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他们今后能在色彩纷繁、瞬息万变的世界占住脚吗?看

大学励志 时间:2020-07-15

【www.myl5520.com--大学励志】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篇一: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他们今后能在色彩纷繁、瞬息万变的世界占住脚吗?看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之一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2009年2月2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新浪网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专家、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要形成一个对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的共识,这是一个大前提。如果我们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那我们的很多具体的改革往往会徒劳无功,甚至是过了十几年、几十年还在原地徘徊,所以形成一个改革的共识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对教育理想的共识。?

围绕《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还将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在内的社会力量就教育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形成政策建议提交给的《纲要》领导小组,供决策部门参考。

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 学生:学校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呢?早晨到学校早自习,上半天课,中午吃完饭,然后午自习,下午上半天课,如果是住宿生晚上要晚自习,如果是走读生,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复习,十点、十一点睡觉,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北京市一位高二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状态。

?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了,根本不给我们一个缓解压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天天泡在网络世界里沉迷不能自拔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不知道这种教育制度能不能培育出能力比较全面的人;但是如果是想培养一个在精神上很坚强,可以正视现实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失败吧。?这位名叫权心(化名)的男孩呼吁,?如果可以的话,如果教育可以改革的话,那我希望代替广大学生说,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就是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哪怕是多一点休息时间。?

?作为北京首次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实验者,我认为课改的优点在于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贴近时代步伐,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但也存在着问题。第一,学分制影响下,考试不仅数量多了,也重要多了,教材量猛增,半个学期就10 本书,一个学期将近20 本书,因为教材猛增,疯狂地赶进度使我们的学习质量很难有保障;第二,课改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内容不连贯;第三,一些必修课本词句烦琐、晦涩,不容易懂。第四,某些学分设置在我们的学习进程

中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负担。?对于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改,另外一位正在读高二的女生如是评价,?虽然课改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

去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在这样的课业负担下,似乎这些东西意义也不太大了。?

?就农村教育而言,加大教育投入并没有解决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低,孩子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教材不适合农村,越来越多的教材只是关注到物质的层面,图片、文字可能增多了一些农村的题材,但是关于农村真实的命运没有明确的阐述。就流动儿童教育而言,有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给孩子很高的成绩,家长很满意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如实反映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巫金爱以自己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的实践调研经验,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我们的教育究竟教给了受教育者什么?是每天大量的作业,还是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装着应试教育的内容?在?‘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三位学生的发言,都说明着一个事实: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 家长:学校给了孩子们什么?

中国中小学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难过,也让家长们忧心。?我到底该怎么办??研讨会上,中国青年报记者梁国胜、一位三岁孩子的父亲正在为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头疼不已。这位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在私立幼儿园接受的?快乐教育?的理念,使得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不能胜任和经过现有教育体制内的层层选拔。同样,另外一位家长鹿永建也在为自己的孩子是否要上奥数班而烦恼。 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从春侠则展示了她女儿周末要完成的作业:读三篇文章,写三篇读书笔记,每篇需要30 分钟;语文练习册共6 页,需40 分钟;写字练习2 页,需20 分钟;一篇日记,需一小时;数学习题、数学测试卡、口算300 道。从春侠算了算,?以上作业共需四小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成长,学校教育就是在训练孩子做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向蓓莉刚刚把自己的女儿从一所名声特别好的学校转到另外一所相对普通的学校。她说自己的女儿很高兴,因为现在的老师不会让他们大量做练习。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题海战术,因为很多老师认为题目做的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

?中国的教育教会学生考试,而美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生活。?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通过对女儿在中美两国所接受的教育进行比较后得出如上结论。他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应该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重视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给孩子报很多的音乐班,绘画班,却忽视孩子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方针怎么了?

?我们要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等理念还基本是1950 版的,基本就没有升级换代过,这个现实是非常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发言中说。 北京教育科学院院长时龙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确实需要调整。目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没有全面体现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的新精神和新要求;第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体现得并不充分;第三,像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公民教育这样一些重要的教育基本理念有待明确;第四,语言论述也有待规范,比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提法,

?接班人?十分重要,但是接班人不是法律语言,且不如培养现代公民、国家公民说得更明确。第五,目前的教育方针更多的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全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理解。

