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实用内容 时间:2020-06-24

【www.myl5520.com--实用内容】

嘉媒(Power Media)营销兵法:《战国策》军事谋略与战术思想
篇一: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嘉媒(Power Media)智力营销

——《战国策》军事谋略与战术思想 (QQ:1024269899)

顶级营销:国学、国术与国粹:与博友分享最新、最实用的营销思想和实战案例 提供如下服务:

? 1. 市场营销与销售:

? 1)营销诊断与咨询

? 2)销售培训

? 3)营销团队建设

? 4)营销实战

? 2. 人力资源全程服务

? 3. 集团化设计、规划和集团管控

上海嘉媒(Power Media)智力营销工作室为您提供全脑、全息、全景智力营销务。

特别推荐:

巅峰营销——跨行业、多业务集团营销商业模式最佳方案: 如何实现跨行业、多业务的集团整合营销——集团营销巅峰之作《如何按商业逻辑整合你的业务模块》

《战国策》军事谋略与战术思想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战国策·东周》

摘 要 在古代文献典籍《战国策》中,策士们透过形形色色的外在表象,分析“利”与“害”的本质特征,揭示存亡安危的客观态势,谋划生存发展的策略,充分展示了辩证思维的精神魅力和军事谋略的卓越智慧,对现代军事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军事谋略;战术思想;《战国策》

军事谋略运筹实质上是人类军事活动另一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战场,战争胜负其实早就先于外在的战场形式而在头脑的较量中已见分晓,《战国策》这部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就是对人类卓越的军事谋略智慧的充分展示。认真地研究《战国策》军事谋略深层的主观根源,发掘蕴涵于其中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领悟产生军事谋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指导军事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受其利,弱受其害”,多维审视军事实力发展的有利态势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三言之,赵王不听。出遇虞卿,曰:“为入,必语从。”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寡人不听。

其于子如何?”虞卿曰:“魏过矣。”王曰:“然,故寡人不听。虞卿曰:“王亦过矣。”王曰:“何也?”曰:“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 ——卷二十·赵三

魏国派人通过平原君赵胜请求与赵国联合建立合纵盟约。平原君跟赵王谈了多次,赵王就是不同意。平原君出来时碰见了虞卿,便对他说:“如果您去晋见赵王,请您一定要跟王谈谈与魏合纵的事。”虞卿入宫拜见赵孝成王,赵孝成王说:“今天平原君又来替魏国请求与我国建立合纵联盟的事,我没有答应。你的意见如何?”虞卿说:“魏王错了。”赵王说:“就是嘛,所以我才不同意啊。”虞卿说:“大王您也错了。”赵王说:“为什么?”虞卿说:“凡强国与弱国共事,强国得利,弱国受害。如今是魏国弱而赵国强,魏国要求与我们合纵,而您却不同意,这是赵国自寻祸根,而您却推辞好处,所以我说魏国错了,大王您也错了。”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利的一面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事物的全貌而不是局限于片面的立场看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掌握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在军事谋略中灵活地发挥和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是深谋远虑地决断军国大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赵王只看到魏国处于危难之际,与它联盟就是牺牲本国的利益无偿地帮助它。虞卿却看到弱小的魏国需要强大的

赵国的支持,是赵国支配和控制它的有利时机,因此应当果断地与之联盟从而谋求利于本国发展的好处和实惠。可见,思维方式的局限使赵王对客观造成的一个发展机遇视而不见。虞卿的辩证思维方法却帮助他深层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探寻到有利于赵国发展的另一个纬度。显然,在这场魏赵联盟活动中,只要赵国把握住自己的强势地位,政治策略和军事谋略运用得当,就会为自己赢得一个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机。

