴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是MOOC的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MOOC的教学模式,并通过MOOC教学的实际案例分析就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作出五个方面的总结。

  关键词:MOOC;大数据;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在大型开放网络课程之风的推动下,美国陆续出现了多种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如美国三大在线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和edX的兴起,为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们提供了世界著名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引起了教育、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关注,推动了全球开放教育运动的新发展,被认为是2012年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事件。Coursera、Udacity及edX被誉为MOOC领域的“三驾马车”。对于大数据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定义,即认为大数据的构成需要满足三方面的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使对数据的处理从数据库(Database,DB)转变到大数据(BigData,BD),从而使数据规模、数据类型及数据处理工具更加多样化,强调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运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分析后,得出数据潜在意义及价值。MOOC与传统远程教育相比,更加具有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首先,多样性主要针对学习群体中学习者个体而言,每门课程面向成千上万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每个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MOOC平台恰恰能够包容海量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实现学习者自主适应的主动式学习。其次,高速性体现在MOOC教学模式的互动性与实时性。围绕课程视频和在线作业所开展的实时互动对MOOC学习至关重要,面对学习者产生的各种疑问,教师可以依赖网络互动模式解惑答疑,同时教师发现在知识教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互助式学习。学习者在平台上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也将实时地以网页点击浏览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如学习者从注册到所添加的各知识点的学习周期及耗时长短、课堂互动交流的内容和次数、作业完成情况及知识掌握程度等等,为以后进一步分析学习者学习兴趣、课程选择提供依据。再次,规模性更多地体现了数据规模之大,数以万计学习者的实时学习数据都被MOOC平台及时记录、分析和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概念、课程学习轨迹和学习兴趣等特征,通过评价学习的整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MOOC教学模式分为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这两种模式,其在课程模式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cMOOC的课程模式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主导,而是课程发起人和协作者,学习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教师提供资源作为知识研究的出发点,学习者需要在课前了解课程内容,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课堂上参与大量的讨论,与其他学习者共享资源并从中提取知识,课下同样可以方便地利用多媒体社交工具自发交流,从而完善知识体系。此种模式侧重于学习者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与创造,强调知识资源共享与交互式学习。cMOOC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区别,对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学习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学习者的自我调控能力。而xMOOC教学模式,更接近于传统教学过程与理念,其更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复制和传播,通常采用在线视频、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等方式高效地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保护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课程传授的知识均围绕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因此,xMOOC也是目前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平台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式。作为迅猛发展的新事物,MOOC同样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及缺点。MOOC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且没有选择成本;第二,终身学习,兴趣学习;第三,老师获得的反馈更多,竞争更强;第四,注重理解与思考,而不是记忆。其缺点也有如下几点:网络问题对课程的学习限制大;语言问题;传统授课中的许多环节是MOOC教学所不具备的;MOOC的质量监控与结果认证尚没有达成一致。基于前文为MOOC的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分析,作者设计了“MOOC—课堂”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的优点在于: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外,使学生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便于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MOOC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或能取得双赢的结果。接下来我们便以实际案例来分析一下“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浙江省在2013年“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开展了一年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个试点班和一个对照班:其中试点班选择了包装工程,全班50人;对照班为化工工程,全班64人。两个班级均属12级的工科专业,高考入校平均分相当,两个班级从人数来看均属中等班,课程均采用了相同大纲、相同课时、同样要求的公共数学科目之一《线性代数》,两班都由相同的教师来执教。其中试点班按照“MOOC—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可以反映出一下教学效果:1.“MOOC—课堂”的翻转课堂模式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2.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处于中间阶段的学生学习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对试点班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73.9%学生认为该上课模式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72%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50%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在教育思想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与“教”的关系重构,鼓励学习者自主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且学习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互动式学习,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冲击,但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在教育方式方面,MOOC教师讲授风格多样,授课氛围轻松愉快,突出师生平等地位。在课程视频中还有设计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方面,MOOC的教育对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是巨大的,它的教育管理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在强调大众化的同时突出个性。同时,MOOC改变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方面,MOOC教学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教学法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处理工具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检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支撑。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中心,而很多教材的更新往往是滞后的。同时,在通识教育的时代,对于那些偏理工或者偏文科的院校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MOOC将大量丰富优秀的课程资源搬到网络平台上来,变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作者相信,MOOC不会终结传统大学,相反,若是能合理利用MOOC资源,根据每门课程自身特点设计出更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反而能够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并最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文强.给予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哪些  [2]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3]魏麒,方国娟,涂黎晖,王聚丰.MOOC平台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

  [4]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中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3篇
篇三:校外课程资源分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训已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带来的中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中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我这次培训的是数控车技术,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数控编程理论,二是数控车床的操作。从7月初到月底,正是酷暑难当的时候,我们每天往返于驻地和学校,每周只休息一天。除常规教学和训练外,培训单位还组织学员到江淮汽车发动机厂参观学习,并多次邀请有关单位到校给大家举办专业讲座,拓展学员的专业视野,坚定大家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

