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安然公司倒闭 安然公司破产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05-12-22

【www.myl5520.com--教学反思】

安然公司破产案件的启示
篇一:安然公司倒闭 安然公司破产反思

安然公司破产案件的启示

背景:安然公司(股票代码:ENRNQ),曾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安然欧洲分公司于2001年11月30日申请破产,美国本部于2日后同样申请破产保护。

起因: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破产过程:也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是第三季财务报表),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80亿美元收购安然,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当天,安然还向法院提出诉讼,声称迪诺基中止对其合并不合规定,要求赔偿。

事件发展: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以前,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营收成长4倍,是连续21个盈余成长的财季”„„在安然,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数,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亏损了,而且亏损额还高达6.18亿美元!

然后,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监事会成员有7名与安然关系特殊,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机构,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假账问题:安然假账问题也让其审计公司安达信面临着被诉讼的危险。位列世界第五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者,既没审计出安然虚报利润,也没发现其巨额债务。2001年6月,安达信曾因审计工作中出现欺诈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700万美元。

安然的核心业务就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但在安然,这种买卖被称作“能源交易”。据介绍,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在这种交易中,安然作为“中间人”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由于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此外,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安然的现金流向也有着重大影响。大多数安然的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贸易公司,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抬升股价。作为贸易公司,由于天生面临着交易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很难在股市上得到过高评价。安然鼎盛时期的市值曾达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业务发展不断扩大: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地位,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还包括风力、水力、投资、木材、广告等等。2000年,宽带业务盛极一时,安然又投资了宽带业务。 如此折腾,安然终于在2001年10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拉出了高达

6.18亿美元的大口子。

美国的公司治理问题: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对企业制度作了反思,意识到公司治理问题,是导致公司舞弊的根本原因。以下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才是导致安然事件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1.股票期权制激励了造假动机。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乃至员工发放公司股票期权,被认为是美国公司治理中十分成功的激励机制。但是,安然和环球电讯等破产事件使股票期权成为了公司陋习和治理混乱的象征。股票期权使一些公司的管理者在几年内成为亿万富翁,也鼓励一些人不顾一切地炒作股市,把公司变成个人的“摇钱树”。为了从公司股票的升值上获利,一些公司的管理者运用包括财务造假在内各种方法,制造“题材”,创造利润,抬高股价,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公司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为了防止公司高级管理层利用股权分散滥用“代理人”职权,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美国十分注重独立董事制度。但安然公司的独立董事却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履行应尽的职责。该公司17名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达15名,审计委员会7名委员也都是独立董事,而且这些独立董事都是政界、学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即使有这些德高望重的独立董事,也未能为安然公司的股东把好监督关。目前,这些独立董事不仅备受责难,而且遭到了公司投资者的起诉。

3.审计委员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早在1978年就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但是,安然事件充分暴露出美国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缺陷。上述种种问题表明,美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公司高管部门及高管人员有疏于舞弊控制责任的问题。

安然事件后,萨班斯法案第404条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每年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萨班斯法案第406条要求公司作为证券发行者应向SEC汇报,披露其是否采用了专门针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准则,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随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SAS)第99号——财务舞弊审计,SAS第99号反复重申先前准则的主旨,即公司的道德行为是以公司纲领和高层管理部门的价值观为基础的。事实上,美国各方对于内部控制的讨论由来已久,也付出了巨大努力。1992年美国COSO[1]项目委员会组织研究推出了第一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报告。提出了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框架,成为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并将其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去”。

从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引起的反思
篇二:安然公司倒闭 安然公司破产反思

一、引言

美国上市公司安然(Enron),这家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不久前还被华尔街的分析员强列推荐“买入”的明星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崩塌,于2001年12月2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规定,向纽约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对于这样一家颇具国际影响的能源交易商陷入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美国股市和债券市场受到严重打击。目前安然整个事件尚未了结,相信最终美证交会(SEC)和美司法部门会做出结论。在此事件中,作为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当然,这不是一起简单的企业破产案,除了涉及安达信会计造假之外,甚至涉及到美国证交会、白宫政要„„抛却政治等其它方面的牵连,单就安达信会计造假事件,谈谈笔者的反思和启示。

