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跨行业融合案例

自荐信 时间:2020-07-10

【www.myl5520.com--自荐信】

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篇一:跨行业融合案例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

1、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

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1]。

表1 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

2、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条件。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①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其次,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再次,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②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份取消对被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人、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值得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加上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 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产生了被学术界称为“死尸融合”的现象。“死尸融合”迫使实业界对企业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企

业重组(BT)、业务流程重组(BPR)、虚拟企业等管理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产业融合开始直接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

3、对产业融合的不同理解。对于产业融合,学术界对此论述因角度不同,提法各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的Anltaony 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 Mia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和Telemation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他们将信息转换成数字后,把照片、音乐、文件、视象和对话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个现象称为数字融合[3]。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4] 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5]。Yoffie (1997)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6]。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后,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并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仅只在这4个产业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7]。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产业之间影响关系的角度主张,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岭言

(2001)认为:新旧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长为新的企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8]。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9]。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10]。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11]。角度虽有不同,实质内容大致一致,即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因此,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

几大汽车整合案例
篇二:跨行业融合案例

中国汽车业并购经典案例

跨行业融合案例。

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等12个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汽车、钢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但截至2012年底,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为87.3%,离预定目标仍有距离。在汽车业整合的大背景下,业内一系列大手笔的并购、整合拉开大幕。

上汽集团

一、上汽VS韩国双龙

收购时间:2004年7月

收购方式:现金5亿美元

收购资产: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

案例始末:

双龙汽车起家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到1999年自有资本滑到负613亿韩元,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便探讨向海外出售股权,以便收回其投入的资金。2004年7月上海汽车公司被债权团选中,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2005年1月27日,上汽集团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51.33%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的飞涨,双龙以生产SUV和大型车为主的弊病显现出来。2008年上半年,受韩国国内柴油价格高出汽油价格的影响,韩国政府取消了对柴油车的补贴,使得主要产品为柴油车的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截至08年第三季度,双龙走到了破产的边缘。2009年1月5日,上汽紧急调拨4500万美元注入双龙,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上汽提出援助条件是双龙公司要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但工会坚持不裁员使得上汽无法接受,其2亿美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也暂时搁浅。

2009年1月9日,上海汽车向韩国首尔法庭申请双龙破产保护,以应对销量下滑和债务攀升的局面。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上汽集团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失利因素分析:

1. 对双龙价值的错误估计

上汽集团原本希望通过控股双龙汽车获得其品牌知名度和制造技术,以找到通往全球市场的捷径。市场也预期上汽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与双龙品牌、技术相结合将发挥较好的协同效应。

但从2004年底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之后,双龙4年来的发展一直不被看好。拥有7100多人的双龙汽车年产量一直徘徊在9万-15万辆,远远低于其他韩国汽车厂商。此外,双龙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导致大型高档车辆销售滑坡后,缺乏可替代的中低档产品。所以,其实从上汽收购双龙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双龙汽车工会的矛盾潜藏、双龙大排量SUV市场需求趋缓、产品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加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使双龙公司走向了破产的边缘,而上汽公司作为双龙的大股东,也损失惨重。

2.上汽对技术和管理的驾驭能力有待加强

上汽在接手双龙之前,双龙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位,而不仅仅是缺钱,因此亟需要上汽强力介入,但上汽没有这么做,没有去触及造成双龙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双龙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地位,受惠于与奔驰的合作,能活下去则依靠立足于国内市场。上汽完成并购后,在重新打造高级轿车和越野车的定位上一直表现不强势,显得没有作为。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扩张,应该意识到品牌的收购需要原公司极强的实力,这个实力不仅仅指资金实力,更加指对技术和对管理的驾驭能力。在跨国并购中,管理能力是对并购方的另一大挑战。尽管上汽是国内一流的汽车企业,在市场化方面也走在前列。但是过去几十年,上汽集团在整车企业管理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合资公司的外资方,真正独立的经营管理经验积累有限。

