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自荐书 时间:2020-09-21

【www.myl5520.com--自荐书】

东莞的产业发展模式
篇一: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东莞的产业发展模式

2000年以来东莞的城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写字楼、大厦、商业街、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经济园区、高级的商品房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建起。市政府由原来商业发展较早的莞城搬迁到南城;面积广大集聚了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歌剧院、市政府的中心广场在原来的大片山头荒地上动工。代表东莞现代化新型教育的阳光中心小学连着东莞高级中学(东莞市五大高中之一,现已搬迁)与幼儿园就依傍在中心广场的一侧,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在住宅小区环绕的附近建起。在市中心居民看来,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服务更齐全、生活水平大幅上升,与国际接轨程度更高;在外来客人看来,东莞的国际化程度更高,现代城市气息更浓厚,功能更齐全,功能分区更明确,具有包容、生态环保、自由开放的现代文明气息。

从过去的观念看来,市政府应该建立在市区发展程度最高的部分,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市政府的建成拉动市政府所在地的发展。不难理解,市政府办公人群需要消费,必然或多或少带动周边小商业的发展,这是消费市场的拓展;再者,市政府要办公就必然要有便利的交通,就像现在在东莞的南城市中心看到的,新铺设的沥青马路让城区四通八达。交通对于地区商业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作为该地区的形象门户,市政府周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美化、绿化也将得到改善。

东莞选择把市政府搬到原来的一片荒地上,由现在的南城商业发展程度,市中心周围居民的生活水平来说绝对不是错误的选择,从这个决定,可以看出东莞进一步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名城的决心。莞城地区聚集了东莞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发展完善的商业圈,与聚集了学校、门诊医院、文化活动馆、小商铺的功能齐全的住宅区,因而再在莞城大开阔斧地建设新城,显然不可能;而当时就在莞城附近但发展程度稍逊,又余有足够空地与改善升级空间的南城便是东莞建设现代化新城的理想地带,就像在白纸上作画总要容易些,建设南城更没有后顾之忧。

看到现在的东莞也许很难想象东莞的过去是一个面积不大,几乎没有商业与工业基础的农业小县。因为东莞就像珠三角的很多城市一样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与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战略下飞速发展起来的。用20年,东莞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年,日本、韩国用40年完成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之路。与广州不同的是,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重要的通商口岸,具有悠久的商贸历史,到改革开放前,广州就具有重工业的基础,可以说在整个华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东莞与前身是小渔村的深圳不同的是,深圳毗邻香港,以距离近则发展程度相似的经济原则来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深圳是国家重大的战略核心,深圳的兴旺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繁荣。因而东莞自然不能与具有极高的国家战略地位的深圳相比。

作为一个小农县,改革开放前的东莞在农业发展上也算自给自足,这自然得益于东莞的地理条件。东莞位于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东南部也就是现在的谢岗、樟木头以东南一带镇区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 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即现在的大岭山、大朗、寮步常平一带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也就是桥头、企石、石排、石碣、横沥这些镇区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现称水乡,为望牛墩、道窖、中堂、洪梅、麻涌五镇,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即虎门、长安、沙田一带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除此之外,东莞境内除东江之外,又有石马河、寒溪水这两条主要河流,可谓水资源充足。加之,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日照

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极利于水稻,荔枝,香蕉,甘蔗等农作物的生产。虽然,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布的土壤都是含铝、铁较多,有机质少,酸性重的红土壤,但在当时广大地区施用农业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情况下,土壤种植的农作物也能得到良好的收成。