二、从安然造假事件反思上市公司会计现状

(一)洋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不容质疑么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包括安达信在内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是不容质疑的。就在不久前,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还发布规定,A股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或上市后再筹资时,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补充审计(双重审计)。而现在,令人尴尬的是,作为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却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公然替安然公司进行会计造假,还销毁了安然破产案中的债务审计资料。安然案件的具体细节还在调查之中,单就销毁安然破产案中债务审计资料而言,这至少说明了安达信没有达到会计审核的起码标准,按照惯例客户的所有相关资料至少要保持3~4年。更令人吃惊的是,就在安然事件发生不久,又曝出了美国环球电讯公司破产案,其审计公司又是安达信。

如果原来我们还相信以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百年累积的公信力,那么安然事件的曝光似乎打破了这种幻想。2001年6月,安达信就被控“欺骗及伪造账目”,被华盛顿联邦法庭处以700万美元罚款,同时,安达信一位资深会计师被罚永远出局。身为控方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说,安达信在1993年-1996年期间“明知故犯”、“不顾后果”地为垃圾处理公司提供虑假的审计报告,把该公司的收入膨胀了10多亿美元。这种做法明显给投资者以错误导向的财务报告。实际上,只要人们预期到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法律或其他相关法律的制裁,而这项行为又对自己有利时,没有人会不这么做。

随着安达信替安然会计造假事件的曝光,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去年在股市上掀起轩然大波的银广夏事件,二者何其相似!就像银广夏事件一下子使为其做审计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媒体焦点一样,为安然公司审计的安达信现在也是焦头烂额。联想到银广夏事件前后,国内相关政策一直向包括安达信在内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倾斜,现在让人觉得很有反思的必要。实际上,五大所在中国面临的执业环境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是一样的,我们没理由相信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一定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更有资历格去做中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

(二)管理和监督制度上是否存在缺陷

针对我国会计造假,笔者认为应消除现有的管理和监控制度缺陷而不是一味指责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从而重建中国会计行业的公信力。

1.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众所周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按照经济博弈理论的观点,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与市场各利益主体即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构成博弈的一方和多方,各方出于利益和需求的动机,均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策略并付诸实施。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和使用者双方对会计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形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生产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的不对称性,向外界坡露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使自己获利甚至进行舞弊和欺诈。因而,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并可能带来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以避免不利选择和化解道德风险。

2.现行的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危及了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如果说公司治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内部制度安排,那么,社会审计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外部安排。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即可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进行约束,也可督促管理层充分披露会计信息解决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问题。为什么诸如银广夏、ST黎明等恶性造假事件首先由新闻界揭露出来,而不是由注册会计师最先发现?答案不言而喻。笔者认为,新闻记者所拥有的独立性,正是注册会计师所没有的,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鉴证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更具欺骗性。应该指出的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严重危及了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尽管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实际上掌握在管理层手中。

3.目前国内审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几乎为零“五大所”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具有较高声誉,是巨大执业风险锤炼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波诉讼浪潮,使得会计职业界认识到审计师最大的问题是诉讼风险,是否接受审计聘约以及如何进行审计,首要考虑的是:潜在风险有多大?公司能否承受?由此“五大所”等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了风险导向型审计时期。而在中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通知》之前,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是不用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即使在《通知》出台以后,也仍然存在操作性问题。比如,投资者如何证明自己的损失与“虚假陈述”有关?如果不是由辩方举证,民事赔偿责任仍然很难落实到审计师头上。试想一下,在美国如此之严的法律环境下安达信仍敢以身试法,那么在中国现今“宽松”的监管之中,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五大所”一定更值得信赖呢?而“五大所”在中国面临的执业环境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是一样的,把审计业务交给“五大所”并不会改变上述的制度缺陷。

4.会计制度和证券市场规则落后于时代发展。会计制度、证券市场规则等方面的滞后给会计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随即也产生了各种不相容性。这种不相容性不仅体现在会计制度和证券市场规则不能跟上经济形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会

计在原有模式下不可能也不完全服务于由于各利益主体迅速产生带来的对会计信息全方位的需求。

(三)注册会计师似乎更注重的是形式而非实质

虽然会计规则在数量上与日俱增,而且越来越复杂,但会计师有时更关注所报告内容的形式而不是实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从产生过程看,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和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真实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外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我国会计信息的所谓“失真”,主要并非由于会计准则、会计法规本身不健全,问题出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背景上。注册会计师似乎可在不违反会计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假账真算”。这种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济业务的财务报告模式,使投资人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垃圾却不能理解当前正在发生什么和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四)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造假

