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自荐信 时间:2020-07-11

【www.myl5520.com--自荐信】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策略
篇一: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策略

2006-06-28安徽农业信息网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水稻病毒病,水稻一旦得病很难防治,被农民称为水稻的“癌症”,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我市70~80%乡镇发病。据预测今年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在粳稻种植区的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生程度将继续加重,有流行的趋势,若防控措施不到位,水稻条纹叶枯病将会流行成灾,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有效控制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蔓延速度和发生危害程度,必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进行有效地防控,以确保我市水稻生产安全。

一、症状

苗期发病 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假枯心”。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

分蘖期发病 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出现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

拔节后发病 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形成“假白穗”。

二、传毒介体灰飞虱

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1. 形态特征。若虫多为5龄。若虫一般为长椭圆形,落水后足向后斜伸呈"八”字形。1、2龄体长分别为1.0、1.2毫米,乳白至淡黄色,腹部背面无斑纹,或有不明显的浅灰色横条纹;2龄体两侧色较深,翅芽不明显;3-5龄体长分别为1.5、2.0、2.7毫米,体灰褐色,胸部背面有不规则形的灰色斑纹,边缘界线不清晰,腹部背面两侧色较深,中央色浅,第3、4节各有l对浅色“八”字形斑纹,第6-8节背面中央有模糊的浅横带,翅芽明显。

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体长2.4-2.6毫米。头顶四方形,稍突出于复眼前方,额以中部为最宽,侧脊弧形。雄虫中胸背板黑褐色。雌虫中胸背部淡黄色,两侧色深。

2.生活史:我省大部分地区灰飞虱l年发生6代。越冬若虫一般于3月中

旬至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产卵于大小麦、绿肥田和冬闲田的看麦娘及其它禾本科杂草上,4月下旬孵化,一代若虫仍留在原越冬寄主上生活,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为1代成虫,时值麦收季节,遂大量迁移到秧田、本田产卵繁殖;二代若虫6月上、中旬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主要为害秧田、本田和其他栽培方式的稻田;三代若虫7月上、中旬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仍主要寄生在稻田;四代若虫8月上、中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五代若虫9月上、中旬孵化,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六代若虫于l0月上、中旬孵化。灰飞虱以第五代迟孵化若虫和第六代若虫,在晚稻收割前后转移到大小麦、绿肥田及冬闲田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3.生活习性。 灰飞虱若虫在稻株上多栖息于离水面3-6厘米处,抽穗后也有部分若虫移至植株中上部和稻穗上。灰飞虱的寄主种类较多,除为害一些禾本科作物外,还有趋食禾本科杂草的习性,其寄主常随季节性变化而转移。灰飞虱有趋光、趋嫩绿和趋边行的习性。

4.传毒特性

灰飞虱获毒时间。灰飞虱在已染病稻株上一般需吸食15分钟以上才能获毒,但也有少数只需3一l0分钟就能获毒。

条纹叶枯病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灰飞虱获毒不能马上传毒,需要经过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为7一10天,平均为8.3天。带毒虫一般在通过循回期后1-2周内传毒力较强,接近老龄,传毒力明显下降。个体间传毒能力有差异,一头带毒虫一生传毒株数1-29株。雌虫的传毒力比雄虫强,短翅型成虫的传毒力比长翅型强。传毒最短时间为1分钟,12小时的可充分传毒。

带毒灰飞虱卵传特性。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可经卵传递,经卵传毒虫率各地有差异,低的仅42%,高的可达100%。实验证明室内连续饲养40代,各代带毒虫率均保持90%~100%。经卵带毒虫最早在孵化当天即能传毒,在若虫期和羽化后2-3周内传毒力较强,以后降低。雌虫比雄虫传毒力强。

三、水稻的感染与发病

感病生育期:水稻的苗期到分蘖盛期最易感病,秧苗越小,感染病害的可能性越大。水稻幼穗分化期后很难感染并导致发病。

病害的潜育期:因生育期和气温而异,如果温度较高,水稻处于分蘖期之前,

则潜伏期较短。一般情况下其潜伏期为13—17天。

田间主要感染期和发病高峰:单季稻有三次主要感染期和发病高峰,即秧田期和直播稻苗期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传毒感染,至6月中旬至7月初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本田初期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由第二代若虫和成虫传毒感染,在7月下旬前后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第三个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中下旬,由三代灰飞虱若虫、成虫传毒造成。连作晚稻在7月中旬至8月初,秧田到本田初期(早栽田),由第二、三代成虫传毒感染,在8月下旬前后出现发病高峰。

