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地理教案 时间:2020-09-25

【www.myl5520.com--地理教案】

生活中的地理
篇一: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选修课教案——生活中的地理

何耀

前言…………………………………………………………………………

第一节电影与地理………………………………………………………

第二节足球与地理………………………………………………………

第三节NBA球队队名与地理的关系……………………………………

第四节战争与地理………………………………………………………

第五节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

第六节一方水土养一方美女……………………………………………

第七节诗词与地理………………………………………………………

第八节人民币图案与地理………………………………………………

前言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本教材编写的素材是来自生活中的地理,例如“地理与电影”、“地理与足球”,学生感到直观有趣,使学生克服学习地理的畏难呆板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学的内容不必一定来源于教材,只要我们作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身边无处在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并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机活力。把相对生动活泼的身边素材注入相对严肃正规的课堂教学中,既是对兴趣爱好的发展,也是对地理的活学活用,业余兴趣、爱好和工作相结合,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节电影与地理

一、《后天》与温室效应

《后天》就是这样一部科幻灾难片。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异常,龙卷风、飓风肆虐,冰雹有棒球那么大,城市被海水淹没,暴风雪,气温骤降......天灾面前,死亡被无限放大,生命脆弱得就像被踩在脚下的蚂蚁。

天灾也是人祸。灾难过后,经受死亡洗礼的戏里戏外的人,该想想老生常谈的环保问题了。一切都肇始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果继续自私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人类的灾难不会比寒号鸟的明天来得慢。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让恐龙全面灭绝;如果新冰河世纪来临,人类会在哪里?电影《后天》为唤起世界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及理论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纪威胁,针对全球著名地标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冰冻图像,显示气候对人类的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淹没后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非尔铁塔、伦敦大本钟都将被冻成冰柱,横向的冰柱突显地球的急速降温与急冻。

注意到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恐怖后果,《后天》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决心让《后天》成为全球首部完全“碳中和”的A级制作:“拍片时大量使用的灯光、发电机和燃料,都让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我们努力让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被中和吸收掉来弥补地球合作,由未来森林计算拍摄这部电影将会制造的二氧化碳总量,然后在加州跟不丹种植森林!不仅如此,导演还出资购买省电灯泡到牙买加以及协助美国低收入户家庭省电计划!真正做到不恶化温室效应,证实卖座电影也能爱护地球。

最近这几年,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大陆冰雹,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一天16次龙卷风,去年八月九日也创下百年最高温38.7°C。这一切让人不禁要问,地球究竟怎么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温室效应是地球气候异变的元凶。气候暖化使得两极融冰、海水增温、洋流改变,世卫组织表示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歉收大举移民,欧洲老年人将死于热浪。

二、《2012》给人类敲起警钟

影片《2012》预言地球在2012年会面临大灾难,世界将毁灭。事实上,这些不会在2012年发生,然而世界末日并非子虚乌有,如果人类继续为着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世界末日的到来不会太迟!如果世界真的毁灭了,人类无处可居,那么移居到外星球也很自然。在潘多拉星(《阿凡达》中的阿尔法星系中的有智慧生物的星球),人类并非“移居”这么简单,而是毁灭那里的人类,破坏那里的生态!这真好比强盗土匪,他们的自私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一些工厂肆无忌惮地向河海里排放污水,殊不知受害者岂止是水,水俣灣时间不就如此吗?可怕的水银魔鬼般残骸着动物和人,猫们跳海死了,人们痛苦死了,大自然伤心死了。那些工厂多么自私啊,只想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即使被罚款也排放污水,他们若能多一点同情心,多一些理智,想象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海的后果,有多少生灵会因为这些污水而身亡,它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他人的生命的基础上的。难道他们就不担心哪天吃了被自家工厂污染的鱼而中毒身亡吗?他们的自私真的很可怕。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们毫无节制地开采能源,

毫不顾忌自己的子孙后代,千百年以后,让他们用什么取暖?用什么做饭?或许人们回想:像原始人一样吃生的不也很好吗?《2012》中,全球60多亿人啊,一场大地震后,仅剩下三艘船的人存活,存活的人中有多少是平民百姓,又有多少是有权有钱者?他们不自私吗?他们不能为百姓们想象吗?哦,他们想了,可又有什么用呢?《阿凡达》中,军人们摧毁了潘多拉星球上的人们的家园,推倒了硕大的生灵树,用自己的意志改变那里,结果呢?失败了吧?悲惨地死掉了吧。人啊,人不应该自私的,自私会导致毁灭。

跳出影片,以地理的角度来看,人类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危及自己。合理开发、综合治理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则两利,分则两伤,当我们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否会想到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到野外露营时,是否会肆意丢弃垃圾?不仅要做一个文明人,更可贵的是能为世界,自然做些什么。即使不做些好事,也不要破坏吧?