  从教20多年来,无论是以前在新港职中,还是在县职教中心,我一直都专注于文化课教学。参加这次培训前,虽然带过一届数控班主任,对该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内容和要求有所了解,并且出发前也做了一定的准备,但真到培训时还是觉得专业“隔行如隔山”,相差悬殊,显得力不从心,再说年龄也大了。说句心里话,才去的几天想的最多就是随时准备打道回府。最终使我坚定留下来除了自我加压,还有学院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其他学员的鼓励和帮助。

  在整个学习期间,学院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除了组织正规的数控编程理论教学,学院还非常重视学员的车床实际操作训练,这占了整个培训过程的约一半时间,老师的示范、提示非常认真,并且不厌其烦,悉心指导;很多学员都是各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本身就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他们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毫不保留,从车床的启动、运转,对刀的技巧、毛胚的夹取等环节耐心传授,这也是我此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地方。

  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我校职教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受学校委派,20XX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由安徽通用机械学院承办的数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通过一个月的培训学习,我接触了大量数控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控操作技术,同时也结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相关中职教师。回顾培训过程,感想很多,收获很大。现总结汇报如下:

  我这次培训的是数控车技术,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数控编程理论,二是数控车床的操作。从7月初到月底,正是酷暑难当的时候,我们每天往返于驻地和学校,每周只休息一天。除常规教学和训练外,培训单位还组织学员到江淮汽车发动机厂参观学习,并多次邀请有关单位到校给大家举办专业讲座,拓展学员的专业视野,坚定大家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

  从教20多年来,无论是以前在新港职中,还是在县职教中心,我一直都专注于文化课教学。参加这次培训前,虽然带过一届数控班主任,对该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内容和要求有所了解,并且出发前也做了一定的准备,但真到培训时还是觉得专业“隔行如隔山”,相差悬殊,显得力不从心,再说年龄也大了。说句心里话,才去的几天想的最多就是随时准备打道回府。最终使我坚定留下来除了自我加压,还有学院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其他学员的鼓励和帮助。

  在整个学习期间,学院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除了组织正规的数控编程理论教学,学院还非常重视学员的车床实际操作训练,这占了整个培训过程的约一半时间,老师的示范、提示非常认真,并且不厌其烦,悉心指导;很多学员都是各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本身就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他们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毫不保留,从车床的启动、运转,对刀的技巧、毛胚的夹取等环节耐心传授,这也是我此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地方。

  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我校职教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20XX年7月18日到20XX年8月1日我荣幸参加了广东科学职业学校省级职教培训基地20XX年度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来自全省各个地市,50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方式为专家的专题讲座、专业课程、座谈交流等;培训师资邀请了知名电子商务教育专家教师和广东科学职业学校专职教师(副教授以上)。此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精神,提高省内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师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提升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探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道路与方向,交流与分享彼此的实践经验。

  作为专业教师,我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带着问题而去,满载收获而归。到广东科学职业学校学习,在短短的15天内,在学习、讨论和交流中,不仅通过了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也对于行业最新动态、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等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对此次学习主要内容和感想的总结。

  在开班仪式上,广东科学职业学校校长的发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讲话贯彻国家教育大会精神,给了我们一些职业教育宏观方面的资讯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从整体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态度,以及职业教育必将得到大力发展;从整体上了解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的认识,专业、课程、教材,电子商务教育需要怎样的教师,电子商务教育与行业、企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提出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的教师。特别是关于目前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与教学的层次和尴尬境况,一些学科建设的停滞不前,让我们培训的学员们身上都多了一份责任。

  在此次电子商务职业培训班上,还有其他的收获。比如结实了一批专业素养高的同行,拥有了一份深厚的友谊;拓展延伸了专业技能知识,主要包括PHOTOSHOP图像处理,淘宝课程,网络营销;教学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必要的时候应该适当修改课程设计;教育中应该以人为本,学生是否学的有效率,知识点是否对学生未来有益,学生是否健康快乐、积极明理,毕业后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才是教学教育工作的导向,而不是简单的学生乖巧听话不扣分,上课认真却没有真正学到东西;适时革新知识结构,时代发展迅速,如何保持个人业务能力的先进性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不仅包括教材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关于知识结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革新。

  短短的15天,在与老师、学员共同学习、互相讨论和交流中,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电子商务专业尚且处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专业的成长还需要所有职业学校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应该为我校实现校企办学、订单式(定向)培养、拓展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做出什么样的努力。也看到了电子商务教育界的同仁,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深深地触动着我,我想如果我们学校能在学生就业问题上,让学生很好的定位,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样学生就业好了,生源自然就上去了,当然这些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的一些政策来扶持。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学校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而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提升认识,不断奋斗,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愿我们都做一名仰望天空的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中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职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1)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2)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身边的课程资源
篇四:校外课程资源分类

身边的课程资源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的是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资料(教材本身)、报刊资料、人力资源(教师、学生等)、时事新闻、周围的现实生活等等。只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哪怕只是一张报纸,都可以成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身边的课程资源将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改革;课程意识

1 提出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3838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