四、水稻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在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差异较大。一般糯稻发病重于晚粳,晚粳重于中粳,籼稻发病最轻。籼稻中一般矮秆品种发病重于高秆品种,迟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目前我省大面积种植的粳型品种大都不抗病。

五、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应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协调和利用农业、物理、化学等方面技术措施,有效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

1 合理应用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合理应用抗病品种,坚持优质、高产、多(高)抗原则,选择品质优、丰产性好、综合抗性突出的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区要优先考虑抗病品种的应用。据调查比较感病的品种有:武育粳3号及武粳、武运粳、香粳等系列品种比较感病。

2 集中育苗,培育壮秧

大小麦和冬闲田的禾本科杂草是越冬代和一代灰飞虱主要寄主。秧田选址应尽量远离上年发病重田,以减少一代成虫迁入传毒。秧田尽量集中连片,减少秧苗被灰飞虱刺吸与传毒机率,同时便于肥水管理和灰飞虱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科学施肥,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培育老健秧苗,增强植株抗逆性和抗病性。

3 防除杂草、清洁田园

农田杂草和“四边”(田边、沟边、路边、渠边)杂草是灰飞虱重要孳生地。要加大水稻秧田及大田周围杂草防除力度以恶化灰飞虱生存环境,减少过渡寄主,截断寄主链,减轻发病。对于发病的稻田,要尽早拔除病苗,既可以减少田

间毒源,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又可以促健株分蘖,让出空间与养分。

4 抓住适期搞好灰飞虱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有效控制灰飞虱虫量,防止传毒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采取治麦田和冬闲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办法,多个环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止传毒。

灰飞虱化学防治指标。以单位面积灰飞虱带毒虫量(带毒率*单位面积实际调查虫量)定防治指标。初步研究结果是:秧田一代成虫防治指标1.0-2.0头/平方尺。大田二代若虫防治指标,12-15头/百丛。大田如果成虫、若虫并存,并且成虫比例高,则防治指标应从严掌握;带毒率高、品种感病,防治指标取下限,带毒率低、品种较耐病,则取上限。

消灭越冬虫源地灰飞虱。在水稻移栽和直播稻播种前,结合水稻田田边、沟边和路边除草,以及直播田播前除草使用化学农药兼治一代灰飞虱成、若虫,特别是病区的免耕直播田必须开展播前灰飞虱防治工作。方法可在喷洒除草剂时,每亩加入40%毒死蜱(新农宝)EC100毫升、或80%敌敌畏EC150-200毫升、或20%氰戊菊酯EC50-60毫升/亩、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50-60毫升/亩防治灰飞虱。

全面开展药剂浸种或拌种。开展药剂浸种和拌种,可控制早期迁入秧田的灰飞虱传毒,赢得防治工作主动。将干种子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或其他种子处理剂与25%吡虫啉(25%先净悬浮剂,25%博得可湿性粉剂)1250~15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000倍液中浸种,然后进行催芽落谷。也可在浸种催芽露白后,按每公斤种子用5%锐劲特悬浮剂 8~10毫升或25%吡虫啉(25%先净悬浮剂,25%博得可湿性粉剂)1~1.5毫升(克)拌种。

重点抓好苗期灰飞虱防治。秧田期一代灰飞虱成虫防治是控制前期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关键,而且可以减轻大田防治压力。移栽稻秧田在播种后7~10天,每亩使用5%锐劲特悬浮剂40-50毫升、或25%吡虫啉(25%先净悬浮剂,25%博得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70%爱美乐WG5-6克与速效性强的药剂40%毒死蜱(新农宝等)乳油80-100毫升等混配后,兑水40-45公斤喷雾,隔7天视虫情开展第二防治。当秧田大量出现灰飞虱成虫,亩用80%敌敌畏乳油150~200毫升或20%异丙威乳油150~200毫升兑水40-45公斤。移栽前3天要全面用吡虫啉或锐劲特进行带药下田。直播稻在一叶一心至二叶期进行第一次防治,使用药剂与秧田

相同。

适期控制大田期危害。在大田返青后(二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以及三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每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25%吡虫啉(25%先净悬浮剂,25%博得可湿性粉剂)20~30克防治,或70%爱美乐WG5-6克,兑水40-45公斤喷雾。

在条纹叶枯病重发区或已发病的秧田,在秧田和大田初期灰飞虱防治时,每亩加2%菌克毒克水剂100~150毫升或8%菌克毒克水剂每亩30~45毫升,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危害程度。