第二节足球与地理

一、足球与气候

 1.足球赛制与气候。经常看球的人就会发现一种现象:欧洲联赛是跨年度的,如有“2001年~2002年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这一称谓,中国的联赛却没有跨年度,这种赛制安排与气候关系密切。在西欧由于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地形、海陆位置的原因,西欧大部分国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的特点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湿润”,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因此联赛即使在冬季举行天气也不是问题。而我国与西欧纬度相同的华北、东北地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月均温在 0°C以下。每当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天寒地冻,人们出门往往要穿戴厚厚的棉衣、棉帽,商店、公交车都开放暖气。这时节,不用说踢球,就是看球都抵挡不住袭人的寒冷。1999年,四川全兴与沈阳海狮的一场联赛,被安排在12月份,正值隆冬季节,寒潮袭来,球场草皮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球场工作人员铲开积雪,但球场地面被冻得冰冷而僵硬,而且非常滑。在这种恶劣自然条件下比赛,球员不仅无法发挥自己的水平,而且很容易受伤。难怪赛后,巴西教练塔瓦雷斯咆哮道:“踢死了人,谁负责”。

2.足球水平与气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足球水平往往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如北欧国家芬兰,地处高纬,天寒地冻,除冰雪项目水平较高外,足球水平不敢恭维,尽管有大牌球星利特马宁效力于五大联赛,但“赵子龙率领一群阿斗”,在球场上,其难有作为。

南亚的印度,人口达10亿,其足球队往往沦为鱼腩部队。该国地处热带,为热带季风气候,3至5月为干季,炎热干燥,气温达40℃以上;6至9月为雨季,高温高湿,所以该国不适合开展足球运动。西亚各国除沙特和阿联酋外,其他各国一般没有职业联赛,因为西亚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加之位置临海,气候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白天气温可高达50℃~60℃。球迷应该清楚记得:亚洲十强赛期间,中亚狼——乌兹别克斯坦队在这种闷热的天气下和阿联酋猛拼了15分钟后就跑不动了,结果被阿联酋以4∶1狂剁一番。在1994美国世界杯上,沙特队曾风光一时,历史性地闯入16强,这与美国的夏季高温有关。那届世界杯的很多场比赛安排在中午举行,赛场温度高达40℃,沙特地处热带沙漠,球员自然比欧洲球队更能适应比赛时的高温,沙特队的好成绩也有老天的功劳。

 3.足球风格与气候。一个国家的足球风格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传统的英式足球,大刀阔斧,长传冲吊;巴西足球技术细腻、讲求配合,被誉为艺术足球,两国不同的足球风格与它们各自的气候有关。英国地处平原,气候为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采用粗犷的冲吊打法单纯从地理角度考虑球员体力完全可以适应,如英格兰、爱尔兰、挪威都采用这种打法;而巴西地处热带,人口主要集中在巴西高原上,在炎热的气候,高原的地形条件下如采用英式打法球员的体力吃不消,气候和地形决定了其足球必须讲求配合、走艺术足球之路。

在国内联赛中,连沪争霸提前结束,申花过早凋零。国内足坛有南派风格与北派风格之争,北派风格的球员身高体壮、冲击力强;南派风格讲求技术、快速灵活。近几年来,中国足坛出现南衰北兴之势,广东几支球队纷纷掉级,湖北足球也在甲B中苦苦挣扎,湖南、广西的球队更是销声匿迹。在2001年乙级联赛中,辽宁青年队和大连赛德龙队昂首挺进甲级,国内联赛北重南轻的现象更加明显,各级国家队中,南方球员也寥寥无几。南北迥异的风格与南北不同的气候条件有关。

4.主场安排与气候。连续两届十强赛,中国队的主场都安排在北方城市,因为十强赛都在9至10月举行,西亚球队对此时我国北方的低温极不适应。在低温条件下,西亚球员身体发僵,动作灵活性下降,兴奋不起来,就如同我国球员对西亚的高温不适应一样。1993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出于对球市的考虑,忽略了气候的影响,把主场设在成都,结果连小组都没有出线,这个例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我们当时对足球的理解还相当不成熟。 足球与气候曾有这样一个有趣而真实的故事。雾都伦敦因多雾而得名,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球员因犯规被逐出场外,下场后不久又在大雾掩盖下悄悄返回了球场,居然逃过了全场观众和裁判的法眼。