3.忽视文化融合

面对全球裁员的大势,上汽提出的裁员计划,韩国工会给予了强烈的反对回应。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借机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 。由于工会组织十分强势,双龙汽车削减人员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尝试在罢工威胁下屡屡宣告失败。当打开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英文网站浏览公司简介时,根本无法看到任何关于上汽的标识及文字描述,仿佛上汽这家掌控其51.3%股份的公司与双龙没有任何关系。这表明,上汽根本都没融入到到双龙中去。 经验教训:在合资的几年里,上汽入股双龙时达成的技术转让协议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上汽被迫决定停止继续注资、听任双龙汽车破产重组时,反倒落了

个“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的罪名。双龙汽车宣告破产,上海汽车为此付出近20亿元学费。失败源于文化差异,韩国工会、自己的技术问题、境外资本运作和管理问题。其体验值得借鉴,宁可高价收购技术、设备,也不要低价并购工厂。

二、上汽VS南汽

收购时间:2007年12月

收购方式:换股+现金收购

收购资产:南汽整车业务、零部件配套及服务贸易业务

案例始末:

一桩破产罗孚的收购案,将上汽和南汽这两个本来是“兄弟”的企业变成了“冤家对头”。上汽和南汽将英国老牌汽车制造商罗孚一分为二后,都觊觎对方得到的东西。南汽拥有MG品牌,上汽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双方的合并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条双赢之路。

在上汽抛出合作橄榄枝40多天后,南汽的掌门人王浩良首次对外表示南汽从未关闭与上汽合作的大门。经过8个月的谈判,上汽集团与跃进集团(南汽母公司)实施全面合作。跃进集团下属的汽车业务将全面融入上汽,其中的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将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及服务贸易资产将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上海汽车将出资20.95亿元购买跃进整车和紧密零部件资产,跃进将持有上海汽车3.2亿股股份和东华公司25%股权。 “上南合并”后,上汽集团将对南汽实行100%的统一管理,并将对南汽的组织机构、职能进行一系列调整,但将遵循南汽提出的“三不变原则”,即名称不变、法人地位和税收渠道不变。

现状:从2007年并购完成到2010年的三年期间,上汽集团兑现了"上南合作"之初的承诺:南汽集团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在不包括当年实现盈利的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的情况下,2007年,南汽集团亏损达12亿元人民币,2008、2009年,连续两年实现扭亏40%。2010年,南汽集团将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创造利润1000万元,上南合作初战告捷,上汽集团不仅完成了3年扭亏为盈的目标,而且在南京建成了30万辆产能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并购评价:

1、上汽集团并购南汽集团是行业内少有的成功案例,不仅解决了罗孚品牌在上汽与南汽之间的纠葛问题,南汽在南京庞大的生产基地和江苏成熟的零部件

配套体系均被上汽纳入麾下,上汽短板的商用车资源也因此得到弥补,而南汽在南京菲亚特的存量资产更被上汽充分利用,产能不足的情况迎刃而解。

2、很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收购方容易用“文化殖民”的思维去管理并购方,并不关注并购方原有企业文化或者同时在有意无意忽略并购方的利益,而上汽集团在这个并购中则采用了共生的并购文化,采用“五个统一”的指导原则,经过“统一规划、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制造、统一营销”的“五个统一”后,上汽集团打破原有局限,彻底合并在一起;“融为一家”则是更进一步的化学反应,包括统一价值观的导入,经营理念、管理流程和标准的灌输,形成上汽集团、南汽集团是一家的浓厚文化氛围。

3、上汽集团、南汽集团合作,有别于一些国际、国内汽车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从股权设置上体现了上汽集团的完全控股地位,经营权交由上汽集团,而不是两家“共同管理”。这条原则在业务规划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体制上避免了各个层面的“你我之争,克服了内耗”。

上汽并购的启示:

未雨绸缪,向低成本地区挺进

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看,汽车工业生产基地通常并不选择最发达地区(如美国底特律、德国狼堡等)。一旦时机成熟就向成本较低地区转移生产基地,无疑有利于在未来利润渐薄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近年来经过努力,上汽集团已经在江苏、广西、山东、辽宁和北京等地对6家汽车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在各地的重组中,广西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和山东烟台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的组建已经产生显著效应,这两个项目都是中中外合作的典范,上汽通用五菱组建3年来,产销翻了一番,微型车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已从过去的第三,升至现在的第二;东岳汽车也成功地实现了赛欧轿车的移地生产。8月3日,上海通用重组金杯通用成功,原金杯通用将改名为上海通用北盛汽车有限公司,此举标志着上海通用汽车在国内的第四个整车生产基地打造完工。出产产品则是目前国内MPV市场上长期占有优势的GL8。上海通用正在逐步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以上海作为发展根据地,将凯越、君威包括刚刚引进的凯迪拉克等中高档车型放在上海生产,而将其他经济型轿车和MPV转移到根据地之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沈阳、山东、广西等地,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收购重组动作之后,上汽的战略雏形已经显现。上汽集团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发展重心也在向自主品牌开发方向转移:收购罗孚、双龙,主要是为了增强自主研发的后劲;在国内的一系列收购重组则进一步完善了汽车生产布局,上汽集团的产业链已然从乘用车的单一领域延伸至商务车、重型车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集团公开竞标韩国双龙一案,早已超出了资本意义,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范围内整合品牌、技术资源的先河,当然“上汽并购年”留给中国汽车业的思考还远远不止这些。

北汽集团

一、北汽VS福田 福田前身是诸城机动车辆厂。车辆厂最初生产农用车发家,经过几年发展,在90年代初,年利润达上百万。从93年起,诸城机动车辆厂开始寻求转型,与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摩”,北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开始谈合作,想把汽车与农用车嫁接起来。在经过慎重论证后,当时的厂长、现在的福田总经理王金玉决定放弃法人资格,采取资产重组的方式,企业全部资产无偿并入北汽摩。诸城机动车辆厂成为北汽集团的全资工厂。

1996年,“百家法人造福田”成为一段佳话。由100家法人企业共同投资依法成立的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上市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短短8年时间,北汽福田就达到了一汽用40年、二汽用30年完成100万辆的生产纪录。被誉为“增长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在中国汽车行业排名第三,在中国商用车行业排名第一,成为仅次于奔驰的全球第二大商用车制造商。(2007年北汽摩公司注销,北汽集团最终持股北汽福田34%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如今,北汽福田是中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商用车企业。福田汽车在国内的京、鲁、湘、粤、冀、鄂、辽、新等多省市拥有整车和零部件事业部;在中国、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拥有研发分支机构;在印度、俄罗斯设立了事业部,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KD工厂,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资产300多亿元,员工近4万人,品牌价值达508.67亿元元 ,连续 9 年蝉联商用车第一。2012年,实现了销售整车 62 万辆(含福田戴姆勒合资公司销量),商用车产销量排名全球第一位。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并购案例。

2015年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篇三:跨行业融合案例

跨行业融合案例。

【摘要】2015年末,2016年伊始,我们思考出版传媒业如何在“十三五”规划元年更好地转型升级并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之前,不妨一起青梅煮酒,回顾一下出版传媒业在2015年的融合情况。笔者将重点回顾2015年出版传媒业在产品服务、移动阅读、平台建设、在线教育、数字教育、经营管理、资本驱动、“跨”融合8个方面表现出的融合发展新态势。

【关键词】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作者单位】黄先蓉,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刘玲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互联网大潮的裹挟下,出版传媒业走过了2015年。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共同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2015年的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方向以此为指导。2015年末,2016年伊始,我们思考出版传媒业如何在“十三五”规划的元年更好地转型升级并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之前,不妨一起青梅煮酒,回顾一下出版传媒业在2015年的融合情况。