因而,在整个东莞的山区,丘陵,浦田一带,即在大岭山、石龙、茶山、横沥、桥头、企石、常平、东坑、大朗因为土壤与气候适宜都有荔枝树的栽种,尤以茶山和石龙的栽种历史较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因而,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农业的改革与商业化过程中注重果园经济的发展,成立水果发展公司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由于东莞的工业产业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紧张,荔枝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加之荔枝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果农通过荔枝种植收入不多,自2000年以来,荔枝种植在东莞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下滑,这也是东莞农业发展的缩影,东莞现在已从原来的农产品输出地变为输入地。往西在大岭山、大朗、寮步交界一带一度以莞香出名,莞香由人力挑到香港再出口到东南亚,这也是香港名字的由来。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大炼铁的运动中,莞香几乎悉数被砍光。沙田、长安由于位于临海的沙咸田地区,适合种植一种水草,也就是东莞得以命名的莞草,并且也以莞席编制,买卖出名。虎门、沙田这两个直接临海地区发展起出海打鱼的渔业。而在水乡一带的地区,则偏重发展渔场养殖,甘蔗与香蕉种植。在1950年后到1979年的时间段中,东莞各镇基本以社队为单位发展农业,每村拥有公有的猪禽养殖场和鱼场,果树种植园。社队办起农副业如:运输、修理、药材采集、农副产品初步加工生产的手工作坊式工业,1970年饥荒过去之后,农业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机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企业的发展又得到国家政策鼓励。人民公社建立后,农业耕作引入了小型的农业耕作机械,这就是所谓的农业工业化,但各地社员的耕作仍以牛耕为主。总体说来,东莞在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就是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目的是满足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其发展程度并没有因为其方便的海上交通而高出其他县区,因为当时对外贸易并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

历朝以来,东莞并不是商业农业重地。夏朝时,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莞县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县级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然而,早在1985年前,东莞就抢得改革开放的先机。

前面提及,东莞与深圳和广州不一样,东莞的国家战略地位没有深圳广州高,原来的发展基础较薄弱,因而在东莞实行改革没有后顾之忧,改革也变得更为大胆。当时正值香港进行制造业转移的时期,而东莞是著名的侨乡,东莞与香港间又由于虎门港口的水路连接,交通显得格外便利,因而东莞便成为最早的香港制造业承接地。此外,在国内缺乏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工业产品的对外输出成为必然,因而沿海又是东莞得天独厚的优势。在1979年到1984年,依靠资金、技术要求低,只需付出劳动力和土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产业,开始了当地的现代化工业发展,引入了一批的现代工业设备和技术,积累了企业管理经验和资本,为东莞后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给东莞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激发了当地农民创业的欲望。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逐步走向商品化,表现为农业产品的加工工业发展规模增大,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大型农产业的私有化。在1984年到1992年,有了早期“三来一补”企业的经验积累与政策支持,东莞的乡镇企业在各镇区零零星星地建立起来,其中很多都是当地人建立的食品加工等加工贸易型企业还有通过村级政府集资、村民持股的村级工业,这

为东莞形成产业链和吸引外资企业鉴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东莞在这些年间开始推进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桥和公路的建设。在桥梁公路建设中,东莞通过收费站收费来收回资本,使东莞的公路密度大大提高。此时,东莞的工业发展已经吸引了大批外来打工人员,这给东莞经济发展带来不一样的面貌,输入劳动力的同时,扩大了消费市场,增加了市场活力,同时与东莞的当地人共享了东莞的城市资源。1984年时,东莞只有一公里水泥公路,而到1995年,东莞的公路密度已达92.9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11.6高出很多。由于公路的修建,东莞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直到现在,东莞的公路铁路交通网还在不断完善。形成6条主干公路,与13条联网公路的以东莞城区为中心的蜘蛛网状的公路,保证东莞城区到镇街有直达的高速公路,镇与镇之间有穿梭的高速公路,城区内部的公路网更是四通八达,东莞市与周边城市、区、县间特别是广州和深圳间有广深高速,莞深高速,广深珠高速,广深港高铁的连接。到2000年,东莞城区内与镇内,镇间的公汽交通网建设完成,东莞的基本城市建设才算完成。在交通便利上,虎门港口发挥着重要作用,虎门港口能承载千吨巨轮,使东莞发展对外加工贸易业,制造业成为可能。到1992年后,东莞已经有能力引入境外及香港台湾的资金吸引国际大企业,公司的驻扎。香港台湾及国外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的引入,促使东莞各镇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玩具,服装,五金、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通讯制造业,不同的镇区有不同的特色制造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此时,企业的股东已经不限于东莞的本地人和村组织了,相反,早期来莞建设打工的外地民工、知识分子或外来商人积极在东莞建立企业,而东莞本地人的部分企业因为技术设备落后而遭到淘汰,本地人更倾向于利用大量外来人口带来的消费力发展商业,或利用自己所有的土地发展房屋店铺地块出租。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城市现代化,这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健全的医疗养老福利保障。城市的建设往集约化发展,住宅区附近建立商业街和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大型商业品牌集中分布;镇区分布着功能偏向不同的工业园区。比如松山湖工业园偏重生态保护,光电产品生产,高新创新产业开发和会展等服务业发展,而沙田工业区则偏重环境工业,石化工程,港口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分布方法,松山湖因为其幽美的生态环境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提供优厚的条件;而沙田毗邻狮子洋,拥有原材料运输便利的港口镇区优势。2000年后,东莞必然要向着生态,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服务金融业、城市功能完善发展。