杨东平分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源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最高理想的描述。但建国60 年来,这个目标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拿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来规范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学校教育?,结果把全面发展变成了平均发展,变成了平庸发展,最后普遍培养出的是一种被人称之为叫?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宋霞提出,每个孩子在自由生长的时候,各个方向都是有枝节长出来的,可是到了初中、高中,长得歪的枝节就会被砍掉,只剩下学习那个方向的枝节保留着,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得到肯定。因此,教育方针影响下多元化教育评价的体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作家、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教育方针、目标是教育的灵魂,但今天的中国教育处在一种断裂的状态,现有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没有多少人理会,不起什么作用。中国老百姓的教育方针就是只要孩子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方针,这就是教育目标。孙云晓说,现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现象叫?童年恐慌?,即当儿童面对巨大的压力时,由于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而出现的一种较持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他质疑,?这样的一种教育,这样的教育方针有什么用??

教育方针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元婕发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方针、目的的表述截然不同。例如,我国对?人?的表述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日本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教育目标均未要培养公民,其中美国特别提出,要培养21 世纪中的公民;泰国更是提出了要培养?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的教育目标。

?我国的教育方针在人的表述上,把人工具化了。?郭元婕博士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般依次体现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三个层次上,而我国关于教育目标的表述中,将国家发展放在第一位,个人发展隐藏在后面。其次,相对来说,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仍然是阶级斗争和以政治为纲的路线的延续,是一个政治视角下的教育方针的表述,而不是社会视角;从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我国把最重要的词汇表述放到培养?接班人?上,是一种继承的工具;从遣词造句来看,我国教育方针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表述,而国外的表述则更加人性化。

?我们培养的是听话的学生,而不是有创造力的人。?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郭元婕认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值得深思:?究竟培养成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还是培养成一个听话的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针?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提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建立以?公平的发展?为特征的新的教育发展观。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更新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新的教育方针应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应将公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新的教育方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从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其他与会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关注社会和人的发展

教育方针最应关注什么?时龙认为,教育方针最关注的应是两个发展:一个是社会发展,一个是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所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的发展能力为本,以全民教育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以终生学习为本,亦即目前我国教育界所讲的?素质教育?。 时龙说,新的教育方针需要体现几个基本要求:第一,体现时代要求,要体现中国特色,要体现教育的基本理念,要体现人的发展基本需求,同时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素质教育、全民教育、公民教育、终生教育、创新教育等基本理念。新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着力于人力资源开发与全民终生学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现代公民。

★ 重视生活教育

杨东平认为,我们针对应试教育严重的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在这个理念从教育学理论角度讲是很不完美的,难以翻译成英文,虽然它的针对性是很清楚的。五四一代的教育家,以陶行知先生为代表,提出的教育理论是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理论,这就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要解决的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书本和经验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样的问题。它源自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加上中国化的改造,在20 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进行过大面积的实践,而且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具有非常贴近的亲缘性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来源。总而言之,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改变今天的教育现实仍然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它不仅仅回答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而且能够回答、处理关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些基本问题,是一个能够统辖各种问题的顶层的、整体性的现代教育哲学。所以,如果用生活教育来取代素质教育,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 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他们今后能在色彩纷繁、瞬息万变的世界占住脚吗?看。

传统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提出,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与传统文化割裂。培养现代公民,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逄飞建议,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体制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与体制内教育结合的制度空间。

教育学者王丽认为,在拟定21 世纪中国的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应该立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目标。比方说君子三大德,就是智,仁,勇。还有比方说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或者古典教育当中所蕴含的培养人的一个教育目标的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或者对人最高的一种理想追求。第二,同时我们又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参照今天发达的国家,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和表述。

★ 有创新,重视劳动教育

?我希望我儿子以后成为一个健康的、有工作的、爱家庭的公民。?新华社记者鹿永建在发言中提出了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期待,强调了把孩子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陈强以自己女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说明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在美国,学生在校不少时间是进厨房、用缝纫机做小东西、上理财课、做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当保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比如设计旅游规划、在班上搞模拟餐厅。而我们很多孩子不会洗碗、洗衣服、叠被子,甚至连书包都懒得整理。?一个学生如果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分数考得很高、琴弹得再好,这样的教育算成功吗??陈强问道。

无独有偶,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在发言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劳动教育。人走向社会必须重视他的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尊重普通的劳动岗位,要有一种劳动精神,要有一种劳动态度,要有一种劳动习惯。而我们的教育在劳动教育方面完全是弱化了。?姚宏昌分析,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解放以来,尤其是文革当中过度的劳动教育,而让我们接受到对劳动教育的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二是改革开放30 年当中,尤其是教育的普及走向大众化之后,基础教育基本普及的时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有关部门把劳动教育的观点,这些内容全部被淡化了。不管教育方针的表述怎么样,在贯彻执