一、产品服务:个性化定制

二、移动阅读与内容生产互相融合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进行数字阅读,给移动阅读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2015年,经营移动阅读业务的各企业纷纷求变,转型升级,期望从单一的移动阅读渠道提供者向内容生产者转变。始于2010年的中国移动阅读,在2014年将其手机阅读品牌定名为“和阅读”,时隔一年,又将“和阅读”正式更名为“咪咕阅读”[2],并开始将优秀的作者直接签约旗下,开展内容合作。这显示中国移动开始由单一的阅读渠道服务商向内容生产商转变与拓展。在移动阅读app常年排名领先的掌阅科技,一改之前的低调作风,在2015年不仅独立推出电子书阅读器、与新华文轩合作销售纸质书,还宣布进军内容生产环节、ip市场。种种动作表明,掌阅科技力图摆脱对内容提供商的过度依赖,积极从单一的数字阅读渠道经营向移动阅读的上游甚至全产业链挺进。苏宁阅读在2015年年初推出1分钱看电子书的活动,不管这是噱头还是对电子书产业的挑战,就目前来看,苏宁阅读与其内容提供商是双赢的。不仅如此,苏宁阅读还与长江传媒旗下长江中文网携手,借助双方平台资源进军国内ip产业。

三、平台建设:热度依旧

继2014年客户端成为媒体融合的新阵地,2015年,平台建设成为出版传媒业融合的新态势,各出版机构纷纷根据自身优势搭建相关平台。有的旨在解决版权保护问题,有的为了电子书销售,有的为了推广阅读,还有的目的是变内容提供为信息服务。

版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15年4月推出“创客ip”平台[3],该平台旨在解决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举证难的问题,其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以法律认可的流程,联合数字认证和司法鉴定等社会公信机构,为创客提供权威、公正的证据保全服务。 电子书销售方面,2015年是电子书馆配业务的元年[4]。4月,北京人天书店开发的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平台上线,填补了国内中文电子书馆配领域的空白。该平台是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和销售、电子书采购和借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能协助上游内容提供商在电子书b2b领域中实现盈利,促进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从2007年起就着手探索大众出版数字化的转型,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其开发的移动数字出版整体业务平台“译文的书”app于2015年8月上线[5]。该平台是国内第一家由出版社自主研发的销售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不仅能搜索图书、阅读电子书,还可以了解一些关于“书的事”,如编辑如何策划制作一本新书、书评人如何分享解读一本新书等。

推广阅读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于2014年筹建的“二十一世纪社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云

平台”在2015年12月正式上线[6]。该平台是集阅读、互动于一体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平台和少年儿童阅读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质内容储备,建立了从内容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完整链条,能更好地帮家长指导孩子阅读。

信息服务方面,时代出版的“时代健康”数字服务平台于2015年4月上线[7]。该平台由时代出版旗下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保健与生活》主办,其宗旨在于升级内容资源,提供医药保健资讯阅读及检索、疾病诊询、健康监测和管理、就医指导等信息服务,通过动态搜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把简单的大众传媒对个人的单向传播,整合为全方位立体化面向个人、家庭、社区、医院、企业等的健康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四、在线教育:如火如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资本市场的驱动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原本受地域限制较大的教育资源打破固有形式,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享受教育资源,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被称作“在线教育”[8]。在线教育的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模式和习惯。近年来,在线教育的火热,使原本不太关注教育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技术优势在在线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传统线下教育机构开始发展线上业务,一些老牌教育公司自不必说,bat巨头亦纷纷布局在线教育。《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优势,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因此,坐拥优质教育资源的出版传媒集团也发力在线教育。如2015年9月,国内最早进军在线教育领域的传统出版企业中南传媒与全球第一大教育集团――培生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优质内容、渠道、技术等资源在基础教育教材教辅、数字教育产品及国际教育等方面合作,同时不排除在资本层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在线教育的巨无霸。 五、数字教育:稳步推进

国务院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如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均提出要加快推进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持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我国数字教育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出版传媒业发展数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以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时代出版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以浙江大学这所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为依托,借助数字营销的4c理论设计出融媒教材“立方书”。该书以“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为产品核心,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配套手机客户端、pc端平台,实现o2o、移动互联、ugc三位一体,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营造融媒教材即课堂、教学服务和教学环境的氛围[10]。2015年7月,时代出版在集团成立七周年之际推出“时代教育在线v2.0―电子书包应用服务云平台”。该平台利用“云+端”技术集成打造“互联网+教育”,使教师通过教学管理、资源交互、互动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来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为家长提供教学信息服务,使家长参与教学互动,并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11]。