工业的建立需要技术、原材料、土地、资本、劳动力与技术人员、消费市场这些元素的支持。东莞工业发展的初期,拥有的只有土地,劳动力因素,因而“三来一补”企业是东莞抢先发展工业的唯一选择,对外贸易也成为必然;通过早期的企业发展,东莞积累了资本和技术经验,但这种技术的自主创新比例不高,因而东莞能发展起技术要求不高的加工贸易和服装、五金等制造业。资金的进一步积累才能带动科研技术发展,高新的光电,电子通讯,电气机械产业才能得以发展。东莞至此的制造业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元素不断齐全的过程。有些观点认为,东莞的发展似乎走了弯路,然而,从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看来,这个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英国最初的工业化也是从棉织业开始,这不仅因为棉织业历史悠久,根本上是因为棉织业悠久的发展史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经验,并且棉织业本来就具有相当的规模,资本,在者消费市场广大。综观亚洲现在产业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如韩国、日本,产业发展都是由制造业走过来的,产业由粗放到集约。

总的说来,东莞是在全球经济调整,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积极引入外资与技术,聚集来自全国的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并通过政策的一步步调控,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与进行产业更新换代,逐步凑起产业发展要素而建立起产业的。

东莞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篇二: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东莞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高消耗低成本数量扩张”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表现出“六高六低”的特点,即高产出增长、高市场占有率、高要素投入、高行业结构、高外向依存、高集聚水平和低产出效益、低成本扩张、低价格竞争、低链条层次、低规模水平、低植根程度。

东莞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六高六低”表明:东莞产业发展结构是一种高消耗低成本的数量扩张结构,这一结构是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它以资源供给的相对充足和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为前提和基础,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东莞的产业发展结构则难以为继。

近年来,东莞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出现了“拐点”性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资源和市场两大壁垒,像两面高墙一样堵住了东莞现有产业发展结构的去路.使其无法再在“低成本扩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及结构升级,实现发展模式的转换,东莞的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近年来.东莞地区的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壁垒是全方位的。一、劳动用工短缺,工资上升压力增大;二、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自给能力不断下降;

三、土地资源趋于稀缺,用地政趋紧;四、水资源供应形势严峻,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五、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东莞的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壁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国内区域竞争加剧;二、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

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产业转型的经验教训,结合东莞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东莞地区实现产业转型的基本途径有三:一是“链条升级”,即在产业内部从现在的加工组装环节出发,实现价值链的提升;二是“腾笼换鸟”,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转换,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产业替代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的产业;三是“资源替代”,在既定的产业发展链条上通过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大幅度提高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链条升级”模式。在产业分工体系中,企业被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系统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前者具有自有品牌,处于支配地位,并获取大部份价值分配,而后者则处于从属地们,只能获取较小的价值分配。东莞地区大部分企业

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扮演着供应商的角色,所以产业升级的模式是要由模块供应商转变为系统集成商,争取获得高附加价值。

“腾笼换鸟”模式。“腾笼换鸟”其实就是产业的转移,将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出去,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或生产环节。

“资源替代”模式。“资源替代”模式是指在既定产业的既定链条上的产业转型模式,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随着劳动用工成本的不断攀升,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了一个以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通过引进自动化程度更高、劳动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来部分替代劳动,特别是低技术含量的手工或半手工劳动。