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劳动教育,特别是普通的劳动教育。

姚宏昌认为,我国未来的教育方针必须要改革,应该从?人?和?人才?两个层面去规范和要求。教育首先是要培养人,而不能以精英的培养目标去要求一般人的培养目标。二是要有时代的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去实践和规范教育方针。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1 世纪的中国公民?。杨东平提出,我国的教育要?培养21 世纪现代社会的中国公民?,或者叫?合格公民?。20 世纪30 年代,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来自清华大学的李楯教授也提出,要?培养21世纪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格局下开放世界中的中华人?。

?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传统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认为,今天的中国需要建立人性的自觉和有限生活世界的意义,需要的是?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教育要人清醒而不是迷信,教育表达方向给予信心,坚守人性纯正的力量和真诚的气概,描绘社会未来图景,达成有限条件下的最积极尝试和最大努力,他的眼界和胸怀,他的尺度和责任感标注和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终级价值。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是一种设计和操作,首要的是一种态度,相信人,信任人,破除一切有关人的外在形式的枷锁,破除一切心理上的不成熟和依赖,关于教育的思考需要高度。?

?幸福的公民?。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认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幸福的公民。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不幸福的,只是各有各的不同而已。为什么会有不幸福呢?以衢州市为例,衢州市初升高的比例达到96%,高等教育的08 年达到39%,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一百个同龄的孩子当中,真正能够读上本科的只有二十个人。升学竞争的现状不改变,孩子难言幸福!

?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孙云晓认为,教育方针成为老百姓认同的教育方针,首先要把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核心凸显出来,要培养他的创新能力。另外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人的一种解放,它培养的是一种基本的习惯,所有这些基本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用一句话来表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孙云晓甚至建议国家强制的命令小学生只能上半天课,下午就应该玩,做各种游戏、娱乐活动;中学生社会实践课一个月,必须排进课表的,军训也必须在课表里,不是寒假、暑假办的;在大学的自主招生、独立办学,还有很多这些

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篇二: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他们今后能在色彩纷繁、瞬息万变的世界占住脚吗?看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他们今后能在色彩纷繁、瞬息万变的世界占住脚吗?看。

本文已发表在2013年02期《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赵国锋1,肖洁2

(1.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陕西西安 710123;2.宝鸡市姜谭联中,陕西宝鸡 721008)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校园内外暴力事件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大学生人格存在缺陷,而人格缺陷又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认知能力欠缺等因素“合力”的结果,文章通过对造成大学生暴力事件深层次根源的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几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暴力事件 健全人格 培养

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和生活节奏加快,伴随着中西文化碰撞、价值观念冲突、贫富差距凸显,利益格局调整,造成了人们心理的严重失衡;本位主义的强化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感和失落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选择机会,难以统筹兼顾的矛盾加深了个人的内心冲突,使人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由此导致的内心失衡和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年轻、有朝气、思维活跃,但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意志等均不成熟,因此心理失衡尤为明显。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对全国12.5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后发现,其中有20.23%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面临着由于学生心理压力加剧所产生的暴力事件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大学生暴力事件的现状

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倒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造成5只动物严重受伤。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死者是该校生物技术专业的4名学生,而杀人者正是该校学生马加爵。

2005年4月22日下午,北大中文系一名女生从北大逸夫苑理科2号楼9层跳下,当场死亡。据悉“其

[2]自杀原因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

2006年9月29日凌晨,曲阜市一居民区胡同口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某校4名学生将一男子连捅数刀,致其死亡。据悉,死者张某是曲阜某大学学生。

2010年10月20日夜,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对方刺死,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后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这一连串的大学生校园内外暴力事件已经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逐步演化为以暴力倾向为代价的心理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约1/5的未成年人在成年之前会或多或少的出现情绪或行为暴力,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有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离

[3]家出走、自杀或暴力犯罪等。

难道这就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以求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却恰恰忽视了改造自我、培养独立人格,健全自我心理这一教育后果。社会各界都在追问:大学生暴力事件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二、大学生暴力事件形成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象牙塔”中的佼佼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反省个人自身修为。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这句话的正确性,冲破了伦理的约束。马家爵由于家境贫困,自卑感极强,导致人格激变,残酷的杀害了室友。北大跳楼女生事件的表面原因虽是找不到活着的理由,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其心理脆弱、人格扭曲。药家鑫刺死受害者的原因更简单,因怕受害者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这些看似简单的暴力事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根源和成因,笔者认为促成大学生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情感表达导致大学生人格畸形发展

