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舆情意识

网络散文 时间:2019-02-20

【www.myl5520.com--网络散文】

网络舆论的特点
篇一:舆情意识

求是理论网 > 《红旗文稿》 > 2011年 > 2011年第15期> 正文

网络舆论特点研究

2011.08.10 14:32

来源: 红旗文稿 期号: 2011/15 作者: 柯缇祖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 】

本文所分析的网络舆论,特指网民以博客、微博、跟帖、留言、论坛帖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网络话题等表达的意见,即“网民意见”,不包括网上新闻报道、专业交流等信息。随着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长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此类舆论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态势值得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经初步考察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非主流性——浏览者多,参与者少

大多数网民上网很少主动留言、发帖,主要是浏览各类信息,一些热门帖文的点击率常常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回复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很多网站发帖需要登记注册,而发帖、写博客都需要花费时间,大多数网民上网都是忙里偷闲,除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议题,一般不会为此耗时费力,他们因此成了网络空间“沉默的大多数”。二是因为网民上网主要是为满足新闻浏览、信息查询、通信联络、电子商务、娱乐游戏等需求,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较为随性,一般都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看热闹心理和旁观者心态,决定了网民参与意见交锋的主动性、积极性普遍较弱。

同时也要看到,网络空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参与意识较强的相对稳定的群体。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对生活和社会心存不满,网络成为他们发泄不满、宣泄情绪的平台。这类人有较强烈的发帖冲动,甚至对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形成一种精神依赖。另一类人与此不同,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类人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思想能力和文字水平,热衷于评点各类热点问题,批判意识较强,有的已逐步成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其中的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往往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标榜“独立思考”,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有的甚至以嘲讽、戏谑、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为能事。显然,这两类人都不能代表主流社会,也不能反映社会主流舆论。 一方面,社会主流人群的网络参与度偏低;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人群又无法反映社会主流舆论。这就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基本立场、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以及表达方式,在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非主流特点。

2、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

网络舆论不乏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声音,而且往往以更强烈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呈现这种道义力量。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舆论声势和爱国热情。近年来,在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和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井喷式迸发出来,爱国网民作为一个新型社会群体走到了时代前台。

但是就总体而言,网上各种舆论交锋,常常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其原因在于:一是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本能,引发人们的探究讨论,而且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由于言论尺度较传统媒体宽松很多,网络媒体常常通过大量登载、炒作各种负面新闻来吸引眼球,提高网站点击率,这是网络舆论负面性特征形成的基础。二是由参与制造网络舆论的人群自身因素所致。如前所述,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络舆论参与者对社会有负面情绪、负面心态,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社会、解读现实,在网上自由发表各种批评意见成为他们发泄不满的主要方式;而另一类网络舆论参与者则往往把批评作为展示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形式,甚至“为批评而批评”,这是负面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三是负面舆论场一旦形成,就会自行强化。由于肯定性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加上大多数网民选择沉默,就造成了批评性意见一边倒的态势。这种负面舆论场又形成一种压力,进一步削弱了网民发表肯定性意见的意愿和勇气,使得正面舆论更加式微。

3、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

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这种特点的形成,一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有效表达渠道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道,并已日益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二是因为网络舆论变动速度很快,从发酵、升温到大规模扩散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人们几乎来不及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就仓促发表意见。此外,也与网民年轻化有关。目前我国网民中有77%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有浓厚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意愿,是网络舆论活跃的主体,但他们受学识、阅历所限,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难理解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难以全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

4、从众性——“马太效应”

“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论尤其如此。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网络舆论的这种从众性和跟风效应尤其明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急速传导,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而那些持不同意见者要么不屑于发表意见,要么发表不同意见后很快就会受到议题设置者和支持者的狂轰滥炸。在这种极不对称的舆论场效应下,情绪极端者不断受到鼓励,声音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而那些理性、温和的声音不断遭到打压,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而“沉默不语”。网络舆论因此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5、扩散性——“雪球效应”

网络舆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

网络舆论的扩散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传播路径看,网络舆论可以由一个论坛、组群向其他论坛、组群扩散,也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从传播区域看,网络舆论可以使一个地方性议题扩散为全国性议题甚至更广,使得地方议题全国化、国内议题国际化。从传播走向看,网络舆论常常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从议题本身所涉及的领域迅速向其他领域蔓延,使得对个别现象、个别案例的关注,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上升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制度层面。

网络舆论的扩散性,一方面使这种舆论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这种动员能力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几种负面效应:一是随着一种舆论快速度、大范围、高强度地扩散,其基本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没有人去质疑,哪怕只是谣言,也会被网民信以为真并反复传播;二是随着某一热点的关注度不断上升,网民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认知夸大的倾向,导致集体性的认知失真、反应过度;三是一些个案容易被人借题发挥、恶意炒作,以求对现实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有的背后甚至隐藏着险恶的政治目的。

