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自荐信 时间:2020-03-13

【www.myl5520.com--自荐信】

浅谈如何做好信息技术课的备课环节
篇一: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浅谈如何做好信息技术课的备课环节

【摘要】做好备课工作,是保质保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及教学流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弥补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各学科通用的备课环节也同样适合本学科,同时又须注重处理一些自身特有的环节。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达到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的目标。

【关键字】备课 教法 学法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强、重实践操作、学生层次性差异明显等特点。接下来根据自己的备课过程谈谈信息技术备课环节的体会:

一、备好学生、备好自己

所有的教学设计最终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是确定教学的起点。

曾经和一位前辈谈如何备学生的话题时,他调侃着告诉我一个“法宝”:你要把学生想象得足够“笨”,再去设计教学。刚开始听到的时候,觉得这有点谬论的嫌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把这句话翻起来细细的品,觉得还真是挺有几份道理。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鱼牛”的故事,也或许会告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鱼牛现象”的出现。但是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备课过程,又何曾不是经常在描绘着我们自己的鱼牛呢?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习惯、性格特点、情感态度甚至家庭背景等等情况我们会予以关注,但是我们又有多少时候会做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备课呢?不妨回顾下日常的教学过程,我们是否出现过自以为完美无瑕的预设却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难产”甚至“流产”的现象呢。这个不是典型的“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导致的后果吗?以“我”的认知水平去进行教学设计,以“我”的灵感去设计课堂提问,以“我”的习惯进行操作演示。这不正是典型的鱼牛现象吗?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基础,我们的教学设计若是脱离了它,再美妙的设计灵感也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每一课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教材默认是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知识?如果不足,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采取什么方法补足?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新课中的一部分知识,教学设计中应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提高和巩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低身心,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站到学生

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去设计教学呢?

备好自己主要是解决好两个心态问题:

1、关于学科的定位问题:存在这么一种说法,信息技术是边缘学科是名副其实的副科。面对这样的说法时,我们这些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同仁又该如何对待呢?信息技术行业作为20世纪的新兴行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成为21世纪的中流砥柱。当今社会乃至将来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所以我们必须当然不让地以主课的心态去对待本学科的教学、用心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

2、提防出现授课的“疲态”问题:限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教师往往需要担任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的信息课务,形成同一节课内容需要重复十多遍的情况。所谓“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授课者就容易出现“疲”态“倦”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因为对于每个班的学生而言你上课的内容永远是新的,永远是第一次。所以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原则,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常新”的状态去上好每一课。

二、根据课题,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我们作为教材的实施者一方面根据教学参考书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具体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排处理,合理地选取与编排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时,需要站在全书的高度进行整体的把握,大胆取舍与整合,综合考虑知识自身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的可接受性等因素,并形成有机整体。

例如七上第一单元,由于我校生源比较杂有不少的外地生,存在小学阶段从未接触电脑的情况,若是按照教材的流程授课的话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处理,直接将第三课《介绍我自己》的部分内容先提到第一节课,让已知学生指导未知学生先熟悉鼠标键盘、认识桌面,再尝试使用记事本。通过这样的处理既照顾到了那部分初学的学生,又让已知学生能够在担任小老师的过程中一方面温习小学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为日后的教学过程培养优秀小组

长打下基础。

三、备好教法

教法是实施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它的确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老师的自身特点进行认真的择取和安排,以便使教学和谐实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其中“任务驱动法”尤为常用。在“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计是该教法的重中之重,任务设计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设计好的任务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不光学知识,还可学方法。

首先,任务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教材中已经体现出任务驱动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务,但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完成。其次,设计的任务应做到教学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再次,任务的实施需要体现出灵活机动性。经常我们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时候经常会依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评价、反馈、小结。所谓“教无定法,教必得法”,我们可以在任务的实施上可以尝试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在windows基本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只介绍一个平台——资源管理器,只教一个小技巧——右键,只教一个方法——WWW(W:who,操作对象;W:where,在哪里操作或从哪里到哪里;W:what,做什么)。然后设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windows中复制、移动、剪切、新建文件夹等基本操作。这样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操作学习,虽然课时数会增多,但是所有的操作都是在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去摸索探究出来的,效果远比教师演示一遍学生跟着操作一遍这样的授课模式好得多。正是印证了老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