长辈过度溺爱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助人为乐以及独立思考的权利和机会。溺爱比仇恨对

个性和人格造成的扭曲更大,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的特点,也是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家庭根源。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说“蔫人出豹子”这句俗话很有道理,从心理学的规律来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大学生暴力事件的悲

[4]剧往往也就这样产生了。目前,中国家庭的“421”结构,两代人共同照顾一个孩子,加上学校教育中过

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家长、老师对孩子严重“溺爱”,这种苦心培养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立人格,也失去了自我作主的机会和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在失望、焦虑、压抑中就会产生荒诞怪异的想法以及反社会的行为。

2.青春期的叛逆促使大学生人格严重扭曲

社会生活价值以及角色扮演的多元化,使得家长、老师疲命于应付社会结构转型的多种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以兼顾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多元化、情感丰富化,人际交往广泛化等都被家长和老师望子成龙要求的一元化所替代,造成学生人格缺失,性格孤僻,个性趋同,反社会化倾向的隐患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埋藏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这样,孩子在表面顺从,个性严重压抑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

3.统一的评价标准严重制约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对于青少年人格和个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家长和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重要标准,相应降低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就忽视了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培养,所谓“一俊遮百丑”,成绩好就是真的好,这种功利性过于浓厚的社会评价机制和教育方式同样也影响着当下的高等教育。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加之在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方面有所欠缺,使青少年失去了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社会对青少年寄予厚望,学校也往往凭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这给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期望与现实相距太远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地崩溃。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他们今后能在色彩纷繁、瞬息万变的世界占住脚吗?看。

4.转型期的困惑致使大学生难以形成健全人格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正在逐步解体,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体系虽初步形成,但还不健全、不完善,不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道德约束机制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此外,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也需要假以时日,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和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短视行为导致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淡漠,从而形成具有缺陷的人格,这就引发了许多暴力事件。

综合来看,大学生暴力事件产生的成因既有家庭因素、又有学校以及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就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人格扭曲和性格畸变,进而导致校园内外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是社会转型期的当务之急。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中国古代有圣贤君子的理想人格标准,西方现代人本心理学也提出了健康人格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家

[5]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健全人格不是单纯的心理学概念,而应是伦

理学、社会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甚至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基本概念,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道德人格、美的人格,它包含了对人格真善美的追求。

所谓健全人格,就是能够促使人发展的人格。它是知、情、意三方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从内涵来看,应该包括:① 具有较高的认识判断能力,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丰富、有创造性思维,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明辨是非。② 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既有异性之爱、亲情、友情,又有道德感、正义感、美感。对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③ 意志坚强。能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来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和适应能力。能协调人格

[6]结构内部知情意三者的关系,避免人格的畸形与分裂。

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价值观的重塑、社会的转型、贫富分化、就业压力加剧、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大学生恰逢其时,是在浮华与浅薄中固守大学校园的一方净土,承袭传统,继续坚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还是随波逐流,适应时代潮流的召唤,融入社会,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而又难以廓清的话题。但不管怎样,人之为人,真善美的追求是古往今来做人的终极

追求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其不可逾越的前提。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应对大学生人格培养

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工作节奏日益加快,这种高频率、短周期、大幅度持续变化的趋势使得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创设卓越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武装,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更加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以人为中心,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过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其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恰当的情感表达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独立人格

就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来看,9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孩子大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缺乏生活的独立性和实践的自理能力,很多人上大学才第一次离开家庭的庇护。进入大学后,完全置身于班集体之中,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团结和睦的班集体,同学间友爱互信,易使人产生温暖和安全感;相反,不团结的班集体,同学间冷漠、敌意和猜忌,使人产生压抑感、焦虑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当代的大学生,在父母的娇惯下,进入大学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往往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很少考虑集体,甚至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猜忌闹矛盾,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必然会对其健全人格和个性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笔者认为,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以恰当的情感表达来奠定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基础。其主题思想应是“尊重,爱而不溺”。强调尊重,是双方交流的平等对话。这里,尊重是爱的核心,长辈对孩子做到爱而不溺,应该做到:

⑴ 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的爱护自己的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长辈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又能激发起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良好品德,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⑵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需求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限的,家长既不能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使孩子过分贪婪,也不能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以节俭为名,非常苛刻,导致孩子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走上邪道。这样,才能使孩子在长辈的正确情感表达中培养出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良好的环境营造出培养健全人格的氛围

环境是个体生产生活过程所处的周围天然的或者人工的场所和景观,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良禽择木而栖”等说法。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外在的衣食住行之美,名车、豪宅、时装、美酒等正吸引人们耗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去追逐。相比之下,人们对内在美的追求、对传统道德习俗的承袭、似乎已经开始淡忘,外在环境造成整个社会风气的虚浮和浅薄。环境对人性的塑造正在走上一条畸形的道路,人们健全人格的衰退显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隐患,是经济和财富增长过程中的不合谐音符。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观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应注重良好环境的塑造,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共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服务。

⑴ 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在中学阶段,学

[7]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们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这说明比起少年儿童,大学生受家庭影响的高潮

已经过去了。虽然家庭条件不可忽视,但是相比之下,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学校里,良好的校风、学风,高尚的师德风范,融洽的师生关系,健康的班集体,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品质。因为这一系列的条件,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又能提供学习模仿的榜样。既可以及时地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得以巩固和发展,又可以使畸变的人格和个性得以预防和矫正。

⑵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的特殊性,又可以使之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求知欲望的增强,使他们更加趋向各种社会信息;思维能力水平的有限性,使他们又很容易不通过充分加工,就

去吸收这些社会信息。所以有时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可以激发他们的激情,引起他们模仿的意向和行动,这些都为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正确分析,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进入大学校园,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远景规划,迫切的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探讨,更加明确的认识自己。他们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大提高。但古人云: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自我评价和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加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尤其是认识能力还处于发展之中,对他们认识自己带来一定的困难,当遭遇失恋、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受到挫折时,都有可能带给他们对待自身认识和评价的错误影响,所以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性格特点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可是如果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就谈不上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介绍有关方面的知识,帮助并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人格和个性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塑造良好的人格和个性打下基础,在引导中化解矛盾、平息纠纷、解决危机,帮助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健康成长。

4.调整课程设置,以人文精神滋养健全人格

从刘海洋到药家鑫事件的发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教育的失败和人生价值体系的扭曲。笔者认为:当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状,除了做好课程设置和安排以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资的遴选和教材的选编,从而能够实现以人文精神本身的美感和魅力打动、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今天,科技发展越来越与伦理问题纠结在一块,诸如生物基因与遗传科学问题等等。离开了人文与伦理的关怀与指导,科技的发展非但不会造福人类,反而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带来负面效应。人文教育是由人来进行的,因此,教育者自身应是具有深厚学养的学者,而不是通过“人文教育”来作践人文学科,使学生成为失去人文兴趣的“南郭先生”。在人文教育的构成中,当前还应特别注意克服伪哲学的积弊,改变哲学教育的某种“真空”状态。思想大师早就告诉我们要提高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和精神素养,除了学习哲学之外别无他途,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通过加强和改善人文和哲学学科的教育,使学生既有丰富的“意象世界”和形象思维能力,又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理性

[8]思维、综合思维素养,那么就可以真正做到以人文精神来滋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

5.修正评价标准,培养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功利性思维方式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仍然只落实在口头上,对于学生好坏的评价仍然是依成绩而论,过度强化的应试教育理念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当全社会都在追求学生应该“知识至上”时,我们是不是该冷定的思考一下,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学习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自我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文化,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人的个体,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摆脱原始欲望的控制,能够在群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展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获得快感。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他们的评价标准却不尽相同,且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因此,三者应该联合起来,为学生制定一个统一的努力目标,使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身心健康。我们只有在改变传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而这一特殊群体中存在着人格不健全,个性有缺陷的不在少数,这对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的心理转化工作,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佚名.大学生心里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分析[EN/OL].

/education/xsxl/xs/201102/205058.html,2011-02-23

[2] 评北大女生自杀事件 心理教育问题不容小视[EN/OL].

[3] 蓝燕.三大障碍困扰3000万学生 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成诱因[N].中国青年报,2002-03-04

[4] 邹辉.近来风波四起 中国大学生何时心理断奶 [EN/OL].

[5] 梁启超,蔡元培等著.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223

[6] 赵怀玉,王磊著.人文素质教育视点(上)[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204-206

[7] 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3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lizhi/11402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