二、“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避实就虚确立军事打击重点

范睢谓秦昭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穰候十攻魏而不能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围陉,臣愿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围陉,以张仪为言。张仪之力多,且削地以自赎于王,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可尽得也。”(此处,张仪系张平之误) ——卷五·秦三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围困韩国的陉城。应候范睢对秦昭王说:“作战进攻的目标有时重点打击敌国的军民,有时重点夺取敌人的领土。穰候十次攻打魏国居然未能摧毁它,其原因不在于秦弱魏强,而在于穰候把侵占土地作为攻伐的目标。土地是国君命根子,

国君是军民甘愿为之效死的人。穰候要夺取国君所珍爱的土地,就必须同那些甘愿以死效命国君的人拼死搏斗,这便是穰候十次攻伐魏国屡战不胜的原因。因此,我建议大王在军事上要重点打击敌国军民的战斗意志,摧毁敌国的军事实力,而不要只顾占领土地。还要借围困韩国陉城对韩相张平展开外交攻势,要为索取更大的利益同他讨价还价。如果张平权重,又肯割地同大王作交易,那就不愁割不尽把韩国的土地;如果张平权轻就设法弄走他,换一个才智不如张平的人打交道,那样对韩国的任何要求便都能得到满足。”

范睢在军事谋略上的深刻见解,充分显示了辩证思维的犀利和穿透性。他对应侯十次进攻魏国均无建树的总结,不是表面地、直接地就事论事,也没有单纯地从军事行动和军事谋略本身找原因、论得失,而是透过军事行动和军事事件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的行为和支配这种行为的意志及其背后的动力,揭示战争胜败的原因。他透过军事斗争的目标选择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战争行为的一个深层问题,战争的本质是以利益的争夺为目标的人与人之间的残杀。因此,范睢强调军事进攻要以对人的打击为重点,“不要只顾占领敌人的土地,还要狠狠地打出敌国臣民的战斗意志,彻底摧毁敌人的军事实力”。如何实现对人的打击呢?范睢主张要凭借军事压力展开外交斗争控制权臣,协迫他们用领土换和平,改变直接从战场上实现政治目的的做法,采取以军事打击为手段,到战场之外获取军事行动不能直接获取的东西。由此不难看出,范睢不仅从应侯“攻占领土”这样一种毫无建树的作战

中国古代史讲义
篇二: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诸国的变法

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二千二百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不错的。这时农业生产,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发,生产技术的进步,荒地的开垦,一年两熟制的推行,农田产量很有增加,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得以成长。魏、秦等国先后推行按户籍“良民”身分授田的制度,规定一夫授田百亩,于是国家规模的自耕小农发展成为君主政权立国的基础。随着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各国政权组织相应地发生变革,废弃了原来由各级贵族统治的制度,开始形成以将相为首脑的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普遍地推行着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战国前期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奖励农民为国家努力“耕战”,由此富国强兵,从而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战国时代这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秦汉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到近代。

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时代是七国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这个时代名称就是由此而来。这时战争的性质和以前春秋时代不同,春秋时代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这时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兼并土地。同时战争方式也有变化,春秋时代的军队以“国人”(贵族的下层)为主力,乘着马车作战,人数较少,并由国君或卿大夫鸣鼓指挥,胜负常由双方用排列的车阵作战来决定,一次大战的胜负常在一二天内就分晓。战国时代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征发成年的农民作为主力,开始以步骑兵进行战斗,军队的人数大增。由于锋利的铁兵器的使用,特别是远射有力的“弩”的使用,已不能用车阵作战,于是广泛采用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

作战的指挥开始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兵法开始讲求,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军和兵法家因而产生。这个变化开始于春秋晚期,春秋末年已出现著名的将军和杰出的兵法家。

战国时代主动出击的国家,为了谋求战争胜利,多方争取与国参与合作,常常使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因而有纵横家的产生,纵横家往往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所谓纵横家,不仅参与合纵连横的游说和决策,而且十分讲求胜利的策略和权变,甚至直接参与阴谋颠覆的间谍活动,他们和兵家一样十分重视使用间谍取胜。著名纵横家一次重要的连横或合纵行动的成功,往往造成兼并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甚至造成七国之间强弱的变化。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就曾起着这样巨大的作用。

