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超然台记

苏轼诗词鉴赏 时间:2018-10-18

【www.myl5520.com--苏轼诗词鉴赏】

超然台记(原文与译文)
篇一: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②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

③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

④⑤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

⑥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

⑦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ǔ)糟啜(chuò)醨(lí):餔,食;糟,酒糟、酒渣;啜,喝;醨,薄酒。 ②庇采椽之居:住着粗疏简陋的房屋。 ③岁比不登:连年收成不好。 ④隐然:突起的样子。 ⑤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师尚父,即姜尚,被封太师尚父,后人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遗烈,流风余韵。 ⑥淮阴:即汉代淮阴侯韩信。 ⑦瀹(yuè)脱粟:煮粗糙的粟米。 ①

超然台记 译文

所有的事物都有值得观赏的价值,如果有值得观赏的价值,那它们都可以使我们快乐,不一定只有怪异奇崛雄伟美丽的事物才能令我们高兴。吃点酒渣或喝点薄酒,都可使人醉;水果蔬菜植物,都可以填饱肚子。以此类推,我不论前往什么地方,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改到山东密州做官。放下了坐船的安逸,而习惯于坐车乘马的劳顿;离开了华美的房子,而住着一般的木屋;不再有湖山美景可以观看,而是走在长满庄稼的田野。刚到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有盗贼,案件和官司很多;并且厨房中没有可以吃的东西,每天只好吃些枸杞、菊花来充饥。大家都一定怀疑我会感到不快乐。可在那住了一年,形貌变得更加丰腴,本已变白的头发,反而一天天地又变成黑的了。我已经喜欢上了此地淳朴的民风,而当地官吏与百姓也习惯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于是我开始整治园圃,把庭院打

扫干净。砍伐安邱、高密两地的树木来修补房屋破败的地方,使它们暂时能得以保全。而园圃的北边,有一个依城而建的亭台破旧了,我稍加整理修葺就把它变得像新建的一样。时常与朋友一起登台观赏风景,在那里放松心绪敞开襟怀。

由这个台向南看去,马耳山与常山若隐若现,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也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则是卢山,是秦人卢敖归隐的地方。向西看是穆陵关,高高突起像城郭一般,姜太公和齐桓公所留下的遗迹还有存在的。向北边低头看则是潍水,不禁令人慨然叹息,因为想起了韩信的功业,却又对他的不得善终感到悲伤。这个台高大而且安适,深广而且明亮,夏天感到凉爽而冬天则感到温暖,雨落雪飞的早晨,有轻风凉月的晚上,我没有不在台上的,而每次我的朋友也没有不跟随着我一起去。采摘园中的蔬菜,捞取池中的鱼虾,自己用秫米酿酒,把刚收成的稻米脱去外谷就拿来煮着吃,说∶“如此悠闲地游玩真开心”!我弟弟苏辙(子由)刚好在济南,听到了我现在的情形,便为这个亭台写了一首诗,并把这座台取名叫“超然台”,由此可以看出我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不快乐,这是因为我超脱游历于物外呀!

(1)从文章内容看,作者的“超然”,实际上就是

(原文中的词语)的豁达洒脱。正因为作者有了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因此才能够做到(原文中的词语)。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

①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

②处之期年,而貌加丰: ..超然台记。

③以修补破败: ..

④北俯潍水,慨然太息: ..

⑤时相与登览: ..

⑥雨雪之朝: ..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

②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

③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 .

④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 .

⑤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

⑥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 .

(4)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然台记。

③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游于物之外 无所往而不乐(或“吾安往而不乐”)

(2)①每天吃 ②一周年 ③破烂不堪的地方 ④叹息 ⑤一起 ⑥下雪

(3)①喜欢、以„„为乐 ②习惯、适应、以„„为安 ③打扫、收拾、使„„整洁

④通“现”,出现 ⑤遁隐、隐居 ⑥向西、朝西

(4)①所有的事物都有值得观赏的价值,如果有值得观赏的价值,那它们都可以使我们快乐,不一定只有怪异奇崛雄伟美丽的事物才能令我们高兴

②在那里住了一年,形貌变得更加丰腴,本已变白的头发,反而一天天地又变成黑的了

③而园圃的北边,有一个依城而建的亭台破旧了,我稍加整理修葺就把它变得像新建的一样。时常与朋友一起登台观赏风景,在那里放松心绪敞开襟怀

④我弟弟苏辙(子由)刚好在济南,听到了我现在的情形,便为这个亭台写了一首诗,并把这座台取名叫“超然台”。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译 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一年后也