四、备好学法,并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课件或资源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比较新的学法为基于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学习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以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形成了“讲解、示范——模仿练习——指导、纠错——总结、讲评”的再现式的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基于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学习法就是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学习资源的制作、共享与传播,形成开放、高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利用公告

栏、聊天室、课程专用讨论区和BBS等工具进行交互学习。我们目前可以在Internet环境下(或虚拟因特网环境下),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组成一个个网页,然后用超级链接的方法把各网站的网页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内容较为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并设计、编制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进行多方交流。

五、备好环境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对授课环境进行必要的准备和调试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硬件环境

所谓硬件环境指的是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物理系统。在上课前我们需要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尤其是在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授课内容时。农村中学由于受限于资金等问题,大部分农村学校的电脑配置较落后,加之使用频率较高,导致机器故障率也比较偏高,所以若是未对这一准备工作予以重视的情况下,上课容易演变成“教师疲于修理电脑,学生乐于无所事事”的乱课。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前五分钟进行开机调试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准备几台“备用机”。

2、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指的是运行于计算机硬件之上的驱动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实现某种目的的软件系统。包括必备的教学软件如网络教室,授课内容牵涉到的学习软件或课件等。尤其是用到flash文件时,由于某些机器未安装flash插件将会导致文件无法正常播放,由此会导致扰乱授课流程甚至破坏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冰点:《基于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学法的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教育信息技术》杂志,2007年10月。

2、谷建军:《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前准备》,无锡市辅仁高中。

3、刘东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四川省信息技术教材培训发言,2006年。

4、张晓吾:《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好课》,江藻镇墨城完小。

5、《中学计算机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严育洪编著:《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信息技术和备课结合的意义
篇二: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信息技术下和备课结合的意义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发展迅速,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备课,也不例外,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推陈出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它与备课的结合会产生新的意义。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备课 结合 意义

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下备课的内涵是:在广泛利用多媒体、文本资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优化整合教学素材,实现个性备课和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下的备课具有网络性、个性化、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等特征。这种形式的备课,既强调个性化独立备课,更强调集体智慧。借助网络技术和电子备课,由一位或多位教师备好一节课,然后让大家进行个性化修改、执行、反思和优化。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而且能够减轻教师的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信息技术下和备课结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促进了教师备课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备课思想中,教师本着以“课程标准”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缺乏创新性,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师的教案从教学之一直沿用到现在。教学思想固步自

封,没有创新。以往的备课教师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教师对教师间的竞争的认识有偏颇,在日常教学与研究中,相互竞争,各自为残,忽视了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集体备课中“守口如瓶”,制约了教师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缓慢,集体备课形同虚设。由于这些原因造成教师备课的很多缺点。因此,学习新课改培训很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要牢记于心,从表面上看,老师讲得似乎滔滔不绝,功底深厚,而实际上课堂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演讲。老师是演讲者,而学生则转变成了听众。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因为传统的备课理念存在着很多弊端,所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了许多新的备课新理念:备课要体现学生的发展,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理念,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新课程对教师及其教学文化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实施备课过程中会遇到诸多观念上的困惑和实践中的艰难。对于这些新理念,大多数教师是陌生的,一时很难接受和适应。而且多年来的备课方式已经形成习惯,一时也很难改变。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不断渗入教育领域。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人们更方便、更快捷地从多媒体信息库和Internet查询信息、搜集资料、进行知识交流,为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变革。特别是对课改的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

1.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要素来实现学生“三维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和分享,而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载体将师生的互动和分享联系起来。教学目标的达成还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而信息技术可以使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变得事半功倍。教学目标的达成还离不开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环境的设计,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它们更快捷、更高效。