抛开道德和法制观念,会计造假也可以从“造假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虚假会计信息的大量存在,表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存在着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旺盛需求。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对于造假者而言,有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即使会计造假被发现,所付出的代价(受到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也是较有限的。因而,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计造假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往往被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忽略不计。而与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呈几何级数增长。最近一段时期证券市场“圈钱”运动中暴露出的众多“变脸”现象(指上市、配股、增发不久就发生业绩滑坡或亏损),以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会计造假的收益效应。

(五)数字游戏-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使会计沦为“魔术”

我国某些上市公司,经过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将“红色业绩”(亏损)变成“蓝色业绩”(盈利)简直易如反掌,象在玩“数字游戏”。最显著特点是不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是大股东向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输送。从本质上看,这种手段与银广夏会计造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都是在玩“数字游戏”,只不过前者做法因法律法规和会计规范的不完善而被披上合法的外衣。更不可思议的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只要大言不惭地“广而告之”(充分披露)便可逃脱被制裁的命运。以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之名,行会计报表粉饰之实的现象如不能及时被制止,会计终究有一天会沦为“魔术”。

三、根治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对策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问题,造成理性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不足,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安达信替安然会计造假事件可以看出:某些上

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虚构利润,玩数字游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蓄意欺骗利益相关者这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资而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如何根治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笔者拟从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角度提出若干对策。

安然公司倒闭原因
篇三:安然公司倒闭 安然公司破产反思

从经济体系看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

工商72 刘青 0752119

摘要:混合一体化战略是现代多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追求更大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在股权分臵的时代的资本市场,由于不具备资产定价的功能,必然成为一个单纯炒作和投机的市场,即使是购并行为也打上了明显的投机性烙印。资本市场缺乏资产定价功能,使收购兼并行为缺乏公平的财务标准。购并重组本来是为了整合公司资源,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然而在不完备的市场条件下,购并重组成为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安然破产给公司内部财务经营、决策管理理念带来的反思发表看法。提出我国企业在确定发展战略时,必须结合自身状况,慎用混合一体化战略。

关键词:混合一体化战略 现金导向 集团化经营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Enron Corp.ENE),曾名列世界500强第16位,并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2001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受称赞的公司。2001年9月30日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总资产达618亿美元;2000年8月,其股价曾超过90美元,其业绩甚至超过IBM和AT&T这些市场表现优异的公司。但即使是这样曾经是“业绩优良”的巨型公司,在涉嫌做假帐 ,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的消息公布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将其债券评级下调为垃圾级,不得不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破产案 。

安然公司混合一体化战略

安然公司的前身是美国休斯顿天然气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的主业是维护和操纵横跨北美的天然气与石油输送管网络。公司于1985年兼并联合北方而更名为安然公司。之后,安然公司逐渐放弃了自己经营的天然气这一主业,持巨资投向金融、水电、网络、通信、电子,向国内各行业进军,向国外大规模扩张:

1.1986年前,一直以经营天然气、石油的采购、销售和传输为主营业务。

2.1986年初,将眼光瞄向金融领域,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将能源商品“金融化”,成为一个经营期货、期权为主业的金融公司。

3.1990年后,开始将经营领域投向国际,跨国并购电站、水厂,其经营范围先后延伸到欧洲、北美、俄罗斯、印度、中国,并不断建立各类子公司和合伙公司。

4.1999年,公司再次由石油、电子、水等交易对象转向通信宽带网络,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和优势,成立全球第一家商品交易网站——“安然”,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能源、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交易。

那么,也许会有人问,Enron公司破产的真正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从八十年代的美国经济环境来谈Enron现象。Enron公司的破产是美国新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Enron公司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能源公司,当时的美国经济还在衰退期间,经济转型十分痛苦。在这个时期,资本极为充足,但却不知道投资到哪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基础的电力和其他能源都是金融界最喜欢最保险的投资项目,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基础行业更是投资者的最爱。Enron公司正是在这个时期受到了金融界的注意,极为容易地募集到了大笔资本,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了大肆扩张。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网络经济和生物经济做为新经济高速发展,引来了大量的风险投资,但投资界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定理,就是分散投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蓝子里。投资到网络经济中的风险投资越高,投资到银行和基础行业里的避险资本也越高。但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基础行业只能是保值,不能升值,要想消除网络高风险投资带来的