当战国前期秦连续攻魏,迫使魏献给河西之地之后,继续向河东进攻之时,张仪来到秦国,参与指挥攻魏的战役,迫使魏与秦连横而将上郡之地献给秦国。张仪因此被秦惠文君任以为相,造成秦、魏、韩和楚、齐对峙斗争的局势。这时秦正谋向中原开拓,已占有函谷关以东的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和占有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商在今河南淅川西南。於即於中,在今河南西峡东,两地相连合称商於之地),成为秦伸向中原的两个矛头,对楚的威胁很大,楚因此派出“三大夫张九军”包围曲沃和於中。楚由于齐的帮助,一举先把曲沃攻下,计谋攻取商於之地。张仪为缓兵之计,准备调发大

军反攻而歼灭来攻的楚的主力,假装被免去相职,出使到楚向楚怀王游说,声称秦所憎者为齐国,若楚与齐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听信他欺骗的话,与齐绝交,派人接受所献之地,张仪回说只有六里,于是楚王大怒,发大军进攻。这时秦已发出大军分三路反攻,中路由魏章为将从商於之地反击,

西路由甘茂为将向楚汉水流域进攻,东路由樗里疾为将进入韩、魏,和韩、魏一起反攻。结果秦中路大败楚军于商於之地东部的丹阳(今河南西峡西丹水以北地区),斩首八万,俘虏楚大小将官七十多人,接着中路和西路会合,攻取楚的汉中六百里地;同时东路帮助韩军打败了楚将景翠,帮助魏军大败齐军于濮水之上。从此楚就开始削弱了。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燕原是七国中较弱的,曾因内乱一度为齐宣王所攻破。赵在赵武灵王攻取中山和胡地、收编胡骑之后,开始成为强国,造成齐、秦、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国土地的斗争形势。燕昭王想乘此时机报复齐过去破燕之仇,苏秦来到燕国,献计出使齐国为间谍,阴谋颠覆齐国。苏秦向燕昭王保证,他要做到“信如尾生”,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他奉命出使齐国,以助齐灭宋为饵,骗得信任而为相国。他发动五国合纵攻秦,以便齐乘机攻灭宋国,使齐在连年攻宋战争中打得筋疲力尽,大损实力。他同时又挑拨离间齐、赵之间的关系,使燕得与秦、赵结盟,发动五国合纵攻齐,于是乐毅被任为燕赵的“共相”和五国联军的统帅。乐毅先以赵相职司,统率赵燕之师会合秦军从赵的东边出击,大破齐的主力于济西;接着乐毅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军,从济西乘胜向东追击,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苏秦因此被齐以“反间”之罪车裂于市。司马迁评论苏秦说:“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而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苏秦列传》末尾太史公日)苏秦所讲的权变之术不是别的,就是“反间”之计,就是《孙子兵法。用间篇》所说的“死间”。

《用间篇》是以殷的伊尹和周的太公望作“死间”的榜样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竹倚,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增加了“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当为战国末年人所加。乐毅在破齐之后,留在齐五年,先后攻取七十多城。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改用骑劫代乐毅为将,齐将田单乘机收复失地而复国,但是齐就因此变成弱国了。

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战国时代又是从分裂割据趋向全国统一的时期。这时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中原地区比较先进,边缘地区比较落后。同时在政治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不仅七大国(魏、韩、赵、齐、楚、秦、燕)各自割据一方而相互兼并,而且还有中山、宋、卫、邹、鲁等小国存在,有所谓“泗上十二诸侯”。

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从分裂割据的状态逐渐趋向统一。经济方面由于国际间贸易的发展,水陆交通的频繁,彼此的联系已较密切,荀子讲“王者之法”,已经指出“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归“读作”馈“),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篇》)。