随着珠三角产业的转型,东莞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三次产业构成比例趋于均衡。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逐步上升的趋势。表现产业结构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良性发展。

二、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从产业结构内部构成的变化来看,在产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九大支柱产业形成并加速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重化趋势加快。珠三角制造业仍以轻工业为主,但重化工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建立了一批重化工业企业。

四、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东莞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比重不断提高。但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成份大,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等传统服务产业继续快速发展,而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且比例不大,远远不了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与提升的需要。

结论:尽管东莞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升级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小视。在众多的问题中,结构偏差、区域差距与投资冲动应该是东莞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为关键的难题。结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构成呈现不协调的状态;二是随着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同结构呈现不匹配的情形。明显表现为:一、产值结构滞后于GDP水平;二、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显著偏差;三、产业层次低。所以,调整和优化东莞产业结构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一方面推动东莞的产业结构升级,加速部分基础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山区的转移速度。加强区际交流,促进区域开放和区际合作,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确定产业发展重点,科学规划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三、提高产业素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产业素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业和物流运输业。

在经济发展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东莞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的转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的价值链攀升,产业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保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的增长。

东莞产业布局及规划(最新)
篇三: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一、主要发展产业及目标

按照“服务优先、高端带动、适度重化、新兴培育、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突出建设国际重要现代产业制造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大重点,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东莞制造”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传统制造业:重点打造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模具、厚街家具、中堂造纸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石化、船舶制造等行业。

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为核心,建设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五大组团:

1.市区组团:发展软件、数字创意、数字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和精密装备制造业等;

2.石龙组团,发展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数码办公设备、光学电子、消费电子、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及电脑配件、电子元器件等;

3.塘厦组团,发展电源、通讯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产业链,以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

4.长安组团,发展移动通讯终端、电脑周边设备等;

5.东部组团,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LED节能灯、

液晶显示器等。

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车用轴承、车用电机、车身/底盘电子装备、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子导航系统,完善汽配产业配套体系,打造汽车产业集群。

战略新兴产业: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民用核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整体产业发展规划

功能定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思路:以提升产业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以稳定现有优质企业为前提,以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引进高端企业和发展总部经济为手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稳定提升食品饮料、制鞋玩具、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产业目标:打造“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现代产业核心区。将中心城区打造成现代产业核心,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教育、商贸、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三大经济带。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以虎门港为核心的物流经济带、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带。

1.园区经济带。以松山湖国家高技术产业园区为龙头,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产业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2.物流经济带。“一港三带六园区”的物流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常平、虎门、沙田、麻涌、万江、石龙等镇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一港:虎门港物流基地;三带:西部沿海物流产业带、东部铁路物流产业带、中部城市物流产业带;六园区:东莞市保税物流园区、立沙岛石化物流园、常平大京九物流园、石龙红海物流园、茶山铁路物流园、生态园城市配送物流园。

3.商贸经济带。主城区为核心发展物流、批发市场,培育特色商业街和现代购物中心,把松山湖、虎门、常平、厚街、塘厦、长安、樟木头、石龙等发展成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五大产业集聚区。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中心城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业和文化创意产业。2.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松山湖北部工业园以及石龙、石碣、塘厦、清溪、黄江、长安、南城、常平、企石、麻涌等镇(街)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3.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东莞生态园及特色产业集群镇为主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4.临港产业集聚区。以虎门港为依托,带动和促进各港区临海大型工业、大型临港物流园区、仓储保税区及集装箱、煤炭、散杂货、石油化工等大型物流运输服务的发展。5.现代农业集聚区。包括东北埔田特色农业组团、东南山地生态农业组团、中南科技农业组团、西北平原精品农业组团和西南滨海湿地农业组团。

三、细分产业发展规划

信息产业:以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为核心,建设五大组团:市区组团(软件、数字创意、数字传媒等信息服务业);石龙组团(光学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及电脑配件、电子元器件等);塘厦组团

(电源、通讯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产业链);长安组团(移动通讯终端、电脑周边设备等);东部组团(电子专用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LED节能灯、液晶显示器等)。

