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特朗斯特罗姆

信息技术教案 时间:2005-07-04

【www.myl5520.com--信息技术教案】

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
篇一: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起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起的鹰钩鼻。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默默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刚刚托马斯接到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他获奖了。

一份迟来的礼物

“喔,今天这里真是一团糟呀!”刚进门的女儿珀拉给了托马斯一个大大的拥抱,看着满屋子的记者,开玩笑说。的确,数个摄像机和太多的记者让房间显得拥挤零乱。只有托马斯安静地坐在那里,妻子莫尼卡坐在他旁边,向记者们解读他的语义。自1990年中风后,托马斯就有了语言障碍,当记者问到想过自己会得奖吗?他说“Ja”(瑞典语:是的),这是他能清晰说出的少数几个单词之一。“不,我们从未想到会得奖。”莫尼卡几乎同时回答。托马斯微笑着,抬起左手,优雅地在空中挥舞了几下。

作为瑞典国宝级诗人,几年前托马斯已从韦斯特罗斯搬到首都斯德哥尔摩,住在市政府特拨的、大约90平方米的公寓里。房子虽然不大,但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海。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卢西亚诗人德瑞克·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一首诗能写10年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1955年,24岁的托马斯甫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便技惊四座,四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典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诗被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练、通透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典语,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作品并不多。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历经七年。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莫尼卡曾说:“有人以为托马斯的作品少,是因为他上半天班的缘故。但即使他不上班,

作品也不会多到哪儿去。他写诗确实很慢。”

托马斯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心理医生,一直都是,直到他中风。

1956年,从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后,托马斯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实验研究所工作。之后,他在少年犯监狱和劳工市场研究所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作为心理医生,他深受少年犯、残疾人和瘾君子们的尊重;同时,他的职业生涯也给他的诗歌增添了直指人心的深刻。托马斯曾直白地说过自己当心理医生的原因:“我不愿身处这样一种境地,就是我必须为钱写作。”

作为诗人,托马斯的作品描述过梦;但作为心理医生,他却一直拒绝解梦。一次,他的一个朋友联系他,希望能和他见面并探讨有关弗洛伊德的梦的话题,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他多少有点像个隐居的炼金术士。我这样说,并非指他脱离时代,而是指他忠实于自己,忠实于内心沉静的力量——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如何引导强大的动力穿越生与死的黑暗。”北岛说。

托马斯更愿提及的是绘画和音乐。年轻时他甚至在音乐和诗歌之间多次徘徊,犹豫不决。尽管后来专心做了诗人,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中风前,每次电台、电视台采访他时,他都要把自己的作品配上音乐,亲自朗诵。“我的诗深受音乐语言的影响,也就是形式语言、形式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我的诗与绘画接近。”他说。

中风后的托马斯坚持左手弹钢琴,如今也已炉火纯青。获奖当日,托马斯在钢琴前坐下,弹了一曲,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了他的心声:喜悦。

少年老成和返老还童

“‘我的一生’,一想到这词句,我就在眼前看见一道光。再细看,它形如有头有尾的彗星。最明亮的是头,那是我的童年时代。那最初的阶段,我生活最主要的特征已被决定„„彗星越往后越稀疏,那是较长的部分,是尾巴。它变得越来越稀疏,却越来越宽。我现在处于彗星尾巴相当靠后的部分了„„”这是托马斯的回忆录——《回忆看见我》的开篇。 托马斯1931年生于斯德哥尔摩,父母在他幼年时便离异,他跟着母亲长大。二战贯穿于他的童年至少年期,这对他来说是非常强烈的经历。其时瑞典是中立国,但邻居挪威、丹麦纷纷被占领,瑞典人在立场上也分为两派,不少亲戚朋友支持德国,这让同盟国的坚定支持者、敏感的少年特朗斯特罗姆觉得人生初尝孤立滋味。早熟的天性让他成了一个“教授一样的小男孩,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他梦想成为列文斯通那样的探险家走遍非洲,却只能一直待在斯德哥尔摩。

也许正是得益于少年早慧,托马斯的诗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成熟。18岁那年,他写出最早期作品之一《果戈理》,用一首短诗来概括一个作家的一生,并在结尾处用一个辉煌的意象照亮全诗: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显示出惊人的成熟,一出场就已达到了顶峰,后来的写作只不过是扩展主题丰富音域而已。”(北岛语)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放弃创作,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