政治方面由于各国先后变法改革,创建了以将相为首脑的官僚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推行了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组织,公布和执行了制定的法律,颁布了度量衡制而定期校验,使得各国政治结构和设施趋向一致。当时各国有作为的国君,为了进行变法改革,奋发图强,纷纷招徕英才,礼贤下士,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英才常常得到国君的尊重或重用。一个平民出身的文人学士,经过学习和从师,经过推荐或游说,往往一席活经国君赏识,便能得到重用,甚至一跃而为执政大臣,因此从师和游说成为进入仕途的主

要门径,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以及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成为一时风尚。在文人学士这样广泛交流活动的影响下,各地文化的发展也趋向一致。应用文字在广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成为后来篆书和隶书并用的起源。

度量衡器在广泛使用中,所用单位的长度、容量、重量也逐渐趋向统一。所有这些,成为后来秦朝实施“书同文、车同轨”

以及统一度量衡制的先导。

战国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因此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早日完成统一,著名的各派学者纷纷提出完成统一的办法。他们把完成统一称为建成王业,因为“王”是中原地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称为“王”。到战国时代原来的周王已虚有其名,早已不能号今天下了,因此当时强国之君很想取而代之。战国初期魏国变法成功而强盛起来,魏惠王就第一个自称为“王”而企图号今天下。魏惠王先曾率小国之君所谓十二诸侯朝见周显王,由于商鞅前往游说,认为统率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不足以王天下”,于是召开逢泽之会,穿着王服,乘着“夏车”,自称“夏王”,要求小国君主把他看作天子来朝见。不久魏国在秦、齐两国夹击中失败,于是魏惠王听从惠施的计策,“变服折节”而朝见齐威王于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推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追认魏惠王的自称为“王”,这就是所谓齐魏“徐州相王”。等到秦惠文君用张仪连横的策略成功,秦惠文君就自称为“王”,迫使韩,魏之君前来朝见,并且承认韩、魏之君的称王。接着公孙衍为了合纵抗秦,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同时称王而互相尊重,即所谓“五国相王”。共同称“王”就成为合纵或连横的一种手段。等到战国中期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中,秦相魏冉图谋采用齐、秦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灭赵而瓜分,因为此时“王”号己不尊贵,魏冉致送“东帝”的称号给齐湣王,同时秦昭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帝”原是上帝的称号,这时上帝的神话已演变出黄帝的传说,齐君已把黄帝称为自己的“高祖”,“帝”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因此魏冉要用“帝”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成为后来秦始皇自称“皇帝”的先声。

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战国时代又是文化学术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上重大变革和发展的需要,相应地文化学术界出现了九流(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家)、十家(九流加小说家)。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包括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措施,奖励农民努力为国家“耕战”的政策,谋求富国强兵的设施。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向君主游说,相互辩论,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热潮。由于他们著书传授,积极栽培,一时各派的英才辈出,影响深远。

农家之学着重于生产技艺,对农业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法家之学顺应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需要而产生,对各国的富强起很大的作用。纵横家顺应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兵家讲究使用“义兵”从而除暴救民,还讲运用灵活的战略和兵法取胜,对于完成统一战争的胜利,是很有作用的。道家之学是总结过去列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产生的,有助于国家保持强盛和防止衰亡。儒家之学讲究修身治国,主张用“王道”、“仁政”来治理国家和完成统一。墨家主张用“兼爱”来解决小农的“三患”(饥、寒、劳),从而谋求国家的富强。阴阳家重视解释

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制定历法和时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名家对宇宙万物的构成加以分析和解释。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对于物质构成和运动曾展开辩论。小说家认为讲故事和小说,借此可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学说,如甘茂、范雎等人入秦游说,都从讲故事入手。所有九流十家都曾在当时起过不同的作用。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秦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法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和间谍从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商鞍的变法,集了法家之学的大成,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张仪为秦连横成功,“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进一步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到战国中期,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中,由于苏秦作为燕的间谍,阴谋颠覆齐国的行动成功,使得秦相魏冉乘机与赵、燕结盟,发动五国合纵攻齐,结果由乐毅出任赵、燕“共相”和五国联军统帅而攻破齐国,使得秦的大敌齐国从此削弱了。接着范雎为秦相,提出了“远交近攻”和“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对秦此后完成统一起着很大作用。秦将白起是杰出的兵法家,在伊阙、鄢郢、华阳、长平等四大战役中,先后残杀了韩、