重化产业:石龙、长安、虎门、常平(发展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模具及塑料机械制造业、轻纺机械制造业),寮步(特种汽车)、麻涌(造船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虎门时装生产营销产业基地,麻涌望牛墩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大朗常平横沥毛织产业基地。

家具制造:大岭山、厚街家具产业区。

玩具制鞋:横沥-常平为主体玩具制造业基地,厚街-高埗为主体的制鞋业基地。构建松山湖玩具创意中心,建设厚街鞋业设计中心和亚洲鞋业总部。

模具制造:长安机械五金模具集散地,规划建设五金模具产业园。石龙-石碣、中堂-望牛墩为主体的西北集群和以常平-横沥-黄江为主体的中部集群。

造纸及纸制品:中堂-麻涌为主体的西北造纸产业区,石龙-石碣、大岭山为主体的印刷产业区,万江为主体的纸品产业区。

食品饮料:麻涌-洪梅粮油食品加工基地、石龙-南城食品饮料制造业基地、茶山食品产业基地。

专业性技术创新: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莞港创新科技园、生物信息港等专业园。建设输配电设备检测中心、纺织服装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石排华南计量测试中心、茶山食品检测中心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研发、检测平台。

创意产业:以主城区、松山湖以及中心镇、特色镇为重点,培育创意产业基地。重点打造莞城创意产业中心园、东城数字创意产业园、石龙现代信息服务园、松山湖创意产业孵化器、粤晖园文化产业基地

及可园传统文化区、鸦片战争遗址传统文化园区等综合创意产业基地。重点打造虎门服装、大朗毛织、厚街家具和唯美建筑(陶瓷)艺术创意示范基地。

商贸流通:强化主城区商业主中心地位。发展物流、批发市场,培育特色商业街和现代购物中心,把松山湖、虎门、常平、厚街、塘厦、长安、樟木头、石龙等发展成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继续做大做强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机械等市场集群。

专业会展服务:厚街发展为国际家具营销中心和专业会展中心,建设虎门服装、常平农副产品、长安五金机械专业展销中心和专业性信息服务基地。

物流服务:以虎门港和常平大京九物流基地为龙头,把虎门港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工业产品、原材料、石化产品的重要港口和保税物流中心,将常平大京九物流基地发展成为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地区以及海外(境外)的双向物资集散基地。同时大力推动常平、虎门、沙田、麻涌、万江、石龙等镇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旅游服务:以生态休闲、文化和商务旅游为重点,打造以“松山湖、莞城、同沙、生态园”为主的最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现代娱乐旅游印象区和以“虎门、虎门港、长安、厚街”为主的时尚潮流、历史文化的商务会展旅游印象区。建设麻涌-中堂-望牛墩水乡、塘厦高尔夫、常平-樟木头休闲旅游基地及谢岗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依托蚝岗贝丘遗址、虎门销烟和炮台旧址、东江纵队纪念馆和抗战遗迹、南社和塘尾明清古村落、袁崇焕故居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基地。以东莞民俗风情文化为主题,依托广场文化、麒麟艺术、龙舟竞赛、卖身节、荷花节等发展民俗风情旅游。

三、主要镇街产业特色

厚街: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以机电、鞋业、家具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展览名镇,家具之都,商务休闲之都(各类商业网点,石材、鞋

一、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与背景
篇四: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一、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与背景

(一) 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要求东莞市以电子信息产业为试点,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全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到“经济大国”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从技术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我国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因此我国经济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已成为普遍共识,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经济转型升级迎来难得机遇。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放弃部分眼前利益,通过升级改造实现产业水平的跨越,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眼前利益使某些行业和企业不愿放慢脚步进行调整。而全球性金融危机迫使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高速度有所放缓,随之而来的相关行业和企业遭遇的困难则恰好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信息产业是经济转型的发动机。一方面,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整体素质,这本身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中既包含高新技术产业,也包含现代服务业的内容,其自身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涵式、集约型增长,做大做强,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二) 全球信息产业转移持续深化,要求东莞市把握发展机遇,持续做大电子信息产业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仍在继续。产业持续向低成本、更接近需求的地区转移,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续路径。随着产品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不断进步,以新型显示、新一代无线通信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兴起,并继续沿袭传统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基本路径,而且其转移进程更加快速。