巨大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美国能源投资管制很严格,市场饱和,几乎没有什么新的投资。事实上,在网络新经济风行一时的时候,全世界及美国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资本到利润率极低的电力和其他能源行业。但金融界投资了风险极大的网络和生物经济,避险投资也要进行。就在这个关键阶段,Enron公司提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金融界都吃惊的大胆计划,这就是“能源──金融”计划。这个计划在经过各界人士的研究之后,都觉得是个划时代的大胆设想,而主持这个计划的美国金融界人士更是对其充满信心。结果,Enron公司由于这个计划,理所当然地成为金融界投资避险资本的首选。当大量风险投资进入网络时,Enron公司得到的基础投资也更多,几乎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鼓吹Enron公司“能源──金融”计划的美国金融界人士和投资机构,更是希望Enron一举成功,并能给美国金融以及世界能源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金融界在资本上全力支持Enron并全力鼓吹Enron“能源──金融”,企图让全世界的能源纳入美国金融体系,规避美国能源在未来可能会受到的他国限制,让未来的能源特别是电力和天然气成为金融交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成为金融界甚至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针。这也符合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方向。Enron公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十年间得到了大量的廉价资本,得以快速发展,甚至成为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型企业。

所谓的“能源──金融”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就是让电力和天然气这个在全世界都被政府管制的产业自由化,然后将它变成和粮食期货一样进行期权交易。这样一来,电力和天然气就会成为金融交易的工具,大量的金融资本就会进来,电力企业和电力贩卖企业就可以规避风险,坐收利润。从长期看,美国一旦建立这个体系,全世界就会效仿,逐步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能源交易中心,然后理所当然地用经济手段去控制世界能源市场,避免美国未来的能源问题。而这个计划得以建立的基础就是电力市场的自由有促使全球电力和能源市场开放,拥有足够的电力企业或其他能源企业,这个市场才能确立。一旦这个计划得以实现,Enron公司作为先行者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第一霸主。

事实上,当Enron公司聪明的决策层提出这个计划时,几乎得到了金融界百分之百的欢迎。尽管当时克林顿领导的美国政府半信半疑,但在实质上还是支持了Enron公司的计划。Enron公司为了实现这个划时代的大计划,竭尽全力来游说美国各州政府及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开放电力,并以投资电厂为诱惑。在上世纪末,美国数州就在Enron公司的游说下开放了电力市场,最明显的就是加州施行电力自由经济政策,电,网分离,大众可以自由选择电力出售公司的电力。与此同时,Enron公司为了巩固自己的能源老大的地位,在全世界大肆投资并收购电厂和其他能源企业。中国也不能避免这股风潮。如果大家了解情况就会知道,在数年前,数量众多的电力投资商前往中国寻找电厂,本人及本人所属的投资银行也和大陆数十个电厂进行了实质性的接触,意图就是收购电厂,在其中牟利。而Enron公司更是在世界各地投资及收购了数家可以影响当地电力的大型电厂。与此同时,Enron公司还尝试投资电力交易网络系统,试图建立大一统的世界能源格局。这样一来,Enron公司在花费大量资本游说政客的同时,也将大量的资本投资到了世界其他各国的电力基础建设上去。极度的扩张给Enron埋下了破产的定时炸弹。

