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写作指导 时间:2020-08-04

【www.myl5520.com--写作指导】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篇一: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切实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政策措施,2006年上半年以来,中编办、发展改革委、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中医药局等部门先后制订了《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等9个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指导意见》提出的有关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为便于公众更好地了解《指导意见》配套文件的主要内容,卫生部对相关文件进行了解读。

一、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功能

《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2006年6月,卫生部、中医药局制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承担12项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这些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免费向居民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是“小病”、“常见病”、“多发病”,对于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疾病,应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医学教育网

二、关于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坚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及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小病”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社区护理。这种双向转诊的制度,既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又可以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真正让老百姓受益。大医院要逐步减少常见病门诊服务,集中精力诊治疑难重症,开展临床科研,培养医学人才,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社区的防病保健能力。卫生部、中医药局2006年6月印发《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公立医院应有计划的安排具备相应工作资历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卫

生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接收、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本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同时,该意见还要求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定点协作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三、关于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目前,城市优质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资源短缺。因此,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至关重要。要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转变服务模式。对于存量资源不足的,再辅以改扩建和新建。要坚持政府主导,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加快调整城市卫生资源步伐。一是打破医疗机构隶属关系,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备,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坚决不允许建设、购置。二是目前政府所属的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要逐步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辖区政府原则上不再开办医院。三是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当地政府要加大投入或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四是近几年政府新增城市卫生投入重点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五是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抓住旧城改造时机,及时调整卫生资源布局。同时,严格执行准入制度,新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配备合格的设备和人才;对不具备条件、不符合标准、没有合格人才的医疗卫生机构坚决不予准入。

四、关于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社区卫生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包括护理院、诊所、医务所(室)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主,政府一般按3-10万人或者街道办事处范围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根据居民需要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具体体制需要因地制宜。就全国而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以公立为主,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稳步开展,并对城市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发挥引导、调控和示范作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采取多元化举办模式。社会力量可以参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可以举办诊所、门诊部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也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所投入的资金和收支节余只能用于对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将予以合理补偿。

五、关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具备的条件

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符合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置标准,遵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管理的有关规定。卫生部、中医药局2006年6月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在人员方面,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6名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的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在医师中,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

资格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名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在护士方面,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2名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的执业医师。在床位方面,不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住院病床,如确需设置,可设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能超过50张;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病床。业务用房方面,明确提出了满足最低限度需要的建筑面积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低于150平方米。设备方面,提出了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相适应的最低限度设备配备要求,突出了满足社区基本需要、装备轻型化的特点。

六、关于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政府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于2006年7月印发《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原则、补助范围及责任划分、补助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范围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费用以及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市辖区和设区的市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承担主要投入责任,要按社区服务人口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有关离退休人员经

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篇二: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十分关注,因为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而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是供求不平衡,下面从社区卫生医疗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特有的卫生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卫生服务 需求 供给 矛盾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提高,对各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就好医,好就医”成为人们的一个迫切要求的需要,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社区卫生服务是缓解我国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也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要和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委员会将卫生服务研究定义为:卫生服务研究是系统开发和分析各种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重点研究覆盖面(coverage)和服务可及性(accessibility)、医疗需求、卫生资源和服务利用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因素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影响,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交叉学科。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成就,分析与评价卫生部门为增进人群健康而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所需的医疗、预防、保健及康复等服务的整个过程。因此,卫生服务研究对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提出卫生服务的重点与发展方向,制定卫生事业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大大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也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要和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但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 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总体看,既与医疗卫