魏、楚、赵四国一百万以上的兵力,取得了许多战略要地和广大领土,对秦完成统一起着重大作用。杂家吕不韦招徕各派学者,编著成《吕氏春秋》,主张综合各派学说的长处,鼓吹用“义兵”完成统一,有助于秦完成统一的大业。王翦“少而好兵”,也是优秀的兵法家,为秦始皇所重用,终于建立了灭赵、灭燕和灭楚的战功,为秦完成统一。秦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一方面是由于重用外来的英才,如商鞅和吕不韦是卫国人,张仪和范雎是魏国人,秦历代执政大臣除秦昭王时的樗里疾和魏冉以外,大多是外来的客卿。另一方面是由于从行伍中依军功选拔将才,正如《韩非子。显学篇》所说“猛将必发于卒伍”。

同时也还由于使用间谍的成功。秦始皇采取尉缭使用间谍取胜的计谋,由李斯主持其事,派遣间谍收买六国的“豪臣”,“离其君臣之计”,从而各个加以击破,先后灭亡其国。秦先收买韩的南阳假守腾成功,使腾投献南阳给秦,再由腾攻破韩国而俘虏韩王。接着秦收买赵王宠臣郭开成功,使郭开诬告赵名将李牧、司马尚谋反而处死李牧;赵王要重新起用出走在大梁的名将廉颇,派使者前往看廉颇是否尚可用,郭开又多与使者金,使回报老态而不能用,因此秦得以攻破赵国。后来奏的攻灭齐国,也是由于齐相后胜多受秦间谍的金玉,既不助五国抗秦,又不作抵抗准备所致。当时兵家和纵横家都是主张同时使用间谍取胜的。

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既多使用残暴手段,继而又施用暴政以加强统治,因而秦虽快速完成统一,却不久即亡。由于齐急谋扩张而衰落,秦又因猛用暴力而短命,于是主张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得在汉初流行一时而被重用。

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特别应该重视的,这时又是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即铸铁)冶铸技术的国家,春秋晚期已能冶炼生铁,铸造铁器,这个发明要比欧洲早一千九百年。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国家,春秋、战国之际已能把硬脆的生铁加以柔化处理,使变成可锻铸铁(即韧性铸铁),用来制造铁工具,使农业生产大为发展,小农经济开始成为立国的基础。这个发明又比西方早二千三百年。与此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炼钢技术,已有高水平的技师,使用固体渗碳制钢技术,炼制钢材而锻造成著名的宝剑如干将、莫邪、太阿之类。这种冶金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大有助于生产的高度发展。这时经

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很明显是和生产的高度发展相关的。

这时不仅有关“生产”的科学技术(包括农家之学)有高度发展,有关“生命”的科学技术也有突出成就。这时生理卫生学已有发展,认为养生之道,必须使“精气”在身体中运行流通,疾病是由于“精气”运行有阻塞。

同时在疾病的治疗护理中,对于作为“精气”运行通道的“经脉”的路线和循行方向,逐渐认识确实,“经脉”学说的理论到这时已基本形成。“经脉”

学说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气功疗法,都是以经脉学说为基础的,着重治疗发生疾病的“经脉”及其穴位,促使“精气”运行流通而除去病源。

这时科学技术,无论天文历法、医学卫生、炼钢铸铁技术,都有重大的创造和发展,而且影响广泛而深远,普及到东方各国。同时九流十家的学说影响也广泛而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