夭折了。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出生的时候,母亲比哺养其他几个儿女时健康些。但是她却多次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我真让这么多的孩子苦死了。”有一个老女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喝了这个,以后就不会总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儿女们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

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离昆山县城东南三十里的地方,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财力雄厚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一律是人人都能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得以幸存。

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定下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母亲。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可也只能回想起她生前的一点点事,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其他的事情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失去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等。

《超然台记》练习答案
篇二: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练习

答案

超然台记。

一、加点字解释:

(1)服 ( 承受 ) (2)背 ( 离开 ) (3)期年 ( 一整年 )

(4)日 ( 一天天地 ) (5)乐 ( 以„„为乐 ) (6)苟完 ( 随便修补 )

(7)庶几 ( 也许 ) (8)遗烈 ( 遗留下的赫赫功业 )

二、翻译句子:

(1)岁比不登 庄稼连年不歉收。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在园子的北边,靠着城墙造的台已经旧了,就稍微修葺了一下,使(台)焕然一新。

(3)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我)时常与朋友一起登台观览风景,在那里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志。

三、阅读理解:超然台记。

1、文中举秦人卢敖、师尚父和齐威公、淮阴侯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分举隐遁之人、功名成就之人、功成身死之人。前者是一类,不为外物所羁;后两者是一类,结局不同,境遇各异,祸福难测。表达了自己“超然”不为外物所羁縻的思想与情感。

2、为什么作者能“无所往而不乐”?

“游于物外”,即超然物外,超脱于自己的境遇,不因此而或喜或悲。

3、苏辙命名这个台为“超然”的原因是?

超迈的肯定与赞赏。

超然台记
篇三: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文章背景介绍: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

二、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串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1、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笔便暗写“超然”,直接提出“乐”字为主线。然后是举例加以证明。“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而广之,人便可以随遇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连,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2、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

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难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灭顶的悲哀。

3、讨论前两节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上文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局限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

3、第三段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

讨论:在这一节中作者用哪几个方面的事实来说明超然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1)、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纪实,也是以忧托喜的伏笔。

(2)、生活初安。“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

(3)、修台游乐。先交代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仰慕,有不平。 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作者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乐”字上。

4、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

讨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游于物之外就无往而不乐。与文章开头紧相呼应。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即是写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真是“一字立骨”的佳作。

5、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

1、一般记体文章,多以记叙为主,或先叙或在记叙中适当插入一些议论,比如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像本文这样一开始就大加议论,然后才人题记叙,先议后叙,由理人事,由事及景,最后以理收笔,而且前后都能紧紧扣住一个“乐”字,共同阐明一个主旨,议论与记叙紧密结合,是不多见的。议理和叙事交相生辉,寓情于叙事之中,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

2、本文的语言,也极为平易秀丽,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

三、检测与归纳.

1、全文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

2、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1)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2)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3)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4)且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附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使人醉,瓜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冲突,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事物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的(在心中)冲突,忧愁和快乐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行走在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用糙米煮饭吃,(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说:游玩多么快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超然台记教案
篇四:超然台记

课题:苏轼《超然台记》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章第三、第四段段意,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

(2) 体会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变化;

(3) 理解文章“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思想主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第三、第四段段意,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

(2)体会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变化;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思想主旨;

教学设计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说理等。

所学过的文章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二)写作背景: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

三、关于超然台

请同学们化身导游,向大家介绍你所读出来的超然台的信息。

明确:(1)、地理位置及四周景观;

(2)、建造台子的由来,旧台子,重新修葺而成;

(3)、留下众多文章,如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辙的《超然台赋》等;

四、重点学习文章第三第四段。

(1)、移守胶西:

对偶、排比句式

写出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

(2)、生活初安:

不乐:疑余不乐:

拓展:庄子与惠子争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乐:探究苏东坡为什么能够快乐?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解读。

苏东坡“恨世”而不“恨人”

(3)、修台游乐:

超然四望:

北:隐君子

东:卢敖所遁

西:姜尚、齐桓公

南:韩信

问题:四望望到的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

讨论:苏东坡此时的心理状态到底为何?

讨论:苏轼此时的心情和苏东坡在黄州赤壁时期相比到底哪个更洒脱、更旷达?

熙宁七年(1074年) 密州时期

元丰五年(1082年)赤壁时期

此时的苏轼还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之中犹豫徘徊,所言还比较拘谨有度,八年

后的《赤壁赋》则更加豪迈而旷达。

可拓展《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探究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情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游而得乐

有玩的很快乐,节奏很明快。 五、超然台命名的由来

苏辙命名

超然:虽有荣观,燕处超然。(《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表明:无往而不乐,游于物之外。

心与物游

六、全文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

七:练习及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相应学案练习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cijianshang/9326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