六、经营管理:内部重构与创新经营

为适应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一些出版传媒企业主动探索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重构和再造,努力从自身经营管理出发,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如时代出版组建成立我国首家以出版为核心、以产业为主体的跨国少儿文化产业集团――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时代少儿)。时代少儿的出资人为时代传媒,时代少儿拥有2个全资子跨行业融合案例。

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和1个跨国参股公司,因而其资产组织形式是创新的,同时在经营管理上也必然寻求突破。时代少儿的组建正是时代出版内部组织结构和内容资源的重构和深度开发。

自2013年开始风靡的众筹出版,不失为传统出版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图书出版经营管理的创新模式,也是“互联网+出版”颇有成效的一种模式。2015年一种不同于众筹平台独立出资运作的生产经营模式引人瞩目。5月,idg资本向关注出版创新的赞赏公司注资900万元。赞赏平台的主要模式是为作者、出版人和赞赏人的需求提供平台服务,是对传统出版业“互联网+”的补充,可以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对小众优质出版的巨大需求。idg资本的注入无疑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肯定。

七、资本驱动:方兴未艾

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壮大自身的实力,是出版传媒企业纷纷上市、积极拥抱资本市场的初衷。回顾2015年,登陆创业板、借壳上市、登陆a股、挂牌新三板、成立基金公司等,无论国有出版传媒企业还是民营公司,资本市场成为他们转型升级借力的主要阵地。 国有出版传媒企业方面,借助资本驱动的有青岛城市传媒、读者传媒、中信出版集团、中南传媒等。2014年8月,青岛城市传媒有限公司正式启动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时隔一年,青岛城市传媒于2015年9月登陆上海主板市场,成为全国首家在国内主板上市的城市出版传媒企业。2015年7月,由于a股市场波动较大而上市搁浅的读者传媒,于12月10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终于使我国“期刊第一股”尘埃落定。12月16日,中信出版集团挂牌新三板,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国有出版机构。尽管以中信出版集团的“ipo”业绩挂牌新三板有点屈就,但这也是国有出版企业为拥抱资本市场而探索的一条曲径。除上市外,还有出版传媒企业探索资本与文化的融合之路。如中南传媒于2015年11月与潇湘资本成立出版传媒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泊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一举动是中南传媒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再度布局,加之其设立的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公司战略投资部,使其在文化产业的前、中、后期投资模式有全面的覆盖。

民营公司方面,有多家民营书业企业挂牌新三板,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1月,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数字出版第一股”,并在股价几度大起大落后成为新股王,给民营出版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注射一剂强心剂。9月15日,著名民营书业山东世纪天鸿教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交易的方式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其主办券商为首创证券。世纪天鸿此次上市是为适应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利用资本市场做出的业务调整。无独有偶,知名财经出版机构蓝狮子于11月26日登陆新三板,在此之前,蓝狮子已向皖新传媒出让45%的股权,加之此次上市,可以看出蓝狮子已经开始将经营重心由传统出版转为自媒体和文化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有传统出版领域的荣信教育、数字出版领域的北京圣才教育等。

八、“跨”融合:事件频繁

所谓“跨”融合,指出版传媒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正是市场作用和行政推动的结果,也是《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所鼓励的。2015年,出版传媒业的“跨”融合事件频繁,使出版传媒业实现了联动发展,开拓了出版传媒业发展的新领域,也体现了出版传媒业的发展活力。

跨地区融合方面主要是专业出版社在国外进行收购或成立分社。如2015年8月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收购澳大利亚童书出版社――新前沿出版社。这一成功案例成为我国少儿出版社进行海外并购的第一次探索,也为我国少儿出版社探索跨国经营开辟了新天地。同月,接力出版社与埃及的大学出版社及埃及智慧宫文化投资(出版)公司创办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埃及分社的建立是我国少儿出版社首次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分社,为进一步探索和国外