二、足球与地形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足球除与气候关系密切外,地形对足球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高原是足球比赛主场安排时可考虑的重要优势。在足球发达的南美,玻利维亚并不算一个足球强国,但在玻利维亚海拔4000多米的主场——玻利维亚高原上,巴西队球员连呼吸都感觉到困难,更不用说发挥水平。我国国家队曾把主场设在高原昆明,八一队曾在高原写下不败神话。西藏自治区从没派足球队参加各级比赛,这恐怕与青藏高原这种地形有关。

本次世界杯预选赛第一阶段,中国的对手之一——南亚岛国马尔代夫,除了其顽强的作风,美妙的国歌之外,媒体关于该国只有一块有草皮的球场的报道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尔代夫之所以只有一块有草皮的球场,是因为马尔代夫是热带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这些岛屿是由沙砾和珊瑚死亡后形成的礁石组成,除了椰子树外,其他植被很少,唯一一块有草皮球场的草皮还是从国外引进的,正是珊瑚岛这种地形条件注定了该国足球重在参与。

三、足球与交通

成熟与合理的赛制应该是主客场制。欧洲各项比赛都是主客场制,而亚洲以前的一些重大比赛往往采用赛会制,如1995年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第二阶段比赛就是赛会制,记得在吉隆坡的大雨中,当年的国奥队0:3输给老冤家韩国队。亚洲一些比赛采用赛会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亚洲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加之经济不发达,所以往往采用赛会制。我们知道:欧洲三大杯赛如火如荼,成为欧足联的赚钱的机器,而亚洲的三大杯赛却很有点人气不足,究其原因是欧洲国家相对集中,交通便利,而亚洲则不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足球与交通还有许多可笑甚至可悲的故事。荷兰球星博格坎普害怕坐飞机,因此错过一些重大比赛,以至遭到球迷的耻笑和教练的奚落。1964年,英国曼联队遭遇空难,全体罹难,悲剧上演,令人扼腕叹息。

四、足球与人种

我们知道:穿上巴西国家队的黄球衫是“足球王国”足球运动员的莫大荣誉。但巴西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色人种长期通婚,形成了黄白混血人种、黑白混血人种,混血人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几乎一半。所以每当巴西国家队出现在球场上,球场上便掀起阵阵黄色狂飙,然而只要我们仔细一看,身穿黄色球衫的大牌球星,大多长相实在不敢恭维,难怪有人说:巴西队是一群丑八怪组成的球队。

非洲足球近十年突飞猛进,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跟人种有一定的关系。非洲黑人身体素质好、柔韧性好、爆发力突出,能够适应对抗日益激烈的比赛。

十强赛期间,乌兹别克斯坦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球员身高体壮、冲击力强。中亚国家地处高原,中亚人的肺活量大,加之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所以中亚人普遍体格健壮,同时中亚多白种移民,因此中亚球队风格在亚洲别具一格。

地处热带的人往往身材不高。在东南亚地区,尽管球队技术水平不低,但在与力量型球队的对抗中往往大比分落败,中韩等力量型打法的球队在东南亚球队面前树立的优势几乎无法撼动。身高不足决定了东南亚球队往往是国际足坛的配角。

看球、侃球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时尚,地理本身是一门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问,足球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足球和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节NBA球队队名与地理的关系

生活中地理
篇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衣食住行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 55 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 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 50% - 60% ,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青藏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 1% ,在这因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方便放牧抵御猛兽,他们的服饰设计上采用腰带短、长刀、火石等饰品,由于深受佛教影响,藏族和门巴族服饰上多戴佛珠,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少数民族腰间挂有银饰和铜饰的品种形式繁多,走动时会

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西北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 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西南季风区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于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多,河流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多样,这里聚居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较多有黎族、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当然这些民族服饰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风“擦尔瓦”,蹲着休息时自然形成小围帐,可以遮风和避雨防寒,还有羌族,因为祖先是以畜牧业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与前襟下摆等处均露出长的羊毛,敞开搭在肩上,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装的衍化物,除此之外还有基诺族的尖顶帽等明显反应了西南少数民族在服装上的个性。在饰品的选择上,有的民族比较简洁,有的民族非常重视,如佤族所居住的沧源和西盟地区,蕴藏着金、银、石英、云母等矿藏,女子习惯在小腿和腰间绕藤圈,上臂及手腕处戴银饰,项间还要戴上银项圈、项珠,有的挂上多串彩珠,此外景颇族的银饰,苗族的银凤冠都表现出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民族因散居几处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居山里者,裙略短,便于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长,踏草行垅,居水边者,衣简洁,适于洗涤。