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够规范、部分群众特别是低保对象收入较低等因素有关,也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密切相关。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城市三级医院门诊病人可分流到区、街医院的合计占65%;城市三级医院住院病人可分流到区、街医院的合计占77%。如果实现病人向基层合理分流,自2000年至2030年30年间,全国城市将可以节省医药费用支出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仅仅是“小病”进社区就可以让群众节省大笔医药费开支,如果再做好社区预防保健,使群众少生病、少生“大病”,节省的医药费用还会更多。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讲,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一项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之所以能够节省医药费用,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侧重采用适宜技术而不是昂贵的高端技术,侧重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社区参与的策略,并注意与区域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而不是重治轻防、防治分离、大病小病一起看。由于这样一些原因,社区卫生服务既能够诊治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帮助群众开展预防保健,向群众推荐合适的大中型医院及专家诊治疑难病症,同时也能够使群众减少医药费用支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解决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失衡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的根本途径。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卫生工作来说,我国的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却要支撑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这种国情决定了在城市卫生工作中必须寻找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卫生服务提供方式,用有限的资源为人民的健康办更多更好的实事。国内外长期的实践证明,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与区域卫生服务合理分工的卫生服务体系,是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节省成本支出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区卫生服务始终应当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先建设的重点。如果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普遍做到预防保健下社区、小病医疗下社区,必将显著改善广大群众包括贫困居民、流动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条件,有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效节省医药费用。这对于开创城市医疗卫生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在城市卫生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轻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情况。有关研究显示,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国家对城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呈现明显的倒三角状态,政府对城市一、二、三级医院卫生事业费和专项拨款的比例大致为1∶(22~23)∶(110~250)。也就是说政府每给城市三级医院投入110~250元,给二级医院投入22~23元,仅给一级街道地段医院投入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对城市基层一级医院的投入接近负增长。这种一头重、一头轻的投入方式,导致基层社区的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卫生服务能力严重失衡,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这种状况既影响卫生资源总体效能的有效发挥,也无形中增加了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本,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要求不相适应。通过优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带动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功能、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区域性医疗中心,预防、保健等机构为区域性预防、保健中心,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符合全面小康社会需要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

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打牢预防保健工作基础、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外和地区间人口流动浪潮空前高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城市社区打牢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础,对维护国家公共健康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各地一定要强化“网底”意识,自觉地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使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在巩固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之上。

4.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丰富社区建设内涵、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成员从属于就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昔日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十分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以及贫困家庭、流动人口等。社区卫生服务为这部分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丰富了社区建设的内涵。因此,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有助于建立起新型的医患关系,树立卫生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下图 是我国社区卫生住院病人增速变化图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由此可知我国目前居民对社区住院的需求非常大,并且根据目前我国的状况,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人口的老龄化

美国是用Medical Expenditure PanelSurveysdata来做的研究。研究表明,虽然老龄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年轻人医疗费用的3-5倍,老年人的花费是很高的,但是人口老龄化对整体医疗费用的上升的影响并不是那么严重。还有OECD的预测表明,老龄化将导致老龄人口相关的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9%上升到2050年的26%,其中老龄人口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各占一半。还有就是韩国用三种方法估计老龄化对医疗成本的影响,发现虽然预测到2030年,仅老龄化就将带来人均实际卫生支出超过30%的增长,但年龄本身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医疗费用、保险覆盖率这些因素会对医疗成本的增长很重要。我们国家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这个是比较保守的估计,我国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大家知道我们目前只占5.7%,这还是经济普查前的数据,现在经济普查出来,GDP一下涨了16.8%,所以现在大概只到5%左右,到2025年就要到12%左右了。还有就是老年人全年人均医疗费是总人口的2.56倍,占总人口10%的老年人口其医疗费用占总人均医疗费用的30%。总结一下就是人口老龄化将导致老龄人口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一方面是由于老龄人口数量增加,第二个方面是由于老龄人口健康状况变化,因为人老了以后会得各种病。

第二,疾病谱、死因谱的改变

20多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疾病谱、死因谱有了明显改变。以我省为例:

1973~1975年,前10位的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消化系病、肺结核、传染性疾病、心脏病、新生儿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986 ~1988年,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及心脏病这3种疾病的位置明显上升; 1991~1995年,前5位的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心脏病,且精神性疾病首次进入第9位,而传染性疾病退居第12位。应注意的是,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比较明确,且较为单一。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则往往病因不明,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通常涉及社会、心理和生物等多个方面。如:高血压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了,但其发生、发展与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等不良行为方式和饮食习惯及社会、心理压力等密切相关,有明显个性化的特点(即: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各种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疾病谱、死因谱的改变,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疾病的防治不仅仅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考虑,而应同时向人们提供各种社会的、心理的、生物的和持续的、个性化的综合性服务。 第三,家庭类型的转变