中风使他右半身瘫痪,语言系统完全乱了套,咿咿呀呀,除了妻子莫尼卡,谁也听不懂。莫尼卡每次都是贴近托马斯,和他四目对视,解读他的内心。莫尼卡20岁时就和托马斯结了婚,在托马斯病后,她辞去了护士的工作,专心地做起了托马斯的专职护士,守候着他。托马斯作诗描述了病中那种内在的黑暗:“像个被麻袋罩住的孩子,隔着网眼观看外部世界。”而莫尼卡则帮他跨越了语言障碍,也跨越了他的“黑夜”。

在莫尼卡面前,托马斯总是扮演老顽童的角色。一次,有人问托马斯除了诗歌,是否还写有文论或随笔等,托马斯刚刚作出肯定的回答,莫尼卡便探过身来,说:“是吗?我怎么不知道?都在哪儿呢?”托马斯好像偷吃糖果被逮到的小孩,冲着莫尼卡顽皮地大叫,“Ja,Ja”。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这富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到中国。

因为托马斯的获奖,《上海的街》也随之被人们翻了出来得以传诵。瑞典媒体报道,世界上超过50个国家的出版商和图书经销商会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再版他的诗作。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和莫尼卡却另有打算,他们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那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斯最爱的地方。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林,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书。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王健:特朗斯特罗姆与三位中国当代诗人
篇二:特朗斯特罗姆

王健:特朗斯特罗姆与三位中国当代诗人

1954年,二十三岁的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不仅把瑞典文坛给镇住了,也轰动了西方诗坛,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不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他写得很慢,每首诗都近于完美。他一辈子只写了一百六十三首诗,结成了全集也不过一本小书而已。

一 北岛

特朗斯特罗姆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诗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视特朗斯特罗姆为诗人中的诗人,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北岛。北岛是中国最早接触和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人。据北岛回忆,他是在1983年夏末的一天中午,跟瑞典使馆的文化专员安妮卡去西单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吃饭时,收到马悦然托她带来的一包东西,是特朗斯特罗姆最新的诗集《野蛮的广场》,包括马悦然的英译稿和一封信。马悦然在信中希望北岛把特朗斯特罗姆的诗译成中文,当时北岛还是头一回听到特朗斯特罗姆的名字。1985年春天,特朗斯特罗姆到北京访问,也是北岛接待的。90年代至今,北岛在欧洲与特朗斯特罗姆过从甚密。

毫无疑问,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翻译影响了北岛的写作。我们试看北岛翻译的这首《写于1966年解冻》:

淙淙流水;喧腾;古老的催眠。

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

在那些面具后面。

我抓紧桥栏杆。

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

(北岛译)

这首诗总让我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不同是在特朗斯特罗姆在这里罗列的大多是工业意象,它们和自然意象构成极其紧张的关系,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阴郁感受。

我们似乎很难区分这到底是一首瑞典老诗人的诗歌中文翻译呢,还是一位中国诗人的创作。事实上北岛90年代的创作已迥异于以前。设想一位诗人,如此之深地进入另一位诗人的作品中,沉浸在他的意象里,并由此进入他的知觉经验,会发生多么大的内在改变。北岛已放弃他在90年代以前的对抗的写作,而去接近了这位在于坚看来因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福利国家瑞典而有心境去揣摸诗意的诗人。北岛以一首《致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向他致敬:

你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

锁在心里——那是你的重心

随钟声摆动的教堂的重心

和无头的天使跳舞时

你保持住了平衡

你的大钢琴立在悬崖上

听众们紧紧抓住它

惊雷轰鸣,琴键疾飞

你回味着夜的列车

怎样追上了未来的黑暗

从蓝房子的车站出发

你冒雨去看蘑菇

日与月,森林里的信号灯:

七岁的彩虹后面

挤满戴着汽车面具的人

二 王家新

王家新也是在八十年代第一次读到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那是写于1978年的《黑色的山》,它是由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最重要的翻译者瑞典诗歌翻译家、汉语诗人李笠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