东北冷湿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这里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条件上与青藏高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其服饰上也有就地取材,脚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装,宽大遮体,以求御寒的共性,如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适宜零下 40?C 的寒冷天气,还有赫哲族,由于久居江原野以捕鱼为生,穿的是鱼皮长衫,脚下踩鱼皮靰鞡。不同的是由于东北地区昼夜温差不大,没有藏族制皮袍将一袖褪下缠于腰间的习惯。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满族服饰的线条明确多用绸缎和土布,冬夏服装分明,衣着比较宽大。在饰品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除了配戴银饰外、源于渔猎部落的爱以羽毛、兽头作饰品显示其勇猛无畏。

(三)地理环境与服饰

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 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 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 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饰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饰。

至今,热带丛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编制的服饰。如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几内亚岛上的新几内亚人,用草叶编制衣裙,树皮制带子,成为当地时髦的装束。

菲律宾人每逢菠萝丰收,都用菠萝叶制衣裙。

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还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兽类的毛皮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狍皮、熊皮等兽类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裤、皮鞋、皮帽为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兽类的眼、耳、鼻、口,在狩猎时作为伪装诱惑猎物。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鱼为生,善于鞣制鱼皮、兽皮,过去冬天多穿鱼皮、狍皮、鹿皮大衣。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逐渐得到控制,现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也逐步地汉化。

(四)地理环境与我国民族服饰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

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

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篇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解释
篇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地理现象解释

一 气候:

1贵州天无三日晴 贵州一年中阴天日数在200天以上,是全国阴雨天最多、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贵州大部分地区,年雨日150天以上,贵阳平均每年有188天。其中,5月份的雨日平均多达20天,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

原因及作用过程:

①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冬季风南下时东西走向的山脉所削弱,

到云贵高原时,气流运动缓慢,和原来停留在贵州的暖空气汇合,双方势均力敌,

便长时间的相持在这里,为此就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② 春季,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频频袭来,北方的冷空气也还相当活跃。冷暖空

气相互冲突,因而贵州的天气忽晴、忽阴、忽雨,天气变化多端。

③ 夏季,北方冷空气北撤,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在贵州高原上。贵州高

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面高低起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形成云

和雨。有时从四川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更容易形成阴雨天气,

或产生较大的雷暴雨。

④ 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温空气还来不及撤退。冷暖空气不断交锋,也常

常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总之,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抬升作用强、扰动、阻塞、摩擦、冷暖

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这就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

2冬天到台北去看雨

现象:冬季台北降雨丰富,降水次数频繁。

原因:

① 台湾岛于我国东南,四面环海。冬季风南下,因为地球自转偏向力,致使气流发 生偏转,变为东北风,由于气流经过海洋,使原本干燥的气流饱含水汽。

②台北地势低平,南部为台湾山脉,气流到达台北时抬升凝结形成地形雨。

③冬季风影响时间长,所以台北整个冬季都比较丰富。

3华北春雨贵如油

现象:在春天农作开始生长发芽,是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华北地区春旱比较严重,春雨

占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少于10%。所以说“华北地区春雨贵如油”。

原因:①春季承接着秋、冬两个少雨季节。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天多、蒸发强烈,往往易形成连续干旱。

③华北地区虽处于季风区,但是4月下旬-5月上旬极锋在华南沿海一带徘徊,雨季

未到。

⑤ 华北地区的河流本身流量不大,以降水补给为主,春季农业需水量大,灌溉用水

不足。

4华南春雨送春归

原因:4月下旬-5月上旬极锋在华南沿海一带徘徊,给南岭以南带来阴雨天气。

5月中下旬极锋跃至南岭与江南丘陵一带,并可波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

绵阴雨。

5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原因同上)

6西南秋雨绵绵

现象:一般出现在9-11月,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

主要出现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和陕南、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贵州的西部和北部最为常见。主要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却不大。

原因:1)、西南季风,九、十月份西南季风才退出中国,难么秋季西南气流能将印度

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一带地区,使这一带地区具备了比较

丰沛的水汽条件。

2)、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

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频频交汇,于是便形成了华西秋雨。

7拉萨日光城

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

原因:①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能够较早的接受光照

②大气透明度高:海拔高,大气稀薄,加之北部有山脉,西北风沙难以到达,所以大气透明度高。

③降雨一般在晚上:雅鲁藏布江谷地,谷底和山顶温差大,夜晚谷底温度高,山顶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降雨,白天云量少。