我国家庭类型由联合家庭〔复式家庭,指至少由二代或以上夫妇及其子女(已婚或未婚)共同组成〕逐渐向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同其父母及未婚子女共同组成)和核心家庭(又称小家庭,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转变。在现代社会,核心家庭类型已逐渐成为主要类型。美国等发达国家核心家庭曾高达80%,我国大、中城市也已达40% ~60%。核心家庭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但是核心家庭可利用的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缺乏,因而更加依赖于社会

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依赖性也明显增加,需求的范围,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不得不从面向病人个人而转向家庭,即立足于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卫生保健服务。。

第四,健康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健康观念的变化。WHO对健康的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观念的变化,必然使得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生病得到治疗,而更渴望不患病、少患病。因而社会应提供除疾病治疗外的其他卫生服务,如预防、保健、健康咨询、教育等全方位的服务。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各种市场因素的作用日益明显,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卫生服务的低效益运作、资源的无偿使用以及政府行政干预等现象显然不可能持续存在。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如同家政服务、管理服务等其他社区服务形式一样,市场机制的引入,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上升的趋势、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等,已完全打破了在我国已实行50年的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

2 社会对卫生服务的供给

卫生供给也称社区卫生供给,它表示的是政府、社团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资源的种类、数量、配置,以及卫生服务能力,它体现了社区卫生资源可得性。卫生供给指标具体有: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财政卫生总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社会卫生保险总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个人医疗总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区域医疗机构数、每十万人救护车数、每十万人各种大型诊疗设备数、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医生数、每千人护士数、医生护士比、职称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数、每千人社区观察床位设置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日开放时,下面是我国的医疗资源状况:

(一)人均卫生人力资源

与所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每千人口的药剂师人数处于领先水平,每千人口的执业医生人数不相上下,只是每千人口的注册护士人数较低。

由表1可以看出,在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药剂师的配置水平与文化传统相近的韩国和日本一样,是世界上最高的,比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高出0.3个基点。

表1 所选国家和地区每千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单位:人)

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分析
篇三: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分析

【摘要】 通过对1997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有关政策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例,总结分析广州市在落实有关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情况,进一步探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模式、经费投入方式、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政策 管理模式

自1997年开始,全国各地不少城市积极试点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已取得初步经验,显示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与我国政府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政策密不可分。

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

①1997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②1999年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卫基妇发[1999]第326号。③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构筑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卫生部制定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指导标准》。④2002年为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合理分工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基层卫生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经国务院同意,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卫基妇发[2002]186号。⑤200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下发8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各部门出台的配套政策涉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与管理、政府补助政策、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与基本医疗保险协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发挥中医药作用等方面,使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更加具体、明确。 a.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功能、人员配备与监督管理要求,提出了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及措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着重落实公共卫生,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疑难病症转诊,不向医院模式发展。b.明确了政府财政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范围、责任划分及补助的内容和方式等,以保证落实公共卫生,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维护公益性质。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予以适当补助。c.明确了吸引和稳定社区卫生人才的有关措施和制度,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进行相关素质教育,加强社区医务人员在职培训,完善任职资格管理,推行聘用制,改善物质待遇。d.明确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可以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适当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e.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逐步弱化药品收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

降低社区用药的成本和价格。f.明确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有关要求。J.配套政策文件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从以上资料来看,我国最高行政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政策文件、决定。这些政策的制定对同时期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部门,紧密结合基层实践,依靠详实的研究依据,逐步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筹资方式、全科医生培训方式等,从而保证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补充

广州市黄埔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迅速发展,其中,广州市黄埔区较好地贯彻了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已形成较完善的社区服务模式。

(1)机构设置:根据《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广州市黄埔区通过逐步探索,按照“一条街一中心”的模式加快建设,原则上每条行政街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5万或区域分散可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已完成90%。

(2)经费投入方式:广州市黄埔区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初期,主要由医疗保健机构承办,经费由各级政府拨款为主,每个中心约投入60万改造经费,从而保证了社区健康服务站的正常启动。在经费支付方式上,采取了项目管理责任制形式,通过区卫生局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定书面合同书形式将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及服务群众的满意度与经费挂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定期考核与监督,通过以上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答案补充