6、逆反性——挑战权威

网络舆论经常呈现对正统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这种心态的极端表现,就是对政府政策、官方言论、主流观点、社会精英、富裕人群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在网上不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这种极端化的心理状态,在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网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形成这种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舆论的一些参与者,既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又往往具有盲目自大的心理。他们习惯于采用偏执、片面、单向的思维定势来分析事件、表达观点,不能或是不愿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们希望通过制造与主流意识相悖的话题,展现惊世骇俗的言行,以吸引公众的关注,追求特立独行的满足感。

7、有组织性——“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

总体而言,网络舆论是自发形成的,但也越来越呈现出有组织性的一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点,理论上说,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制造舆论热点,掀起舆论风潮,这就催生了“网络推手”这一特殊的网络群体。他们通晓网络操作规则,谙熟大众接受心理,通过设置议题,制造热点,操控网上舆论。人为制造和操控舆论变得简便易行,不仅改变了舆论形成和演变的正常轨迹,也使得挟舆论之名谋取私利的现象有了更大可能性和便利性。

近年来,许多被炒起来的网上舆论热点,不少是有组织、有目的、精心策划、精心导演的,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和政治意图背景,甚至出现了利益集团以“黑金”操控网站言论、影响政府决策、进行恶意商业竞争的现象。如果引导管理不力,黑恶势力、敌对势力、恐怖分裂组织等都有可能通过制造虚假网络舆论来操纵民意,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8、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在真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由于隐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人们在网上就像穿着隐身衣、戴着假面具,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许多人在网上发表意见时信马由缰、毫无顾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可能去说,更不可能去做。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网民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某种程度的分裂,也造成网络舆论与真实民意的反差。网络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民意,在很多时候是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的,这就降低了网络舆论的决策参考价值。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中国的互联网可能是世界上最热闹、最嘈杂、最舆论化的网络。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电子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这反映了西方国家网民和中国网民对于网络的不同需求。对比雅虎英文网站和中文网站可以发现,虽然同属一家网站,英文网站显得严肃、实用,而中文网站则明显花哨、杂乱得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网络与西方网络的差异。西方国家网民主要把网络作为实用工具,而我国网民则将网络视为重要的舆论平台。尽管西方总是攻击我国的网络管理,但事实上我国的网络舆论发达程度在全世界是很少见的。在我国,网络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与此同时,我国网络舆论越来越暴露出燃点低、噪音大、可信度差等负面特点。

2. 网络舆论并不能代表社会主流声音,但又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情绪“晴雨表”。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们,是工作岗位上忙碌操劳的员工,是商场里推着购物车摩肩接踵的男女,是节假日里公园及景点熙熙攘攘的游客。那些每天趴在电脑前上网发帖的人并不是社会的多数。同时也要看到,网络舆论的不断发育壮大,已使其成为一个直接、快捷、丰富的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和社会情绪展示窗口。对网络舆论需要做客观、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既要重视,把它作为体察社会情绪的“晴雨表”,又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不应该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满足合理诉求、疏解不良情绪、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 我国互联网发展“技术先行、管理滞后”及“先发展、后规范”是形成网络舆论上述特点的重要原因。20多年来,我国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在应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网络技术方面,基本与发达国家同步,互联网用户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对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估计不足,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先行、管理滞后”及“先发展、后规范”的问题。一项新的网络技术出来,很快就被我国网络运营商开发和应用,而发现其安全风险之后再去管理和规范,往往已是“覆水难收”。一方面,在网民已习惯于极为宽松的网络环境之后再来加强管理,往往会引起网民强烈的抵制和反弹,增加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国际舆论的批评和攻击。由此可见,今后开发应用新的网络技术,必须进行认真的评估,采取更为审慎的政策,增强管理的预见性、前瞻性。

4. 对网络舆论既要重视,又不应片面迎合,而应区别对待、加强引导、依法管理。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态度,对网络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将其作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这是应该肯定的,这也是网络用户迅猛增长、网络舆论影响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要看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人通过网络舆论

向党和政府施压的心理。有的人遇到问题,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而是选择网上炒作,搞网络“大字报”,制造网上舆论热点;还有极少数人出于政治目的,通过网络串联、鼓动,搞所谓“新宪章”、“公开信”、“万言书”等,企图挟持网络民意向党和政府发难。鉴于此,对于网络舆论,我们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对网上正面舆论,应积极肯定、大力倡导;对诚恳建言献策的,应认真倾听、支持鼓励;对有理有据的批评意见,要认真听取、虚心接受、适当回应;对于歪曲事实、传播谣言、恶意攻击的,要及时澄清、有力回击;对网上涉嫌违法、侵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等不文明的言论,应当封堵、删除,坚决反对网络舆论向偏激、极端、畸形的方向发展。