以上所说战国时代是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是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战争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是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是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都是当时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其中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今日认真地分析和深入地探讨。

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王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确是至理名言(《读通鉴论。叙论四》)。他指出:春秋以前“其富者必为贵者”,惟独贵者才能富有,等到郡县制度逐渐推广,富贵的情况就发生重大变化(《读通鉴论》卷五《汉哀帝》条)。顾炎武在

①《赵世家》载赵肃侯元年(公元前三四九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韩世家》载韩昭侯十年(当作十四年,公元前三四九年)“韩姬杀其君悼公”。《索隐》云:“《纪年》姬作玘,并音羊之反,姬是韩大夫。”可知此年赵夺取晋君的端氏,把晋君徙至屯留。屯留早已为韩取得,《水经。浊漳水注》引《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即韩)取屯留、尚子、涅。”晋悼公不为韩所容,为韩大夫所杀。晋悼公谥为“悼”,当即因被杀之故。

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其名著《日知录》中早已指出:春秋时代还在讲究周礼,尊重周王,注重祭祀,讲究宗姓氏族;列国间朝聘会盟,常常赋诵《诗经》,有死丧事故要赴告别国,供史官记录。所有贵族重视的礼制,到战国时代都不讲求了,因而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势,这是周末的风俗大变(《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所有这些分析,限于他们的认识,固然是浮面的,但是春秋、战国之交确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从此废去了自古以来贵族统治用的礼制,开始了走向秦汉以后“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这期间各国统治者所以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无非是为了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谋求富国强兵,从而取得兼并战争的不断胜利。这种谋求富国强兵的变革,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卿已经开始。从新出土竹简《孙子兵法。吴问篇》所载孙武对答吴工阖闾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到,当时晋国六卿已经废弃原有的井田制,不同程度地放宽了田亩制度,分别采用了不同税率的实行按亩征税制度。其中赵氏采用最大的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同时免除征收地税,孙武认为赵氏这样的经济改革,足以“富民”,由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因而能够在六卿相互兼并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从而“晋国归焉”。晋国六卿这种土地制度的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影响十分深远,此后战国初期魏国李悝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就是晋国六卿所推行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四五三年困守晋阳的赵氏,得到韩、魏的帮助而反攻知氏,得胜而共灭知氏,三分其地。赵襄子的相国张孟谈接着就推行“广封疆,发千百(即阡陌)”的改革(《战国策。赵策一》,“千”字原作“五”,从日本横田惟孝《战国策正解》改正)。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所谓“广封疆,发阡陌”,就是推广“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此后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通典。州郡典。雍州风俗》),就是沿用赵氏所用的大亩制而加以推广。

概括说来,当春秋、战国之交,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大变革和新发展如下:

(一)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得以提高,农民耕作“百亩之田”可以养活五到九人(《孟子。万章上篇》),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由于农民不肯尽力耕作井田制中的“公田”,使得统治者不得不废除“公田”上的“助法”(或称“籍法”),改为按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五九四年鲁国“初税亩”,公元前四○八年秦国“初租禾”,都是推行按田亩征取租税的制度。于是田亩的租税成为君主政权的主要财源,小农经济成为君主政权的立国基础。

秦国名相范睢
篇三: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秦国名相范睢

范睢,一作范睢、范且。魏国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55 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范睢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由以进,先事魏大夫须贾。曾随从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睢有口才,使人送给他金十斤及牛、酒,范睢不敢要。须贾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范睢将魏国的机密告诉了齐国才得到馈赠,叫范睢收下牛酒,送回金。回国后,须贾报告给魏相魏齐。魏齐命令家人狠狠鞭打范睢,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范睢假装死去。家人用席子卷起来,放在厕所里,喝醉酒的宾客向范睢撒尿。范睢从席中对看守的人说:你能放出我,一定厚谢你。看守的人向酒醉的魏齐请示,把卷在席里死人扔了出去。郑安平把他藏了起来,改名张禄。秦昭襄王的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把范睢推荐给王稽,王稽带范睢入秦。在路上遇到穰侯魏冉,魏冉很反对山东的说客入秦。范睢躲过穰侯的搜查,和王稽到了咸阳。