8雾都重庆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比伦敦还多,因此有雾都之称

原因:

1、重庆位于长江以及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相当充沛,相对温度高达80%以上

2、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缘,周围有高山屏峙,而且地面也崎岖不平,风速十分小,风力微弱,

3、白天,地面温度相当高,蒸发作用不断加强,从而使空气中容纳了许多的水汽;夜间,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晴朗微风之夜,地面的辐射冷却十分明显,再加上盆地边缘山地的冷空气会沿着山坡下沉,从而使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十分剧烈,最终导致空气中能够容纳水汽的能力不断降低,而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而形成雾。

9春城昆明

昆明冬季温和,最冷的平均气温约7.8℃;夏季,最热时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最高的气温不高于32℃。冬暖夏凉,昆明被称为“春城”。

原因:

①纬度位置:24°~26°N,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远离冬季风源地,受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③西高南部低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④处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南侧,暖干气流控制区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⑤滇池的调节作用

10火州吐鲁番

现象:夏季炎热,素有“火州”之称。6、7、8月的平均气温都在30~C以上,绝对最高温

度可达47.8℃,这是全国气温的最高纪录。

原因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为北纬42度56分,处于我国西北内陆。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时间长,夏季炎热干燥

3)、地形:地地势低洼,四周高山环绕,热量不易散发。

4)、物理性质:地表为砂土,比热低,升温快。

5)、植被状况:地表植被稀少,地面裸露,阳光直射,植物的调节作用弱。

11雨极火烧寮

现象:年平均降雨量达五、六千毫米,不仅远超过全台湾二千五百毫米的年平均降雨量,

也是东亚最高。

原因:

1)、冬季的东北风与地形的双重影响:九月到次年三月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东侧的

东北风经过台湾东面海面时带来大量暖湿气流,遇到台湾山脉阻挡,形成丰富

的地形雨。

2)、夏季东南季风与地形的双重影响:暖湿的东南季风受到台湾山脉的阻挡,降下丰沛地形雨。

3)、夏秋季的台风,能带来大量的降水。

4)、日本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也会形成降水。

12 雨港“基隆”

一年365天有200多個日子會下雨,故又稱《雨港》。根據氣象資料統計,基隆全年平均雨日長達二一三.六天,居平地各大都市和市鎮年平均降雨日之冠。以全年平均降雨量來說,基隆的平均年雨量亦多達2903公厘,居台灣平地之冠。

原因:冬季降雨于台北冬季多雨原因相同。

春夏之際的梅雨、

夏天颱風或西北雨帶來的雨水。

二 水文

1凌汛:

河道冰凌阻塞、解冻或冰雪融化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 黄河凌汛即在黄河河段上发生的凌汛。

主要发生河段:1、宁夏河段中卫到石嘴山,2、河南郑州到山东滨州

原因:1、河段必须有结冰期

2、河流的流向必须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2荆江牛轭湖

(1)定义: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2)形成过程:

1、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凸岸凹岸形成。在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在有深厚松散堆积物的平原上,多形成能自由摆动的自由曲流。

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 。

3、河曲愈来愈弯。

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

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

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关键字:河床坡度降低 松散堆积物

(3)荆江牛轭湖分析: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 。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 ;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1)自然环境:长江从三峡奔流而下,路经崇山峻岭,过了荆门口,地势陡降,一泄千里,流速减缓,流水切滩作用减弱,适宜河曲发育。同时,带来大量冲积沉积物,荆江段的土壤结构为上粘下沙,容易发生崩岸现象,加剧了河曲的发育。

(2)上荆江段有一部分人工分洪区,使得汛期洪水和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流水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利于曲流发展。

3长江南水北调:缓解中国北方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4黄河河套地区:

5若尔盖泥炭型沼泽:

泥炭沼泽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气候、地理、构造,气候要适于植物的生长,地理要有水体,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生长在沼泽中的植物的枯植败叶必须没入水中,隔绝空气,才能防止氧化分解,在还原条件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腐植酸等泥炭物质。如果没有水体沼泽条件,植物遗体会分解,不可能成为泥炭。象东北大森林就不能形成泥炭。

构造因素:植物的遗体堆积在水中,迟早会使水体变浅,最后植物遗体暴露于空气中风化,不能成为泥炭。所以,泥炭沼泽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是不断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泥炭层堆积越来越厚,当沼泽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时,植物会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终止。沼泽基底沉降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植物的遗体分解,同样泥炭化作用停止。所以泥炭层的堆积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2528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