在化学防治时,要注意农药安全和交替使用,同类型农药在整个水稻生育期中不超过2次;敌敌畏在秧苗2叶1心前禁止使用,亩用药剂不超过200毫升并兑水不少于50公斤;锐劲特对蜜蜂、虾蟹高毒,注意使用安全。

六、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后的补救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茎发病后,其分蘖往往随主茎死亡而在较短时间内死亡,没有死亡的分蘖也不能够进行正常抽穗。因此,主茎发病后不能采取剥蘖办法移栽秧苗。

水稻发生条纹叶枯病后要根据田间株发病率进行分类管理。要充分利用水稻分蘖期以前补偿能力较强的特点,促健株分蘖,保证群体茎蘖数。分蘖期株病率在30%以下时,应以管为主,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较小;株病率在70%以下时,应补管结合,及时拔除病苗,空白补苗,加强肥料运筹和水浆管理,早施增施分蘖肥,浅灌多搁,促健株分蘖;株病率达到70%以上的田块,应翻耕改种。

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体会
篇二: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体会

摘要 分析了江苏省响水县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的原因,认为在防治工作中要做到准确测报病情、科学防治,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组织宣传发动工作到位,措施扎实有力,要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以期能为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原因;防治体会;江苏响水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响水县地处淮北,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历史上该病为次要病害,自1999年见病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04~2007年连续4年大发生,已上升为我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现将本地区该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1重发原因

1.1传毒介体灰飞虱种群数量大

据2004~2007年麦田、秧田调查,5月下旬同期麦田1代灰飞虱虫量分别为669.0万头/hm2、450.0万头/hm2、558.0万头/hm2、835.5万头/hm2,6月上中旬秧田1代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期虫量分别为945.0万头/hm2、634.5万头/hm2、1 477.5万头/hm2、1 780.5万头/hm2,灰飞虱种群数量大,为近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流行奠定了虫情基础。

1.2灰飞虱毒源积累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1999年前,我县因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发生危害轻,灰飞虱未被列入测报和防治对象,随着1999年玉米粗缩病的大发生和2000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见病危害,灰飞虱被开始关注。2001~2003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虽然普遍,但发病程度不重,对灰飞虱的防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毒源积累量大增,灰飞虱带毒率提高,2004~2007年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分别为24.24 %、34.65%、13.8%、16.4%,均超过条纹叶枯病大流行指标的12%。

1.3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

我县从2000~2004年,大面积推广种植武运粳8号、连嘉粳1号等感病品种,

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的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
篇三: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与带毒灰飞虱的数量和比例有关,根据日本及我国资料,灰飞虱带毒。

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的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 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南京江宁区连续大流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田间调查观察表明,此病大流行与灰飞虱越冬基数、水稻品种、气候以及灰飞虱带毒率关系密切。在防治上要坚持“治虫防病、切断毒链,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策略,采取农业、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原因;综防技术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区连续大流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部分乡镇水稻严重减产,据调查,一般田块减产2 100~3 750kg/hm2,少数田块出现绝收。为此,2006~2007年我们通过田间调查观察,对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作了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区年挽回产量损失1 375~1 995t。

1发病情况及特点

1.1发病症状

病害初始症状是秧苗心叶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绿相间的褪绿条斑,并逐渐枯死,多数心叶枯死后弯曲下垂,扭曲成纸捻状,老叶仍保持绿色。拔节期叶片橙红色并逐渐枯死,穗期病株常造成枯孕穗或畸形穗,不能正常结实而减产。

1.2病害显症峰期

水稻秧苗于6月上旬见病株,大田一般出现3个显症高峰。第1峰为7月上中旬,水稻分蘖盛期,形成黄苗,平均病株率10.5%;第2峰为7月下旬至8月初,植株枯死,平均病株率上升为12.7%;第3峰为8月下旬,病株不能抽穗,平均病株率达17.1%。

1.3不同病株率发病面积

据调查统计,2007年发病面积1.83万公顷,是2006年7 020hm2的2.6倍。其中1代显症峰期发病7 333.33hm2,占水稻面积的27.1%;2代显症峰期,发病面积8 666.67hm2,占水稻面积的32.5%;3代显症峰期发病面积为2 333.33hm2,占水稻面积的8.75%。各代均高于2006年的发病面积。2007年病株率在5%以上的面积为6 566.67hm2,是2006年686.67 hm2的9.6倍(见表1)。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1341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