汽车驶入又一道盘山公路,摆脱了山的影子

朝着太阳向山顶爬去

我们在车内拥挤。独裁者的头像也被裹在

报纸里。一只酒瓶从一张嘴传向另一张嘴

死亡和胎记用不同的速度在大家的体内生长

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

这首生成方式奇特的诗使王家新震撼。我们同样无法弄清致使王家新感到震撼的到底是这位瑞典诗人的诗呢,还是李笠这位兼具东西方文人气质的诗人杰出的翻译。其后王家新一直通过李笠的翻译阅读特朗斯特罗姆,特别是包括《黑色的山》在内的几首短诗。这种沉浸式的阅读的结果是如王家新在《取道斯德哥尔摩》里回忆的,在一个夏天,当他乘车行驶在大连寒冷而明亮的滨海山坡上,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上上下下,而被“一种言词的光明所深深陶醉”,他感到自己正“从阴郁的过去出来——言说的光明的时刻到了!”这时,“仿佛有一道影子掠来”,《黑色的山》再次找到他,他写下了《光明》:

一个从深谷里出来

把车开上滨海盘山公路的人

怎不惊讶于

一个又一个海湾的光亮?

(那光亮一直抵及到山间松林的黑暗里

刀一样,在脑海里

留下刻痕)

又一个拐弯,一瞬间

山深入海

海进入深山

又一道峡谷,汽车向下

再向下,进入

悬壁巨大的阴影

(车内暗起来)

然后,一个左拐弯!永远

那车在爬一个无限伸展的斜坡

永远,那海湾扑来的光亮

使我忆起了一些词语

和对整个世界的爱

三 于坚

与北岛和王家新不同,于坚拒绝成为特朗斯特罗姆的仿写者。在《从“雄辩”到放弃——读特朗斯特罗姆有感》这篇文章里,于坚通过阅读特朗斯特罗姆的《风暴》谈了自己的诗学主张: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的大海

那墨绿的城堡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在厩中跺脚

(李笠译)

于坚是懂特朗斯特罗姆的,这不仅在于他对这首《风暴》的解读,更在于他是在更广阔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上来把握特朗斯特罗姆的。于坚认为世界诗歌的标准已经在唐朝为中国诗人所确立,这种标准即“诗意”的标准,它与一个充满自信的盛世相宜。后来西方诗人发展了另一种诗歌标准,即“雄辨”的标准。而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其实是放弃“雄辨”的标准,回到“诗意”的标准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生活的福利国家瑞典恰好对应于那个历史上的中国唐朝。北岛、王家新们对特朗斯特罗姆的仿写其实是通过一个西方大师又回到了东方或中国传统的标准。“通过精练的、点到为止的意象、蒙太奇式的组合,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是古典诗歌的强项。”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它们的不雄辩。而于坚则希望自己的诗歌是雄辨的,他拒绝隐喻,用直接的口语来表达他理解的、属于他自己的当代性。而他与其他诗人的关系,只能是如他在《致一位诗人》中所写的:

多年以后

我们面对面

坐在一个房间

开始点烟

你的声音已经生锈

斑斑驳驳落在地上

却渴望被我拾起

再获得青铜的光泽

我沉默不语

无话找话 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那一日已经远去

我不知道你的电话号码

那一日我曾经失眠

那是生命中少有的时刻

如果沿着那一日走近你

我们会相处一生

世界已建筑得如此坚固

让我们彬彬有礼地告辞吧

回到各自的房间

像墙壁那样 彼此站立

这样要习惯得多

四 结语

北岛、王家新们的写作代表了一种写作倾向:他们通过阅读包括特朗斯特罗姆在内的西方大师的作品打开了一条思想的暗道,并从中获取写作资源;他们采用的是翻译语体;他们大量占用西方词汇。有人称这种写作为与西方互文的写作。这种写作试图获得世界性,表现某种知识分子趣味:对神性、不可知和形而上的偏好。因而它是强调了诗歌的贵族特性、学院气质。

而于坚的写作则代表了另一种写作倾向:他们拒绝对任何西方大师的仿写;他们采用口语写作;他们大量采用口常生活的词汇。这种写作试图获得中国本土的民间性,表现当下的、斑杂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拒绝意象,拒绝隐喻,追求“怎么都行”、“世间一切皆诗”的后现代性。

在我看来,特朗斯特罗姆不仅影响了北岛、王家新们,也影响了于坚们。北岛、王家新们通过对特朗斯特罗姆的直接拥抱显示了这种影响,于坚们则充满“影响的焦虑”,通过躲避“影响”显示了特朗斯特罗姆的影响。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对中国诗坛的影响
篇三:特朗斯特罗姆