舆情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舆情意识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

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

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 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

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

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

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

讲。

二、提升网络技能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条件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

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

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

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 自己的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

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

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

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

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

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

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

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二、提高应对能力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方法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

论的落脚点。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

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

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

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 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对于合理性的建

议和意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一时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进行充分地、合理地解

释,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经

过多长时间会采纳,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

篇二:舆情学习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听陈玉教授的“舆情管理与风险应对”,对舆情管理和风险应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

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舆情

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结合自

身工作实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看法。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准确

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地税各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

论环境。努力做到宣传工作着力点与新闻媒体聚焦点相统一,宣传政策主张与通达社情民意

相一致,弘扬社会正气与加强舆论监督相结合。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

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赢得舆论支持。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 围绕地税中心工作,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

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广大纳税人对地税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有针对性地把广

大纳税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 仗。同时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

提供服务。

三、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信息的的主导性。 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

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开

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同时,创新舆情分析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

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

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

络。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

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篇三:网络舆情培训心得 “舆情应对与处理”的培训心得 2015年4月中旬,莲都区教育系统干部“舆情应对”培训的春风把我送进了宁波这个美

丽的滨海城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听着这一位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们的讲座,令人身心愉

悦,整个人都清爽了起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

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

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

也使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但是当我听完朱鸣鸿老师的讲座之后,我觉得我们

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新闻媒体和舆论的负面报道,要与媒体上层和记者直接沟通,不要公开

对抗,不要使记者难堪气氛,适可而止的淡化社会影响。对待那些不友好的记者应耐心对待,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通过听朱老师的讲座我还了解了如何应对舆论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应当注重互动,开辟

多种渠道并和网民进行沟通。有时候通过沟通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同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多

部门联动,做功与唱功要同时进行。如果真的有突发事件发生,要沉着、冷静的去处理,对

事件保持沉默,封堵,删除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敢于坦诚的面对事件。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学习提高了我的“新媒介”素养和技能,适应了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

关系变化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还要学习沟通技巧,学会和公众、媒体打交道,在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对、与媒体

沟通等方面,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声”,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篇四:网络舆情心得体会 网络舆情心得体会 深刻的理解。

对今后的网络宣传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本人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决心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培养 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和应变能力。篇五: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室 裴海涛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

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

舆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网

络舆情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民式、开放式媒体,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内在规律。如何

发挥好它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减少社会矛盾、了解民意诉求

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市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据创新升级思路,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看法。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传播的有利阵地,提高党和政府在新媒介中的声音,有效引导舆论,避免不实言论肆意

传播。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 把握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下半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中

心和工作重心,及时制定下发舆情信息需求要点,确保信息报得对、报得准、报得好、报得舆情意识。

有用有效。重点关注涉及党和国家全局、宣传舆论或意识形态领域全局的舆情信息,关注事

关当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舆情信息。围绕十八大召开前、中、后,跟踪热点,找准难点,

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干部群众对党和政舆情意识。

府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政策的思想反映,心理情绪,有针对性地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

为第一信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

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提供服务。

三、突出地方特色,增强舆情信息的示范性。 在挖掘特色信息上下功夫,注重把地方的特色与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围绕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绥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采写信息、报道

信息,注重总结提升、归纳提炼,注重从全局着眼、从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载体和工作内涵着

力,把领导的关注度、基层的认可度与工作的推进度相结合,围绕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

会宣传、文艺宣传、典型宣传、对外宣传等方面挖掘特色和亮点、提炼新典型、新载体,拓

展舆情信息采编的角度和思路,通过提升采编舆情信息质量,提高舆情信息工作上层次、上

水平。

四、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信息的的主导性。 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

围绕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等重点工作和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同时,创新舆情分析

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

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

性。另外,还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络。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

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

写出一篇优秀舆情信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三:舆情意识

写出一篇优秀舆情信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舆情意识。

一是选题一定要贴切。选准上报舆情题目,是写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的前提。可以说一篇舆情信息的选题是否有价值直接决定了我们整篇信息的价值。选题价值好,舆情信息的价值就大。因此,我们在选题上要按照中宣部“围绕大局、关注大事、把握大势”的总要求,时刻把握住趋势性和普遍性两个特点,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来撰写舆情信息,这项才会确保少做无用功,多写有价值的信息。大家要注意各主要网站的新闻排行榜、文化类网站、大博客网站,要习惯使用互联网中的搜索引擎,迅速找到有价值的舆情事件,甚至可以直接从网上搜集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是题目拟定要鲜活。俗话说,题成文一半。标题要鲜明,最好直接反映信息主题。一个好的舆情信息题目不仅可以像人的眼睛一样传神,还可以像人的脸一样有富有表情,吸引人、感染人。比如,将不满、愤怒、争议、赞赏等词语融在题目里,不仅可以表明观点,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像,国家出台了惠民政策,你可以去“积极评价”;某地出现了野蛮拆迁,你可以“表示愤慨”;面对贪污腐败,你可以“深表忧虑”; 对政策缺陷、社会管理不足带来的问题,你可以去“反思”深层次原因。总之,我们每一名信息员都要学会将 “爱、恨、忧、思、盼”等切身的情感融入到题目和文章中,做到爱憎分明,争取让每一条舆情信息的题目都有表情、有感情。