自由是个美好的梦幻,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其中一个主要原

因就是自由之上往往存在着一个常人看不到的更大的垄断。无论美国推行的新全球化经济理论,还是Enron公司游说的能源开放计划,其本质都是以自身利益为最终目的的新形式垄断。而在实现新经济的同时,社会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垄断来推动变革。Enron公司的“能源──金融”计划的实施基础,就是要形成一定范围的能源垄断,才能促成整个世界的能源改变。而为了这个计划,Enron公司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业扩张,然后再进行产业重整。但在小环境范围内,经济变革的时机和时间都非常重要,你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尽管Enron公司的“能源──金融”计划是个非常好的计划,也代表着世界能源发展的未来趋势,但美国经济上的变动却严重地影响着它的进程和生死存亡。这就如同当年中国的牟其中要完成卫星电视项目,结果因为太超前,加上国内时机不成熟,结果全面失败,自己还锒铛入狱。而杨澜吴征却因为掌握好了时机,成为大陆新的富豪。Enron公司的破产并不是自己计划的失败,更大程度上是时机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上世纪末的最后两年,美国金融界已经在网络经济中看到了泡沫的前景,很多经济学家和投资专家都在小声地呼吁民众要冷静,各个金融机构都在想办法尽量减少风险投资,将资本转移到稳定的基础行业之中。同样,Enron公司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更多的资本,但它也意识到时间的巨大压力。原因很简单,当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网络经济上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关心基础行业;一旦网络经济泡沫化,大家就要寻找新的经济热点。而Enron公司的“能源──金融”计划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新行业,无论是法律还是行业标准,交易标准都没有制定,它需要的是在不引人注目的时候悄悄完成。一旦引来全球的关注,那么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会招来众多的反对派,敌对的同行业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没落而眼看着Enron成为实际能源第一霸主?正是在这个情况下,Enron公司开始了不顾一切的全力冲刺,将大部分资本投入到了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基础建设之中。

在世界上,法律的制定往往有着滞后性。根据西方的法律,法律上没有禁止的你都可以去进行。例如美国最流行的401K法案的建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法律精神。在数年前,一位美国人一直抱怨政府收的税太多,于是就研究美国税法,想在其中找到避税的方法,结果还让他真的找到了。于是他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写了一封信给联邦国税局说明自己的理由,联邦国税局的官员们研究了很久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位先生的研究符合法律,于是就同意这位先生按照自己研究的办法报税。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著名的401K法案。短短数年便成为全美纳税人广泛使用的避税方法。

同样,Enron公司也是想利用这样的法律空档建立一套自己的能源──金融法律体系,并保证自己的计划顺利实行。事实上,在政治游说上,Enron公司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南美各国,以及欧洲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欧洲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在法律上进行了修订,而配合Enron最积极的是正在转型中的德国,不仅在法律上,在经济上,德国的银行也对Enron公司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支持。正是Enron公司的努力,促使全世界的能源政策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修订。美国的加州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建立新的电厂,电力一直是处于垄断状况,但在Enron公司的游说下,加州政府在短短的两年内通过了十四个关于能源改革的法案,创造了单一行业法案的历史奇迹。但也正是Enron公司的“能源──电力”计划在美国的初步实施,才使得Enron公司垄断成为现实,在电力买卖中抬高价格,造

成加州电力紧张的局面。而加州是美国第一大经济实体,如果按照单一国家来计算它,加州排名世界第六。这样一个经济体出现电力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引起了企业家和民众的愤怒,早在数月前,加州就出现了民众自发组织的团体调查电力紧张问题,加州地方检查署也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准备控告Enron公司利用垄断地位造成加州电力紧张,破坏加州经济。

到了2001年下半年,因为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半衰退,Enron公司已经出现了不良的状况,美国金融界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警告。但在当时,这样的声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是,一。Enron公司已经在资本上处于无法偿还的状态,在利益上已经和投资机构结成了紧密的一体。Enron公司的倒闭就意味着投资机构的巨大损失。前面我谈到了美国金融机构基金经理人的状况,其心态和大陆的国有经济经理人是同样的心态,谁愿意自己将这个窟窿捅破呢?只要有一线希望,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要尽力地维护,毕竟Enron公司的资产不是小数,也不是任何一个投资机构单独可以承担的损失。正是这样的一个心态,美国的投资机构都在私下帮助并祈祷Enron公司能度过难关,而一些投资机构在此刻仍继续将大量的资本填充到Enron公司之中也是出于迫不得已的挽救措施,而非对此毫不知情。同样,在美国的会计事务所中,Enron公司的内部情况同样是了如指掌,正是因为同金融投资机构相同的原因,谁也不愿意讲出来,更何况AA会计事务所是Enron公司的财务顾问公司。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利益的选择和利弊的平衡便成了美国式“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最重要选择,是提前暴露问题减少损失,还是尽力挽救Enron公司,侥幸逃过一劫,成为投资机构和会计员们的头痛问题。学过心理学的人看到这个问题,就应该很容易理解Enron公司和投资界及财务界的关系了,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投资界和财务界会做出最后一个愚蠢的决定,这是人的本性所造成的结果。