龙源期刊网 .cn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对中国诗坛的影响

作者:钱韧韧 苏文健

来源:《学术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 要:主要梳理了获得2011年诺贝尔奖之前的特朗斯特罗姆及其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及诗美特征,并举例阐述其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希冀为当下中国诗坛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关键词: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译介;能量;效应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3)02-0017-07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当代瑞典著名诗人,在国际诗坛享有重要威望。托马斯在1954年,即其二十三岁时发表了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①。此后,诗人一发不可收,出版的《途中的秘密》(1958)和《半完成的天空》(1962)两部诗集均获得巨大好评。此外,还有诗集:《音色与足迹》(1966)、《看见黑暗》(1970)、《波罗的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野蛮的广场》(1983)、《为死者和生者》

(1989)、《悲哀贡多拉》(1996)和《巨大的谜语》(2004)等十余部。其实,托马斯至今为止一共才发表诗歌210多首,但基本上每一首都可堪称经典,北岛所言极是:“他写得很慢,一辈子只有一百多首,结成全集也不过一本小书而已,但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②托马斯先后斩获很多重要文学奖项,如1956年获《人民画报》诗歌奖,1958年获《晚报》文学奖,1966年获谢尔格伦奖和彼特拉尔奖,1982年获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奖,此外还获得过日本飞行员奖等。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曾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2011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以表彰他“通过精炼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鲜活的现实生活”。其实早在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就曾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③虽然沃尔科特的预言在19年后才应验,但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奖乃实至名归。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已被译成约47种文字,研究他作品的著作已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很快在全球引起新一轮的研究热潮。他的诗歌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12至2013年间涉及特朗斯特罗姆研究的期刊论文就有50多篇,几乎与以往期刊研究篇目的总数持平,研究范围更加宽广,如诗歌译介、文本研究、诗人研究及比较研究等。因此,梳理新时期以来至2011年间的特朗斯特罗姆及其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及诗美特征,对当下的特朗斯特罗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也能够更为系统地把握其人其诗在中国的传播接受。

《脸对着脸》——浅析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语言的“压合”之美
篇四:特朗斯特罗姆

《脸对着脸》——浅析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语言的“压合”之美

正如维特根斯坦以纯逻辑的分析哲学从根本上消解了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存在合理性一样,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歌巨匠叶芝由单纯象征主义到神秘主义的玄学诗歌,也代表了象征派诗歌的最后辉煌。

象征主义诗歌落幕,再无风景,再无迎风低诉的繁花嘉树,诗歌开始摆脱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情景摹写,走出浮略在个人感受表层的“宏大抒情”,转入对细致入微的瞬间感悟的记录。同时,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笔法,“少即是多”也成为后期象征派以降的重要审美流向。

作为影响深远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语言体现出一种“压合”之美。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语言和意象的简练,并不意味着语境包容力的减缩。反而因为语言的“压合”,诗歌本身仿佛生出一对翅膀,获得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文试以《脸对着脸》为例,从想象填充、意义提升等方面,讨论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语言的“压合”之美。

脸对着脸

特朗斯特罗姆(李笠译)

二月,活着的静静站立。

鸟懒得飞翔,而灵魂

磨着山水,如同船

磨擦着它停靠的渡口。

树站立,背向这里。

视线测量雪的深度。

脚印在冻土上老化。

语言在防水布下哼吟。

有一天某种东西走向窗口。

工作中断,我抬头仰望。

色彩在燃烧。一切转过了身。

大地和我对着一跃。

题目是文章之眼。作为极度凝练的艺术样式,诗歌的题目对诗歌本身的表现力贡献巨大。朗斯特罗姆的诗歌题目简洁明快——脸对着脸。这题目给人以无尽空玄的想象:两张脸,不知道彼此是什么身份,不知道它们何以相对,这两张脸是远立两山傲然对峙,还是呼吸相闻耳鬓厮磨?都是未知数,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诗歌中存在两个对象,这两个诗歌意向是彼此独立的,或许是已知与未知、或许是自我与世界、或许是坚实与空虚。从题目开始,朗斯特罗姆诗歌语言的“压合”就已经悄然展开。特朗斯特罗姆。

在诗歌的第一节中,诗人开始铺展他的偶遇之旅。在第一节的情景中,“活着的静静站立”,就连自然界的精灵——鸟都“懒得飞翔”:一切外在景象都是静止的、凝固的。但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在凝结的表象之下,外在世界仍然在静悄悄地“呼吸”。静静站立的“活着的”,慵懒的鸟儿,在遭遇开头两个字“二月”的时候,都在悄然发生改变:我们仿佛听

到“活着的”在深沉地呼吸,我们仿佛看见鸟儿在振翅欲飞!