2.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理念,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要处理好这两者,教师要能够及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了解孩子,解读孩子,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儿童的发展。或许你在学校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你可以通过互联网,跟孩子们交流。也可能跟孩子自身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孩子有什么话不想跟老师当面谈,那么互联网就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多了一个平台。教师还可以通过QQ和博客等其他方式和学生建立沟通,也可以让同学们建立班级讨论吧,不管是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进行讨论。当然,用信息技术的沟通并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谈话的交流。只不过是用多了一种交流方式而已。

3.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就能够拥有大量“为我所用”的资料。备课的资料如何搜集呢?

(1)我们可以在网上大量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2)平时搜集的一些教学资料,也可以在网上记录下来。(3)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可以在网上分类保管;(4)可以在网上跟他人资源共享。当然,信息技术给备课带来的好处不仅有这些。

多媒体网络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使备课变得更便捷和高效。特别是能让我们在备课观念需要转变的课改中找到突破口,所以信息技术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师备课观念的转变。

第二,转变了备课方式,从个体备课转变为集体备课,这恰恰是校本教研所要求的。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备课,实施步骤主要有几个方面组成:前期规划、集体备课的主要流程、后续工作。

前期规划:

1.制定计划

每学期初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制定好网络备课计划,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和定研讨主题。每次确定中心备课人和发言人,围绕备课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比较详细地交流自己的备课心得和实施反思。

2.素材搜集

在备课之前,必须搜集相关的备课资料,可以上网查找,可以翻阅书籍,可以请教同事,也可以自己制作。图像、录像。声音素材等都是必备的。凡是跟本备课内容关系密切的都应该在搜集范围之列。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强,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将素材尽量准备充

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分。但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留下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教师最起码应该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搜集的素材为学生服务。

3.备好教案

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教师通过分析教材、研究学情,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备出教案雏形。所备的课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有实用性价值、能紧跟时代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精神。

集体备课基本流程:

1.各教师读初备教案→教研组集体讨论→授课人可采纳的讨论意见后再作二次备课,确定后组织实施。

2.各教师提前认真钻研教材,讨论之前备好的文本,教案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3.集体讨论时,备课组教师充分研讨,要求人人发言,由教研组长作好详细记录,并把讨论结果公布给本组教师。并择优评选出该次授课教师。

后续工作:

1.个性修改

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将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案的作用。修改时可以采取点评、批注、修改等方法,当然也可以“推翻重来”。

2.执行教案

教师将自己进行个性化修改的教案付诸实践,通过教学检验备课

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备课
篇三: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龙源期刊网 .cn

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备课

作者:杨超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怎样备课才更有效呢?

关键词:有效备课;新课程;学生

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因为我们本来就应该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面,这个更新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我觉得应该从备课开始。

传统的观念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很多教师按照要求,每年都在写教案,每年写的教案都类似,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任何创新。这样的教师教到老也只能是当一名教书匠,而成不了真正的教育家。教师上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称作备课,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备课才更有效呢?我认为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备课我们应该这样做:

一、做好传统的备课工作

传统的备课工作应该包括这样几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等,这些传统的备课内容还是不能省略的。

1.备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教材比较简单,不需要太认真备课,但实际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掌握教材的内涵。

作为教师,在上一节课之前,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搞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会出错,如何突破重难点,这些在课前都要搞清楚。对这一点大家都已明白,这应该是大家自然会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备教材要有大局观,不能光从每一节课去着眼,我们要一个学期,甚至是整个高中阶段来关注教材,搞清楚每个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合理地对待每个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八要素
篇四:信息技术在老师们日常备课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八要素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但是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有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备好以下八点:1.备好指导意见和大纲包括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教育部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这里主要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领会指导意见中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4.备好硬件和软件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方便学生的学生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empirenews.page--]5.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这里的教学组织是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如何组织学生上机。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7.备好教学评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0228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