Enron公司的破产绝非是简单的信用和制度的问题。这里面牵涉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形式的问题。“能源──金融”计划虽然在目前受到了挫折,但并不能否认它是未来发展的最佳模式。如果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制度上看,Enron可能完全不符合其要求,但如果从一个尚在建立之中的“能源──金融”期权交易制度的角度上看,它的建立可能是一个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交易和会计制度。事实上,Enron公司所创造的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经济制度,它失败的原因很多,但绝不仅仅是信用和财务制度,而是落后的制度和民众的思维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这是美国新经济制度建立中所遇到的一个新的障碍。就如同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所遇到的体制障碍一样,是体制上的问题,而不是产业结构上的问题。而政治势力的介入又让Enron公司失去了一个重整的机会,当投资界和政客一旦看到将自己涉及到了政治层面,便纷纷撒手而去。事实上,即使从目前的状况上看,Enron公司仍然不失一个有活力的新经济体,只要能政策上和经济上施以援手,在短期内,Enron公司仍然可以重新站立起来。但问题是,一旦美国的政客被指控为利益输送,投资界和财务界被指控为骗子,没有信用的时候,谁还会冒天下之大不讳去救Enron公司呢?这就是现实的美国!Enron公司成功有赖于美国的金融界,失败同样有赖于美国的金融界,金融界的短视和纵容是Enron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太注重战术分析,而缺乏战略分析更是美国金融界的通病。美国式的“公有制经济”也是造成从业人员失去利益野心和责任动力的主要原因。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美国新经济制度的建立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最重要的人员的整体素

质提高和国民适应程度还没有根本性的展开,正是Enron公司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的时间里从事了一个“不适当”的新计划,才造成了这个美国最大的经济悲剧。

安然公司破产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几乎所有优秀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混合一体化的努力,但几乎所有优秀企业的危机与衰亡都与其多元化扩张战略有关。安然公司的破产使我们看到混合一体化战略假如利用不好,会损害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不能只看到混合一体化的好处,更要充分关注混合一体化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慎用混合一体化战略。

所谓“慎用”,是指还未进行混合一体化的企业必须考虑自身是否具备资金、技术及治理这三项实行混合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条件,切忌盲目;少数确有实力或已经进行混合一体化的企业,则要时刻注重混合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其一,混合一体化战略跨越了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范围,对企业的综合要求较高。在我国,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混合一体化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所以,我国企业在进行是否实施混合一体化战略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具有进入新业务的技术和治理经验;是否具有协调不同业务的能力;混合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是否足以弥补由业务多样化带来的治理成本的增加,切忌在条件尚未成熟时盲目进行混合一体化。

其二,对于少数有发展潜力预备尝试或已经实行混合一体化战略的企业,则要注重以下问题:

一是实施混合一体化战略,不能离开主业,一味追求多元化

实施这一战略时,企业若贸然放弃主营业务,一味向生疏领域进军,会导致企业缺乏稳定的收入和实质性的资产支撑,一旦出现危机将陷入瘫痪。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在没有树立起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贸然进入无关领域,不仅没有分散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反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治理风险。

二是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子公司或分部及时实行剥离或分立的收缩战略

实施混合一体化的企业若出现影响整体业务的子公司或分部,应当机立断,从公司或集团中分立或剥离出去。通用电气前总裁韦尔奇提出“No。1,No。2,Fix,Sell,Close”,即要么第一、第二,要么把它整合成为第一、第二,否则就卖掉、关闭。这样,企业不仅能将资源集中于经营重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臵,退出竞争过于激烈的市场,而且有利于企业重新定位,从而确定比较优势,增强对外界经营环境的适应力。

总之,企业在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时,一定要从自身的经营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资金、技术、治理等各种因素,慎用混合一体化战略,并对实施这一战略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及时纠正、解决,促进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陈志武,杨林 2002 谁揭穿安然 财经,1

陈志武,岳峥 2002 安然之谜 财经,1

李维安 2001 国际经验与企业实践 南开管理评论,1安然公司破产反思

2002年1月份《中国证券报》、《参考消息》等报刊对“安然事件”的相关报道

企业员工培训心得感悟
篇四:安然公司倒闭 安然公司破产反思

  员工培训已成为企业最急迫的任务,高素质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培训心得感悟,供你参考!

  企业员工培训心得感悟篇1

听了韦老师两次的课程培训,我的收获是颇多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许许多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832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