(3)人才队伍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采取了转岗培训,与广州医学院、暨南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举办了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岗前培训学习班,同时由各预防保健机构举办各种培训班,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信息管理等培训班,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观念及服务理念,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4)服务模式:采取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除医疗服务外,重新划分服务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划分区域落实各项工作,各预防保健机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及监督,制定工作目标,促进各项工作良性动作,保证工作落实。

中国蝶恋花

回答采纳率:35.3% 2009-03-24 22:37

,人才队伍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采取了转岗培训,与广州医学院、暨南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举办了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岗前培训学习班,同时由各预防保健机构举办各种培训班,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信息管理等培训班,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观念及服务理念,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4)服务模式:采取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除医疗服务外,重新划分服务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划分区域落实各项工作,各预防保健机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及监督,制定工作目标,促进各项工作良性动作,保证工作落实。

关于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提案
篇四:国家近几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关于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419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卫生部办理

提 案 人:高润霖,帕尔哈提·阿不都热依木,沈中阳,翁国星,夏宁,孙丰源,池慧,连建伟,孙建方,何伟

主 题 词:卫生,社区服务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 容:

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医改以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政府投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一定规模,吸引力得到提升。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诊疗人次达到4.85亿,比上年增长28.4%;2011年1-10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8.3亿,同比提高4.9%,其中医院诊疗人次为17.4亿,同比提高8.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0亿,同比提高27.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已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服务量约40%。

但目前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在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于2010年7月对9个省(市)36家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的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09年,全国36家大型三甲公立综合医院门诊次均医药费用增长

8.68%,住院平均医药费用增长8.79%。

要改变目前医药费用连年攀升,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需要改变居民就医习惯,将就诊“倒三角”逐渐转变为“正三角”,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将居民80%-90%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得到解决。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尚未达到此标准,尤其缺乏适宜人才,不能满足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因此,不少社区服务中心虽然建筑和设备很好,但病人门可罗雀。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配置水平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1)目前社区卫生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学历水平低

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数39万人,按照中编办每万人拥有7.35名社区卫生工作者标准计算,7亿城镇居民至少应该拥有50万名社区卫生工作者。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偏低,2010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19%,而医院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2.6%。目前30岁~40岁在职人员多为大专学历,还有部分中专学历,人员学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社区对高质量人才吸引力不够,难以留住高水平适宜人才

缺乏适宜人才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有效从大医院分流病人的最根本原

因。医务人员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工作,原因:①待遇低,2009年北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全年人均收入仅4.8万元;②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业务提升及晋升机会空间狭小;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认可程度低,社会地位低,有人认为全科医生是“全能医生”。老百姓不认可社区卫生服务;④工作劳动的医疗价值含金量低,目前社区工作多是事务性工作,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岗位职责不是很明确,很多医生在做护士的工作,如建立健康档案等工作。⑤目前全科医学从学术到临床领域尚未充分展现出其优势和特异性;

(3)全科医学培训系统不健全

我国尚未形成全科医学培训体系,临床基地大多借助其他专科师资培养全科医生,这些师资有一半以上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虽然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定了一批规范化培训基地,但管理、带教还存在不规范现象。全科医学培训中转岗培训的人员80%来自乡镇卫生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工学矛盾,由于人员编制数量少,或有编制没有人,派出人员参加培训会影响单位经济收入,导致单位不愿派出人员学习。

2、社区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品种不足

国家要求全国各省(市)于2011年底前在lO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零差率销售,涉及307种基本药物目录药物,全国范围普遍存在中标品规数量少、与居民当前用药差距大、社区配不到药、居民不认可等现象,这就严重局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药范围。如基本药物目录中降压药多以利尿剂、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为主,且多为短效制剂,而居民常用的降压药则多为长效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品种繁多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目前多数社区基本药物使用率只有30%,很多患者由上级医院转回后,由于配不到所需药品,而不得不回到大医院就诊。致使三级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成为空话。应合理放宽社区药品品种,满足居民需求。

建议

1.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

(1)对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途径,培养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充实到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培养主要应靠毕业后教育、规范化住院医师培养,在医学院中设全科医学系不应该作为主渠道。医学院校学的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youxiuzuowen/116567.html

推荐内容