范睢在秦国住了一年多,没有机会向秦王进说。后来,穰侯将带兵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进说的机会来了,范睢趁机上书秦王。

秦王在离宫召见范睢。秦王叫左右的人都回避。秦王请求说:先生怎么指教我?范睢只说是、是。秦王一再请求。范睢说:“我听说吕尚遇见文王的故事,文王待吕尚厚,吕尚对文王谈得深,吕尚辅佐文王取得天下。我是秦国的一个过客,跟王没有交情,而我所要说的牵涉王的骨肉之亲。我愿以一片忠心进说,但不知王的心是怎样的。这就是王一再问我而不敢答的原因。我不是因为害怕不敢讲。我知道今天讲了明天就会被害,然而我无所畏惧。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能够对秦国有些好处,这是我最大愿望。我所害怕的是我死了以后,天下的人知我是尽忠而死,因而不敢讲,不肯到秦国来了。”秦王说:“我有幸今天得见先生,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说,不要怀疑我”。范睢说:“秦国地势险要,军队众多,军民勇敢,可以成就霸王的事业。但闭关十五年,不敢进兵山东,这是因为穰侯为秦谋不忠,大王的计有所失”。秦王说:希望听听我的失计是什么?范睢害怕有人偷听,先说有关各国的外事。他说:“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寿,这是失计。出兵少了,不能对齐国怎样。出兵多了,对秦国有害。今天秦跟邻国的关系不亲,却越邻国去攻打别国,有什么好?过去齐王南攻楚国,破军杀将,辟地千里。但是最后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难道不想得地吗?形势不允许呀!各国看到齐国很疲惫,君臣不和,就兴兵伐齐,大破齐国。齐国所以大败,是因为伐楚而肥了韩魏,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敌人粮食”。范睢便向秦王提出兼并策略,其要点首先是“远交而近攻”,因为这样才能巩固所攻取的土地,“得一寸土地就是王的一寸土地,得一尺土地就是王的一尺土地”。其次是“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因为这样才能歼敌① 以下关于范睢的记述,取材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三》者,不另注出。国兵力。范睢说,“放弃近攻的策略而去远攻,不是荒谬吗?从前中山国地方五百里,赵国独吞了,别的国不能对他怎样。韩国魏国处在各国之中,是天下的枢纽。王如能亲韩魏,则掌握天下之枢纽,可以威慑楚、赵。如果楚、赵都依附秦国,齐国也必定依附秦国。”他所谓亲韩魏,是先礼而后兵,实际上是“举兵而代之”。秦王很赞赏范睢的主张,封他为客卿,常和他商议国家大事。

范睢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又过了几年,他对秦王说:“我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有听说齐王。只听说秦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君,没听说有秦王。王是一国的首脑,国家大事由王决定,有生杀予夺的权威。今太后能够擅自行事,穰侯能够把持对外大权,华阳、高陵、泾阳君可以自行决断,这是秦国的“四贵”。四贵的权势盛,国家就危险,大王的权力怎么能不倾覆,令怎么能从王出?有四贵,也就没有王了。崔杼、淖齿是齐国的臣,齐君被他们害死。李兑是赵国的臣,主父被困于沙丘,百日饿死。今秦国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华阳、泾阳君为羽翼,这跟崔杼、淖齿、李兑的事类似。今天秦国从有等

级的官吏到诸大臣,以及王左右的人,没有不是属于相国穰侯的,王在朝廷是孤家寡人。我实在为王惶恐不安。万世以后,拥有秦国的不会是王的子孙了。”公元前266 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王下决心废掉太后,把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中,免掉穰侯相位,改用范睢为相,封为应侯(应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