出版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跨行业融合方面主要是传统出版单位通过与其他行业进行战略合作或主动研发衍生产品,以推动自身跨界发展。2015年5月,安徽出版集团与徽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徽商银行为安徽出版集团提供综合授信和融资服务,并共同开发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10月,安徽出版集团旗下子公司承建的“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管理运营”项目获得财政部支持,这是安徽出版集团跨界融合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安徽出版集团积极顺应“互联网+文化”发展规律,以文化为内核、以技术研发为支撑,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板块。这一项目获得财政部支持,是国家对安徽出版集团“文化+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模式的充分肯定。11月,读者传媒为配合股票发行,推出双屏智能手机,以占领高端手机市场,实现转型升级[12]。同时,读者传媒还积极培育移动终端阅读产品并推进云图书馆建设。在此之前,读者传媒已研发推出8代电纸书、平板电脑。如果读者传媒既有硬件产品,又有内容平台,加之多年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这将是一种非常完整的商业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其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

跨媒体融合方面主要表现在传统出版企业收购影视公司,以此作为转型升级的途径,涉足影视制作行业。2015年5月,中原大地传媒收购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13],对中原大地传媒而言,此次收购有助于公司业务从传统出版向新媒体影视方面转型,同时能够利用现有版权资源,延长公司价值链,实现转型。但之后由于款项的交付问题,导致收购行动暂停。在出版传媒业,跨媒体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收购之后,图书出版发行和影视制作两种业务之间如何有效融合发展才是重点,ip之间互通互利机制的形成也更为重要。 跨所有制融合方面主要表现在国有出版资本与民营出版资本的融合。如2015年1月,湖北教育出版社与北京新华君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北京时代华畅文化有限公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控股。新的公司以中小学生教育类读物的出版发行为核心业务,此外还积极利用出资公司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展教育咨询和培训业务,进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该公司的成立是地方传统出版企业实现跨所有制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企业融合发展的普遍性(文献综述)
篇四:跨行业融合案例

企业融合发展的普遍性、必要性、紧迫性 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融合的随着企业融合发展实践的不断增多,企业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企业融合发展研究显得异常急迫,尤其是我国对企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较为短缺,这也就使得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企业融合的文献的整理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企业融合;普遍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的增加,企业融合的范围、途径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同时,企业融合必将成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企业融合无疑将扩展至整个信息市场,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经济的综合,这意味着信息通信业的企业融合将呈现出不断拓展化的趋势,通过信息化的技术进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融合具有三个效应:一是企业融合能够改善企业绩效,减少企业成本;二是企业融合是传统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三是企业融合有利于企业结构转换,提升企业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企业适应大数据环境。

二、企业融合化发展概述

(一)企业融合化发展的界定

企业融合发展研究随着我国企业融合数量和领域的增多而不断受到各方的关注。

袁庆明(2005)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对企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预测,其中有提及企业融合的相关概念,认为从经济和技术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以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的企业之间会出现融合的趋势,同时这种融合的过程也会呈几何增长。[1]

左学金,程杭生(2005)提出,企业融合可以定义为“以前各自独立、性质迥异的企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从而使两个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在技术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有进行资源互补的过程”。[2]跨行业融合案例。

沈蕾(2005)提出,从大企业的角度对企业融合的趋势进行预测,认为企业融合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3]

顾天辉(2004)认为,企业融合是在开发企业系统中,技术与标准等的出现与扩散引起不同企业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同与共同演进从而形成一个新兴企业的过程,其本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4]

陶长琪,齐亚伟(2008)在“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成长的协同机制”从企业融合的涉及范围进行定义,则可以从狭义层次、中间层次和广义层次来理解。同时以信息产业为基础,讲述融合背景下产业系统成长的协同机制。

[5]

张利庠(2006)在“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企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问的壁垒,并从产业组织和产业链的角度对融合进行概述。

庄亚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1334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