第一节中的内在世界是骚动的,是如原子核中的原子和电子一般摩擦、震颤着的。“灵魂/磨着山水”,此句终于透露出两个主要意象,并且暗示了“对着”的两张“脸”的身份。而“磨”着山水的灵魂这个惊人的意象,又“如同船/磨擦着它停靠的渡口”。结构精巧的两行半,就把两张脸的身份和关系暗示出来。“压合”之美,精巧的诗歌建筑艺术,其在于此乎?特朗斯特罗姆。

第二节中,诗人向我们集中展示了外部世界的一组意向。在第二节中,“春意”的味道更浓厚了,季节变幻导致的景物变化给了诗人以悦动的想象。在第二节中,树不仅是“站立”的,而且“背向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棵树的面部表情是庄严肃穆的,因为它在用“视线测量雪的深度”。接下来,垂垂老矣的脚印、哼吟不止的语言,加上晚冬特有的具体景象“冻土”和“防水布”,让这种整体的活跃感大大增强了。

生机的积蓄终归要导致爆发,所以“有一天”,“某种东西走向窗口”。某种东西,诗人语焉不详,或者无从确认。然而,一种结实有力的确定感呼啸而出:“工作中断,我抬头仰望”。“我”出现了,这是第一张“脸”。答案呼之欲出,而世界也准备好了要给沉思中的诗人一个五彩斑斓的顿悟!

接下来,诗歌进入高潮:“色彩在燃烧。一切转过了身”。世界一变沉静的暮气和潜滋暗长的小心翼翼,以“色彩”元素“燃烧”的姿态与“我相对”。“一切转过了身”,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听到宛若鸿蒙创世的轰然巨响。“大地”——第二张“脸”——“ 和我对着一跃”。两张脸在此刻共现真身,彼此呼应。而也就在此刻,对于“存在”的顿悟,对于空蒙中难以把握却可感受的“道”的存在,也就十分明显了。

在《脸对着脸》中,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以“压合”的语言风格,准确描述出对惊鸿一瞥的“存在”的顿悟。在这里,“心与道合”的喜悦,照亮了存在的奥义。人与存在猝然相遇的瞬间,诗人用言语记录下来这存在与自我的双重顿悟,用有限的音符弹奏出博大的意蕴。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集锦
篇五:特朗斯特罗姆

1、 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一个举着灯/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逢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2、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3、 我像一把梯子倾斜着,把脸 伸进樱桃树的第一层楼 我在被阳光敲响的色彩的钟里 我比四只喜鹊更快地消灭了殷红的果子 突然我被一阵远方的寒流击中 瞬息发黑 如树干上的斧痕坐着不动 一切已为时太晚。失去面目的我们开始慢跑 下去,进入古 代的下水道 隧 道。我们在那里漂游了几个月 一半是工作,一半是逃亡 短时的祈祷。一只盖子在我们头顶上打开 幽暗的光束洒落 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穿过阴沟的盖子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冬天的目光》

4、 二月,活着的静静站立。鸟懒得飞翔,灵魂磨着风景,像船磨擦着停靠的渡口。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5、 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一个举着灯,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遇,我们必须相信很多东西 ,才不至度日时突然掉进深渊。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6、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7、 有一颗树在雨中四处走动/在倾洒着的灰色中匆匆掠过我们/它有一件差事/它就像果园中的一只黑鸟/从雨中汲取生命/雨停歇时/树也止住了脚步/它在那里/在清晰之夜静悄悄的等待着/就像我们等待那雪花在空中绽开的时刻。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8、 人在拥挤中 出生 活着 死去 想引人注目----生活在 眼睛的海洋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9、 像做孩子,一个巨大的羞辱 如麻袋套住脑袋 袋子的眼孔闪耀着阳光 你听见樱桃树的哼吟 但无济于事,那巨大的羞辱 裹住你的脑袋,胸部,膝盖 你的身体偶尔活动 但并不因春天而欢悦 闪光的帽子,就让它蒙住你面孔 并从里面向外张望 海湾处涟漪在无声地拥挤 绿叶让大地 变暗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像做孩子》