范睢既为秦相,仍自称张禄,魏国人不知道,以为范睢早就死了。须贾出使秦国,范睢化装成普通人见须贾。须贾惊异,问范睢做什么事。范睢说:我为人家作佣人。须贾很可怜范睢,留他吃饭,并给范睢一件丝绸袍子。须贾终于知道要见的秦相张禄,原来就是范睢,害怕极了。他赤着上身,跪行向范睢请罪。范睢没有问他的罪,说须贾所以得免于死,是因为赠他一件丝绸袍子,“有故人之意”。他释放了须贾,但要须贾回去告诉魏王,快送魏齐的头来,否则将屠大梁。

魏齐吓得逃到赵国,匿于平原君家。秦昭襄王为给范睢报仇,诱骗平原君至秦。秦王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范君也是我的仲父。范君的仇人在你家,希望你派人把他的头取来,否则我不放你出关。”平原君说:魏齐是我的朋友,在我家也不应当交出来,何况又不在我家。秦王写信给赵王说:“范睢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家,王赶快使人把他的头送来。不然的话,我将发兵伐赵,且不放平原君出关”。赵孝成王发兵围平原君家。魏齐夜间跟赵相虞卿逃走,至大梁被迫自杀。赵王终于将魏齐的头送到秦国。

秦实行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先从韩、魏开始,逐步兼并各国。公元前288 年,秦派五大夫绾率兵伐魏,拔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公元前266 年,又攻取魏的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公元前265 年,秦发兵攻韩的少曲(今河南孟县)、高平(今河南济源县西南),拔之。公元前264 年,秦派大将白起攻韩的陉城(今山西新绛县东北),拔五城①,斩首五万级。公元前263 年,白起率兵攻太行山以南地区。(云梦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年,攻大(太)行”)韩国就这样一块一块地被蚕食掉。随着对韩蚕食的进一步扩大,必然与赵国发生① 此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本纪》作“九城”。

冲突,秦赵间的长平大战即爆发于此时。

公元前260 年,秦左庶长王龁率兵向上党进攻。赵国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军不断挑战,而廉颇令赵军坚守不出。秦用反间计诱使赵王任用赵括取代廉颇后,立即派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白起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切断赵军后路等办法,使赵军腹背受敌,无法冲出重围。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国损失了军队四十多万。 白起在长平一战取得很大胜利,引起了范睢的嫉妒。他唯恐白起功高,使他不能专权。本来,白起准备乘得胜的有利时机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灭掉赵国。但是秦王听从了范睢的话;让士卒休息,允许韩、赵割地讲和。白起只好班师回国,灭赵的计划遂成泡影。

长平战后的第二年,秦王令白起攻赵。白起认为这时不可攻赵。秦王不听,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赵。公元前258 年(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王陵统率的秦军进攻邯郸受挫,死伤很多。秦王想令白起代替王陵攻赵,白起托病,不肯出征。秦王亲见白起,强迫他带病指挥军队,白起仍不肯行。秦王改用王龁代替王陵,范睢又起用郑安平为将军,郑安平成了进攻邯郸的主帅。公元前257 年,魏、楚两国的军队前来救赵。邯郸城下的秦军,在赵军和魏军、楚军的夹击下大败。郑安平在赵军围困下以二万人降赵,赵封他为武阳君①,公元前255 年死于赵。被范睢引用为河东太守的王稽,也因与诸侯通而坐法诛。秦王大怒,欲兼诛范睢。燕国人蔡泽听到这个消息,游说范睢退位让贤。范睢因而自称病重,推荐蔡泽为相。云梦秦简《编年记》说,公元前255 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这是在王稽被处死的那年,范睢也死了。

① 《史记·赵世家》。

陈轸说昭阳毋攻齐阅读答案
篇四: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篇一:陈轸说昭阳毋攻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陈轸为齐威王使昭阳(人名),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上柱国 也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武官。),爵为上执(上执 也称“执”,是楚国最高的爵位。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11100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