中国仍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凭借明显的成本优势,一直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从单一的加工制造转移向全方位多层次转移转变,中国日益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使中国在承接新形式的全球产业转移中仍具有突出的优势。

金融危机为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金融危机给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作为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转出地,迫切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寻求更多的市场需求,因此加快产业向外转移成为发达国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而金融危机下转移承接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也为产业转移带来了新机遇。东莞市高新产业行业背景。

(三) 国际市场不稳定与内需市场潜力加速释放,要求东莞市以内向型产业为补充,调整优化产业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市场更多不稳定因素。一直以来,开拓国际市场是东莞多数电子信息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一方面,整体消费能力明显下降,尤其是对电子信息产品需求明显走低;另一方面,国际投资、汇率走势、贸易保护等诸多因素,也将持续影响国际市场的稳定。

中国内需市场潜力正加速释放。与国际市场的不稳定表现相比,中国内需市场依旧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中国市场庞大的绝对规模形成对电子信息产品的稳定需求;另一方面,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已成大势所趋,而整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的深入,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将加速释放。

单一外向型经济发展面对严峻考验。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大幅下滑,以出口为主要销售渠道的电子信息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尤其是以外向型为主珠三角地区企业所受波及更为显著,单一外向型经济急需开拓内需市场,进一步优化产业增长方式。

(四) 城市间产业竞争进入品牌竞争阶段,要求东莞市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向心力和企业根植性

城市间产业竞争不断加剧。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在各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因此也导致各城市间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外部资源的争夺与竞争不断加剧,突出表现为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和专业人才的竞争。

品牌竞争已成为城市间产业竞争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从过去的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再到经营城市和营销城市,因此品牌竞争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制高点。随着城市间产业竞争不断升级,各城市在经营城市和营销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各城市产业竞争战略成败的关键。

产业环境建设成为影响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供给、融资体系、服务体系、市场环境、政策框架、管理模式等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环境,更加有效地配置国内外的各种资源,才能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

(五) 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凸显,要求东莞市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引进并培育基地型、带动型企业

龙头企业品牌效应日益突出。近年来,经过不断的竞争、扩充、联合、兼并和重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产品向规模企业集中,市场向名牌产品集中,资源向优势

企业集中,效益向高新企业集中”的格局,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核心企业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基础、卓越的品牌形象、全球化的物流网络、巨大的资金规模、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动地区在人才、资金、技术上进行长期积累,在产业链条的主要环节形成突破,真正实现产业的做大做强。

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息息相关。企业应该把品牌建设主动纳入到城市品牌的系统中,用企业品牌的实力和影响来带动城市品牌的认知和传播,通过众多品牌企业形成的聚集效应,快速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的融合,会使得城市品牌辐射能力增强,也一定会带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

(六) 载体建设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要求东莞市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加快特色化产业园区建设

载体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联。从当前发展趋势看,特色园区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载体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因而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投资、建设和营运一体化,推动园区载体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与产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

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园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而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从国际范围的成功经验来看,美、日、韩等电子信息强国的产业集群也都是从园区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园区建设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根本。

特色化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方向。搞好园区建设,必须根据园区自身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合理选择和布局园区所要发展的特色产业,确定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快速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并通过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在新一轮要素资源的竞争中准确定位,不断利用这种特色化、差异化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七) 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要求东莞市找准产业定位,进一步确立产业优势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转移持续深化,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内需市场潜力加速释放,为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东莞市作为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核心城市,地缘优势明显,产业基础环境优越,周边产业资源丰富,产业服务体系完善,具备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良好基础。面对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同城化趋势不断深化,各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缩短、产业界限日益模糊,不利于东莞市突出产业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均衡不利于东莞市抵御全球化产业风险;创新能力不强不利于东莞市实现产业跨越升级;离散式产业布局不利于东莞市集中释放产业势能。上述机遇与挑战要求东莞市政府部门、企业界、理论界展开深入讨论,认清形势,达成

共识,要求全行业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发展紧迫感与责任感,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充分突出城市特色,努力提升城市产业地位。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2443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