叶赛宁诗歌精选摘抄
篇六:特朗斯特罗姆

1、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金黄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叶赛宁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2、 或许你会想起我,像想起一朵永不重开的花朵 ——叶赛宁 《花朵》

3、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一切将逝去……如苹果花丛的薄雾 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 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叶赛宁

4、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一切将逝去……如苹果花丛的薄雾 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 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心儿啊,你已开始悄悄冷却, 如今再不会那样地跳跃: 这白桦的图案织成的家园, 再不能吸引我赤脚留连。 流浪者的激情哪!越来越不见你, 促使我轻轻吐出火热的言语。 啊 ,我的白白流逝的华年! 迸发的憎恨和奔放的情感! 如今我已倦于期待未来, 生 活呀,难道你是一场幻梦? 仿佛我曾在喧闹的春晨 在玫瑰色的骏马上尽情 驰骋。 槭树的黄叶落地 无声, 世人都必将腐朽无 踪…… 天下的众生啊,你们生生不息, 我愿你永远美好、繁荣! ——叶赛宁

5、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 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 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 可活着,也并不更为新鲜。 ——叶赛宁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6、 《忧郁的人》 我也有朋友 孤独时刻陪伴我的旅程 我很想欢笑 可是忧郁紧锁我的双唇 星星是黑夜的眼睛 鲜花绽放着大地的心情 只是,我的心思 谁人在聆听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

7、 茫茫雪原,苍白的月亮/殓衣盖住了这块大地/穿孝的白桦哭遍了树林/这儿谁死了?莫不是我们自己? ——叶赛宁

8、 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叶赛宁

9、 我无法召回那凉爽之夜, 我无法重见女友的倩影, 我无法听到那只夜莺 在花园里唱出快乐的歌声。 那迷人的春夜飞逝而去 你无法叫它再度降临。 萧瑟的秋天已经来到, 愁雨绵绵,无止无境。 坟墓中的女友正在酣睡, 把爱情的火焰埋葬在内心, 秋天的暴雨惊不醒她的梦幻, 也无法使她的血液重新沸腾 。 那支夜莺的歌儿已经沉寂, 因为夜莺已经飞向海外, 响彻在清凉夜空的动听的歌 声, 也已永远地平静了下来。 昔日在生活中体验的欢欣, 早就已经不冀而飞, 心中只 剩下冷却的感情, 失去的 东西.永不复归。 ——谢 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

10、 昔日在生活中体验的欢欣, 早就已经不冀而飞, 心中只剩下冷却的感情,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叶赛宁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返》

自立自信自强名言警句
篇七:特朗斯特罗姆

1、 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2、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3、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4、 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5、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6、 没有闯不过的关口,没有打不倒的敌人。

7、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8、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9、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10、 “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11、 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12、 实习工作总结: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13、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4、 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笔姆

15、 一个人能够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16、 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子路

17、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斯特那夫人

18、 最野蛮的是轻蔑自己。——蒙田

19、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莎士比亚

20、 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

21、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22、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

23、 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但丁

24、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雨果

25、 假如你认为能够,你便能够;假如你认为不能够;你便不能够。——戴维斯

26、 没有比认为自己是有用之才的自尊自信对人更有益的东西。——卡内基

27、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别林斯基

28、 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拿破仑

29、 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马克思

30、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我们的恐惧总较我们的危险较多。——塞尼加

31、 自信就是冲破一切困难的唯一力量。

32、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用,就是不能没有自信。

33、 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对自己的认可。

34、 我们就是真理!

35、 幸运是个伟大的老师,而不幸则更伟大。拥有会纵容思想,欠缺能却训练并强化思想。——威廉·哈立特

36、 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去做成功的人,不知好上多少。——路易·锤斯

3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8、 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罗夫·华多·爱默生

39、 一个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对环境产生怀疑与戒备。

40、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只能靠自己。

41、 实现明天的惟一障碍,是对今天的怀疑(闪点情话网)。

42、 畅开心扉是为了虚荣,为了侃侃而谈,为了得到别人的信赖,为了交换秘密。——拉罗什富科

43、 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恩格斯

44、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要靠自己。——拿破伦

45、 在艰难的时刻,更要相信自己手中握有好猎枪。

46、 我为自己优点欣慰,更为自己的缺点而难受。我相信自己会迎来全新的自己。

47、 强大一些,要相信你自己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560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