三是写作结构要层次分明。我们现在一般采取四段式结构,在罗辑结构上可按承接式、递进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等方式安排。概括舆情事件为第一段。包括舆情事件出处、时间等、主要内容等,而不写干部群众的观点(有一些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舆情事件,可以直接写事件主要内容)。之后的段落才写干部群众对舆情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一般分三段写,第一段对事件进行评价,第二段对事件进行分析,最后一段提出建议。这是最基本的写作布局,有一些争议或者热议类的,直接写不同人群的观点看法,最好一个段落写一种看法和意见,这样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四是主题一定要明确。主题明确是舆情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舆情信息价值的关键。应着力把握好宏观性、政策性、建设性、前瞻性几个方面。尤其是前瞻性,要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背景,科学地预测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尽量增强分析的深度和对策的使用程度。在主题把握上,要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让人一看就知道反映的啥,不能让人越看越糊涂。一个重要的复杂的舆情事件,可以同时或者跟踪分别写出多条舆情信息。象食品安全、反腐反庸、全国两会之类的一些重大的热点、焦点事件。有必要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分多条写,如持正面态度正面观点的写一条,持反对态度反面观点的写一条,作建议的写一条,有不同角度的每个角度写一条。

一些舆情持久发生,就要持久不断地关注和收集整理,将新的舆情及时写成信息上报。

五是内容一定要确实。要学会小人物说大话,兼顾准确性、全面性、敏感性要求,确保内容真实、完整和深刻。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写不出有实质内容的舆情信息。因此,只是选题涉及到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实质性内容,既客观又实实在在,真正反映基层的声音、需求、建议,让人看了觉得有启发、有收获,有实际的价值。而不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让人花半天时间看完了和没看一个样。要言之有物,内容太一般化、通篇大话套话官话空话甚至假话的稿件,上级肯定不会采用。舆情信息的字数要求并不高。如果被中央采用,往往就几十个字。但我们在写作时可多写一点,给采稿人留下一些可进一步提炼观点、印证观点的材料,一般300至500字就可以了。如果觉得这样还不能把舆情全面反映出来,那么可写成舆情分析报告,或分多条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常用的典型舆情材料,材料累积多了,分类管理,可以一当十、又好又快地整理成舆情信息。

六是立意一定要新颖。命题要新,命题要有时代感和新鲜感,有新的发现和独到的揭示,说人所未说,说人所未尽说。观点要新,应当着力去分析、提炼和概括,作出新思考,提出新观点,给人以新启示。即使反映的是老话题,也要力求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拿出新认识、新见解。角度要新,对同一个舆情信息素材,

要努力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从而向领导提供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舆情信息。写作角度要巧妙。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巧妙选择切入点。要有敏锐的舆情意识,学会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善于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问题矛盾,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舆情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价值也不同。优先写自己擅长或者更熟悉、更有话说的舆情事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无我有,当然也是有价值的有。人有我优,都写同一个事件的舆情,我写得更好;都报同一个事件的舆情,我报得更快、更早、更巧。当别人写正面舆情时,我写反面舆情;当别人写多数人的共同声音时,我写少数人的特殊声音。善于借鉴时评、网评观点。网评、时评与舆情信息具有同一性,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一个好的网评或者时评可改作一条好的舆情信息,可充分借鉴时评、网评的思路和观点,以提高舆情写作生产力。但切记:要以借鉴观点为主,不要大段抄袭、甚至照搬原文。习惯运用反向思维。要敢于,甚至习惯于对一些“权威部门”的政策、对一些权威人物的话语提出不同看法。学会独立思考,不跟风,才会开阔思路,扩大舆情收集面,写出价值更高针对性更强的舆情信息。

七是文字一定要精练。舆情信息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准确、简练、平实,用最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用最少

舆情意识。

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使领导得到准确、精辟、有价值的信息。贴切。舆情信息文稿中运用的概念、表达的观点都应当恰如其分,遣词造句要客观、准确。在轻重缓急、深浅程度、范围大小等方面要有分寸感。如表述干部群众对某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是“一般关注”、“密切关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anwen/9525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